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政府建構論

法治政府建構論

發布時間: 2021-02-12 17:01:18

『壹』 談談法律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是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沒有法律必然會天下大亂

1、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個別性指引和規范性指引。


2、法律作為一種行為准則,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


3、法律對人的行為具有教育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實景作用和示範作用。

4、通過法律,人們可以事前預計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在法律上是有效還是無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等。


5、法律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會作用,是執法作為特殊的社會規范,為實現階級統治的社會目的而發揮的作用。

7、法律的社會作用大致包括兩個方面:意識政治職能,即維護階級統治;二是社會職能,即履行社會公共事物。

『貳』 劉俊祥的論 文

1、《我國應進行公務員任職宣誓》,《國家公務員報》(重慶)1998年5月日。獨著。
2、《國家公務員法治化問題研究》,載入《依法行政研究》(論文集),1998年重慶出版社。
3、《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法治主義論》,《現代法學》1999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1999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著。
4、《論我國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現代法學》1999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獨著。
5、《西方國家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制度》,《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獨著。
6、《馬克思恩格斯人與政治關系理論初探》,《現代法學》2000年專刊。獨著。
7、《論行政公開的權利保障功能》,《現代法學》2001年第5期。獨著。
8、《論西部大開發中的行政公開》,載《重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重慶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獨著。
9、《馬克思政治起源思想的黑格爾主義來源及其早期論述》,《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獨著。
10、《WTO規則對我國抽象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制度的挑戰》,載《加入WTO與行政法制改革研究》(論文集),重慶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獨著。
11、《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制度取向》,《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 1、《行政執法基礎理論與操作實務》,2000年重慶出版社。合著。
2、《福利國家與接近正義》(日譯漢),法律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出版。主譯人。
3、《現代政治學原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副主編。
4、《公共政策學》,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副主編。
5、《法治政府建構論—依法行政理論與實踐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合著。 1. 《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研究》,2001年司法部批准「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西南政法大學出資(3萬元)。本人是項目主持人。
2. 《依法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司法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項目及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1998年重點研究項目。參與完成。
3. 《實施公務員制度的主要經驗、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中央組織部、人事部2002年《國家公務員法》立法重點調研課題。2002年參與完成。
4. 《當代中國基層政治文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重點項目。叄與人。
5.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徵和建設規律研究》,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重點項目。參與人學習與

『叄』 求一篇關於政府誠信建設的本科論文。。。

論西方國家政府誠信制度的構建與演變
加強法制建設 構建誠信政府
我國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淺談我國政府誠信建設——5·30股市大跌的啟示
和諧社會觀照下的政府誠信建設
公法上的誠信原則及其對政府的要求
網路社會中政府誠信的困境探析
試論政府誠信和諧社會與體系建設
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地方政府誠信缺失及原因分析
淺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誠信
論政府誠信的建構
健全規章制度 規范操作程序 積極推進政府采購市場誠信建設
突發公共事件的傳言與政府誠信建設
和諧社會與誠信政府
真、善、和:打造誠信政府的三個維度
論政府誠信
政府實施B2B電子商務誠信監管的博弈分析
我國企業誠信制度體系建設及政府責任探討
政務誠信:政府的道德底線
用民主方式促進政府誠信
關於我國政務誠信問題的若干思考——政府信用的內涵、定位與政策性應用
公關視野下的政府誠信問題探討
政府誠信問題研究
政府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關於政府誠信缺失問題的思考
政府誠信缺失的經濟學思考
行政哲學視域中的政府誠信建設
和諧社會視域中的誠信政府建構
政府公信與社會誠信之因果關系分析
政府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可置信承諾與誠信政府建設
打造誠信政府的三個維度
對建設誠信政府的思考
誠信政府之理論淺析
在依法行政中加強誠信政府建設
政府誠信的問題與對策
加強公務員誠信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
誠信缺失的綜合治理框架: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的耦合
地方政府誠信現狀分析與對策
建設誠信政府 促進社會和諧
「誠信政府」的法律規制
美國的科研誠信:聯邦政府的作用
政府行政過程中的誠信與影響
試論政府誠信制度的構建
政府采購期待雙向誠信
政府誠信法治化的思考
誠信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淺論政府在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政府誠信的法理基礎與誠信政府建設
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如何構建經濟誠信文化機制
實現善治:當代中國政府誠信建設的理想範式探析
促使誠信自我實現的政府行為界定
構建誠信社會的政府能力與責任
信賴保護需要政府誠信
政府誠信與投資環境
行政許可法與誠信政府理念創新
誠信:一個政府行政的基本原則
誠信社會的核心——政府誠信
旅遊市場中的誠信缺失問題與政府規制研究
建設誠信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經濟學視野中的政府誠信缺失探析
政府在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我國政府誠信建設的構建策略
行政法視野下的政府誠信及其構建
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的應對措施
建設政府誠信與構建和諧社會
論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政府誠信
建立健全政府采購誠信機制的幾點思考
建設誠信政府
簡議政府誠信的缺失與建設
誠信、民族競爭力與政府責任
政府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試論誠信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關鍵在建設誠信政府
誠信政府與公民行政知情權立法
政府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構建誠信社會要從建設誠信政府做起
政府誠信缺失的危害與治理
論地方政府誠信建設
政府官員誠信缺失及其治理
政府誠信的法理研究——以洞頭淺海灘塗圍填引發「民告官」案件為例
建設誠信政府的若干思考
試論政府誠信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關於誠信政府建設的法律思考
政府誠信缺失與重塑——《行政許可法》之誠信原則視角的探討
政府誠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發展的基石
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政府誠信實現路徑
西方國家政府在誠信機制建設中的作用及啟示
轉型期我國誠信政府建構現狀及對策分析
政府誠信的中國古代思想淵源及其現代意義
論當代中國政府誠信建設的三級架構
新時期打造誠信政府的目標和路徑
誠信稅收:公民道德、政府信用與社會和諧
淺析政府在建立企業誠信機制中的角色
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政府誠信體系
誠信政府的訴求:公民行政知情權立法
社會誠信與政府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培育和建立政府采購的誠信體系
論政府誠信與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誠信政府的構想
行政法原則與誠信政府建設
政府誠信——社會誠信體系的核心
論加強誠信政府的建設
解決鄉鎮債務中的政府誠信內涵
誠信政府的行政文化審視
論政府公關與政府誠信建設
法治政府與誠信
論政府誠信的原則及其要求
論我國法治建設中的政府誠信
行政法視野中的政府誠信
論政 府誠信
誠信政府建構論
誠信是政府的內在要求
構建以政府誠信為核心的社會道德規范系統
我國政府誠信問題探究
政府誠信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論我國政府組織的誠信建設
誠信是政府的基本規范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我國政府誠信之建構
淺議政府誠信建設的三個基本層次
憲政視野下的誠信政府建設
打造誠信政府 構建和諧社會
政府誠信法治環境的構建
論誠信政府的法律支持
地方政府行政誠信檢視:傳統、失范與重構
政府職能轉變與公安機關的誠信建設
打造透明政府 重樹政府誠信——政府誠信危機及其對策研究
政府誠信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
政府誠信道德的思想資源及其現代意義
論政府的誠信、權威與法治
信用政府與大學誠信文化建設初探
通往誠信之路:從「政府監管」到「市場激勵」
淺談如何建設誠信政府
政府職能轉變與誠信原則
試析建設誠信政府與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系
政府承諾與誠信政府建設
構建誠信政府的有效途徑探析
論我國地方政府「誠信行政」理念與實踐路徑
《行政許可法》實施與誠信政府建設
土地市場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論體制、產權、制度生成路徑與政府職能
土地市場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下)——論體制、產權、制度生成路徑與政府職能
政府誠信與信賴利益保護
政府在建設誠信社會中的職責定位
論如何運用行政法之誠信原則改善政府信用現狀
提升政府誠信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
政府誠信建設問題探究
市場經濟下的誠信政府建設
論誠信、體制、產權與政府職能——以中國土地市場為例
政府誠信三題
守望誠信——政府執政之本
行政道德與誠信政府的建構
論政府誠信以及政府的社會信用建設功能
陽光財政與政府誠信:重塑中國政府治理結構的重要線索
政府誠信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誠信缺失的表現、原因及重構
政府在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的制度探討
信用體系建設中的政府誠信
政府如何幫助企業建立誠信機制
試論誠信政府的構建及其制度保障機制
宏觀調控中政府誠信行為探析
不斷提高執政能力 強力打造誠信政府
關於加快我國政府誠信建設的思考
行政許可法:打造誠信政府的利器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 建設打造誠信於民的政府
芻議政府誠信對政治穩定的影響
誠信社會中的政府角色
政府誠信缺失的根源探究
我國政府誠信問題研究
誠信政府——誠信政府:誠信社會的定心盤
我國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守信與誠信社會建設
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的幾點思考
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關鍵
政府誠信、價值及保障
權力關系的重構與政府誠信的建構
論政府采購供應商的誠信建設
政府誠信缺失與重建探究
誠信、非正式制度與政府管制
論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誠信制度的建設
誠信政府建設——社會誠信典範的追求
政府誠信缺失的本源性探索
試論國家政府的誠信建設問題
試論我國政府誠信危相及其化解對策
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誠信制度的演變
政府誠信構建路徑探索
略論政府誠信問題的凸顯及對策
新時期誠信政府的構建
誠信社會建構與政府角色
依法行政過程中政府誠信缺失問題探析
誠信政府的缺失與構建
權力監督與誠信政府的建立——公法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誠信
地方政府行政誠信建設研究論綱
誠信機制研究:政府在企業建立信用體系中應起的作用
誠信政府建設是構建良好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
市場經濟、誠信政府與經濟法
政府誠信: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政府誠信的合法性探究及初步建構
政府或有負債與誠信意識
試論新形勢下誠信政府的構建
誠信社會中政府角色芻論
信息公開與構建誠信政府
政府誠信行政法中的誠信原則
論政府 誠信
儒家「誠信」思想與政府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
關於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的思考
轉變職能建設誠信責任政府
地方政府誠信的缺失與重塑
我國誠信建設及政府作用的制度經濟學分析
誠信政府的制度分析
WTO框架下政府誠信的構建與經濟發展理性分析
構建誠信政府須立法先行
誠信社會中政府的角色

本文來源:論文E線 http://www.jslunwen.com

『肆』 姚建宗的主要論文

1、《中國社會主義法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國法學》199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出版工作·圖書評介》1996年第4期轉載;
2、《理念·信仰·法治》,《檢察日報》1996年11月25日「理論新苑」;
3、《學術自信、學術寬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評論》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論法律義務的結構、特徵與功能》,《長白論叢》1996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為本體論論綱》,《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論綱》,《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時代要求的理性選擇:財產權的平等法律保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構造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1期轉載;
9、《法的哲學理解》,《長白論叢》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期;《檢察日報》1997年4月28日「理論新苑」作「論點摘登」,《新華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華文摘》1997年第8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7年第6期轉載;
11、《制度、法律與經濟發展:一個初步分析》,《法制現代化與中國經濟發展》(論文集),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2、《論法律移植》,《法制現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3、《為法哲學申辯:法哲學研究提綱》,《法律科學》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學批判與批判的法哲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4期轉載;
15、《法律與發展研究:一個待開拓的領域》,《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16、《轉換維度 拓寬視野——法學研究方法論變革》,《世紀論評》1998年第2期;
17、《中國法學研究的方法論缺陷及其校正》,《社會科學報》1998年8月20日;
18、《美國的法律與發展研究》,《法制現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國法理學二十年》,《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8年第12期轉載;
20、《法律與發展研究的理論傾向》,《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春季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9年第7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第4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2期轉載;
21、《科學批判與法哲學的發展》,《法學》1999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1999年第8期轉載;
22、《如何進行法理學思考》,《湘江法律評論》(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場》,《西南政法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24、《國外政治發展研究述評》,《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政治學》2000年第3期轉載;
25、《法治的人生態度》,《現代法學》2000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視界》,《法制與社會發展》2000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0年第4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2期轉載;
27、《生活的場景與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3期轉載(卡片);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0年第7期轉載;
28、《法治的人文關懷》,《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9、《法治與良知》,《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5期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0年第9期轉載;
30、《法治的審美旨趣與美學意境》,《法學》2000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0年第10期轉載;
31、《法治:符號、儀式及其意義》,《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32、《法治與公共話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第3期轉載;《光明日報》2001年3月13日「論點摘編」摘登;
33、《國家統一司法考試與我國司法官遴選:基本認識與框架設計思路》,《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2期;
34、《權利禮讓 法律先行》,《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1年10月10日;
35、《權利的「神聖」與「卑劣》,《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1年10月31日;
36、《游戲規則約束不了制定者?》,《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1年11月21日;
37、《受教育權的艱難選擇》,《方圓》2001年12期;
38、《排隊與法治》,《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1年12月12日;
39、《面向新世紀的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高教研究與實踐》2001年1期;
40、《略論我國法學教材建設的個性化改革》,《高教研究與實踐》2002年1期;
41、《略論法治建設中的程序優先理念與制度》,《安徽法學法律評論》2003年1期;
42、《法治:何處熱鬧何處寂寥》,《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0年3月15日;
43、《「君子」與「小人」並重的法治》,《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0年3月5日;
44、《法盲》,載《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2年1月23日;
45、《納稅人意識》,載《檢察日報》「法治評論」周刊2002年1月9日;
46、《有「我」的法治》,《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0年3月29日;
47、《尊重規則》,《檢察日報》「法治評論」周刊2000年2月16日;
48、《生活與法治》,《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2000年3月1日;
49、《權利思維的另一面》,《 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2期;
50、中國法律哲學的立場和使命——評鄧正來教授《中國法學向何處去》,《河北法學》 2007年第1期;
51、《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引領法學研究》,《法學論壇》2007年第3期;
52、《 法律生活的哲學觀照:法哲學的智慧》,《 北方法學》2007年第3期;
53、《主題變奏:中國法學在路上——以法理學為視角的觀察》,《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 2007年第7 期;
54、《 法律傳統論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9期;
55、《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認真對待人權》,《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年第9期;
56、《開放的學術論壇與自由的思想殿堂:對我國法學學術刊物的功能期待——為《法制與社會發展》創刊十周年而作》,《 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2期
57 、《「暫住證」的是與非》,《 檢察日報 》2003年1月14日;
58 、《 宣誓的意義 》,《檢察日報》 2003年1月21日 ;
59、《法律如何才「職業」?》,《 檢察日報》 2003年1月28日;
60、《社會寬容乃民眾之福》,《檢察日報》 2003年2月18日;
61、《 「法律家長主義」當休》,《檢察日報》 2003年2月25日 ;
62、《「憲法訴訟」還沒到來 》,《檢察日報》 2003年3月4日;
63 、《「和諧司法」:美艷背後的八點隱憂》,《檢察日報》 2008年4月4日;
64、《推進依法行政 建設法治政府》,《中國紀檢監察報》 2008年6月16日;
65、《從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到法律權利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9年7月7日;
66 、《法律的政治邏輯闡釋》,《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2期;
67、《論法律與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學導論》,《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07期;
68、《新興權利論綱》,《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03期;
69、《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01期;
70、《法學研究問題意識應是一種自覺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月20日;
71、《新時期中國司法改革反思》,《財經》2012年第22期 ;
72、《中國語境中的法律實踐概念》,《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06期。
另有學術論文30餘篇

『伍』 尋法律論述題答案

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建立法治國家的重要性 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法律信仰是人類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建立法治國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什麼是法律意識呢?《法律基礎》教材上這樣說的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識和觀點的總合,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包括法律感性認識和法律理性認識。 在我國自1986年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設,已經逐步從傳統人治國家轉向現代法治國家。 現如今,老百姓從「屈死不告狀」,到為主張權利去打「一分錢、五分錢、一元錢」官司;從令人難以啟齒的離婚訴訟,到均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從「親吻權」、「男人生育權」的訴訟,到「陽光權」、「環境審美權」的要求,都顯示了民眾法律意識的覺醒與進步。這一現代化的過程必然離不開法治政府的建構、法治社會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沒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就不能穩固建立。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識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一般的說,在近現代西方法治國家理論中,「保護與促進公民權利」是國家與法存在的正當性理由,也是國家權力資源配置、運作與調整理論的邏輯論證出發點。而反映這種權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識」,則構成了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根據馬克思「市民社會決定法與國家」理論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理論,我們可以斷定,如果社會決定國家與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以 「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的建立中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因各國的國情、時代與思想家個性稟賦的差異,使已有的各種法治理論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法治國家理論應該以公民意識作為思想基礎,才可能真正體現現代民主、法治的精義。當然,西方的法治國家理論因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而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應該為我們所借鑒。社會主義公民法律意識應該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二、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心理基礎 「法治」,不僅是一種依法辦事的活動原則,而且意味著全體民眾共同守法、崇法和護法的社會狀態。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不僅要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前提條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人文心理基礎。可以說,民主、法治制度演進的歷史,也是公民不斷爭取、維護和行使公民權利的歷史,與公民法治意識不斷發展的歷史。 「公民法治意識」的缺位是中國近代史上法治體制未能建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後,人們在反思歷史教訓的同時才逐漸意識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強調,「要在全體人民中堅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識,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廣東省曾多次組織討論公民教育問題。這說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問題,已經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 三、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鑒於公民意識對於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價值,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發揮「公民法治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我國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識。 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F·李所說,「正是在公民這一層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層次上,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與形成,有賴於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其人文心理基礎。只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識有所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才能穩固建立。

求採納

『陸』 《法律基礎》論述題

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建立法治國家的重要性
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法律信仰是人類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建立法治國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什麼是法律意識呢?《法律基礎》教材上這樣說的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識和觀點的總合,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包括法律感性認識和法律理性認識。

在我國自1986年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設,已經逐步從傳統人治國家轉向現代法治國家。現如今,老百姓從「屈死不告狀」,到為主張權利去打「一分錢、五分錢、一元錢」官司;從令人難以啟齒的離婚訴訟,到均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從「親吻權」、「男人生育權」的訴訟,到「陽光權」、「環境審美權」的要求,都顯示了民眾法律意識的覺醒與進步。這一現代化的過程必然離不開法治政府的建構、法治社會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沒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就不能穩固建立。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識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一般的說,在近現代西方法治國家理論中,「保護與促進公民權利」是國家與法存在的正當性理由,也是國家權力資源配置、運作與調整理論的邏輯論證出發點。而反映這種權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識」,則構成了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根據馬克思「市民社會決定法與國家」理論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理論,我們可以斷定,如果社會決定國家與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以 「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的建立中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因各國的國情、時代與思想家個性稟賦的差異,使已有的各種法治理論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法治國家理論應該以公民意識作為思想基礎,才可能真正體現現代民主、法治的精義。當然,西方的法治國家理論因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而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應該為我們所借鑒。社會主義公民法律意識應該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二、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心理基礎

「法治」,不僅是一種依法辦事的活動原則,而且意味著全體民眾共同守法、崇法和護法的社會狀態。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不僅要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前提條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人文心理基礎。可以說,民主、法治制度演進的歷史,也是公民不斷爭取、維護和行使公民權利的歷史,與公民法治意識不斷發展的歷史。

「公民法治意識」的缺位是中國近代史上法治體制未能建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後,人們在反思歷史教訓的同時才逐漸意識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強調,「要在全體人民中堅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識,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廣東省曾多次組織討論公民教育問題。這說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問題,已經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

三、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鑒於公民意識對於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價值,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發揮「公民法治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我國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識。

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F·李所說,「正是在公民這一層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層次上,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與形成,有賴於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其人文心理基礎。只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識有所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才能穩固建立。

『柒』 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礎是什麼

我的認為:「來合法行政自」,這也是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則。 以下內容也可作簡單參看: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合法行政。行政機關事實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規定。 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作為重要。 另外法治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公權力關進籠子,這比賦予公民權利更為重要。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的教材上、老師的筆記有答案的話,以那上的為准吧。 不過既然是題目,自己也要開動腦筋,法律題目,除了客觀題和依據法條的主觀題,答案並不是唯一。

『捌』 結合看過的法律節目視頻,談談法律對國家重要性

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法律信仰是人類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建立法治國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什麼是法律意識呢?《法律基礎》教材上這樣說的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識和觀點的總合,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包括法律感性認識和法律理性認識。

在我國自1986年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設,已經逐步從傳統人治國家轉向現代法治國家。 現如今,老百姓從「屈死不告狀」,到為主張權利去打「一分錢、五分錢、一元錢」官司;從令人難以啟齒的離婚訴訟,到均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從「親吻權」、「男人生育權」的訴訟,到「陽光權」、「環境審美權」的要求,都顯示了民眾法律意識的覺醒與進步。這一現代化的過程必然離不開法治政府的建構、法治社會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沒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就不能穩固建立。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識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一般的說,在近現代西方法治國家理論中,「保護與促進公民權利」是國家與法存在的正當性理由,也是國家權力資源配置、運作與調整理論的邏輯論證出發點。而反映這種權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識」,則構成了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根據馬克思「市民社會決定法與國家」理論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理論,我們可以斷定,如果社會決定國家與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麼以 「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的建立中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因各國的國情、時代與思想家個性稟賦的差異,使已有的各種法治理論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法治國家理論應該以公民意識作為思想基礎,才可能真正體現現代民主、法治的精義。當然,西方的法治國家理論因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而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應該為我們所借鑒。社會主義公民法律意識應該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度的思想基礎。

二、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制度的心理基礎

「法治」,不僅是一種依法辦事的活動原則,而且意味著全體民眾共同守法、崇法和護法的社會狀態。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不僅要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前提條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人文心理基礎。可以說,民主、法治制度演進的歷史,也是公民不斷爭取、維護和行使公民權利的歷史,與公民法治意識不斷發展的歷史。

「公民法治意識」的缺位是中國近代史上法治體制未能建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後,人們在反思歷史教訓的同時才逐漸意識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強調,「要在全體人民中堅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識,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廣東省曾多次組織討論公民教育問題。這說明,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問題,已經引起我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

三、培養公民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鑒於公民意識對於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價值,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發揮「公民法治意識」在法治國家理論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我國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識。

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F·李所說,「正是在公民這一層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層次上,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法治國家制度的建立與形成,有賴於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識作為其人文心理基礎。只有廣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識有所提高,法治國家的大廈才能穩固建立

『玖』 請問:論文題為:責任政府的構建與經濟法治的完善 應從哪幾方面著手及相關文章推薦

畢業設計嗎
給你幾篇論文 參考一下
建議結合十六大和改革開放
1.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jyshfz200603018
2.改革攻堅要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
推進改革猶豫動搖不得拖延遲緩不得敷衍對付不得
「政府本身所擁有的權力和作為經濟社會管理者所處的特殊位置,決定了政府在發展和改革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必須把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推進改革的關鍵。」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范恆山23日在2006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介紹近期推進改革的著力點時,首先強調的就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瞄準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進一步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成為從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力履行相關職責的責任政府;成為致力於為市場主體排憂解難和創造良好環境的服務政府;成為全面依法行政並受法律嚴格制約監督的法治政府。

據范恆山介紹,當前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縮小政府從事事務的范圍,把與政府性質及職能不相符的事務都交給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其中特別是涉及到企業投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事物;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繼續縮小行政審批范圍,能通過核准和登記備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實行核准和登記備案制度。與此同時,規范行政審批程序,使之盡可能簡單快捷、公開透明、科學嚴謹。

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和完善從事經濟調節和社會管理的機構,撤銷那些直接從事和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的機構;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政績評價制度,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狀況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推行重大決策失誤引咎辭職、經濟賠償等制度;進一步健全政府管理法律體系,強化對政府行為的監管。

近期改革的第二個著力點是完善推動科學發展的經濟調節機制。抓緊界定各級政府事權,相應調整和規范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間的財政收支關系。加快推進國有金融企業股份制改革。進一步落實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自主權。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有利於協調發展的價格形成機制。

要著力於構建市場主體規范運作的制度基礎和社會環境。將從加快各類企業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全面推進市場法制建設三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要著力於形成合理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和有效的社會成員風險應對機制。將立足於保障社會成員公平就業的權利,推進就業體制改革;立足於維護分配過程和機會的公平,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立足於維護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利,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打造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基礎也是近期推進改革的著力點。將在深化經濟領域各項改革的同時,著力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020年我國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現在起直至改革目標實現,每一年都至為關鍵,都無可置疑的是改革攻堅年。在加快推進改革這個問題上,猶豫動搖不得,拖延遲緩不得,敷衍對付不得,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打好改革攻堅戰。」范恆山強調。

熱點內容
十四歲之前不用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08:15:37 瀏覽:595
華宇法院 發布:2025-07-02 08:15:29 瀏覽:997
聽法律知識講座有感 發布:2025-07-02 08:08:59 瀏覽:97
2014一級建造師法規教材電子版 發布:2025-07-02 08:05:40 瀏覽:391
規章與法規內容區別 發布:2025-07-02 08:04:11 瀏覽:798
lol皮城執法官叫 發布:2025-07-02 08:02:52 瀏覽:641
道德經智 發布:2025-07-02 07:58:28 瀏覽:290
大連市頒布的法規規章 發布:2025-07-02 07:44:56 瀏覽:290
民事訴訟法第六版答案 發布:2025-07-02 07:37:10 瀏覽:378
最新勞動法月工資天數規定 發布:2025-07-02 07:35:40 瀏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