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刑法學教授
❶ 中國著名的刑法學教授有哪些
刑法學界主要分為兩批(其他的小的派別不算),這兩派的掌門人,一個是張明楷,一個是周光權。另外,中國政法大學知名的刑法學教授還有曲新久、阮齊林、羅翔、趙天紅等。
下面是對於兩個掌門人的介紹
1.張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原湖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同年攻讀本校法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員,1996年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調入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多次獲得各種社會獎勵,多次被評為司法部優秀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其科研成果也曾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
2.周光權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曾為日本名城大學法學部訪問學者(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出版《法治視野中的刑法客觀主義》等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2002年獲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胡繩青年學術獎」。
❷ 《刑法學》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刑法學》課程主講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講《刑法學》課程。 2015年5月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
❸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哪些
中國刑法法學專家有張明鍇、高銘暄等。
1、高銘暄
高銘暄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名譽副主席暨中國分會名譽主席。
高銘暄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國際刑法研究開創者。中國刑法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導師。高銘暄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馬克昌教授合稱為中國刑法學界「北高南馬」。
2、張明楷
張明楷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5年將出版第5版)、《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7年第2版)。
曾獨立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參加過聯合國預防犯罪委員會科研項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國家重點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
(3)馮江刑法學教授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分為以下類型
1、規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銘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明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學
❹ 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還有著名刑法學家邱興隆教授的問題。
9月13日正式官方公布
❺ 中國最出名的刑法教授有哪些
張明楷教授是著名的刑法教授,是司考題的命題人。
❻ 中國著名刑法學家有哪些
我國比較有名的刑法學家,根據院派來統計,可參考如下,但是不代表歷史觀點:
刑法肯定是清華最好,張明楷、周光權、黎宏、勞東燕這個團隊,不但學術水平高,而且,在觀點、理念和體系也領先人大和北師大法學院太多了。
改革派:大陸法學派(德日):張明楷(清華)、周光權(清華)、黎宏(清華)、陳興良(北大)
保守派:傳統學派(蘇俄):高銘暄(人大)、馬克昌(武大)、趙秉志(北師大)
❼ 北京大學刑法學哪幾位教授最牛
雖然不太了解哪位教授最牛,但建議你可以到北大的網頁,查詢師資介紹,先找到刑法學的老師有哪些,然後到網路查詢姓名,看看他們的情況對比一下,應該就會得出一些結論的
❽ 中國十大刑法學家是哪些
目前來說了,刑法肯定是清華最好,張明楷、周光權、黎宏、勞東燕這個團隊,不但學術水平高,而且,在觀點、理念和體系也領先人大和北師大法學院太多了。
改革派:大陸法學派(德日):張明楷(清華)、周光權(清華)、黎宏(清華)、陳興良(北大)
保守派:傳統學派(蘇俄):高銘暄(人大)、馬克昌(武大)、趙秉志(北師大)
兩派理論目前正在交鋒中,傳統學派死抱著蘇俄的四要件理論,根本跟不上形勢,很多理論完全是錯誤的,而且,體系混亂,缺乏邏輯。大陸法學派的三要件更嚴謹,符合邏輯,但中國早晚都會全面採用張明楷學派的理論體系。
四要件和三要件的核心區別也就在於四要件分析犯罪構成時是個平面的思維方式,主客觀處於一個順位的考慮要素,而三階層是個立體的思維方式,先從客觀方面考慮,一層層的排除犯罪性,相當於一個有位階的思維方式。
陳興良本來也是高銘暄的得意弟子,但這些年也發現高馬學派的理論缺陷和錯誤,已經逐步脫離高、馬學派,往張明楷學派靠攏了。
所以,刑法學來說,國內的情況大概如此:
1,清華法學院,張明楷、周光權、黎宏、勞東燕這個團隊的確太牛逼了,中青年結合,朝氣蓬勃,潛心學術研究,連續多年在法學核心期刊上獨領風騷,實力第一;張明楷是刑法改革派的領袖,他的理論,直接動搖了高銘暄學派的理論基礎,所以高銘暄現在也很惱火,被高銘暄及其弟子圍攻批判,不過,真金不怕火燒,批的越凶,越證明了他的正確性,只不過他動了傳統勢力的乳酪,算是發展路上的一個插曲罷了,現在大勢所趨,國內已經開始接受張明楷的理論了,張明楷的刑法學時代已經到來了。
2,北大法學院,陳興良領銜。陳興良是高銘暄的得意門生,最早也是屬於高銘暄學派的,但後來也發現高銘暄的理論有很多漏洞,慢慢就跟就恩師分道揚鑣,目前已經往張明楷學派靠攏,是僅次於張明楷的二號人物。但北大除了陳興良,其他人跟他相差太遠,獨立難撐啊,不過北大排第二應該沒問題;
3,人大法學院,雖然有高銘暄,但年事已老,他的四要件核心理論已經被證明是很落後,很過時的,而且是錯誤的,發現自己理論被動搖後,他發動他的眾多弟子圍攻張明楷和陳興良,但他的學派漏洞太多不能自言其說的。其實作為中國刑法學的奠基人,最聰明的做法就是順應潮流,而不是阻礙刑法的發展和變革。另一個,人大被趙秉志拉走了幾乎整個刑法學團隊,元氣大傷,年輕一點只有馮軍還不錯,幸好底子還在。
4,北師大法學院及刑法所,靠著趙秉志帶來整個團隊,一下子飆升,不過底子還是差點。而且,趙秉志作為高銘暄指定的接班人,完全繼承高銘暄的過時的四要件理論。趙秉志抱殘守舊,毫無創新,學術水平和理念跟張明楷、周光權、陳興良差的很遠,他走的方向沒什麼前途。。
5,往下的還有中南政法、華東政法、武大、西南政法、中國政法、東南大學等,但這些學校實力都不錯,但缺少大腕牛人。
❾ 全國刑法學法律教授名單
陳光中。
陳秉聰 張嗣瀛 謝立信 牛膺筠 王傳富 王竫華 董曉光 王寧利 肖利華 唐 明 謝俊回霞 蔣正堯
遲煥芳答 岳 旺 陳 蕾 邢泉生 王 斌 馬愛國 高美華 葛銀林 逄增昌 姜學民 徐建培 於慶東 馬 波 王 偉 隋映輝 李福華 伍海華 楊春鵬 張紀會 趙克友 高齊聖 楊永亮 李 悅 逯昭義 邵峰晶 韓平疇 夏延致 宋國君 唐建國 陳沙鷗 隋萬美 朱 平 房寬峻 夏臨華 王宗花 張曉東 滕 冰 彭 智 張鐵柱 韓光亭 齊宏進 周漪琴 胡 聰 姜振昌 耿文通 逄奉建
❿ 刑法教授的疑慮:何為「可殺可不殺」,馮江刑法學教授
作者游偉,華東政法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教授、上海禪詩書畫研究社顧問、研究員。
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在對五年之前葯家鑫案議論紛紛,對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並獲得最高法院的最終核准表示質疑。其實,葯家鑫案的生死之爭,早在案件被媒體曝光後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當年似乎還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極大反響。這種社會討論,因後來西安市中級法院做出了一審判決,才暫告段落。之後,人們又對二審乃至最終的死刑復核,懷抱種種可能的猜測,直至最終塵埃落定!
記得就在葯家鑫案一審宣判的前幾天,我恰巧應邀到華東政法大學做了一場題為《我國死刑立法和司法的雙重反思》的學術講演。那場兩個半小時的講座坐無虛席,中間也無人離席,至今印象深刻。當時在回應在校研究生們有關葯家鑫可能面臨的嚴厲處罰關切時,我給出了這樣的判斷: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應是「常態」,而且對此判決對司法者來說比較「安全」;如果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那是一種「突破」和「例外」,需要足夠的勇氣,並將承受另外一些「風險」。我當時就認為,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刑事司法都傾向於「保守」和「安全」選擇,輕易不會「創新」和「突破」。因此,此案最大的可能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不太可能出現「死緩」。
其實,類似葯家鑫案判決的理由之爭在民間早已存在,當涉案被告人「生死未卜」並出現重大輿論分歧意見時,總會有人發出法院應當排除影響,依法獨立裁判的吁請,而這樣的聲音大多可以「左右逢源」、「客觀中立」。不過,如果細加觀察,我國現行死刑政策和刑事法律,其實都存在著諸多「彈性」和「模糊」、「抽象」之處。比如,我們長期以來都提倡「少殺」、「慎殺」的原則,一直堅持並對外宣稱「可殺可不殺的堅決不殺」的立場,但同時,我們也常能聽到來自高層的「對非殺不可的,堅決判處死刑」的堅定聲音。可是,無論是強調前者抑或聽聞後者,對究竟什麼是「可殺可不殺」,或者什麼才是「非殺不可」,卻似乎並沒有可靠、量化或者更具技術操作性的標准。以至於經常出現各抒己見、各執一詞、見仁見智的情狀,難以做出確定性的判斷,最終只能依靠「少數服從多數」的程序性民主決策的方式去交付表決。
從我國法律上看,殺人者確實未必都要一律判處死刑。我國《刑法》中就有「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的明確規定,所謂「社會影響大」、「主觀惡性重」、「民憤極大」之類,從來就不是決定死刑的法定理由,這恰如「臨時起意」、「一貫表現較好」、「積極認罪、悔罪」不是法定的免死事由一樣,但它們確實又都是可以予以綜合考慮的量刑「酌定情節」。不過,從現實情況看,「自首」則顯然有所不同,它是法定從輕處罰的重要情節,可我們法律上的自首,卻范圍極為寬泛,實際界定也時常爭議不斷,即便屬於典型的自首,其寬恕效力也常常尺度很大,操作上會大打折扣。現行刑法上的自首也僅僅被作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量刑情節,司法上是不是真的「可以」從輕發落,以及從輕、減輕的幅度究竟可以放得多大,全賴各位審判法官的綜合衡量及自由裁量。
由此,人們或許可以發現,要在現有政策和法律上明確判斷死與不死的界限,探尋較為精準的司法「實體正義」,其實並不易事。在這種狀態下,司法或許只有「固守傳統」、「遵循先例」,才能得到更多道義和法理上的資源支持,也似乎最能道出無需更多深入論證的裁判理由。而相反行事,則一定需要更多的勇氣、膽識和智慧,以及抗衡各種外來質疑乃至被害人家屬過激抗議的堅實能力。至於司法上的突破求新,是否一定要從類似當年廣受社會關注的葯家鑫案開始起步,恐怕也會見仁見智,司法「慎重」、「穩妥」便成當然之事。
從葯家鑫案的一、二審判決乃至最高法院最終核准死刑的裁定情況看,受案幾級法院顯然都無意選擇更多的死刑觀念上的突破和司法實踐的求新。或許,他們也真的認為葯家鑫就是罪不可恕、非殺不可,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留他一命」的理由。我甚至做了進一步推想,倘若社會上依舊殺聲一片,而被害人家屬卻真心誠意地希望法院「免他一死」,此刻,我們的法院會不會仍然以「法律」、「民意」甚至公共「正義」的名義,堅決判他死刑?這又是我記起多年之前那起發生在上海的加拿大女模特遭遇竊賊跟蹤被殺慘案,被告人罪行同樣極其嚴重,但由於被害人母親沒有「強烈要求」判其死刑,甚至要求法院「判處重刑、不判死刑」,加之當時也沒有像葯家鑫案審前那樣的強烈社會關切和輿論圍觀,法院果真低調判決,免除了兇犯一死。
由此看來,在有些場合,死刑適用的「實體標准」還真的不好拿捏,影響裁判的主客觀因素確實會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需要切實的觀念引領和司法的綜合把握。
真心期盼我們的法律條款或者今後的司法,能夠提供更為清晰可辨的死刑適用「硬規則」;希望在現行刑事政策背景下,能將我長期倡導的「爭議大的,就是可殺可不殺的」列為司法選擇「堅決不殺」的「技術標准」,改造現有多數決定表決機制,真正體現刑事司法貫徹「少殺」、「慎殺」死刑政策的原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