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認識

法治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0-12-19 07:46:45

1. 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回集合體,是指導和答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2. 談談你對法治與人治的認識

人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是治國方式的不同。人治是領導人治國,法治是法律治國。
法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從奴隸制的夏朝到封建制的秦朝一直到清朝無一不是人治,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依法治國。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3. 怎樣正確認識法治與懲治的關系

我們現在是法治社會,例如規定不能闖紅燈。
要懲治肇事逃逸的人,給予多少多少年坐牢。

4. 談談你對法律的認識,以及對我國法治現狀的看法。

現實就來是,法律目前還是統治階級源的工具。理想狀態是:法律是人民權利和權力的「聖經」。
扯-------立法、執法和法律適用存在一些脫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亂-------法律適用上存在時空差異,法律適用標准尚未完全統一;地方立法和部門立法,包括司法解釋都存在有違反上位法的情況。
粗-------立法技術有待提高,宜粗不宜細的方法導致有原則沒規則,貌似有規則的地方,沒有可操作性。
基本的法治框架已經建立,細化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和法律思想意識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5. 個人對法治觀念的認識300字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
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實現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
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
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
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
在各個方面、貫穿於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
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自於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
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
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
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
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
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並在執
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
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
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6. 談一談你對法治社會與法律約束的認識100字

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的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一、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是以法治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標準的思維。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律才能統一思想、法治才能規范行為,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 法治思維的范疇。法治思維是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包括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層面。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二、法治思維的主要特點 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 法治思維是規則規矩思維。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徵,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是程序表達思維。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法治思維是選擇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法治思維是建設修復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最佳方式,它的目的是講秩序、講規則,因而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 三、維護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 「花錢買平安」,「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這是我們在維穩中一直在做、現在還在做、今後可能還要做的事情。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主要有: 重大決策執行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民主、不公開;不講程序;不進行穩定風險評估;不講誠信;法治部門化、部門利益化。 執法司法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公正、不透明;非執法主體執法;隨意辦案、機械辦案;既不講法律效果,更不講社會效果。 處理進京非正常上訪中的非法治問題。首先,缺少法治思維。非訪是「進京非正常上訪」的簡稱,特指到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周邊、外國使館區、中央和國家領導駐地進行上訪、欄車、告洋狀的行為。非訪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解決非訪問題不能用政治思維、行政思維,最佳的是用法治思維。因為非訪地既不是軍事上的禁區,又不是法律上的管制區。第二,缺少法律依據。目前,在直接處理信訪(含「非訪」)問題上,除一個法律位階不高的國務院《信訪條例》之外,再無專門的信訪方面的法律。與信訪有關的《集會遊行示威法》,是唯一的一部沒有實施過的法律。第三,缺少法律手段。處理非訪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怪基層同志,在天天要通報、周周要排名、月月要督辦、年年要問責的情況下,基層同志只能選擇一些非法治辦法。如果法治健全、法律手段強硬,他們絕對不會如此。第四,缺少法治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理論、道路、制度自信,為何不能有法治自信?在處理非訪問題上,各級都怕,中央怕把首都搞亂,特別是核心中樞出問題。省市怕影響維穩成績,基層怕問責。 四、養成高度的法治思維 人人成為法學家不現實,但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都是可以做到的。這既需要國家和社會由外而內地推動,更需要我們由內而外地自覺培養。 形成法治共識。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基於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信仰法治,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要樹立法治尤其是憲法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機關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權力的約束、對執法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執法司法權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提高法治素養。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工作人員要認真學法尊法守法。不僅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治原則、原理和精神,為什麼有些法律科班生和執法司法部門的人員甚至領導幹部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違法問題?而一些沒有系統學過法的人卻能嚴格守法?關鍵在於他們理解法的原則、精神。要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權力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要掌握法律邏輯規律。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各類案件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最後,要十分注重法治實踐。要深入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穩定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預防與化解矛盾的關系,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 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從人民內部和社會一般意義上說,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法合理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同時不能一味遷就用「鬧」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把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符合人們的普遍理性。 一是要依法辦事辦案。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人員要帶頭依法辦事,形成示範效應。對各個辦案環節的執法司法活動,都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誰不依法辦事引發矛盾就追究誰的責任。同時,要結合執法司法實踐,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善於引導群眾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基本准則,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案。 二是要依法化解矛盾。運用法治思維要三思而後行。依法化解矛盾具有權威性,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如果以犧牲法律權威為代價,求得問題一時解決,就會破壞人們的行為預期,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面對矛盾,我們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 三是要依法預防糾紛。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體執行;如果不服,可以通過法定渠道尋求解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 四是要依法處理非訪。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處理非訪問題,首先是頂層設計要科學:一是迅速制定《信訪法》,以及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取消進京非正常上訪這個概念,代之以「合法上訪」和「非法上訪」的概念。二是建議在北京除天安門廣場之外,將其他3處劃為管制區,進入就視為非法。三是凡屬於信訪終結,特別是涉法涉訴信訪終結的,一律不接待、不登記、不接返,讓那些想通過非訪得好處的人得不到實惠。四是讓《集會遊行示威法》真正實施。五是對違反《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非訪行為依法處理。六是讓信訪回歸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的本能。 第二,正確處理實體與程序的關系,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統一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維護穩定的價值追求。執法司法人員要把好每一個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適用關,確保實體正義、程序正義。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前提,實體正義是程序正義追求的目標,兩者相輔相成。 實體正義的關鍵是依法律靠證據,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要把證據作為保證案件質量的生命線,嚴格執行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對採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供述陳述,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對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堅持疑罪從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辦理的每一個案件都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裁判處理公正,讓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救濟、違法犯罪行為受到制裁。對窮盡法律手段仍不能完全實現實體正義的,要給予適當補償或救助。 程序不僅成為保障實體正義的機制,而且成為社會成員實現普遍性的載體。特別是實體上驗證以分清對錯或實體正義難以保證時,按照事先設置的公平透明的程序來處理,即使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人們也會自我釋然、坦然接受。政法機關要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平面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責任,必須把程序正義的要求落實到執法司法全過程,確保中立公正,嚴格辦案期限,落實告知、迴避開庭辯論等制度,讓社會成員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第三,正確處理法理情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在執法司法活動中,有時會出現「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正確理解法理情的內涵,善於用法治思維處理好法理情的關系。 一是明確公理、常情。法治意義上的理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公理、倫理,不是歪理邪說;法治意義上的情是絕大多數人公認的常情,不是個別人的私情。公理和常情是構成國法的重要內容,國法是公理、常情必須堅守的底線。司法實踐中,合法公正的判決往往於情於理講得通;不合法、不公正的判決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只有用法治思維把法理、事理、情理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既有法律效果又有社會效果。 二是找准觀察視角。由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法律問題,往往蘊含著更為深層、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我們不能做法盲,也不能做「法呆」,如果單從法律技術角度機械地去分析、處理,有時不僅不能有效解決,甚至會引發更多問題。法律限期有明確的條款,也有極大的包容。執法司法人員要加深對國情、社情、民情的理解,既善於從法律視角依法辦事,又善於從社會視角處理問題,做到執法司法行為最優、執法司法效果最佳。 三是文明執法司法。公民衡量執法司法活動首先是希望合法,同時要合理合情。只有準確把握社會心態、群眾情緒,積極主動向當事人說透法理、說明事理、說通情理,以法為據、以理服人,才能既解開「法結」,又解開「心結」,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要規范執法司法言行,推行人性化執法、陽光執法。 四是規范管人管事。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法治工作隊伍,既要端正執法理念、提高執法素質、改進執法作風,又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從制度建構層面,對管人管權管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長遠解決方案,確保權力規范、公正行使,確保隊伍清廉、司法清正。 五是審慎用好公權。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把執法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最重要的是明確執法司法權都由法律授予;對公權力,法不授權即禁止,沒有法律授權,不得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執法司法行為。要對法律授予法治工作隊伍的執法司法權進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執法司法人員行使權力、承擔責任的界限。 六是落實監督機制。執法司法權的行使關乎當事人權利,如果缺乏監督,既會影響執法司法公正,也會產生腐敗。要堅持以權力制約權力,健全政法各單位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依法制約的制度機制。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從開始設計改革方案就要注重強化對執法司法權的監督制約,確保權力行使到哪裡、監督制約機制就到哪裡,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出軌、尋租的機會。 七是公開透明運行。通過健全制度,確保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都及時公之於眾,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保公正。把信息化和公開化結合起來,健全執法辦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機制,做到動態管理、剛性約束,促進執法司法公開、規范、公正、高效。 八是制度保障權責。有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要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牆」、通上「高壓線」,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約束沒有例外。對違反法律制度的,無論涉及誰,都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能姑息。 第四,正確處理媒體宣傳與依法應對的關系,實現網上網下有序統一 維護社會穩定既要打好主動仗,也要打好輿論仗。必須牢固樹立輿情就是警情的意識,對受理的每起案件、參與處置的每起事件,都要及時介入、科學引導。 一要主動發聲。及時講話,講真話、講實話,不給好事者留下炒作的空間。二要防範未然。在突發案事件出現後,把善後事宜、維穩和輿論引導一起考慮。三要著眼治本。斬斷不良信息來源,力爭事件的關鍵人、關鍵證據為我所掌控,權威信息源為我所掌控。

7. 談一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認識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版理體系權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8. 法治優於認識這句話對不對

你這里說的認識是不是人的正常認知?或者是人的樸素道義觀?法治在一定程度上版與人權的基本價值觀肯定是相符合的,沒有什麼相沖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現在社會是異常復雜的,人的認知往往受到情感、感性的左右很難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比如一個人在評斷自己家人與評斷陌生人在做同樣一件事時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標准,結果會是天差地別。在現代社會中,法治一定是這個社會上的最准確的價值評斷標准,但,法治不是萬能的,法治能夠評斷的社會現象只佔這個社會現象的一小部分,所以是不能取代基本的情感,說白了,不存在優劣,只有應用的場景不同,調整的范圍、尺度不同。自己的理解。

9. 你心中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下面筆者就依法治國的有關問題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關於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依法治國具有深刻的內涵。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讀本》的闡述,依法治國理念具有三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必須首先維護憲法的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三)嚴格依法辦事。這是法治區別與人治的重要標志,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要貫徹職權法定原則、有權必有責原則、用權受監督原則和違法受追究原則。

對依法治國深刻內涵一定要作全面正確的理解,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實踐中甚為流行的一種不符合依法治國實質內涵的「法制工具論」。所謂「法制工具論」的實質就是指把法制置於人治之下,從根本上否定法制的前提性和普遍約束力,視法制僅僅為管理的工具,當管理手段缺乏時,要求增加管理職權的立法呼聲十分強烈;當管理手段受到法制限制時,則對法制棄之唯恐不及。事實上我國歷史上並不缺乏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國家的先例,著名的如戰國的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和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等,如果按照「法制工具論」的觀點推論,我國歷史上的這些「變法」都可以稱為「依法治國」了,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因為我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從來都沒有也不可能把自己、把國家機器擺進去而受法律制約。如果「法制工具論」能成立,那麼中國共產黨在1997年才提出「依法治國」的治國基本方略,其先進性也就無從體現了。

依法治國的「國」字,應該是指國家機器和公民二個層面。如果認為只指公民,那就是「法制工具論」。歷史和事實無數次地證明,如果不先治好國家機器和官員,那國家是很難治好的。因此,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

二、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行政

我國現行約35000多件法律法規規章中,約佔80%的屬於行政法范疇。而且行政權具有最為活躍、最為廣泛的特點,自由裁量的空間很大。有人戲稱行政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事實上,行政權也是最容易膨脹、最需要控制,又最難控制的國家權力。現實中存在這樣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一)行政權大量地侵犯國家立法權。如有關行政主體超越職權立法、部門利益「法制化」;行政主體不依法行政等。(二)沒有行政組織法,行政主體職能交叉造成管理混亂。如行政機構職能配置缺乏法律論證,職能設置不科學造成交叉;設置許多沒有法律依據的臨時機構行使行政職權等。(三)行政執法與經濟利益掛鉤。(四)地方政府行為存在大量行政違法。(五)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導致行政程序不規范、不統一。(六)有的領導幹部學法不守法。

在現實社會中,最具有迷惑性的做法是,政府機關在依法行政的口號和旗幟下,偏面地強調加強行政權、保障行政權、擴大行政權,在制定的行政依據中大量地塞進反映本部門、本地區利益的內容,有的甚至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還強令下級遵守和執行,又美其名曰「嚴格執法、依法行政」。這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政違法。是「法制工具論」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表現。

行政權的特點和上述現實狀況表明,行政主體能否依法行政成了能否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之所在。

三、對依法行政基本涵義的理解

依法行政的基本含義是指行政主體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事行政行為,不得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從這個基本涵義出發可以引伸出以下三條:第一,「法」本身一定要體現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也就是說法本身必須是合憲的。第二,行政活動一定要藉助法律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依法進行的行政行為會遭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阻力)。第三,行政活動要受到法律的規制,以體現公開公平和公正,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

對自然人和行政相對人而言「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對國家機關和行政主體及行政人而言,「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這是法治社會普遍適用的原則。但是不是意味著,行政主體的任何行政行為都得遵守「法有明文規定」,否則就是不依法行政呢?其實也並非這樣的簡單。在行政法學界有三種學說比較有名。(一)全部保留說。要求全部行政行為都得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二)權力保留說。要求權力性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權力由法律保留給自己),非權力性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三)侵益保留說。侵益行為要有法律依據,授益行為不需要法律依據。目前行政法學界對第二種學說大多持贊同態度。筆者也同意權力保留說。例如,行政機關召開機關工作會議,這當然也屬於行政行為,但此行為不涉及該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是一種非權力性的行為。非權力性的行為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只有象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規范等涉及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關系的行政行為即行政權力性行為才需嚴格遵循「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規則。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關繫到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大問題。

熱點內容
貴陽白雲區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4-05-19 04:16:28 瀏覽:833
日本書法學校 發布:2024-05-19 03:50:37 瀏覽:511
公司法47 發布:2024-05-19 03:40:58 瀏覽:939
企業法律顧問實務各章節考點指導 發布:2024-05-19 02:09:22 瀏覽:147
司法投訴案例 發布:2024-05-19 00:26:13 瀏覽:993
法律行政法規定 發布:2024-05-19 00:00:36 瀏覽:47
叉車安全使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4-05-18 23:20:59 瀏覽:967
司法廳幹部處 發布:2024-05-18 23:10:45 瀏覽:291
普法司法考試 發布:2024-05-18 23:01:31 瀏覽:989
法學35歲 發布:2024-05-18 22:37:10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