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三部
1.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是1980年版的,那之前的刑事犯罪以什麼為根據進行判刑
第一,這一時期中國沒有刑法典,只有寥寥可數的單行刑法。這幾部單行刑法是為了配合內社會改革運動而頒布的容。如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她是為了配合鎮壓當時反革命運動而頒布的;195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它是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的;1952年的《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它是為了配合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而頒布的。
第二,判刑事案件時,定罪、量刑主要不依據法律而是依靠政策,因為法律在當時不健全。
第三,對刑法典開始孕育、起草。主要過程是:1950、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試圖為刑法典的起草奠基。但這兩個文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立法,因為它們未進入立法議程,也沒有比較公開和廣泛地徵集意見。真正把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的是從1954年《憲法》頒布後開始的。1954年10月到1963年10月,中間由於開展政治運動只有斷斷續續的立法工作。到粉碎「四人幫」第三部憲法頒布後,從1978年開始搭班子搞刑法典,到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
2. 寫出三部法律的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條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3. 新中國成立後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有哪些按時間順序。
新中來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源 1950年5月1日
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6年,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此後又通過了《義務教育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
4. 三部法律的名稱
三部法律的名稱可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明確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其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內容,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它明確了哪些行為構成犯罪,以及犯罪後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和刑罰,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民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5. 刑法三階層是什麼意思
刑法三階層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詳細解讀
(1)犯罪構成該當性。
犯罪構成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規定的內容要相一致。具體來說該當性中包括了行為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幾個要素。
(2)違法性。
違法性要求犯罪行為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實質上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即必須是違法的行為。違法性的判斷標准在於是否有違法阻卻事由。違法阻卻事由是排除具有該當性的行為的違法性的事由。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被害人承諾等。
(3)有責性。
有責性指能夠就滿足該當性和違法性條件的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和譴責。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責性還有兩種阻卻事由,一是違法性認識,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犯罪構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