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美國

法治美國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07:07

❶ 美國是法治大於人治,而中國是人治大於法治,美國是人人平等,中國是人人不平等,美國沒有人倫道德,而中

首先法治大於人治,是對的,因為法律看似沒有人情味但公正客觀。人治大於法治看上去很有人情味,但是操作起來很有可能變得主觀不真實。至於倫道德市政府讓老百姓遵守的,政府基本不遵守,人治大於法治的政府一般要求老白姓遵守倫道德,他們確為所欲為,因為沒有法律去約束他,老百姓由於受倫道德的熏陶還不懂得反抗。比如法治大於人治的國家政府領導犯錯老百姓很自然的去指責政府或領導,反而人治大於法治的國家政府領導犯了錯老百姓受困約束太深就不敢去指責,不但不敢指責還得跟著說領導這么大年齡了不容易啊,為我們老百姓操勞半生是對百姓的恩情,我們要懂得感恩。在法治大於人治的國家,國家就像公司一樣,每個部門各司其職,不管什麼領導乾的不好,自然把你撤下來,沒什麼好說的。就像有些人治大於法治的國家國企都賠倒閉了工人全部下崗,領導反而得到升遷,想像這種些讓法治大於人治國家人民理解不了事我們身邊天天都在發生。所以法治大於人治是對的。個人認為那些人治大於法治的國家領導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路是錯的只是他們不想改變一些東西,至於為什麼你看周圍當官的子女他們以後都干什麼就一目瞭然了,在這里就不多說了,最近打擊網路謠言勢頭很猛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你知道的美國是法制社會嘛

並不是,是白人至上!你要是個黑人、亞洲人,你就得不到公平!

❸ 美國真的是法治不是人情嗎不信啊

反正比我們的偉大祖國要好些

❹ 中國和美國的法制區別是這樣嗎

中國和美國的法制區別是:
1.中國屬於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美國屬於英美法系,是判例法,這個是最基本的區別。
2.另外,在實體法,程序法上還有很多的不同。
解釋:
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要法系,涵蓋了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家。大陸法系的代表有德國、法國、中國等;而英美法系則當然以英國和美國為其代表。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之間的不同點的比較,一直都是比較法學家們所熱衷的話題。兩大法系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下面我僅從訴訟程序方面對它們加以比較。
一直以來,比較法學家們都傾向於假定,世界上所有發達的法律體系中,相似的需要總是以相似的方法來滿足。但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訴訟程序上的巨大差異卻打破了這一假定。諸如簡易民事訴訟的准備和進行、向法庭提出事實的方式、選擇或詢問證人或鑒定人的方式等的巨大差異,都使這一假定不能成立。而兩大法系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則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如地理差異、民族習慣、文化特點、歷史傳統等,但我認為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兩大法系國家在許多方面不同的思維習慣,造就了兩大法系的巨大差異。
英美法系中訴訟程序的許多特性,實際上是由一個決定性的事實造成的,即該訴訟程序來源於陪審制。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英國只有在刑事案件中才使用陪審制,而且是在嚴重的犯罪並且被告主張自己「無罪」時才使用。盡管如此,英國的民事訴訟中仍然滲透著陪審制的傳統。而陪審制的影響,使民事審判和刑事審判一樣,有許多特定的訴訟程序。這也就使其訴訟程序區別於大陸法系國家。
在大陸法系中,訴訟可以有間隔地劃分為多次的審理。因而,對於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出人意料的觀點或證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在下一次的法庭審理中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予以反駁。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大不相同,由於採取的是一次性的審理,律師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論點和證據想清楚,還必須了解對方的論點和證據。因為在英美法系國家的審判中,如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證據,任何一方都不能輕易地要求休庭。這就使得律師必須在開庭之前會見他的證人,以搞清楚他們會在法庭上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於這種行為,德國的律師卻認為是違反職業道德的。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什麼英美法系國家的訴訟經常有出人意料的結果,為什麼那些能在法庭上以一己之力翻雲覆雨的律師總是受人尊敬。而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庭審理卻總是給人按部就班的感覺,而顯得不夠精彩,律師很難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❺ 中國法制和美國法制的比較

1、法的種類不同。

中國法制是大陸法系,美國法制是英美法系。

2、法律淵源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該國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法律結構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涉及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4、法官的許可權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5、訴訟程序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6、法律分類不同。

中國法制大陸法系一般會把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而英美法系就不會這樣的區分。

美國法制英美法系主要把法律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分類方法的不同對法律的制定有思想上的根本差異。

7、法律術語的不同。

兩大法系的法律術語有很多不能相互對應的概念,即使有相同名詞的法律術語,但是在意思上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❻ 中國和美國的法制區別為什麼是這樣啊

一、司法審查的門檻

司法審查的門檻即行政訴訟的受理條件,指的是一個爭議符合哪些條件才能成為法院可以審理的行政案件。美國進入20世紀以後,行政權的不斷膨脹,使「三權分立」這一憲政基石一度動搖,自由和人權受到威脅,為維持權力平衡和權利保障之需要,司法對行政加強了控制的力度,其重要表現之一,降低司法審查的門檻,讓起訴變得更加容易。具體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被訴行為標准:從不可審查的假定到可審查的假定

20世紀以前,法院基於對「三權分立」原則的嚴格解釋,為避免干預行政,在行政案件的受理上持不可審查的假定立場,即私人只能對法律規定可以起訴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法律對於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法院應作不可訴的推定。20世紀,法院放棄了不可審查的假定,將可審查的假定確立為受理行政案件的指南,即在法律對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應作可訴的假定。那麼,有什麼理由支持可審查的假定呢?最高法院判例揭示了兩點理由,第一,「確認法律授予行政機關權力范圍的責任,是一個司法職能。」也就是說,行政機關的權力有多大,不能由行政機關自己做最終判斷,而應由司法來最終決定;第二,「國會建立法院審理侵害人民權利的案件和爭議,不問這種侵害是來自私人的不法行為,或由於行使沒有授權的行政行為。」也就是說,按照憲法關於司法權的規定,法院有權審理一切案件和爭議,而不看涉及到誰。

在可審查的假定之下,法院受理案件沒有正面障礙,而主要看是否屬於排除司法審查的事項。按照美國行政程序法第701節規定,排除司法審查的事項有法律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除此之外,美國聯邦法院認為以下事項在性質上不宜進行司法審查:國防、外交行為、政治任命、行政機構內部事務、涉及國家安全的行為、司法部的追訴行為。

與擴大受案范圍的努力相一致,法院在界定排除司法審查事項時,往往持嚴格解釋標准。關於法律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最高法院認為,只有在法律規定達到「明白的和令人信服」的程度時,才能排除司法審查。關於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法院藉助於行政程序法第706節規定的授權,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大大縮小了行政程序法第701節關於自由裁量行為排除司法審查之規定的適用餘地。所謂的排除事項都不是絕對的排除,如果當事人以損害其重大利益或者憲法上的基本權利為由起訴,法院也應受理。比如,據Bryson法官介紹,行政官員對於行政機構對其採取的懲罰行為如停薪兩周以上、解僱等行為不服,可以向其工作地法院提出上訴。未獲得行政職務任命者一般無權起訴,但如果其認為其未獲任命的理由是因為自己是黑人,違反憲法上的平等保護,則起訴可以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受案范圍不但包括裁決(即具體行政行為),也包括規章(即抽象行政行為),對於受理規章的理由,美方專家的看法基本一致。David教授認為,行政機關都有擴大自己權力的傾向,僅有政治制衡是不夠的,司法審查的關鍵作用在於抑制這種傾向,並令行政當局真正負起責任。美國行政法的關鍵在於問責制。聯邦政府發布規章時須闡明原因,而且預測所能達到的效果,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對此,政治審議很難解決,而司法審查則可以提供出路。Jerry·Mashaw教授認為,賦予法官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有一個重要理由,法官在解釋法律方面比行政官更有優勢。在美國,對正當程序的重視程度往往超過對專業知識的重視,而法官所處的地位中立、獨立,更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當然,即使不承認規章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在具體案件中也涉及到對作為政府行為依據的規章,法院也可以做一定的審查,但這種審查與將作為訴訟對象的審查不可同日而語。Bryson法官認為,司法審查是根據國會授權的立法嚴格進行的,但要判斷一個行政決定是否合法,行政當局不是最好的評斷人。

(二)原告資格標准:從權利損害到法律利益損害

歸納起來,原告資格標准經歷了從權利損害標准向法律利益損害標準的轉變。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台前,法院堅持權利損害標准,即當事人只有法定權利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其他利益受到損害時,沒有原告資格。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台後,法院以法律利益損害標准界定原告資格,即當事人在法律保護的利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具有起訴資格。1970年,最高法院將此標准概括為雙層結構標准,即憲法層次的標准和法律層次的標准。第一,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要符合根據憲法規定的「案件」或「爭議」,而只要被挑戰的行為對當事人「產生了事實上的損害」即構成「案件」或「爭議」;第二,被侵害的利益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與擴大原告范圍的政策相適應,法院對「法律保護」持寬泛的解釋標准,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不僅限於法律明確設定的權利,而且包括法律所明示或隱含調整意圖的利益。

以上是對原告資格發展的粗線條概括,實踐中的情況並非一目瞭然,據美方專家介紹,原告資格問題已經被搞得非常復雜,聯邦最高法院在起訴資格方面的判例時而出現彼此矛盾或前後不一致的情況。據說,法院並不希望界定標准(包括前述受案范圍的標准)太明確,比較模糊的標准使得法院有一定的迴旋餘地,可以避免法院介入敏感的社會、政治問題。

我方起草的行政訴訟法修改稿在原告資格的規定中增加了公益訴訟的規定,因此,我們請美方專家介紹了美國的相應情況。美國沒有在法律上規定公益訴訟這種形式,但法院判例創造了「私人檢察總長」理論:為保護公共利益,國會既可以授權檢察總長,也可以授權私人對行政行為申請司法審查,這里的私人就起到了檢察總長的作用。根據這項理論,競爭者、環境消費者等當事人可以對不法行政決定提起訴訟。應當注意一點,這里的「私人」並不是「任何人」,也就是說原告資格並沒有放寬到沒有限制的程度,起訴人仍須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特定損害(仍應符合法律利益損害標准)。

(三)適格被告:取消「主權豁免」原則

美國法制源於英國普通法,英國長期奉行的「主權豁免」原則在美國也根深蒂固。該原則在司法審查上表現為:司法審查不能以國家和政府為被告,只能以官員個人為被告。這種狀況直到1976年修改聯邦行政程序法才有了轉變。該法明確放棄了「主權豁免」原則,並規定:「在沒有能夠適用的特定的法定審查程序時,司法審查的訴訟可以對美國、對機關以及以其機關名稱或者適當的官員提起。」

據美方專家介紹,適格被告在美國已不成問題,實踐中因錯列被告而敗訴者幾乎不存在。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如上所述,修改後的行政程序法規定了很寬的被告資格範圍,原告可以在起訴行政機關、官員甚至美國政府之間作出選擇,為了保險起見,原告可以將他們全列為被告;第二,辯護制度。無論被告是哪個行政部門,代表政府進行辯護的律師都是司法部統一派出,被告是誰不重要,只要原告勝訴,執行沒有問題;第三,即便原告所列被告錯誤,則法庭書記官會修改為正確的被告,也就是說,在美國,法庭有義務指出正確的被告。

二、司法審查的范圍

所謂司法審查的范圍指的是司法審查的程度或深度。司法審查的范圍與審查標準是相互對應的,審查標准高,則審查程度深,反之則淺。按照美國行政法理論的傳統分類,司法審查所針對的問題被區分為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分別適用不同的審查標准。在事實問題上,行政官員具有技術和專業的優勢,要求法官作出比行政官員更合理的事實裁定,顯然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這註定法院在此領域只能進行有限程度的審查;在法律問題上,法官以法律知識見長,他們有能力進行更深程度的審查,甚至可以以自己對法律問題的理解代替行政機關的理解。

(一)事實問題的審查范圍

事實問題的審查包括三個層次的標准:實質性證據標准,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和重新審查標准。按照美國行政程序法規定,實質性證據標准主要應用於按照正式程序作出的事實裁定。所謂實質性證據又稱為合理證據,指的是法院出於對行政機關專業知識的尊重,只審查行政機關的證據判斷是否合理,如果沒有明顯的不合理,即滿足了實質性證據要求。行政程序法上規定的專橫、任性、濫用自由裁量權都是濫用自由裁量權,專橫、任性是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兩種方式。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主要適用於依非正式程序作出的事實裁定。一般認為,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要比實質性證據標准寬松一些,但實際上很難講,因為兩者只有形式上的區別,而無本質差異,兩者都以合理性為基礎,實質性證據要求證據要合理,明顯的不合理的證據不能通過司法審查,而明顯不合理就是濫用自由裁量權。在實踐中,兩種標準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融合趨勢。重新審理標准指的是,法院置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於不顧,獨立地對事實問題作出判斷。此標准審查程度較深,但應用范圍很窄,限於特定的例外情形,如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當事人憲法上權利的事實裁定。

(二)法律問題的審查范圍

法律問題包括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兩個步驟,法律解釋是對法律含義的一般理解;法律適用是將抽象的一般規定應用於具體事件。法律解釋是脫離具體事實的邏輯運算,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法院可以充分行使最終的解釋權。法律適用既有法律問題,也有事實問題,二者之中事實認定的分量更重,因此其審查標准側重於事實裁定的審查標准。

(三)司法審查范圍的相互接近

據美方專家介紹,實質性證據標準的適用經歷了由寬松到嚴格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事實問題審查范圍得到加深。在早期,法院只看行政機關認定的證據是否可以定案,而對案卷中存在的其他相反證據視而不見。過於寬松的標准容易放縱行政違法和濫用權力,因此行政程序法專門針對這種情況作出規定,要求法院「應當審查全部記錄,或記錄中為一方當事人所引用的部分」,對所有的證據進行全面審查。目前的實質性證據有兩層含義:一是法院尊重行政機關的判斷,只要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具有足夠合理性,即便法院認為自己還可以作出更好的裁定,也不能以自己的判斷取代行政機關的判斷。二是法院不放棄審查責任,法院必須要分析案卷中的全部證據,特別要「考慮記錄中任何減少它的證明力的因素」,然後,以一個理性人的標准衡量事實裁定是否合理。

法律問題方面的變化則正相反,在法律適用上自不消說,已經採取與事實問題同樣的司法審查標准。在法律解釋上,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司法審查標准也開始放鬆。最高法院在審理著名的Chevron案中提出:「法院不能以自己對法律的解釋代替行政機關的合理解釋」,美方專家認為,Chevron案標志著法律問題的審查范圍與事實問題的審查范圍趨同。

(四)規章的司法審查范圍

中方學者認為,抽象行政行為對人民權利的影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遠比具體行政行為來得強烈而巨大,為救濟權利有必要借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機會而納入受案范圍。美國自1946年行政程序法公布以來,行政規章即成為司法審查的訴訟對象,這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們有必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據美方專家介紹,規章與裁決在審查范圍上相同,因此在審查標准上也與裁決的審查標准相同,具體說,按正式程序制定的規章適用實質性證據標准,按非正式程序制定的規章適用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如果規章影響公民的重大憲法權利,則適用重新審理標准。法院經審查認為規章違法,可以直接判決撤銷。

❼ 美國是什麼法制國家

是普通法制國家

❽ 美國是法治社會

追根溯源 回到孟子的話 人性善惡的問題。西方國家認為人性惡 而我們則人為專 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我屬們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既然人性是惡的(信仰基督教的都是這觀點) 就要有監督約束,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他,搞多黨制,最後達成了條條框框的白紙黑字。如果去過西方國家或讀過他們的法律就知道有多苛刻的條條框框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相互猜忌。不講人情應該是對的。

❾ 美國是怎樣以法治國的

法律只是一個方面 重點是執行力度和監察力度 如果執行和監察不到位 那有法也沒用

❿ 美國真的是法治不是人情嗎不信啊

它是在高度的法治下面實行人道主義的。這是有目共睹的。如一張路邊停車的專罰單,在它上面要屬求每個字母;數字都要正確( 這是法律層面的),如果你有合符情理的正當理由(人道上的思考)或是發現在罰單上有任何錯漏(法律層面的),法庭上的法官就會考慮是罰,少罰(人「情」上的)或不罰。這是每個開車的人都知道的。

熱點內容
立足民法典 發布:2024-05-07 13:08:07 瀏覽:132
經濟法視頻百度雲 發布:2024-05-07 12:54:46 瀏覽:461
客服外包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4-05-07 08:02:54 瀏覽:90
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法庭 發布:2024-05-07 06:01:48 瀏覽:260
借名購房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7 05:37:32 瀏覽:839
法治視頻下載 發布:2024-05-07 05:32:18 瀏覽:827
法學考研群 發布:2024-05-07 01:40:45 瀏覽:918
勞動法暫扣工資 發布:2024-05-07 00:51:44 瀏覽:979
廣告公司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4-05-07 00:03:14 瀏覽:477
長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4-05-06 23:00:23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