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終極標准
『壹』 道德標準是什麼標准
《老子》介紹
《老子》相傳是春秋末期楚國李耳騎青牛隱西關去,經函谷關緣尹喜求賜所留的珍典。
李耳,據司馬遷《史記》載,姓李,名耳,子聃,是楚國苦縣(現河南鹿邑縣)人,曾從任周王室藏書官。因其相傳天孕八十一載,生來就是白發的老者,並有先天地生之說,故名老子。他「介然有知」,超時空演義著道,開天為三皇的天師,黃帝問道時名伊成子,春秋末稱李耳,始終不離中國這塊沃土,是中國道文化的創造人,是人類啟今為止能揭示宇宙萬物本體的唯一至尊聖哲,冠人類文化的聖頂。
《老子》全經五千字,寓五千運,分上下兩部,上部重在道境道律之體,下部重在德理德法之用。凡經,特別是本體之經,絕不是著識於字,而是全存字里行間不可言名至及的境和義。 沒有吃過「辣椒」,把這兩個字讀一千遍、悟一萬年,也無法說吃的真滋味。水字很好寫,但渴了不能喝、旱了不澆田,是字並非水,都是非常名。錢學森超三維,愛因斯坦證十維寫廣義,用我們欲執境界中的三維思維看老子,好比我們地球人並不會感覺到地在轉在動中。老子處全維的本體心,自徹時空始末,萬物動變,是絕對真理的知者,而我們處在慾障的小小千里,外有無盡所不見,內有無盡所不知,故必難知難解無內無外的老太上。有障之心不了無障之義,這是捧經的理性和必知,用唯心唯物的我卡之尺①判量老子,如若說太陽一米高的時候。事實中太陽永遠沒有一米高的時候,那麼到底是太陽錯了,還是說者錯了?這叫位置比量不同的自量說。所以學經首先要開放自己,要善能既學既習的認識老子,是解經義。不解老子不入經義,不入經義不解老子,老子處時空零動狀態,這是本參讀使用《老子》書名的所在,亦在提出一個可能太需思索和禪解的命題,或許大有益。
《老子》經境義身不二,為萬物蒼生說,為直觀天下域中四居其一說,為德政道在天下說,是絕對本體真理說,是德普天下真知宇宙規律說,是徹一切知的無有能比瞭然說。天地間老子開道,釋迦證道,墨子欲效道,孔子在禮中欲用道,大千多元識生在找道,道生一、二、三,太極三有生易經,演證萬物天道左旋的動變七律欲執輪回。釋迦承道直虛了性,中國道教丹術隱傳,都在歸行中顯證了道用的起人之智和大德品行;黃帝內經為世表道逝復合二十五友的生運之理,其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深湛理法,亦為政治經濟普用通行通效的無為之法;孫子是不得已兵道客處惡逆之法,亦為抗事的奇用通則。總之道用無限量,背逆取自亡,大千萬物無一不在共同演說如是法。
人類四大古代文明僅存中國道,使命責任決定舍道無根棄道無性,中華民族的全部價值就在運載傳承了必將承救造福整個人類以及所有蒼生的道。注有太上血統的中國人,正是憑借擁有了這一無上的生存財富,才大律決定了東方中國的世界性必然崛起。
《老子》全經,無論名道言德,無論明智言用,都無不集中在「有無」二字的轉變之中。從無生有知因生,由有還無歸恆常。故經者常證,知律達理還到無,不可惑;德者常無,處能生不生之中,不可違;道者常常,能生之本不可失。是中,道者不德,德者不經,經者不義,義者不佛。只有德處無中自不欲、自虛下、自清靜,自不自以為而能無以為。生活中很多文化藝術科技發明創作恰恰都是無以為的自然崩生。所以學經的要義就在無以為的虛靜之中,就在無時不處的無以為定定之中。何其名解?此也;何其名德?此也。去彼取此為道動之反,不離虛中為道用之柔。此虛中自知常,此虛中自谷納,此虛中剛亦柔為亦無,萬物千川百流用力自然並作歸之為。此乃彼之所不能及,此乃彼之所求不得,故天下生生的所求萬信只一道,萬法只一德,萬難皆因欲,萬壽獨虛中。特別在身處大律極反中,智者皆應當下學中處中承中傳中,否則就將國非國中經、經非經中義,誰知極所惡,悲佛非非②望。
《老子》是人類社會科學、社會政治、社會哲學、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的至尊讀本、生根之本。此本無論學不學知不知,誰都無法抗拒、無法超越,規律的節拍已經自然的道動極反,人類已經在期盼著東歸的大潮,道動道用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重振道明的時候了。所以,中國人並不是僅在為自己,而是要為全人類「善貸」而「且成」,要首先完成社會科學讀《老子》、社會政治讀《老子》、社會哲學讀《老子》、社會經濟讀《老子》、社會文化氛圍建設、自然科學讀《老子》的中國道德覺行潮。以自覺覺他、覺社會、覺宇宙不可抗拒的大規律,以道引領人類的歸。
老子自正處上不重、處前不害、取信天下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原則;中不偏極有無陰陽七律的哲學法體;天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法則和知足食、服、居、俗的經濟終極模式取向;權不自以生為不誘欲不生禍的「弗為而已」人文環境。其哪一個領域不具絕對的指導歸正價值,其哪一個能在規律和實踐被否認和推翻!中國化是最理智、最具有中國性的提法,只是這個能化的本體應當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道及其化,而決不能是某種自見、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非道,不能引領人類規律必然的大歸之潮。
中國文化,也既人類文化,是以道為本體核心,以道釋儒還有墨為主體,包容多元的實體文化系。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只有道和一的狀態可言。出玄牝的一,過眾妙之門的二,就進入了有界的三,就內外逐之成障,這是不可混淆的界別。此外,老子從未立教,無從名為道教的創始人,但道教尊聖信願封為宗祖,這是中華民族的本所應當。再借「佛法東移」中,我們應當感悟到這是道佛的引歸。這種道釋儒馬列基督伊斯蘭的多元欲歸之象當知當可見當從中以明而合抱之共。於是大勢之中,中國人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國文化的本體、主體是什麼,實體中包容的多元和濁低是什麼;首先需要知道中國文化的道處在人類全部文化的什麼位置上。以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看清瞭然老子、看清瞭然中國、看清瞭然所有的文化現象和層次分布,從中重立中國人,敬信中國尊,慈納多元心,和諧天下人。且不可還敏敏察察封建外迷連中國文化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封鎖、虐待、歧視自己的祖宗人類的太上寒牢久禁不得其明。這種名燦燦不容光奉瀚瀚不許動的歷史性斷承悲劇之恥,願在復興中華《老子》的捧讀之中能立地而止,使中國《老子》的瑞光還徹普照宇宙時空的天地間。
以此為禮,願諸校正共參。.
注釋:①我卡之尺:卡尺,為機加工測量工具。我卡:我執自見。②非非:釋迦金剛經描述如是的哲學用語,引意為佛願眾生得非非心而自解脫。
『貳』 單選題以下哪一項不是道德終極標準的表現
道德終極標準是由若干標准構成的道德標准體系:一個總標准和兩個分標准。總標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遵循的道德終極標准:增減每個人的利益總量。分標准:(1)在人們利益不發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准: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2)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最大利益凈余額」標准,說到底,亦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標准。
『叄』 道德怎樣衡量,標準是什麼
道德終極標準是由若干標准構成的道德標准體系:一個總標准和兩個分標准。總標準是在內任何情容況下都應該遵循的道德終極標准:增減每個人的利益總量。分標准:(1)在人們利益不發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准: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2)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最大利益凈余額」標准,說到底,亦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標准。
『肆』 評價一切道德優劣的標準是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是正確的,只因後來受不良風氣影響而變壞,評價道德優劣的標準是行為舉止!
『伍』 道德標準是什麼
古人的道德標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積德,為自己積德、為來世積德、為子孫積德。
現代人的道德標準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陸』 對道德終極標准說法有誤的是哪一項
道德終極標準是由若干標准構成的道德標准體系:一個總標准和兩個分標准.總標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遵循的道德終極標准:增減每個人的利益總量.分標准1,是在人們利益不發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准: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分標准2則是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最大利益凈余額" 標准--它在他人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表現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標准;而在自我利益與他人或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表現為"無私利他、自我犧牲"標准.
『柒』 《道德經》中「道」基本的標準的終極的定義是什麼之其問題的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主要有兩種解釋:
其一,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境界,以及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
其二,它主要闡述了天地的本源「道」,「道」是最高層次,既是內存也是超越。以「無」為本,以「有」為用,有無一體而衍生、主宰天地萬物運行,「道者,虛極之妙用」。個人修身要虛無致靜,才能「無」,進而可以無所不能、天人合一,治理國家要絕聖棄智、無為而治,對百姓實行「虛其心,實其腹」等政策而取得天下大治。
『捌』 圍繞著道德終極標准人類思想家分為功利主義和什麼兩大流派
道德終極標準是由若干標准構成的道德標准體系:一個總標准和兩個分標准。總標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遵循的道德終極標准:增減每個人的利益總量。分標准:(1)在人們利益不發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准: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2)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最大利益凈余額」標准,說到底,亦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