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基本含義

道德基本含義

發布時間: 2021-02-14 08:33:02

『壹』 列舉主要道德觀及其基本含義

轉發(一)道復德的涵義
人能夠建立制起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就在於人有道德。道德是人的社會本質的一種表現,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道德就其本質來說,是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的內心信念來約束和評價人們的行為。
(二)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調節功能,這是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調節表現為內心的信念、輿論的壓力和傳統習俗的束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2、道德的教育功能。
所謂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夠通過評價、激勵等方式,形成社會輿論、社會風尚,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境界,並指導人們的道德行為。
3.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表現在道德反映自己的特殊對象,即個人同他人、個人同社會的利益關系,主要通過道德判斷和道德意識來實現,可以預測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前景,同時獲得個人在道德上的感受,了解人生價值和意義,指導個人不斷完善自我。

『貳』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2)道德基本含義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叄』 傳統道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肆』 道德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道德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道德也許並非後天訓練養成,而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禮。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C)也許就是道德觀念形成的物質基礎。它使人對他人受到傷害厭惡。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病變的病人會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恥感。
道德人物
劉紹安,男,生於1923年2月,漢族,中共黨員,部隊離休幹部,現住江蘇省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生死之約」,無怨無悔照顧犧牲戰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繹「一諾千金」的情義和誠信。
1951年,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上,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和來自江蘇泰興的副排長張志久兩人在戰壕里約定:「萬一我們中有一人死了,活著的人就要去照顧對方的父母。」戰斗中,張志久不幸犧牲。與戰友的「生死之約」,讓劉紹安義無反顧地踏上踐諾之路。
劉紹安模仿張志久的筆跡,每月給張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貼,直到兩年後縣政府為烈士發放撫恤金和烈士證,這個「秘密」才為人所知。1963年,劉紹安面臨轉業時,他主動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裕生活,放棄了去新疆建設兵團升職的機遇,放棄了回老家工作,他忘不了犧牲戰友的囑托,毅然去侍奉戰友的雙親。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親面前,哭訴著「生死之約」,取得了母親的諒解之後,就徑直來到了泰興張家。張家境況異常窘迫:一家四口人棲息在兩間破蘆葦棚里,張母一人靠種地艱難地拉扯著3個孩子。劉紹安這個「兒子」一來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他拿出了在部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賣掉了心愛的部隊紀念手錶和大頭鞋,翻建了三間平房。他每月領了工資,就計劃好全家的日常開銷。張家父母有意將大女兒許配給劉紹安為妻。可他在山東老家已經有個「娃娃親」楊鳳英,為了能長期更好地照顧張家人,劉紹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耐心說服了楊鳳英作為其妹另嫁他人。劉紹安家距離上班的基層供銷社30多公里,但他舍棄了單位的宿舍,堅持騎車早出晚歸,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照顧一家老小。張母病危之際,想吃黃瓜,時逢六十年代,又是寒冬臘月,劉紹安一直尋到80公里外的揚州,才買到了一些醬黃瓜,滿足了老人的心願。張母臨終前,劉紹安日夜守護床前,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張家父母過世後,劉紹安繼續承擔起供養3個弟弟、妹妹的重任,直至他們成家立業。劉紹安的5個子女都是基層最普通的勞動者,有兩個還是下崗工人。作為一個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劉紹安甘守清貧,從未向政府要過照顧,一輩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面對許多人的不理解,他堅定地說:「我這輩子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戰友的重託,我無怨無悔!」
劉紹安在服役期間曾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後,他不改英雄本色,還經常熱心幫助當地的困難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級組織的表彰獎勵。劉紹安感人的經歷撥動了世人的心弦,他光榮當選為江蘇省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其事跡先後被中央電視台、《解放軍報》、新浪網等三十多家媒體報道。

『伍』 如何理解道德的基本涵義

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
論: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域。

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作為社會調控體系的重要手段,倫理道德與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范內容。
本專題包括四個主要內容:倫理規范與道德傳統、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以及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
本專題的教學目的在於:通過對道德傳統與倫理規范的學習,對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的知識的掌握,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道德品質和民事法律,引導學生自覺錘煉道德品質、恪守德行規范。
重點和難點是品德的特徵、個體德行由他律到自律、誠信的當代價值、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與聯系。
本專題的教學要求是以道德、倫理與法律相結合,探討社會的德行規范。

1、倫理規范與道德傳統

總的來說,本節主要闡述了道德和倫理的含義、范疇、道德與倫理的異同;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中西方論理淵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本節介紹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於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著顯著區別的兩個概念,倫理范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范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本節闡述了應用倫理學的目的在於探討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社會整體的行為規范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應用倫理學包括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路倫理、休閑倫理等。中國傳統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為主,西方倫理道德觀則以個人主意為核心。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

本節目標:讓學生掌握道德和倫理的含義和范疇,分清道德與倫理的異同,認識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倫理的淵源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深化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道德建設的認識,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重點和難點是道德與倫理的區別與聯系。2、品德與自律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品德的特徵;個體品德的歷史傳承和現代融合;個體德行由他律到自律。
品德也被稱作德性或道德品質,它是一定社會或某一時代的道德原則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道德特徵和心理品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因素是復雜的,其中環境和教育等社會因素是極其重要的條件,而直接現實的基礎則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本節還闡述了個體德行的他律與自律,自律是公民道德意識的最高境界。實際上,法治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訴求,道德自律精神是現代法制國家本身的內在屬性。任何他律只有轉化為自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這一節的目標是:提高學習者對品德特徵的認識,了解個體品德的歷史傳承和現代融合,清楚個體德行自律的重要性,培養具有優良品德的人才。重點和難點是品德的特徵、個體德行的自律及其重要性。

3、誠信與德行

本節闡述了誠信美德及其當代價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人無誠信不立。
一般而言,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即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在當代,誠信是現代社會倫理的主要德性,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全球化時代公正、合理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心要義,具有辯證的實踐理性。
此外,本節介紹了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誠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立法者意志。「人無誠信不立」,正心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修身是人生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和過程,誠實守信的人生踐履是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本節的目標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認識誠信的當代價值,了解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讓學生懂得「人無誠信不立」的道理,培養學生更深的誠信意識,懂得誠信的重要性,德行天下,誠心為本,自覺踐履誠實守信,正心、修身。重點和難點是誠信的當代價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

4、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

本節主要闡述了公民民事行為規范;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行為。
公民的民事行為在法律上被稱為是當事人的行為事實,是指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民事行為包括民事習慣、民事傳統、民事法律等方面。本節還闡述了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原則和民事行為與守法的關系。
本節還介紹了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兩者的差異;描述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確認民事法律行為採取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通過代理人的代理活動實施民事行為。
這一節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公民民事行為規范,清楚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行為,從而提高學生遵守法律規范的意識,把道德與法律規法結合起來,恪守德行規范。重點和難點是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和聯系。

『陸』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涵

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系專、利益分配、法屬律制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是人們行為活動的規范或行為准則,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復雜而龐大的系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它既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又是社會衡量一個人行為對錯、好壞、善惡、美醜、榮辱的價值標准。它界定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從道德精神到道德規范,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直接指揮以及支配思想行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柒』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7)道德基本含義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熱點內容
安徽省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與處理條例 發布:2025-07-01 09:00:24 瀏覽:944
山西省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條例 發布:2025-07-01 09:00:16 瀏覽:772
吉林省律師網 發布:2025-07-01 08:55:17 瀏覽:75
司法考試商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7-01 08:46:11 瀏覽:335
打架自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1 08:43:33 瀏覽:669
法學院領導 發布:2025-07-01 08:43:29 瀏覽:508
設港國安立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1 08:42:51 瀏覽:159
河北省行政處罰條例 發布:2025-07-01 08:42:37 瀏覽:253
五金一費合同法 發布:2025-07-01 08:33:29 瀏覽:333
民法典制度與創新 發布:2025-07-01 08:28:25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