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道德程序
㈠ 什麼是企業道德責任怎麼理解
企業道德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自覺履行倫理准則和道德規范。企業道德責任是較高層次的社會責任,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從企業內部來講,主要包括善待員工,關注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改善工作環境,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注重職工事業成長,讓職工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從企業外部來講,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平等交易、誠實守信,以及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珍惜節約資源能源等。
企業道德責任的含義大體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從較為廣泛和普遍的意義上,企業的道德責任是體現在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精神文化責任之中的,同時又是同企業倫理建設密切相關的諸種責任的有機統一。而從狹義的視角來看,企業的道德責任是企業所肩負的對自己、對同道和對社會的道德義務的自覺承擔和精神擔綱,它在其精神實質上可以用「敬業求精、貴和樂群」來概括。企業道德責任的內化即為企業良心。企業良心就是企業道德責任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它由企業愛心、企業誠心和企業義心或公正之心所構成。
企業道德責任的依據和理由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企業是一個追求利益並因此而形成利益相關者的經濟組織。在企業所從事的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中,必然要與內部和外部各種利益主體發生關系。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行為對他們帶來嚴重影響或者是要承擔危險後果的那些個人和社會組織,包括員工、股東、顧客、用戶、供貨商、經銷商、債權人、政府、社區等。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利益關系中,必然形成企業道德義務和責任的依據。
其次,企業是人們因社會契約而締結起來的法人組織。企業法人是指按照法律規定程序設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獨立的財產,並能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組織。企業法人類似於自然人,它是根據企業自身的意志來行動的獨立的行為主體。企業所具有的獨立法人地位,是企業承擔道德責任的前提。國外一些經濟倫理學家用企業社會契約論來對企業的道德責任加以界說,認為現實或現存的社會契約是構成企業道德責任的重要源泉。
再次,企業還是自由意志和行為選擇的倫理主體。在倫理學理論中,責任的探討和歸咎是同人的行為能力、意志自由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一定的行為能力是無法承擔起一定的責任的,沒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也很難要他承擔一定的責任。企業是由大多數有行為能力和意志自由的人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共同體,理應承擔自己所應負的道德責任。作為具有獨立意志和行為選擇自由的倫理主體,企業應具有自身的道德責任意識和倫理精神。就像有道德的人是自己改造自己、自己發展和完善自己一樣,有道德的企業同樣也體現著主體自身的道德追求,是一群有道德的人的行為的整體化體現。
企業道德責任的內化即為企業良心。與企業良心是密切相關的兩個范疇。一般地說,良心是一種意識到的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企業良心就是企業道德責任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企業良心以企業道德責任為具體內容,企業道德責任以企業良心為精神或心理依託。或者可以說,企業責任是外在的企業良心,企業良心是內在的企業責任,企業責任的內化即為企業良心,企業良心的外化即為企業責任。企業良心的有無主要是以企業是否意識到企業責任為判斷依據,因此說企業良心是企業倫理中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是企業全體員工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自覺意識到應有的使命、職責和任務而產生的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應盡義務的強烈而持久的願望。企業良心是把企業責任轉化為企業集體和個人內在的企業道德需要並使之成為企業道德評價的內在尺度,是企業人群行為選擇和善惡評價的內在機制。因此,可以說企業良心是企業責任的心理依託和精神保障,強化企業責任重在培育企業良心。
從較為廣泛和普遍的意義上界定企業的道德責任,企業的道德責任是體現在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精神文化責任之中的,同時又是同企業倫理建設密切相關的諸種責任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王澤應.《論企業道德責任的依據、表現與內化》
㈡ 商場同行惡性競爭如何走法律程序
惡性競爭在商業裡面很常見,個體戶經營不容易,不少個體戶商家就遇到了大財團惡性競爭的情況。面對對方惡性競爭影響到自己的生意,給自己遭受了比較大的損失。
知彼知已,百戰不怠。首先要細致了解對手。對手的實力怎麼樣?對手的競爭目的是什麼?對手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對手的競爭策略是什麼?其次要全面剖析自己。自己的實力怎麼樣,自己的優勢是什麼?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結果?
能合作不競爭,森林現象給我們的啟示。一棵樹在生長的過程中要與其它樹爭奪養分,這是競爭,而且是你失我得的競爭,但是獨立的一棵樹很難參天,因為它無法阻止外界的風吹雨打。如果形成森林,就不一樣了,它可抵制狂風暴雨,可以一同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競爭與合作,在威脅與互利之間沒有界限。
在現實中也存在很多森林現象。深圳賽格的電子市場、浙江義烏的禮品市場,東莞虎門的服裝市場,都是這種現象的反映。在眾商家之間,競爭是存在的,但大家共同培育的這個大市場又使大家成為合作夥伴,共同受益。
商場沒有永遠的朋友,但有永遠的利益,學會尋求互惠共存發展之道是商家永遠的追求。一是避免惡意競爭。尤其在創業初期,任何一次惡性競爭都可能陷入絕境。商場求財不求氣,爭氣會做出不理智的表現。二是化敵為友,用寬容的心對待競爭。競爭對手不要傷和氣,友好相處,競爭中有合作是最好的方式。大家共同的努力可能培育出森林現象,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再說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家可以共同采購,用大單取得更優惠的價格,在銷售中互相補貨。記住一句話:為照亮自己前進的路,無須吹滅別人手中的蠟燭。
競爭不可避免時,為自己留好後路。如果對手拒不合作,競爭在所難免,我能想到的有幾下幾點。一是如果對手實力遠強於你,那麼你要想到另謀出路,將你的店轉讓給對手;二是如果你的實力強於對手,用實力打敗他;三,如果實力相當,做好自己的差異化,用產品、服務、促銷等跟對手競爭,最好不打價格戰。商場求財不求氣,永遠不要為賭氣不給自己留出路。
老子說:運用之妙,存乎於心。競爭與合作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要是在商家惡性競爭需要幫助的話,可以在線咨詢委託華律網專業律師來幫助你,他們是專業的。
㈢ 綜合我國企業現狀論述在商業道德方面存在哪些觀點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
1:功利觀:決策要完全依據其後果或結果做出。功利主義的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人謀求盡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義對效率和生產率有促進作用,並符合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另一方面,它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決策影響的人沒有參與決策的情況下;同時,功利主義也會導致一些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被忽視。
2:權利觀:決策要在尊重和保護個人基本權利(如隱私權、言論自由和遊行自由等)的前提下做出。權利觀積極的一面是它保護了個人的自由和隱私。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面(主要是針對組織而言的):接受這種觀點的管理者把對個人權利的保護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從而在組織中會產生對生產率和效率有不利影響的工作氛圍。
3:公平觀: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實施規則。按公平原則行事,也會有得有失。得的是它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失的是它可能不利於培養員工的風險意識和創新精神。
4:綜合觀:主張把實證(是什麼)和規范(應該是什麼)兩種方法並入到商業道德中,即要求決策人在決策時綜合考慮實證和規范兩方面的因素。這種道德觀綜合了兩種「契約」:一是適用於社會公眾的一般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做生意的程序;二是適用於特定社團里的成員的特殊契約,這種契約規定了哪些行為方式是可接受的。這種商業道德觀與其他三種的區別在於它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業和各公司的現有道德准則,以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㈣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有有以下的5個的基本原則:1、效益原則;2、公平交易原則。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3、主體法定原則。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5、創業自由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