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

發布時間: 2021-11-16 08:31:56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理論的提出者是( )。

正確答案:B
解析: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柯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

Ⅱ 德育認知模式有哪些

1.人的本質是理性的
2.注重個體認知發展與社會客體的相互作用
3.注重研究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

Ⅲ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理論的提出者是誰

勞倫斯·科爾伯格

Ⅳ 簡述道德教育的體諒模式

道德體諒模式是由英國學校德育專家麥克菲爾首創的。該模式把道德回情感的培養置於答中心地位。該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論假設是在對學生的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對學生的調查。

該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職責。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4)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擴展閱讀

理論假設

1、幫助學生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是教育的職責。

2、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3、鼓勵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學會關心。

體諒模式的理論特徵有:

1、堅持性善論;

2、堅持人具有一種天賦的自我實現趨向;

3、把培養健全人格作為德育目標;

4、大力倡導民主的德育觀。

Ⅳ 德育模式的體諒模式

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於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風靡於英國和北美。與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強調道德認知發展不同,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於中心地位。
理論假設。(1)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3)鼓勵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學會關心。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關心的最佳辦法,就是教師自己去學會關心。

Ⅵ 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

認知模式的特色在於:一是提出以公正觀發展為主線的德育發展階段理論;二是建構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點;三是通過實驗建立了嶄新的學校德育模式。

二、體諒模式

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

體諒模式的特色在於: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時可能遭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大家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三、社會模仿模式

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的,該模式認為人與環境是一個互動體,人既能對刺激作出反應,也能主動地解釋並作用於情境。

社會模仿模式可資借鑒的地方在於:在探討道德教育與行為形成方面,社會學習理論的許多成果值得借鑒,對我們加強道德知識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有較大啟迪作用;強調自我效能,注重個體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努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強化。

四、價值澄清模式

價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這種模式著眼於價值觀教育,試圖幫助人們減少價值混亂並通過評價過程促進統一的價值觀的形成。其目的是通過選擇、贊揚和實踐過程來增進賦予理智的價值選擇。

價值澄清模式認為,人們的價值觀並不是一種固定的觀點或永恆不變的真理,而是建立在個體親身經歷的社會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就必須經過選擇、評價和按這些價值觀行動的過程。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專門設計的方法和練習,通過創造一種沒有威脅的、非強制的、「柔和」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運用到現存的理念和行動中,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五、發展模式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道德判斷的重要假設:

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

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Ⅶ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是怎麼回事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


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

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


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
;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個體的道德判斷處於不斷發展之中,經歷性質不同但有相互關聯的三種水平和六個階段;上述三種水平和六個階段按照不變的順序由低到高逐步展開;更高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層次和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則不能。


③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第一,道德的發展是學習結果,這種學習不同於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第二,道德的發展有賴於個體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從外部強加於人,而是個體內部狀態與外界交互作用的產物。

第三,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Ⅷ 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理論假設(A道德發展論,B道德教育論);(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版小組討論(A 道德權兩難問題及其設計,B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C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3)簡要的評論(A認知模式的缺陷,B 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Ⅸ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誰提出的

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而後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提出者應該是皮亞傑

Ⅹ 德育模式的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模式

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他反對相對主義的道德價值觀,主張建立普遍的道德價值。 道德判斷的重要假設①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道德判斷有內容與形式之別。所謂道德判斷內容就是對道德問題所作的「該」或「不該」、「對」或「錯」的回答;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指的是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後者反映個體的道德判斷水平。②個體的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
他設計了「兩難故事法」用以測定青少年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階段,並提出了著名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學說,即: 前習俗道德水平(階段1—— 懲罰與服從, 階段2——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換) ; 習俗道德水平(階段3—— 相互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與人際協調, 階段4——社會制度和良心維持);後習俗道德水平(階段5——至上的權力、社會契約或功利, 階段6——普遍性倫理原則)。

熱點內容
李榮凱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26 20:59:49 瀏覽:782
新勞動法關於病假休息規定 發布:2025-09-26 20:34:35 瀏覽:874
返中條例 發布:2025-09-26 20:33:52 瀏覽:144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再見愛人下 發布:2025-09-26 20:20:05 瀏覽:457
合同法中國人大 發布:2025-09-26 20:17:43 瀏覽:794
泰安法律碩士培訓班 發布:2025-09-26 20:17:27 瀏覽:418
白溝法院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6 19:57:04 瀏覽:707
婚姻法中的夫妻經濟幫助 發布:2025-09-26 19:50:15 瀏覽:306
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 發布:2025-09-26 19:30:45 瀏覽:180
騎縫章蓋了好多個有法律效力么 發布:2025-09-26 19:10:14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