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論文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1 17:20:34

⑴ 淺談對法制中國的認識,寫一篇論文,2000字左右

資料供參考:
你的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寫過畢業論文的學生都明白,畢業論文格式對論文的通過率有很大的影響。辛辛苦苦的寫的畢業論文,可能因為論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規范被打回來,導致反反復復的修改,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此,億智天下文化傳媒專門做了一個歸納概述,講解了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及規范。
本科畢業論文一般分為四部分:論文封面及題目、論文前置部分、論文正文、參考文獻。每個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仔細的閱讀和參考。除此之外,論文的格式還包括論文頁面的排版設置。
一、論文封面及題目的格式
論文的封麵包括如下內容: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論文題目、學生姓名、學號、指導教師、專業、年紀、學校。每個部分的格式如下:
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小2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2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3號黑體
學 號:3號黑體
指導教師:3號黑體
專業:3號黑體
年 級:3號黑體
學 校:3號黑體
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其中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論文題目所用的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二、論文前置部分的格式
畢業論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簡明扼要的概述,應該對論文的觀點進行一個簡要的陳述,且以第三人稱為宜。摘要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閱讀論文全文的情況下就能獲得必要和關鍵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獻採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要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
摘要頁在封面頁之後。中文摘要一般為300-800字左右,字體為五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對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
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便於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3~5個詞。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後1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元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作為依據。
目錄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需要另起1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1、1.1.2、2、2.1等數字依次標出,一二級目錄用小四宋體,三級目錄用5號宋體,數字及英文字元採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三、論文正文的格式
1.論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論述兩部分。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1)提出-論點;
(2)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3)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4)結論。
2.論文中的序號層次及格式為:
1××××:3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1××××:4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3.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
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4.注釋
注釋是論文中對某1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1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

⑵ 《如何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的論文應該如何寫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如車之兩輪和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可以說,法律是固國之根,道德是固國之本。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時,同樣應該重視建設社會主義德治。 第一,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補充。法律具有強制性,其背後有國家機器為支撐,因此是調節社會關系最強有力的工具。但是法律不可能滲透進社會層面的各個角落。於是,道德必然成為法律的補充,因為道德是依據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維持的,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與社會生活如影隨形。因此,強調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削弱依法治國。相反會使依法治國更加有力和有效。而且,從法律制定的層面看,任何法律都離不開道德的預設,它雖然體現著階級的意志,但也氤氳著道德的希冀。因之,依法治國離不開以德治國。 第二,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之「流」。當前,中國建設法治國家,其理論建構應該具有「源」和「流」兩個來源。所謂「源」,即社會實踐的需要;所謂「流」即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社會的實際需要就是理論形成之「源」,而以往的思想資料就是理論形成之「流」。馬克思也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根據馬克思所說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和恩格斯所說的「以往的思想資料」,來考察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其重要的方面和內容就是「德主刑輔」。所謂「德主刑輔」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德治」為主。因之,「德治」思想就成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不可疏離的本土資源,或說是當代中國法治理念之「流」。中國歷史上傳統德治思想,是精華與糟粕雜糅並存的。因此對於傳統德治思想既不能生吞活剝,也不能棄如敝屣,而應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為大背景,使傳統德治思想獲得新的形態和生命力,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建設之需。關於德治思想,在中國古代主要體現在儒家思想中,但是由於中國近代國力衰微,飽受列強欺凌,國人希冀藉助西方治國理念以富國強民。因此,對法治的期盼和對德治的冷淡與日俱增,一些人將德治與人治劃了等號。誠然,就封建社會而言,德治即為人治,但是也應看到,德治並非封建社會所獨有,在民主政治條件下亦有德治。有學者雲:「德治有兩種,一是人治下的德治,二是民主基礎上的德治」,「德治與人治並無必然聯系。如果一個國家在民主基礎上實行德治,那就根本不會導致人治。」我們今天所需的以德治國,決非人治條件下的德治,而是要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德規范體系和價值觀念,如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等等。以此「指導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作為社會公僕的黨政幹部的思想和心理,從而真正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設。」所以,德治在不同社會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態,不可一概而論。即使在西方法治國家,也沒有否定道德的價值和作用。例如,「富勒、德沃金等自然法學家認為,法與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聯系,主張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並與道德要求相一致,因此,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導致一個根本不宜稱為法律制度的東西。在2001年全國宣傳會議上,江總書記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的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的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於一個國家的智力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以德治國的價值「就是要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良好的倫理道德基礎,有效的運用倫理調控手段治理國家和社會。」這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過程中德治的特殊意義。 五、建設有中團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借鑒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適性價值的經驗,加快立法進程西方法治理念濫觴於古希臘,但作為一種文明則成型於資本主義制度。由於其制度性質,西方法治文明自然有其階級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但是,西方法治文明也包含有人類普適性和共性的特質,正如恩格斯所說:「很少有一部法典是率直地、十足地、純粹地表示一個階級的統治的。也即是說,在法治理念中,階級性往往是隱含於普適性之中的。而法治理念中的普適性原則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應予以借鑒的思想資源。近些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研究中存在「移植論」與「本土論」之爭。實際上,「移植論」與「本土論」都未能辯證地對待西方的法治文明。「移植論」過於強調了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適性,忽視了其階級性和特殊性。而「本土論」則忽視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適性的因素我們既要避免全盤西化,也要避免盲目排外,而要如魯迅先生所雲,採取「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對於拿來的東西,則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因此,對於西方法治文明,只有吸納和借鑒有益於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東西,才符合唯物辯證法。 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屬於後發型,因此應該借鑒先發國家的法治文明成果。這樣,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借鑒和吸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立法經驗,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也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要求

⑶ 求一篇論文 題目是 全球化與中國的法治建設研究 要求格式要對,不用論文答辯。 發來的都有分 分不是問題。

發你郵箱了

⑷ 寫一篇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

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共產黨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

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

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對象。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

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系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

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⑸ 法治建設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初探默認分類 作者:羅洪印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 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共產黨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 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對象。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系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⑹ 對建設法治社會的看法,兩千字論文

借鑒古人智慧,提高現代管理,這個月學習了《韓非子》一書,對原先不十分清楚的古代法家思想核心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既佩服老祖先的智慧,又不免別有一番感嘆--感嘆中國文明很早就把人性和社會的規律剖析得很透卻不能跳脫歷史的宿命:飽經了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一系列國難恥辱,而沒有及時跨越上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等歷史步伐!這不能不說是對中國人智慧的反諷。
國學自春秋始,至五四後漸亡,而後一蹶不振。一直到現在,都是西方傳來的思想在中國政治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包括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以至精細化管理等等皆屬於此類。不過,中國人比較復雜,中國人的生活也具有一人千面的多面性,明明說的共產主義,私下裡人際交往還是以兄弟哥們為主,至於主義理想嘛,面子上過得去就行,實際行動中還是只有大哥是方向,如此 一來,中國近現代社會實際生活中的法則還是有濃厚的法家色彩,有點從「外儒內法」過渡到「外洋內法」的味道。
我想,這就是現代西方管理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的背景因素,本質上說,就是中西文化的本體沖突。外國人剛進來的時候,中國人怎麼樣看都覺得老外有點傻呵呵的:見個面認識不認識總要打個招呼,誰搭理你吶!說個啥事都信以為真,那是客氣,那是逗你玩呢,懂嗎!話非要點透了說嗎,話外有話這點道理都不懂嗎┅┅老外看起來是那麼淺薄,那麼實在,那麼榆木疙瘩。實際上,這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精髓是把人和自然世界分得很清楚,該弄懂的一定要弄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種態度讓西方人發動了工業革命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中國人則不然,一是一,但一也可能是二,那就看怎麼理解怎麼為人處世了。所以,中國文化的精要在於把人搞的很透:人是多變的平衡體,要始終把握人心,把握了人心,這世界就是你的,再難辦的事靠人力夯都夯出來了!拿這樣的思路去看待做事,效率當然不會高的。
針對人性管理,法家提出了它的法治:既有要讓「民信其賞」「信其刑」的明法,也有「藏於胸中」「循名責實」的暗術,也就是說整個法治的核心重點是治人,說確切點,是人治治人,是為君主專制體系服務的。法家的法治是在向封建君主制轉變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現代西方法制目的也是治人,但出發點與法家的思想卻大相徑庭,其目的是治理人類社會。起源於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的現代法制把人類社會當作一個客觀的實體看待,認識到這個法不僅僅是治理住人類社會即可,而是要以人類社會的福祉為目的,是要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所以西方的法制一開始就不絞盡腦汁地去想怎麼樣讓一個人按等級制將一個社會治理得很好。
我們的法制也好,我們的管理也罷,目前面對的困境就是要將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方法體繫到一塊兒,因為大家日常的人格思維里壓根不接受西方那種對事對物的認真勁兒,那樣的人會被大家都覺得很擰。那就只有本著法制的思想去定位和諧社會,本著精細化管理的思想去建設家族味的企業團隊了。這樣的建設要求身在團隊的每個人員既要在工作職責范圍對己對他都一絲不苟,又要在私下裡溝通融洽是一個山頭的兄弟。對為人處世要求到這個高度實在是很難!但是,現實要求領導者這樣去做。
我想這樣的行進最終還是要變化到現代化管理的道路上,正跟「洋務運動」最終還是要被拋棄一樣。公司的管理需要樹立「民信其賞」「信其刑」的管理制度,也要致力於搭建經濟關系做基礎的經濟管理體系。至於管理的暗術計謀,可以適當運用,但絕非長久之計,因為現在是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時代,你玩的那一套說不定別人都會,或者就是故意裝著不會和你逗心眼--結果,精力和時間都浪費到捉迷藏上去了┅┅

⑺ 法治中國進行式論文1500字

2011年7月2日下午,由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復旦大學國家建設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承辦的「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政府與法治建設」 學術沙龍在高研院通業大講堂舉行。

此次學術沙龍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長鄧正來教授主持,復旦大學國家建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遠教授及來自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經濟學院、高研院等單位的20餘位學者參加了此次學術沙龍。

本次學術沙龍共分兩個單元進行。在第一單元,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韋森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郭定平教授、唐亞林教授,高研院專職研究人員劉清平教授、顧肅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范麗珠教授,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教授,高研院專職研究人員陳潤華博士分別作了題為「預算民主與未來我國法治民主建設的邏輯起點」、「未來十年中國政治發展亟待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技術治理與制度優化:當代中國公共行政的變革之道」、「也談正義的重要性」、「中國未來十年民主政治建設展望與設想」、「 社會變遷、社會失序與宗教道德的認識」、「 關於提升我國政府未來10年對歐工作強度和效率的思考和建議」、「上與下:損益之道」的發言。

在發言中,韋森教授主要就將「預算民主」作為我國未來十年民主法治建設之邏輯起點的思想進行了闡述;郭定平教授主要就未來十年國家建設與民主發展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並就激活人大、做實人大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唐亞林教授主要就當前政治條件下通過技術治理和制度優化促進公共行政改革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劉清平教授提出了「正義是硬底線」的觀點,並闡述了通過人權保障和民主監督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的思想;顧肅教授主要就通過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促進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進行了討論;范麗珠教授主要就當前中國的社會變遷帶來的社會失序、精神危機等問題進行了論述;丁純教授主要就未來十年歐洲整個經濟社會局勢、中歐關系未來走勢等問題進行了闡述;陳潤華博士則主要結合中國古典思想對知識分子的審慎精神進行了呼籲,並基於社會結構對政治治理的損益之道進行了闡述。

在討論環節,郭定平教授就顧肅教授通過黨內民主實現政治民主的思想進行了商榷;唐亞林教授就基層民主問題進行了補充性闡釋;吳冠軍博士就範麗珠教授所討論的失序進行了進一步的釐清,並提醒大家注意區分「正確」(正義)與「正常」;孫國東博士提醒大家注意討論此類社會實踐問題時的身份和立場,並就劉清平教授「正義是硬底線」的觀點是否低估了「正義」的價值提出了質疑。

在第二單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鄧安慶教授,陳周旺副教授、陳玉剛教授、敬乂嘉教授,高研院專職研究人員吳冠軍博士、孫國東博士、林曦博士分別作了題為「社會建設與政治發展」、「治安體制變革與國家建設」、「全球化對中國未來十年政治發展的挑戰」、 「從行政國家到協作國家」、「 中國社會的『理想圖景』」、「 社會保障與法治中國道路論」、「 中國未來十年法治建設:中國法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發言。

在發言中,鄧安慶教授主要就學者的角色、社會建設與政治發展的關系等進行了闡述;陳周旺副教授主要就中國治安體制的變化及其與國家建設的關系進行了論述;陳玉剛教授主要闡述了在全球化帶來的思潮的挑戰、風險的挑戰、治理的挑戰、結構性挑戰等背景下如何進行制度創新的問題;敬乂嘉副教授主要就以「協作國家」理念促進中國政治建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吳冠軍博士主要就知識分子對理念的塑造作用進行了論述;孫國東博士主要就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確保公民人格平等、進而促進規則意識和法治中國之形成的思想進行了闡述;林曦博士主要就規則至上的限度及中國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進行了論述。

在討論環節,任遠教授主要就改革的目標和動力問題進行了闡述;劉清平教授主要就正義作為底線的思想進行了補充性說明;陳潤華博士就「自由」、「民主」等西方詞彙與生活世界的隔膜提出了質疑。

最後,鄧正來教授對大會進行了學術總結。針對與會學者的發言,他主要強調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文社會科學不應高估預測的職能,而首先要對人類理性的有限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自覺。第二,知識分子可以和民眾一樣討論中國社會實踐的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但關鍵是討論的方式必須是學術的。第三,對法治、民主等所謂現代性價值的討論必須對其前提性問題進行批判和反思,而這就是中國自身的歷史性和文化性所建構的意義結構,進而結合中國語境展開深入的討論。此外,鄧教授還進一步揭示了關於國家建設的討論之所以開啟的背景,並就今後討論的方向進行了學術定位。就前者而言,他認為,中國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成構成了我們討論的主要背景;就後者而言,他強調,在討論中國未來十年政治、政府和法治建設的問題上,如何打開懸置的意識形態爭論、如何真正開啟新一輪的關於「中國向何處去」或「成為什麼樣的中國人」的討論、如何開啟關乎中國未來整體發展方向的「中國理想圖景」的大討論,應當是中國未來十年國家建設的首要核心問題。

來源於:論文發表 http://www.126lunwen.com

⑻ 2015形式與政策法治中國論文1500字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著眼科學民主立法;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著眼保障司法公正;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本論文轉載於論文天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74028.2/

⑼ 求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哲學使命論文1500字

如何推進依法執政?依法執政的內涵非常廣泛,它首先是一種新的執政思想和觀念,其次它意味著新的執政體制和機制,還有新的執政方式與方法和新的執政素質與能力,以及新的執政效果與水平,這一切都與依法執政的原則與制度息息相關,與黨的領導制度、執政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密切關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實現執政理念的更新和轉變,踐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和依法執政這一根本的執政觀。實踐依法執政的執政觀,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執政體制機制,變革和發展新的執政方式方法,需要塑造和提升新的執政素質和能力,改善和提高執政效果和水平,而這一切都需要依法執政原則與制度的駕馭和保障,需要黨內黨外相應的制度創新予以保障和促進,需要加強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和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並保持兩者協調統一,由此為依法執政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如前所述,依法執政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它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在一段時期里將是一個恆定的命題,依法執政的實踐是這一命題的根本所在。實踐依法執政理念與原則,需要在「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點推進依憲執政」與「立足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切實通過人大執政」三個層面上探求依法執政的實踐途徑。加強黨內治理和黨內法治建設,為依法執政奠定製度基礎和積蓄法治定勢,將依法執政提升到依憲執政的高度並具體到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實現依法執政的必由之路。

1.通過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來推進依法執政。對當代中國而言、對中國共產黨面言,黨內無規則國家無矩,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依法治黨與依法執政息息相關。黨內政治生活沒有依規辦事的習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就很難做到依法辦事。從一定意義上講,依法治黨,建設法治政黨,構成了依法執政的前提和基礎。促進依法執政,必須推進依法治黨,這就需要加強黨內法治建設,尤其需要加快構建完整的黨內法規體系。中共十八大之後,黨內法治建設全面啟動,2013年可以視為黨內法治建設元年。2013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這部黨內「立法法」為黨內法治建設尤其是黨內法規建設確立了基本規范;2013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300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通過黨內法規清理程序被廢止或宣布失效,為黨內法治建設夯實了制度基礎①;2013年11月,第一個黨內法規建設規劃綱要———《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 2017)》發布,為黨內法規建設規定了近期目標和長遠方向②。無論是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黨內法規清理工作,還是中央黨內法規規劃綱要,都充分體現了「憲法為上、黨章為本」這一重大觀念和原則,尤其是中央黨內法規五年規劃綱要從黨的領導和黨的工作、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等六大領域共37個方面布局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包括制定《中共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中共黨組工作條例》、《中共統戰工作條例》、《軍隊政治工作條例》、《中
共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共巡視工作條例》、《中共紀檢機關案件辦理工作條例》等系列黨內法規,這無疑將為黨內依法治理奠定更加寬厚的制度基礎,也為依法執政提供更為豐富的制度資源。 依法治黨僅有黨內法規是不夠的,必須強調國家法律對於依法治黨的重要意義。黨內法規建設不可能孤立進行,在長期倡導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以黨內民主促動國家民主的基礎上,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聯動建設的跡象,黨內法治建設與國家法治建設關系的重要意義得到深化③。國家法治與黨內法治聯動必然要求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與協同,就如同僅有國家法律難以充分實現依法執政一樣,僅有黨內法規也無法充分實現依法治黨。依法治黨需要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統一或者說一體建設,依法執政需要國家法治與黨內法
治相互聯動,只講黨內法規和黨內法治或者只講國家法律和國家法治,都無法充分實現全面加強依法治黨和全面推進依法執政④。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黨內立法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不斷提升黨內制度建設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度,確保黨內制度建設質量,使黨內政治生活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強化和協調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的關系,逐步形成由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相銜接和相統一的制度體系,形成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合力,為依法治黨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建立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的有機聯動,將黨內治理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尤其要從內在規律和外在需求上有效促進黨的領導方式的轉變和黨政關系的轉型,促進黨政關系規范化和執政活動制度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旨在推進執政黨現代化轉型、政黨治理模式轉變和依法執政。

2.加快法治政黨建設,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在實現依憲執政。國家政治生活主要立基於憲法規范基礎上,這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也是法治政黨的基本特徵。依法執政需要政黨具有民主法治品性,根本在於塑造政黨的法治品格。概言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執政為民、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要求。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必須堅持黨對法治國家建設的領導,這就必然要求執政黨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最關鍵的一條是將黨政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在政治生活最關鍵的部分實現政與法的統一。這就需要執政黨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不替代立法,不包辦行政,不幹涉司法。

在政與法的關繫上,尤其需要處理好黨的領導與立法和政法的關系,需要正確處理黨的決策與國家立法的關系,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職權的關系,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立法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大的關系,改進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促進黨的各級組織支持同級人大依法履職,善於將黨的政策經由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善於通過人大作用於政府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必須改革政法體制,改善黨領導政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對政法工作的意義,善於將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人大相關工作結合起來,善於用制度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職權,通過制度防止黨的各級組織干涉政法機關依法辦案。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①。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際上就包含了依憲治國的根本要求,也意味著對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根本需求。「無論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如果沒有執政黨的依憲執政,任何意義上的法治都可能不復存在。在『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方略的實施中,執政黨依憲執政具有特別的意義」②。依憲執政是指執政黨以憲法為執政的根本依據,遵守憲法規范、原則和精神,實踐憲法確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民主集中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憲法原則,貫徹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基本制度、基本國策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運用憲法思維和方式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這是由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反映了「黨的領導———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政治邏輯,體現了執政黨新的政治思維和對新的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加強和推進依法執政,應當將黨的領導和執政活動上升到憲法的高度加以認識,將依法執政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將執政活動規范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將執政的合法性、權威性、有效性建立在與憲法的關聯上,在憲法確立的根本原則與根本制度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是依憲執政,依憲執政就是要依據憲法確立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執政。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原則,是國家根本政治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制度,是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依憲執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執政活動遵循人民主權原則,保證執政黨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政治框架內和政治舞台上執掌政權。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尤其是依法執政需要樹立起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極大權威,依照憲法監督和規范黨的各級組織的政治活動,使憲法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最高准則。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加強憲法與憲法相關法制建設,完善有關政黨的組織、行為和責任法律制度,規定執政黨和參政黨的性質地位、職能權責、組織原則、決策與立法(黨內法規制定)准則、違法違憲責任等。確保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必須完善與政黨執政、參政相關的憲法相關法制建設,為執政黨的執政活動提供更加完備的憲法性規范,為規范依法執政形成憲法規范基礎,將黨的執政活動納入憲法規范框架內。同時,完善憲法實施監督制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機制和程序,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責,特別是要完善對憲法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制度,及時發現和
糾正違反憲法的行為。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憲法監督制度或者違憲審查制度相適應,也應當完善黨內法規審查機制,通過一定的制度構建,比如設立黨內法規監督委員會或者稱為黨內司法事務委員會,依章履行處理黨內事務爭議職能,並擔當黨內法規審查責任,以此形成依法執政的監督和保障機制,以確保黨內法規的合法性、合憲性,保持黨規國法的協調性,確保黨內法規建設貫徹「憲法至上、黨章為本」的黨內法治原則①。
3.切實推進依憲執政,必須立基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制度保障,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依憲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立基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遵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原理和內在邏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方式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組織形式,是關於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時也是關於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黨政適度結合、黨和國家關系科學化與規范化的制度依託,是關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組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保障。概括地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依憲執政實踐,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這直接關系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水平和法治國家建設進程與國家法治化的程度。一般來說,政黨是人民與國家之間的橋梁,由此產生的人民———執政黨———國家的邏輯結構,其關鍵要素就是民主、法治及其相互關系,人民代表大會是民主與法治的基本載體和展示民主法治關系的制度機制。如果說依法執政就是將執政活動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加以認識並納入法治框架和軌道,那麼,這個框架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條軌道就是由憲法鋪設的「執政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府兩院」的法治軌道。換言之,人民代表大會是執政黨作用於國家政權的主要通道,是實現依法執政的有效途徑。
不僅依法執政(根本是依憲執政)內在地需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民主執政、科學執政與通過人大執政也存在邏輯關系。民主執政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應當強調黨內民主建設,建立民主執政的堅實基礎,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民主,尤其是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規范黨內權力,保障黨員權利;二是執政黨應與人民代表大會結合起來實現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是最容易將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國家意志統一起來的政治場合,也是唯一實現黨的政策轉化為國家法律的政治機制。民主執政要求執政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適度結合,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民主執政的具體表現。拋開人民代表大會,黨的各級組織就會與政府組織高度關聯,不僅容易降低執政
的民主性,也不利於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學執政也有兩個側面,一是執政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反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二是執政必須遵循政治規律,尤其是政黨執政規律。既有適用於世界各國的一般執政規律,也有各國不同的特殊執政邏輯。在當今社會,執政黨與民意機關的結合是政黨執政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當代中國,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政治結構,構建符合民主法制規律的政治機制,保證執政黨依據執政規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這是政治上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踐科學執政原則的必然要求。

熱點內容
勞動法勞務派遣規定的 發布:2024-05-20 06:46:59 瀏覽:702
遼陽法院網 發布:2024-05-20 06:34:10 瀏覽:461
金洲司法所 發布:2024-05-20 03:10:59 瀏覽:690
刑法總論案例分析答案 發布:2024-05-20 02:39:24 瀏覽:163
鄉鎮人大主席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4-05-20 02:20:45 瀏覽:203
移民法國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4-05-20 00:37:09 瀏覽:979
婚姻法繼承法作廢 發布:2024-05-19 23:44:48 瀏覽:663
美國法律法規大全 發布:2024-05-19 21:51:29 瀏覽:365
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發布:2024-05-19 21:50:45 瀏覽:753
法治的信仰中國夢 發布:2024-05-19 21:32:17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