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前沿
⑴ 當代大學與法治中國共成長的關鍵點在哪
依法治國需要依賴於全體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大學生是公民中先進的特殊群體,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實施依法治國具有長遠性、根本性的意義。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具體的法律知識,更要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法治精神。
由於一些社會上的錯誤觀點的影響,一些人搞不清楚法治與人治的區別,因此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是也有必要的,這也有利於培育大學生守法、護法的法治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需要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身處社會發展最前沿的我們,當努力學習、接受法治理念,以道德法治引領思想,用規則法律規范行為。
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點
一、是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那麼,法治中國建設就有希望。
二、是重點規范約束公權力,將其納入法治軌道。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由於決策權是權力的最重要形式,理應受到最嚴格的制約,因此應當盡快制定《重大決策程序條例》,科學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和黨委的決策權,健全完善決策機制和程序制度
⑵ 依法治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家園徵文
階級革命家,無數革命先烈,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上下求索,經受百般磨難,付出了鮮活的生命。透過鮮紅的黨旗,我們彷彿又看到在軍閥鍘刀前毫無懼色的劉胡蘭;透過鮮紅的黨旗,我們彷彿感受到江姐在敵人酷刑下那撕心裂肺的痛楚;透過鮮紅的黨旗,我們彷彿又聽到英雄兒女王成「為了勝利,請向我開炮!」的豪邁吶喊。他們用生命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給予了生動地闡述。在他們的激勵下,一代代共產黨員沖鋒陷陣,前仆後繼,取得了革命斗爭的偉大勝利,使黨旗飄揚在困難中國的每一寸角落;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雖然沒有血與火的洗禮,沒有槍與炮的轟鳴,但確有象雷鋒、鐵人王進喜、焦裕祿等等為社會主義的向前邁進添油加力的新中國的建設元老;在改革開發和現代化建設的最前沿,孔繁森、牛玉儒作為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又為我們闡述了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性深刻內涵。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春風里,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那過去的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歲月和艱辛歷程應該深深地銘刻在我們心裡,新的形勢和任務賦予共產黨員先進性新的時代內涵,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以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自己,端正人生態度,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確定正確的方向,同時促進全#各項工作的全面提高。各位共產黨員,讓我們用慷慨激
⑶ 刑法學前沿問題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對保護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國家利益乃至促進社會發展均至關重要。 目前,改革和開放在繼續進展與深化,法律調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法學研究面臨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之局面。 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發展,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經驗,促進中國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進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對傳統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問題 懲治與防範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與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從今後十年的發展趨勢看,下列傳統型犯罪的懲治和防範仍應作為刑法研究的重點: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瀆職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等。對這些犯罪的有效懲治和防範,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有利於廉政建設,亦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在經濟方面,注重對新型犯罪的開拓研究 當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新的犯罪類型,如計算機犯罪、環境犯罪、與生物工程有關的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在我國尚不十分嚴重,但是刑法學對它們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鬆,而應當進行超前性的探討。當然,這種研究應結合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隨國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問題應受到重視。就世界范圍來講,英美法系較為普遍地承認法人犯罪,大陸法系國家近年來亦有承認法人犯罪的某些跡象(如法國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規定了法人犯罪)。但是,從實務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擔刑事責任並達到刑罰之目的,在兩大法系中仍是問題。我國近年刑事立法中規定了諸多懲治單位犯罪的條款,但實際效果頗值得懷疑。刑法理論上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爭論尚未見分曉,仍有待於深化。 (三)法治文化視角上,不斷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研究刑法問題 自從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蘇聯刑法理論之後,中國刑法學便向其他國家的刑法理論關閉了大門,而只是致力於將原蘇聯的刑法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其他國家刑法學研究的資料之佔有相當有限。近些年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所據資料亦以二手貨為多,而且很不系統。既然對其知之不多,便很難予以研究和借鑒。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中國刑法理論落後於國外刑法理論的現象亦愈加明顯。對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借鑒不多,對國際刑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不夠,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重大缺陷,這使得我國刑法理論患營養不良和視野狹窄的弊病。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中國的對外開放得以全方位地展開,刑法學也被推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國際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應當成為今後刑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將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將變成現實,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轉地邁進,因而關於港澳台地區刑法與全國性刑法的效力范圍及其沖突與解決等問題,亦將成為刑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國外境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究合作,真正解決人治與法治的問題 ..
⑷ 河南電視台法制頻道2014年9月27曰節目單
00:15天氣預報 00:17法治現場 01:32健康之友 01:52方圓劇場 70 03:22方圓天地 7104:52新拍案驚奇 71 劇情05:27中國感動 69 06:02健康之友 07:53新拍案驚奇 72 劇情08:28健康之友 09:18天氣預報 09:30新拍案驚奇 72 劇情10:05健康之友 10:45天氣預報 10:47健康之友 11:27天氣預報 11:29健康之友 11:50法治現場:法治前沿 72 12:00方圓劇場 71 13:30健康生活 14:30聯辦節目15:15健康生活 15:45聯辦節目16:32健康生活 16:52聯辦節目17:38健康生活 17:58曉華探案 19:18天氣預報 19:20法治現場 20:35曉華探案 21:55法治講堂 5622:25方圓劇場 72 23:55健康生活
⑸ 誰能幫我整理出20個關於法律的節目名字
今日說法、法律講堂、道德觀察、 法治視界、大家看法、懺悔錄、第一線(回停播了答)、經濟與法、天網、庭審現場、平安365、法治在線,福建台《與法同行》、北京台 法治進行時、東方衛視 回頭釋案,山東衛視 道德與法制,青海衛視《法制經緯》,江蘇衛視法律援助節目《甲方乙方》,重慶《拍案說法》,哈爾濱電視台法制節目方圓,天津台濱海頻道《今日開庭》,吉林電視台法制頻道《法制全方位》
⑹ 十八屆四中全會聚集依法治國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⑺ 中國法治網是什麼單位的
中國法治新媒體是由中國行為法學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法治類新媒體,致力於法內律實踐性研究、宣容傳、建言、監督。旗下有國內唯一合法使用「中國法治」為名稱的門戶網站。
與此同時,中國法治新媒體正在建設中國法治網路電台和中國法治網路電視台。中國法治新媒體以關注國計民生、展開法學爭鳴、促進社會公正、推動法治進程為現代傳媒理念,本著知識、資訊、權威、全面的宗旨,致力於中國法律體系的全面實施,服務於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推動全國法治進程。
(7)法治中國前沿擴展閱讀
學會致力於從人的行為和社會形態出發,運用行為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法學及法律實施的一般規律,以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經過多年發展,學會已成功打造「中國法律實施論壇」、「五嶽論壇」、「偵查論壇」等多個學術平台。
並通過發布課題、出版文叢、創辦雜志社、合作共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多種方式拓寬活動領域,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決策影響力不斷擴大。
⑻ 求跟法律有關的各個電視台的節目,
1、《今日說法》
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欄目,由李曉東和元元主持。
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2、《法治在線》
是一檔兼具新聞時效性、法治思想性和法律服務性的法治新聞專題節目,於2003年5月1日開播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頻道開播。
欄目緊扣中國法治進程脈搏、關注法治領域熱點、揭示人與法的復雜關系,體現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以鮮明的現場感和新聞性凸顯欄目特色。
3、《經濟與法》
每天精心選擇一個典型案例,用三十分鍾悉心講述案例背後蘊涵的法理及規章制度,挖掘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法律缺失,及時傳播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欄目在經濟生活領域中的法制宣傳作用。
作為財經頻道唯一一檔法制專題節目,《經濟與法》著重向觀眾傳遞「經濟活動中的法律規則」,關注個體在經濟活動中的法律困惑,法律認識,以欄目的影響來推動市場經濟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4、《法制編輯部》
於2003年11月09日晚9時52分亮相熒屏。欄目主持人是王欣。《法制編輯部》全長45分鍾。「警法前沿」節奏快,形式靈活多樣「湖雪法制劇場」由專業演員、法官、警察和普通群眾參加演出。目前已在農視網開通欄目官方網站。
5、《法治進行時》
自1999年12月27日開播以來,歷經十年風雨,以獨特的新聞視角、第一時間的現場報道以及真實、鮮活的法治案例獨樹一幟,成為北京地區收視率最高的欄目。新的一年,《法治進行時》將繼續秉承節奏快、信息量大的特點,成為第一時間發布法治信息、解讀法治案件的平台。
⑼ 八個明確14個堅持順口溜。
順口溜為:黨領導兩發展,一觀一體一統,三全面五成「人」。
「八個明確」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系統性地理論概括,構架起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梁八柱」,清晰地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基本內涵上的確定性。
」八個明確」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述,凸顯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時代本色。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要求、具體要求和保障條件三個層面提出「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一個有序排列、環環相扣的實踐要求。
(9)法治中國前沿擴展閱讀:
「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相關要求規定:
1、從國家總體層面闡述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以及「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將原定於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提前到2035年,並在此基礎上「升級」為到2050年全面實現現代化。
2、黨中央適應我國發展新要求,站在時代前沿作出的戰略運籌,旨在通過將作為「面」的總體布局和作為「線」的戰略布局融為一體、相互滲透,從而為解決主要矛盾謀篇布局,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建設路徑和戰略重點,為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提供堅實基礎。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指明了當前制約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問題就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註重包容性發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⑽ 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高度重視法治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