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精神與道德的關系

精神與道德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32:13

⑴ 民風淳樸與道德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民風淳樸是指民眾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接人待物以真誠面對、朴實、單純、善良、愛護小孩、尊重老人、人與人之間相處和睦等等,這些都是道德的一種體現。民風淳樸在道德中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在當今這種人們滿足於物質的社會情況下,民風淳樸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無論在哪個時代,善良和淳樸都是一種高貴的道德品質。無論時代怎麼改變,這點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真誠純朴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美德。這種品德不應該被社會淘汰,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顆善良、單純、質朴的心,這樣社會、世界才會越來越好。

⑵ 人格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活動各方面特點的總和,尤其是情感活動和意志行為活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內容:
(1) 個人的需要、興趣與愛好、理想與信念等心理活動的傾向性;
(2) 情感反應與心境的傾向性:樂觀的或抑鬱的,焦慮的或平靜的等;
(3) 意志特徵與行為方式的選擇性,果斷的或猶豫不決的,堅強的或懦弱的等;
(4) 認知能力特徵,感知的敏銳與遲鈍,觀察的細致與粗糙,注意力與記憶里的強弱等。人格主要在社會活動的人際關系中表現出來,也是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和發展起來的。

人格本是一個 抽象的概念,「人格脫離了人,自然就是一個抽象」。但一旦將人格賦予法律性,賦予其 主 體、權利能力、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等多重內涵時,人格就上升為法律人格。所謂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權利和義務所歸屬的主體。法律人格的有無,決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資格的有 無;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內涵的發展也擴展 了人在民法中的權利。可以說,法律人格的不同狀態,顯現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從而 也決定了民法對人的關注程度。黑格爾說:「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

倫理人格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討論一些什麼問題?有人說,它討論善和應當的問題;也有人說,它是關於價值的一種學問;還有人說,它的任務在於分析道德命題的意義。諸如此類的說法,當然有它各自的理由,但是,我認為,倫理學的真正含義乃在於它是關於「人」的學問。人的經驗性意義也就是外在的人,它是可見的身體,一系列的器官、組織和細胞,還有可分析的心理過程、神經反應系統,總之,它具有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層次和一系列特性。這樣的人是倫理意義上的人的基礎,但還不是倫理意義上的人。倫理意義上的人主要是不可見的、內在的和精神性的人,簡單說,就是位格或人格(person)。人格具有精神性、單一性、獨立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徵。person與human是很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精神性的,後者是自然性的。嚴格的法律體系必須以對「人格」的界定為基礎,事實上,倫理也必須以人格的界定為前提
何謂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從倫理學角度理解的人格,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

質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和生活態度。它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內在精神組織系統,支配和決定個體的道德行為,並通過個體的道德行為體現出來。概括起來說,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兩部分構成的,它們密切聯系交互作用,不能隨意割裂開來。道德人格作為人的內在精神世界,是由道德理性因素與道德非理性因素構成的,是二者的有機組合和整合。

既然現在已經對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都有了一定的理解,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必然的內在聯系嗎?這就是人格統一的問題了。那麼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統一在什麼地方,又不區別在什麼地方?

潘岳同志在文章中有如下的觀點:「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防備犯罪行為於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懲罰犯罪行為於後。」對於潘岳同志對於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的論斷,筆者不敢苟同。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維持社會的秩序,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其執行必須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力手段;道德的產生與意義涉及復雜的倫理學討論,這里不多講,但道德的貫徹依靠的是個人的修養與品德,並且與個人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因此,道德與法律完全屬於兩個范疇。那麼法律人格與道德人格自然也存在這種關繫上的區別。法律人格存在的基礎是法律對人的精神的約束力,道德人格的基礎是修養與文化對自身精神的約束,進而上升到行為的約束上。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並不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道德人格極其低的人未必敢殺人,因為畏懼死刑。而道德人格極其高尚的人未必不會去作法西斯,主持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不就是虔誠的佛教徒?東條英機的清廉和道德高尚一直為人所稱道。合乎個人道德觀念的並不一定符合法律。環境文化與環境道德息息相關,卻與環境法律不搭界。
二者雖然有那麼明顯的區別,但是二者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驚人的結合力的。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只有道德人格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你不可能奢望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都特別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道德人格都不可能是完全健全的。同樣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能對法律完全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奢求每個人都是律師或大法官,那麼自然不可能每個人的法律人格都是完整而沒有一點缺點的。盡然這樣我們就不可能僅僅靠道德人格或是法律人格去約束整個社會,任何一個的獨立都是走向失敗的標志。

由以上看來,我們必須使二者緊密的結合起來。法律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上去起作用,這樣的約束具有明顯的強制力,即具有普遍約束力。而道德人格可以在一些比較細微或是法律的空擋中去發揮明顯的作用,這就是道德人格應該待的也是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

這樣道德人格與法律人格的統一必然會對整個社會起到特別的穩定作用。整個社會就會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去發展。這樣以來,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實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⑶ 思想自由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回答者補充:
西方哲學談論道德最早始於蘇格拉底,從他開始道德被明確的以理論形式發揚,後經小蘇格拉底學派繼續闡釋發揚,其中居勒尼學派認為「快樂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學派認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來快樂主義被被伊壁鳩魯學派發揚,道德哲學被斯多葛學派發揚。具體的西方道德觀可以參考西方倫理史學 回答者: 譚銘庭 | 十一級 | 2011-2-12 20:29 | 檢舉
名可名,非常名
雖然你問題提出來了,但哲學觀點的差異回答肯定是有差別的,我僅僅用老子的觀點來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回答,我分不清本質,內涵,動機,准則,就一鍋燴了
道為主體,德為客體,德循道而行。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回答者: sxyjwfeng | 三級 | 2011-2-13 11:28 | 檢舉
編輯本段簡介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上,它是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道德標準是倫理體系的定盤星,是界定是非的行為准繩,是人道主義品德的標准化。簡單的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泛化的人際之間如何相處、做人的基本准則,不是高尚的標准。儒家思想是適用於一夫多妻制的舊式道德標准,新的道德標准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之上,和諧為尺度的。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管理中道德標准
道德標准(ethics),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道德標準定義
人力資源作為各種社會資源中最具潛力、最具能動性的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因素。企業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必須對人才進行合理使用。 人力資源使用並不簡單地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它本身就包含了大量道德問題,如:利益分配問題,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協作、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由於它固有道德屬性,因此,我們應該用道德的方式來對待人力資源的使用。 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人本原則強調「以人為本」,要求人力資源使用必須以「為了人」為目的,必須為人力的充分發揮提供必要條件和機會;德才兼備原則強調在重用、評價人才的過程中,除了「才」以外還應該有另一重要標准,那就是德;公平原則強調在用人的過程中必須公正、平等,消除歧視;誠信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須誠實而且守信,使老闆和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服務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必須營造留住人才的「企業環境」,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把這些道德原則貫穿於人力資源使用的全過程。遵循人力資源使用的道德原則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都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維持良好社會秩序,形成合理道德觀念;有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凝聚力,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員工利益,完善員工的道德人格。
編輯本段商業行為中道德准則
反映商業道德行為的准則有很多,如: ①不收受禮物和金錢; ②對所有顧客以誠相待,一視同仁; ③時刻維護顧客的名譽 ④尊重顧客的隱私權; ⑤不進行內部交易的承諾; 一些企業為了向股東和顧客證明是值得和自己做生意的,公發展表他們的道德立場,比如中國國內有些企業倡導的「企業自律准則」就是如此。在環境領域,一些組織已採取步驟,改善他們的記錄和公眾形象,並且履行「綠色」政策。政府也還設立了相關機構以保證符合社會規范的方針、政策能夠被更多地考慮在Et常經濟活動中,比如中國各級政府設立的質量技術監督局、環保局、打假辦公室等。 很多研究表明,企業在道德上採取正確的行為與其商業成功兩者之間存在著一致性。有學者認為,如果管理者採用商業道德准則,那麼就可以實現對商業成功有重要作用的五個目標,即: ①提高管理的合理性; ②連續性和均衡性的企業文化; ③個人和團隊進一步信任的關系; ④產品、服務、工作過程的標准和質量與企業的產出水平和成績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⑤企業信譽對企業的客戶和企業形象的影響將更有敏感性。 為了在該領域上獲得成功,企業管理者向公眾展示他們致力於道義和責任上的態度以及個人道德行為准則的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然而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致力於商業道德的行為是浮於表面的,其表面文章多於事實,而實際遵循的道德准則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公開那樣,例如,有些企業盡管提出致力於創造有利於員工健康的工作環境,但是員工仍被要求長 時間地工作;同樣,盡管企業認為有些員工是企業的關鍵資源,但是其中一些員工的報酬仍然偏低;或者盡管企業鼓勵員工參與長期發展規劃,但是培訓很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這方面的管理很差,那麼,企業的做法與企業提倡的道德相違背。 企業有關商業道德的決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賴於組織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在生存期(起步或蹣跚期),道德考慮在議事El程中可能較少,缺乏重視, 「面臨生存威脅的企業的領導者,為了達到帶領企業沖出困境的目標,常常做英雄的個人冒險,他們手段違法、坑蒙拐騙,無視真理的存在」①。在企業發展處於相對安定的時期,高級管理人員比較容易制定出道德准則,但中下層管理人員處於完成目標的壓力下,要他們時時保持一致的道德水平會有困難。 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以支配員工與大眾的關系,並為組織與僱主個人提供評價他們行為和計劃的基礎。人事與發展部門在傳達組織價值標准、監控道德准則的遵守、在全組織內實施該標准方面,被賦予了更大的作用。如今組織設立了專門機構為員工提供道德培訓,目的是為了避免不道德行為及不利的輿論,以獲取戰略優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對待員工,承認他們是組織中有價值的成員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如果一個企業不僅承擔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還承擔了「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我們就說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
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

道德規范的社會含義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准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准。不同時代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規范是五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勞動態度、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 道德規范是道德意識現象的內容之一。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在道德生活中的體現。
道德規范源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又高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規范,都是從相應的時代要求和階級利益出發,經過概括而形成的,並用以指導人們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為。
道德規范指判斷善和惡、正當和不正當、正義和非正義、榮和辱、誠實和虛偽、權利和義務等道德准則。人們能夠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行為,就是善行;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就是惡行。
道德規范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同時又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人們自覺行為的產物。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在階級社會和有階級存在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實踐中的貫徹,同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有密切的關系。
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行為,凡是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規范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並不否認道德本身的繼承性。任何先進階級的道德規范總是要繼承和發展先前社會中的有積極和進步作用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規范,是從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是最先進的道德規范。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⑷ 怎樣理解文化與道德的關系

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確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現狀是創建先進文化的前提。目前,對於我國精神文明現狀的分析有那麼兩種理論:滑坡論和爬坡論。前者認為,我國社會思想道德總體趨勢下降;後者認為,與過去相比,社會思想道德的總體趨勢沒有什麼大的進步。這兩種理論都有失偏頗。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告訴我們,只有正確地分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狀,有針對性地分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對策。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既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又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社會道德都源於個人利益及其利益實現的需要,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分工、經濟成分細致化、個人實現利益、生活方式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化,這勢必導致道德關系的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還要與封建主義落後文化斗爭,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抗爭,人們容易產生道德困惑、道德沖突甚至是道德失落。第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求全責備,對產生道德困惑、道德沖突和道德失落的原因分析不可簡單化、片面化、表面化。事實上,有一部分道德問題是來自市場經濟的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如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誘發和助長了拜金主義傾向。但是,相當一大部分的道德敗壞本身就來自封建主義落後的、資本主義腐朽的文化與思想,迷信、愚昧、頹廢、庸俗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義文化殘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是地地道道的資本主義思想糟粕,它們並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有的現象,更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第三,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為了堅決抵制一切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沒落、腐朽思想與文化;而且在這個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江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的「三個代表」的思想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全國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它標志著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將會大大提高,良好的文化環境正在營造,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目前,建設社會文明的中心環節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正確理解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是關鍵。 市場需要道德。任何一種經濟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觀念指導。市場經濟更是一種信用經濟,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准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信用的原則已經成為一切市場主體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市場主體符合於誠實的道德標准,在不損害其他競爭者、不損害社會公益和市場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市場促進道德。道德的建設離不開市場經濟創造的物質條件。市場經濟的繁榮,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也不斷為道德建設創造物質條件,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市場也呼喚著道德。市場經濟,更多的是追求經濟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社會效用,必然導致外部性和市場失靈。市場經濟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必定需要藉助道德的作用來抵消外部性和市場失靈,政府幹預可以說是道德干預的強化與外化。

⑸ 精神和道德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兒

精神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兒,就是說,精神和道德不是等同的。
道德包括了精神,這就是說不管專你是什麼樣的屬精神,都必須遵守道德。
精神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當你的精神指揮你的言行對別人產生了影響,那麼別人就會對你言行進行道德的評價。

⑹ 革命道德與長征精神的關系

長征,那是一段堪稱經典的歷程,是一座永遠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偉大專的精神屬之魂。長征勝利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因為那是一支用腳板丈量信念的工農隊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是證明人類的責任、勇敢和智慧的精神征途!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84.0%的人認為「長征精神」是90年前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的最大財富。在這項共有6499人參加的調查中,82.4%的人認為,值得現階段繼續發揚的長征精神是「團結一致艱苦奮斗」,74.8%的人認為是「不怕困難」。提起長征,人們自然會想到「爬雪山過草地」,想到「煮皮帶啃草根」。雖然長征勝利是80年前的歷史,現代人體會不到當時地崢嶸歲月,但它是一段特殊的歷史,紅軍在長征中體現出的不畏困難、獨立自主、大膽創新的精神應該引領時代的潮流,我們要學習並發揚這種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

⑺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⑻ 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之關系

職業精神應該是指在某一種職業中的專業精神,比如某一個職業做的很標准,版技術很優秀,主要是權指某一種職業的專業性方面的問題,而職業道德就是與職業相關的道德問題,是兩個方面的東西,我想這兩應該沒有什麼關系吧。

⑼ 武術精神與道德修養的關系是什麼

中囯武術,源遠流長。它有著悠久地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內在長期生活與斗爭容實踐中逐步累積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武術的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它具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鍛練意志,陶冶性情,競技比賽,娛樂觀賞,交流技藝,增進友誼的功能,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價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是作為中國傳統的技擊,不僅要有內外兼修的演練方法,
還需有神形兼備的演練風格。
融合於體育之中,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與廣泛的適應性。
中國武術按其運動形式可分為套路運動和搏鬥運動兩大類。武術的作用是提高素質,健體防身鍛練意志,培養品德,競技觀賞,豐富生活,交流技藝,增進友誼。

⑽ 知識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對道德與知識的關系辨析可分為兩類,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楊朱哲學」。《孟子·盡心上》曾說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一則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莊子都屬此類。他們的本義雖有出入,但對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觀的。其不同處在於,孔子將道德根源置於人的經驗領域(血緣和心理)中;而莊子則將之賦予超驗的「道」的地位。

對於不信仰道德一派,筆者不予討論。因為沒有討論的基礎。

對於孔子,顯然是持「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的。道德屬於人的精神領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實用價值的。而知識,作為人類種族維持生存和尋求發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純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與知識產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會發展依靠知識的積累和增長,依靠「物」與「利」對人本能的刺激和獎勵。從某一角度來講,「惡」往往成為歷史進步的杠桿。這種進步也必然要以犧牲人類純潔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對善的追求為代價。這就是歷史與道德、理性與人性、真與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決此兩難處境時,是以保護道德,限制、否定知識來進行的。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見到,他反復闡釋的就是「道德高於知識」這一信念。

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知德者鮮矣。(《衛靈公》)

巧言亂德。(《衛靈公》)

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達出孔子對知識(「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於禮(道德規范)。雖然儒家(尤其是理學)能在理論體繫上統一道德與知識,但一落到實踐上,全然就走了模樣。掛道德之羊頭,賣私慾之狗肉。

道德的價值與功利、知識毫不相干。事實上,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結果總是為「惡」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為一種烏托邦。儒家將道德植根於人性心理(孟子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和對經驗典範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從周」),實際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為不道德、偽道德實踐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的越隱蔽,危害也越大。

熱點內容
吉林省律師網 發布:2025-07-01 08:55:17 瀏覽:75
司法考試商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7-01 08:46:11 瀏覽:335
打架自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1 08:43:33 瀏覽:669
法學院領導 發布:2025-07-01 08:43:29 瀏覽:508
設港國安立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1 08:42:51 瀏覽:159
河北省行政處罰條例 發布:2025-07-01 08:42:37 瀏覽:253
五金一費合同法 發布:2025-07-01 08:33:29 瀏覽:333
民法典制度與創新 發布:2025-07-01 08:28:25 瀏覽:267
勞動法第五十一條 發布:2025-07-01 08:22:50 瀏覽:956
法官入額試題 發布:2025-07-01 08:19:39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