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法學
❶ 微護照的微智全景創始人/CEO 李岩
北京微智全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中國電子商務學會移動商務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增值服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李岩先生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曾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李岩曾就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條約法律司,對國際電子貿易法律和相關技術以及國際投資法律均有精深了解,並具有企業運營管理與資本運作的成功經驗。
自2001年李岩作為聯合創始人創立了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致力於中國移動商務產業的研究與實踐。
他所創造的「賣三次」商業模式,為移動商務在中國最早的實踐找到了一條可行的商業道路,並創造了企業收入四年連續增長26倍的驕人成績。並於2004年、2005年連續兩次獲得國際著名風險投資機構IDG資本的巨額投資。2011年億美軟通與全球最大的信用局和數據營銷公司Experian(益百利集團)達成資本和業務等多層面的戰略合作,並加入益百利集團在倫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股票代碼EXPN)。
2012年李岩先生卸任億美軟通公司CEO,改任億美集團董事,並於同年11月再次啟航創業,創辦北京微智全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微智全景公司作為國內專業的電子憑證服務商,為移動商務、移動支付和各類移動應用服務商提供身份識讀、憑證驗證和數據採集等服務。
李岩先生對移動電子商務有著專業而深入的研究,他所提出的移動商務「四個身份統一」的理論和微博信息傳播半衰期研究等,在業內廣受好評。李岩先生是國內獨立智庫——醒客工場的研究員,他多年來為IT媒體、電信專業媒體撰稿,積極推動移動商務知識和應用技術在中國的普及。
❷ 非法學專業學生能否參加司考
2020年法律職業來資格考試實施以下規定源
首先,專科是不能參考考試的,對於你的問題來說,適用於: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也就是說如果你是2018年4月28前入學的,非法學專業可以考試,如果你是2018年4月28日後入學,非法學類本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可以參考。
(1)全日制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
(2)全日制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❸ 吃了別人帶的飯菜食物中毒,涉及到法律問題嗎
葛望家屬於過失導致他人受到傷害,沒有主觀上導致李岩中毒的故意,故不用承擔《刑法》中的責任,但由於自己的過失導致李岩中毒,應在民事上予以賠償。
❹ 許紀霖丨魯迅為什麼偉大:中國知識分子的五種人格類型
一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國知識分子值得驕傲的年代。因為它孕育了一群以魯迅為代表的「特立獨行之士」,也產生了一大批雖有缺憾,卻不失其正的「外圓內方」者。
文丨許紀霖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比較中西文化,探討中國封建社會何以如此漫長時,在不同的層次和程度上都觸及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殊性這一問題。令人深思的是,有眾多研究者都提到了這樣一個歷史現象: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近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分析這一現象不啻為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條路徑。為何傳統中國的知識分子缺乏近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又在多大的程度上繼承了自己前輩的人格遺產?
壹
所謂近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蘊含著哲學、倫理、心理、歷史和政治的多元內涵。以本文所涉及的歷史—政治角度而言,主要指個體的自主性和社會批判精神。具體地說,即表現為不依傍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不依附於任何現實的政治勢力;在真理的認同上具有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並依據內心准則而自由行動;在社會實踐生活中,積極地參與政治,成為改造社會的獨立批判力量。
顯然,這樣的獨立人格在傳統中國知識分子身上極為匱乏,相反地倒表現出另一種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經典,在政治上熱衷仕途,委身皇權。
傳統中國知識分子依附人格的形成與傳統中國宗法一體化社會結構有著不可分離的互應關系。知識分子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士。士階層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際,在正在形成中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中,它充當了溝通意識形態結構和政治結構並加以耦合的超級組織力量,從而實現了「一體化」。另外,源遠流長的宗法家族制度與大一統國家制度長期共存,產生同構效應,形成了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宗法一體化結構。土階層既然在此結構中執行著組織聯系的社會功能,那麼功能反過來影響主體的結構,塑造出適應這種功能的依附人格。
▲封建宗法制度
下面讓我們看一看宗法一體化結構是如何通過儒家學說、科舉制度和宗法綱常這三張大網將知識分子的身心緊緊籠罩起來,使之成為黏附於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第一張大網:「定為一尊」的儒家經典學說。
大一統社會的特點之一是意識形態結構的高度一元化。唯有如此,才能用統一的思想模式將千百萬讀書人造就為定型化的國家官僚,依據共同的國家學說和倫理原則,實現對整個社會生活的管理。在先秦不過是諸子百家中一家的儒學,之所以在漢武帝後獨得統治者青睞,被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經典,奧妙之一就在於它有助於陶鑄大一統所需要的依附人格。
儒家思想就其政治內容來說是一入世哲學。孔孟都主張知識分子從政,他們本人亦身體力行,一再表示有用世之志。「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孟子曾自誇:「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在孔孟的職業價值觀中,「治人」是上乘的大道,是勞心者士人的事業;「治物」是下乘的小術,是勞力者小民的本分。孔子曾責罵請求「學稼」、「學為圃」的學生樊遲為沒有出息的「小人」,孟子更直言不諱:「土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由士而仕,由「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輔助帝王,為君制定治國方策,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在這樣的人格理想感召下,多少傳統士子擁擠在「學而優則仕」的狹窄通道上。胸懷為帝王之師的抱負,孜孜於漫漫仕途,樂此不疲,終生不倦。
▲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就其思維方式來看又是一泥古學說。猶如歐洲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一樣,「權威是它的知識原則,而崇拜權威則是它的思想方式」,以「聖賢」為追求目標的偶像崇拜,以「六經」(宋以後為「四書」)為文化正宗的理論原則和以「三代」為尊天法古的理想世界,構成儒家獨特的「三位一體」思維模式。即令是被奉為「聖人」的孔子本人,也一再強調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使後儒們更加誠惶誠恐,不敢越古賢的雷池於一步。
明初著名理學家薛瑄就說:「夫以孔子之大聖,猶述而不作,是故學不述聖賢之言,而欲創立己說,可乎?」幾千年來,咀嚼儒家經典,師承前人陳說,通經明義致用,耗費了學人一生光陰和全部心血。代聖人立言,成為傳統土子治學的唯一要旨。在思維的空間里到處充塞著如此陳腐的古賢之言,哪裡還有獨立思考、自由發揮的半寸餘地!
通過上述兩條原則,儒家思想封閉了知識分子向外施展的多元途徑和向內開拓的精神創新,自覺地養成了政治上委身皇權、思想上依傍古人的依附人格。
第二張大網:為「防反側」的科舉取土製度。
與儒家精神相表裡的,是隋唐以來逐漸完備的科舉取士制度。歷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精力辦科舉考試,甚至皇帝親登殿堂主持殿試,乃欲達到一箭雙雕之目的:一是為封建官僚機器網羅人才,不斷從社會上汲取新鮮血液,以保持國家機器的適當活力和官僚隊伍的自然更新。二是唐太宗的使「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之術。正如清人馮桂芬引前人之語所說:「三年一科,今科失而來科得,一科復一科,轉瞬其人已老,不能為我患,而明祖之願畢矣。意在敗壞天下之才,非欲造天下之才。」如此取土,豈止使天下英雄只求仕途得志,無暇他顧,更要緊的是使所有土子的思想都納入欽定的標准模式,扼殺其個性和異端念頭於萌芽之中。
▲古代科舉考場
為吸引士子們參加科舉,政府不惜以功名利祿誘之。一日中舉,便享有異於庶民的種種優待,儼然是一社會特殊階級。清貧布衣和高官厚祿之間的選擇是如此的嚴峻,以致很少有人在名利的誘惑面前無動於衷。唐宋以來,在知識分子中間形成了唯有登科人仕方是正途的價值觀:「無論文武,總以科甲為重,謂之正途;否則胸藏韜略,學貫天人,皆目為異路。」讀書為登科、人仕,這種庸俗學風勢必造成讀書人只讀經書,無心旁覽,更不可能「舍聖人之經典,先儒之註疏與前代之史不讀,而讀其所謂時文。」目光是如此的短淺,知識是如此的孤陋,又怎麼能夠指望他們有開放的心靈,敏銳的思考,步入官場後勇於進取、有所開拓呢?
在科舉制度下,全國公私學校皆以教人科舉人仕為宗旨。政府官學「考其學業,科舉之外無他業也;窺其志慮,求取功名之外無他志也」。以自由講學標榜的私人書院,受政府多方掣肘,且抵擋不住科舉的沖擊,幾經盛衰;至明末已分下科舉名額,淪為科舉的附庸,到清朝已與官學區別甚微,至於家塾、教館,更是應付科舉的預備場所。
▲清光緒二十二年進士李家駒殿試試卷
知識分子除科舉入仕之外,幾無棲身之地。在傳統的中國,一個土子的職業去向無非上、中、下三途。上途乃登科入仕,這是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中途是為權貴充當幕僚,已是不得已而為之;末途是設館授徒執教,更有懷才不遇之嘆了。無論是榮登廟堂還是屈居鄉間,其所作所為都直接或間接地依附於、服務於封建官僚政治,離開了後者簡直猶如失業。
第三張大網:封建宗法的倫理政治關系。
在傳統中國,封建等級制度與宗法家族制度交織一體,在社會關系中形成一張宗法性的倫理政治關系網路,它體現在觀念形態上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說。每個傳統知識分子就像這偌大網路中的一個網結,不得不附麗於各種關系而生存,與上下、前後、左右結成須臾不可離之的聯系。在家要孝敬父母,求學要服從先生,做官要盡心忠君,以至告老還鄉還得對家族和地方履行一個紳士的義務。很少有人能夠在行動和意識上沖決這個宗法倫理政治網路以及與此相應的綱常觀念。在知識分子中間彌漫著濃郁的人情世故庸俗氣息,關系學成為安身立命的處世秘方。「所以中國一向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
由此可見,在宗法一體化的社會結構中,由於這三張大網的制約和影響,中匡傳統知識分子的職業高度單一化,經濟上、政治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十分嚴重,而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也從未獲得過真正的思想自由、表現過銳意創新的精神。在古代詞林中,士、儒生、土大夫三詞意義相近,便形象地說明了傳統知識分子那種職業單一化和思想一統化的狀況。因而他們沒有也不可能表現出近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性,只能是喪失了自我意識的、為皇權政治所異化了的依附人格。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上述這三張大網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形態或世俗形態,它們的存在是以國家政權為基礎的,其功能的發揮又是以國家暴力機器為後盾的。誰如果想稍稍偏離正統,試圖表現出某種獨立的願望,或者對異化的反抗,都會被看作是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挑戰,從而付出血的代價。明末李贄、何心隱的被戕害,東林黨、復社的被鎮壓,清代令人毛骨聳然的「文字獄」——盡管犧牲者離近代的獨立人格相去甚遠,但他們的結局已足使大多數土子望而生畏了。在「刀與火」的歷史中,在血腥的淫威中,所造成的大半是被泯滅了個性的奴隸或被扭曲了人性的奴才。
當然,在封建土大夫中不僅充斥著大量匍匐在皇權腳下的奴才,也有一些胸圖大志、敢於直諫的儒家理想主義者。他們力圖以聖控王,以儒家的政治理想改造現實政治,體現出某種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進取性。像魏徵、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海瑞等人確乎有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但這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獨立人格,缺乏近代的氣息。他們的思想未能突破儒家經典的藩籬,執著於「代聖人立言」的傳統模式,他們的行動不敢跳出「君臣父子」的窠臼,沉湎於「應帝王」、「作宰輔」的治平理想;正直的胸懷、凜然的死諫與封建的愚忠可悲地摻和在一起。說到底還是一種依附人格:在帝王的身上寄託治平的理想,在君臣之間實現某種權力的平衡,而從未曾想在大一統政治之外建樹知識分子的獨立力量。
▲唐太宗和魏徵
在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欲擺脫對大一統皇權政治的依附關系,只有兩個途徑:一是投奔綠林,加入農民起義的隊伍;二是遁跡山林,當以庄禪自娛的山人隱土。但這兩途是否真的導向人格的獨立,解脫依附之苦,似大可懷疑。投奔「揭竿而起」者,如張良、魏徵、李岩之輩,盡管與現實封建朝廷斬斷了關系,但是他們卻未必與觀念中的封建秩序分手;他們脫離了一個昏庸的暴君,卻依附於另一個改朝換代的「真龍天子」,為後者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因此,與其說他們是宗法一體化結構的異己,不如說是修復、再版這個結構的基因。他們最終還是未曾擺脫人格的依附性。至於遁跡山林、退歸自然者,他們在「出世」前多半是積極入世的儒家理想主義者。
現實的黑暗,理想的挫折,逼迫他們到老莊哲學中去尋求自己的精神歸宿,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轉化為自然與社會的對立。而在現實層次中它不得不以「與物俱化」的順世主義作為補償。「採菊東籬下」的田園詩人實現了對皇權的消極反抗,但「悠然見南山」的忘情生活卻頗有樂天知命、得過且過的混世意味。既然如此,又有多少獨立人格可言呢?至少是打了一半折扣了。
在宗法一體化結構的社會背景下,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無論其主觀上是如何想超越自我,超越環境,最終還是逃脫不了人格上的悲劇,獨立與傳統士大夫們實在太無緣了。
這種狀況到了近代又怎麼樣呢?
貳
封閉性的大一統中國到鴉片戰爭以後,在西方列強的炮口威脅下被迫開放,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所顯露的中西間的差距,驚醒了清末沉睡在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美夢中的國人。從戊戌變法起,近代中國開始了漫長的向西方認同、改變傳統社會格局的艱難歷程。封建專制王朝崩潰了,儒家正統地位動搖了,大一統削弱了。這一切,給近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命運帶來了兩個變化。第一是知識分子職業選擇的多元化。1905年,持續了一千多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的廢除象徵著知識分子由土而仕的單一發展渠道的時代已告終結。社會分工飛速發展,出版、教育、新聞、科技事業紛紛興起,大批知識分子成為出版家、教育家、報人、科學家、工程師,他們在歷史上第一次得到了專屬自己而非寄人籬下的棲身之地。第二是知識分子信仰選擇的多元化。西學如潮水般涌進中國,「物競天擇」說,自由平等說,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尼採的超人學說,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令人應接不暇。在這新與舊、中與外百家思潮爭鳴激盪的近代,知識分子的心靈變得活躍、豐富、開放,不再禁錮於一家一說的狹小圈子,而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和需要進行比較和選擇,享受到充滿魅力的精神自由。可以說,只是到了近代,嚴格意義上的獨立人格才具備了誕生的社會前提和精神前提,事實上也的確誕生了。
然而,近代中國社會格局的變化是有限的,根深蒂固的東方傳統頑固地抗拒著西方世界的同化。透過中華民國那層現代面紗,一種「准大一統」的容貌依稀可辨。彷彿與上述兩大變化相抗衡,在「准大一統」下的近代知識分子又面臨著兩大傳統困境:第一是文化結構的半獨立性。知識分子所棲身的文化界並未取得法律上和事實上的獨立身份,始終處於政治強權干涉、插足的陰影籠罩之中。
國民黨南京政府建立之後,蔡元培曾仿效法國一度主持設立了大學院這種教育行政制度,期望教育能獨立於政治,充分學術化,結果招來國民黨內各方面的非議和責難,有人在中央全會上提案要求改設教育部,並詰問蔡:「難道教育獨立,必須獨立在國民政府之外?」僅一年,蔡元培苦心孤詣設置的大學院便夭折流產。不僅教育,其他文化事業亦復如此。如民初的北京新聞事業雖然繁榮,但每家民間報紙都依附於一定的軍閥政客集團以求生存,難怪著名新聞記者黃遠生要酸楚地感嘆,民國以後,吾雖然「立意不作官,不作議員,而遁入於報館與律師,然其滋味乃正復與官相同」。第二是意識形態結構的非自由化。自清王朝倒台,尤其是袁世凱死後,沒有一個統治者能夠真正統一過中國。但他們都將重建大一統作為自己最高的政治目標。大一統的奧秘首先在於意識形態的一統,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千方百計扼殺多元化的思想局面。如果說北洋軍閥因政治更換過頻而不及確定「一尊」的話,那麼國民黨在政權得手後即宣布「三民主義為全國唯一的思想」,「凡是違反三民主義的人,在黨治之下是不允許他活動的」。「三民主義教育」或「黨義教育」成為大中學生的必修課。這種「一個主義」的實現勢必要靠刺刀和皮鞭來維持。在近代中國,翻版的「文字獄」屢見不鮮,更甚古代。像報界中的沈藎、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等,都為爭取言論自由而慘遭殺戮。魯迅曾深沉地寫道:「試將記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現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於何其相似之甚,彷彿時間的流駛,獨與我們中國無關。」
▲蔡元培題字
一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職業自由和經濟自立,另一方面卻享受不到獨立於政治的實際保障;一方面是精神和心靈的自由解放,另一方面卻承受外界環境的殘酷壓抑,這種種極不和諧的命運遭際,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心深處挑起了緊張的心理沖突。由此,產生了一種欲擺脫屈辱的依附似乎又擺脫不得,渴望人格獨立似乎又有所恐懼的矛盾心境。如果說傳統知識分子由於自我意識未曾蘇醒而無所痛苦,那麼近代知識分子一旦被喚起人的尊嚴、人的自覺和人的自主,又要重新變得麻木不仁、自我剋制,這是何等的悲哀、殘忍!然而,人格的抉擇卻現實地擺在面前,容不得你推諉、搪塞,除非自殺;但自殺也是一種抉擇。現實的抉擇就是這般冷峻:或者是依附於黑暗政治,這不僅意味著生命的苟全,而且還有名有利,榮華富貴,前程似錦;或者是成全人格的獨立,這又可能伴隨著貧困、孤獨、抑鬱和血污。
近代知識分子在人格的選擇上可分為兩個大類五個層面。獨立人格一大類中有兩層面:「特立獨行」和「外圍內方」;依附人格一大類有三層面:「幫忙奴才」、「幫閑文人」和「游世之魂」。
1
「特立獨行」
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上所產生的一群極有韌性、極為罕見、絕無媚骨的優異之土,他們在帶血腥味的沉悶空氣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使一個「無聲的中國」變為「有聲的中國」。魯迅,自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傑出的代表。這些特立獨行之士都有這樣一些性格特徵:
其一,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義務感。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溢著民族、國家和人類的痛苦,這些痛苦使他們時常輾轉不安, 自覺地背負起歷史的十字架。像魯迅,倘若不是那種深沉到了極點的愛憎煎熬著靈魂,恐怕會活得更長久些。他們又常常無情地自我審視,在良心的洗滌過程中實現精神的升華。如聞一多,原先是超然物外的文學隱士,一旦從學術象牙塔中走出,正視黑暗的現實,就嚴厲地鞭撻自己:「當魯迅受苦受害的時候,我們都正在享福。當時我們如果都有魯迅那樣的骨頭,那怕只有一點,中國也不至於這樣了。罵過魯迅或者看不起魯迅的人,應該好好想想,我們自命清高,實際上是做了幫閑幫凶!」其二,追求「說真話」的精神境界。人世間謊言多矣,但是否說真話,卻度量著一個人在多大的程度上能確定自我,擺脫異化。因此,他們都把說真話視作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說真話是一種責任,一種對良心、對社會的責任,即使為此舍棄生命也在所不惜。章太炎在北京困頓期間,「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是何等的快哉!章太炎一生固有眾多污點,言論也未必句句精當,但他敢言已之所欲言、人之不敢言,確乎當得起「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范」。
其三,在死神面前的無畏勇氣。統治勢力對他們的伎倆終是有限,說到底是一個死字。倘若超越了生的執著,也就無所畏懼。譚嗣同在菜市口刑場疾呼「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超脫,魯迅去參加楊杏佛葬禮時不帶家門鑰匙那種「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氣魄,聞一多在李公朴追悼會上痛斥獨夫蔣介石,准備接受特務第二顆子彈的凜然,似乎都顯現出近代史上的這些「特立獨行」之士,大多有置生死於度外,甚至以死為榮、以死為快的大徹大悟。其四,具備蔑視任何外在權威的自主意識和孤軍作戰的斗爭韌性。這恐怕是最根本的。如果說古代的「特立獨行」之土並不乏氣節的話,那麼近人高於古人之處就在於維持了氣節的價值,不再重演「愚忠」的悲劇。他們用理性的目光審視一切現存的學說,即使有所皈依也不放棄批判的權利。他們不依附任何「聖明君主」或政治集團,對真理和事業有著自己的理解,因此常常受到同道的誤解,以致遭受「背後的槍擊」,陷入比死亡更為悲哀的孤獨。但他們並不因此而見風使舵,而是在逆境中頑強地孤軍奮戰,直至將群眾慢慢吸引過來。這種真誠坦白、超凡脫俗的自由精神,正是魯迅所極力推崇的「摩羅」戰士最珍貴的品格。
▲譚嗣同像
2
「外圓內方」
與「特立獨行」者相比,他們也維護了人格的獨立,但有層次高下之別。現實是如此的恐怖,統治者是如此的殘忍,人們在屠刀底下不可能沒有顧慮,或為生命,或為家庭,或為事業,超越生死畢竟是罕見品質,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謂要求太高。於是近代許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識分子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逐漸形成了「外圓內方」的政治性格。不是鋒芒畢露,義無反顧,而是有張有弛,掌握分寸。1935年,蔡尚思寫就《中國社會科學革命史》時,前輩歐陽予倩諄諄告誡這位青年史學家:「秉筆的態度自然要嚴正,不過萬不宜有火氣……可否寓批判於敘述中呢?」他建議以「純研究的態度」作進攻的「擋箭垛」,書名宜改為《中國社會思想史》。最後,歐陽予倩嘆謂:「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是思想界的悲哀,誰也逃不掉呵。」不過,這些知識分子在方式方法、局部問題上可以委婉圓滑,有所妥協,而在事關大是大非、人格良心的原則立場上卻毫不含糊,旗幟鮮明。
近代職業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領袖之一黃炎培即是典型。「取象於錢、外圓內方」是他親筆書寫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他在1946年第三方面調解國共沖突時未嘗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從未與蔣介石拉下臉。當蔣以「教育部長」許願企圖將他誘入偽「國大」泥沼時,黃卻不為所動,答以「我不能自毀人格」,維護了政治氣節。「外圓內方」是一微妙的、高超的處世藝術,它是近代獨立人格在東方專制國度里可喜而又可悲的變形。它維護了人格的獨立,保全了人才的精華,也多少損傷了自由的尊嚴,使人格主體為把握正義和生存的平衡艱難地度量著。1947年年底,在國民黨的淫威下,黃炎培代表民盟被迫與當局達成自動解散民盟的協議。盡管此舉避免了廣大盟員不必要的流血犧牲,但黃良心上的失落感卻使他極其痛苦不安,吟出「黃花心事有誰知,傲盡風霜兩鬢絲」的苦句。「外圓內方」者的內心是分裂的,他們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將雙重的性格自覺地在現實中加以彌合。為了同時維護個體的生存和人格的獨立,東方國家的知識分子作出了西方人所無法理解的精神犧牲和無從體味的靈魂煎熬!
3
「幫忙奴才」
中國是一官國,權力意味著一切。雖然五四運動時期「勞工神聖」的口號流行一時,但「讀書做官」的傳統價值仍在相當一部分的知識分子頭腦中被奉為圭臬。權力的誘惑力實在太強了,某些人無法不趨之若鶩。每年留學生歸國,總有一批海外學子源源補充於龐大的官僚隊伍。有些頗有聲望的大學教授、學者名土,也以擠入官場為榮。做官帶來了顯赫的功名、豐腴的利祿,同時也抵押上了人身的自由、人格的獨立。王世傑,在歐洲獲碩士、博士頭銜的憲法專家,北大法學教授,當他身為留學生、學者時還是一腦袋的西方自由主義理想,曾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鼓吹工人有集會和團體契約權的文章。曾幾何時,當王氏榮任南京政府法制局長後,充滿東方專制精神的《戰時反革命治罪法》便出自他的手筆,將工人民主權利剝奪殆盡的《勞資爭議處理法》又是他的傑作。久而久之,王氏的靈魂完全為官僚機器所同化,喪失了自我。還有一些文人,原本是胸懷改造社會、革新政治的抱負當官的。但一朝入了廟堂,便身不由己。既然成為傳統結構中的一個元件,不管你主觀意願如何,就得執行結構所指定的功能。陳佈雷,在大革命時期以「畏壘」為筆名在《商報》上撰寫反軍閥的社論,是何等的鏗鏘作聲,傾動江南!當他懷著治國平天下的雄心步入蔣府後,從此就不再是那個「畏壘」,也不是布雷自己,而是蔣介石的「文膽」。他的個性、銳氣、見解通通被迫驅入潛意識,也許只有在惡夢中他才有緣與它們相會。二十年的隱忍生活,最後以服毒自殺才得以解脫。陳佈雷的悲劇是傳統的,古書上伊尹、周公、諸葛亮這些「帝王之師」對他糾纏過深,他擺脫不了「土為知己者死」的依附性。民國以後,北洋中央政府尤其是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官僚群基本上由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組成,但其政權整體素質依然是傳統的,這一現象很能說明官僚機構對機構成員的難以遏制的異化效應。從政的知識分子最終也喪失了知識分子的資格,墮落為替統治階級幫忙的奴才。
4
「幫閑文人」
魯迅曾這樣區分「幫忙」和「幫閑」者:「前者參與國家大事,作為重臣。後者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蓄之』,只在弄臣之例。」也就是說,前者是在朝的,後者是在野的,雖則一同攀附於統治階層,但攀附的深淺不一。如前所述,近代中國的文化界與官方政治總有著某種若即若離的聯系,處於半獨立半依附的狀態,這樣,蟄伏於此的「幫閑文人」們固然追求一定的獨立性,但老割捨不了阿諛權貴、趨炎附勢的劣根性。胡適,在美國人看來是中國「自由主義者」的精神領袖,但他在政治上所匱乏的恰恰是真正的「自由主義者」那種無所依傍的獨立精神。他可以對當局作些「和風細雨」式的批評,但骨子裡卻滲透著一種敬畏現存秩序、膜拜國家政權的庸俗市儈氣,否則就很難理解這樣一個經過美國民主洗禮的「自由主義」者,會心甘情願地充當「拚命向前」的「過河卒子」。
以胡適精細的政治目光,未必窺不見國民黨政權的傳統本質和無可救葯,但他直到那座腐爛的大廈倒塌前夕,還表示要「支持他,替他說公平話,給他做面子」。不過,胡適聰明之處,就是「幫閑」不「幫忙」,死不肯入閣,寧願「留在政府之外,為國家做一個諍臣」,以「無偏無黨之身,有時當緊要的關頭上,或可為國家說幾句有力的公道話」。這種形象頗近魯迅所描繪的「二花臉」了:「他沒有義仆的愚笨,也沒有惡仆的簡單,他是知識階級」,「所以當受著豢養,分著余炎的時候,也得裝著和這貴公子並非一夥」。在近代中國的文壇和小黨派中,這樣自命清客的幫閑者為數不寡。1946年底偽「國大」開鑼之時,就有那麼一些平時以「獨立」標榜,以「氣節」自詡的「社會賢達」和民青兩黨,擠進去湊熱鬧,充當專制舞台上粉飾民主的花瓶擺設。其中,像民社黨主席張君勱是經不起中國「憲法之父」的名譽誘惑而自毀人格的;像《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是因曾向蔣介石敲過一筆二十萬美元的官價外匯的竹杠而不得不還人情債的。這些知識分子雖然身居朝外,但心已離廟堂不遠,為了一己私利,哪還顧得上士人的清高、人格的尊嚴!
❺ 任何律師事務所都可以為上市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嗎
律師事務所來為上市公司出具法自律意見書有法律限制條件。
依據《律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法律業務管理辦法》第八條鼓勵具備下列條件的律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法律業務:
(一)內部管理規范,風險控制制度健全,執業水準高,社會信譽良好;
(二)有20名以上執業律師, 其中5名以上曾從事過證券法律業務;
(三)已經辦理有效的執業責任保險;
(四)最近2年未因違法執業行為受到行政處罰。
第十一條同一律師事務所不得同時為同一證券發行的發行人和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出具法律意見,不得同時為同一收購行為的收購人和被收購的上市公司出具法律意見,不得在其他同一證券業務活動中為具有利害關系的不同當事人出具法律意見。
律師擔任公司及其關聯方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存在其他影響律師獨立性的情形的,該律師所在律師事務所不得接受所任職公司的委託,為該公司提供證券法律服務。
❻ 一級建造師法律法規名師有哪些
1.法規:陳印(往年命題人)
2.建築:龍炎飛(命題人),陳瑜
3.管理:趙進東(往年命題版人)
4.經濟:唐建生權,李岩
5.市政:吳勇
6.機電:候杏莉(命題人)
7.公路:張銘(教材編委)
8.鐵路:張保儉
❼ 李信攻打楚國失敗後,秦王怎麼沒殺他呀,根據秦國的法律打了敗仗要殺頭呀
後來好像自殺了 因為李信屬於跟秦王非常交好的 李信挺牛逼的 挺喜歡他 好像救過秦王吧
❽ 做為稱職的人之父母家長要讀好三本書有那些
前些天,我仔細的翻看自己的博客目錄,我感覺有關高中階段家庭教育方面的內容我的博文基本都涉及到了,從自己陪孩子備戰高考的真實經歷和體會,教育理念方面的感悟,到實例分析以及讀後感等等,我在博文中偶爾也推薦了一些自己認可的書,唯感缺憾的是沒有談點自己的學習體會。
今天,我選擇了「高中家長應該讀的四類書」這個交流主題,就是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同時,我也希望通過今天的交流能夠給各位家長帶來一些啟發,以便有效的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學有所成是我們每位家長的美好願望,可是在現實中做個稱職的家長並非易事。要做稱職的家長必須通過學習、思考、實踐和在實踐中積極的否定自己才能得以完成,根據我20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以下四類書家長是應該學習的。
一、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做稱職家長的根本點。
現在社會上流行「術」的東西多,而教人求「道」的東西少。道,道理、原則、規律、根本性的東西;術,方法、技術、方案、具體性的東西。在家庭教育方面我的理解是——教育理念就是所謂的「道」,而教育方式和方法就是「術」,我在我的第一篇博文中對我的博客名「民哲」所作的解釋就有這一內涵。
20多年來,我看過的中外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不下百本,總的感覺是,我國沒有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這一點和經濟領域一樣,這也應該是我們國家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主要因素吧,也是這個原因,近幾年,我幾乎不看國內的這方面書籍,有的專家寫的書一看書名就有問題。
有關家庭教育理念方面的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並成為我的工具書的不是很多,現向大家推薦四本。
1。《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作者海姆·G·吉若特),《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者是吉諾特的兩個學生)。這兩本書對我確立新的教育理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海姆·G·吉若特是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指導教授。他將其短暫的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對父母和教師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給我的感悟可用6句話來概括:家長和孩子需要彼此尊重;愛是需要技巧的;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非行為;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學會真正的傾聽。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是作者對其老師海姆·G·吉若特教育理念的繼承和發揚光大,書中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就好像鄰居一位稱職的母親向你講述她的育子心得,讓你感覺特別的親切和朴實,可操作性非常強。這本書也奠定了我寫博文的基調——注重實例分析和在對話中撲捉有價值的信息等等。
2。《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作者平井信義),這本書是我十幾年前買的,我忘了哪年借給我的哪位朋友了,不過它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就是對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歸類——對孩子過度關注(溺愛)和過分干涉。
3。《EQ之門》(作者美國勞倫斯·沙皮羅),這本書我看過幾遍,總的感受是家長老是盯著孩子的學習,過分看重他們的學習成績是極其愚蠢的行為,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會讓他們失去快樂,還容易使他們出現「營養不良」。讀完這本書,你會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商狀況,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們提高情商。
在家庭中著重培養孩子情商的某一部分能力,便會產生滾雪球式的效果,你一旦開始了,事情就會越變越好。對於這一點我有深刻的體會。
二、家長的思想有多高,孩子才能走多遠。
有人說,「思想有多高,才能走多遠。」我認為這句話很經典。我給其引申一下就是「家長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遠。」教育孩子重在引導他們,而不是包辦代替成為他們的拐棍。換句話說,就是要給孩子漁而不是魚。引導即向導,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稱其為引導,然後,隨著他們能力的提高再實現對家長的超越,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感悟。能讓我們開闊視野,提高思想境界的書有很多,在此,我僅推薦四本,算是拋磚引玉吧。
1。《人生設計在童年》(作者高燕定)。讀了這本書,我才真實的感受到美國的教育是多麼的發達和東西方在教育上的差異,也才有意識的和自己的孩子探討以及引導他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和設計。在此和大家談我對此書的讀後感我自感欠缺高度,我就把本書的簡介摘於此,供大家分享吧!
「本書用生動的筆觸、詳實的資料,講述一個普通女孩在父親的引導下,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在預期的人生軌跡上奮力追夢,一步步達到理想目標的故事,輔以其它豐富的、有說服力的案例,向讀者傳遞一個理念:在規范化的社會里,人生是可以設計的,而且應該從童年開始;有了科學、理想的人生規劃,人們完全可以不憑機遇、不靠伯樂,按部就班地、可預見性的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必然的成功。通過充滿溫情、閃爍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詮釋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
2。《人生設計線路圖》(高燕定)。摘兩個書評與大家共享。
「雖然我在新東方從事留學咨詢,但在具體操作問題上,見到高先生也如同見到了親人。為了自己兒子去美國讀書的事情,我曾經像所有誠惶誠恐的家長一樣,拔高先生請到家裡,好酒好肉伺候,向他請教了很長時間。在我接觸過的所有留學專家中,高燕定先生對美國大學狀況和美國大學入學程序,是了解最深的專家。人們都知道我是「留學專家」,但人們不知道,高燕定先生是我這個專家背後的專家——我自己有任何回答不了的留學問題,總是虔誠地向他請教,並且每次都能得到最滿意地回答。我仰仗的美國留學智囊,當然值得你毫無保留地信賴!」——徐小平
「自從我得到《人生設計在童年》和《人生設計線路圖》兩本書後,就把它們放在枕邊,常常翻閱,就像聖經一樣。去年孩子(美國)大學畢業,一邊工作實習,一邊申請法學院,到目前為止美國排名前十的法學院中有5所已經錄取了她,其中包括哈佛。是你的兩本書和講座開啟了我的思想,我的孩子也從書中得到啟發,將走上法學院的求學之路。——哈佛法學院學生家長牧曉
3。《你也能成功》(白寧)和《拆掉思維里的牆》(古典)。看了這兩本書你將領略到我國的高等學府向世界名校學習和改革的軌跡,也會化解你和你的孩子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的一些糾結談到此,我想起了周國平先生對智育的一句話概括,他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這兩本書的作者的成功經歷就是對周先生這一概括的詮釋。
除了這些書籍外,李開復、徐小平和俞敏洪等人的有關文章,也是家長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很好的精神食糧。
三、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
不記得,從哪一年我開始接觸和學習由家長撰寫的育子經歷的書籍,從德國的《卡爾威特的教育》,國內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到周虹老師培養聾啞女兒上大學的系列書籍,再到蔡笑晚老師的《我的職業是父親》,直至《什麼什麼北大》、《什麼什麼清華》,類似的書越來越多,我反而看得越少,一方面精力和時間有限,一方面感覺有些書寫得太完美,大有為了吸引眼球,甚至有誤導人的嫌疑。
客觀的說,這類書每本都有一定的可讀性和借鑒價值,但是,我認為不是多多益善,精選一兩本精讀一下足矣。
對於這類書,我今天只向大家推薦兩本。
1。《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劉稱蓮)。對於這本書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長有很多人讀過,我接觸這本書最先是在劉老師的博客中看的書的簡介,然後再一個家長群里和劉老師的先生李岩老師偶遇,並和他們夫妻倆相約一起暢談了一次,同時,得到他們贈予我的這本一看題目就想讀的書。
讀了此書我自感有很多的共鳴,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平和真實,咋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如果你把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細節貫穿起來就會感到有些不平淡,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良好的親子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尊重和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攜手進步、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坦誠地說,這本書我沒有看過,但是有幾位我很認可的家長和我提起過,我只是在網上看過幾篇讀後感,我相信這本書也是值得家長一讀的工具書。
四、實例分析也許更有借鑒價值
第一類書能讓我們修正和更新陳舊的教育理念,第二類書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和提高思想高度,第三類書又為我們提供了現實版的樣板,但是就是把這些書都看了,甚至有了很多感悟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確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說,有了好的教育理念距離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家長還需要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只是現在以實例分析為主的書少之又少,在我的記憶里只有一本書屬於這一類——《預防孩子行為偏差的30個方法》(平井信義),除了此書也就是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博客了,比如:王金戰、宋少衛和我的博客中的相關博文。
我以後的博文也會向實例分析傾斜,也許還會把我跟蹤家庭的真實過程寫成一本書。
總之,我認為,家長的學習和提高及改變是培養教育孩子之必須,其重要性往往比孩子報什麼課外班要大得多,家長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不僅僅是為孩子的健康快樂的成長,使他們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同時也能提升自己人生的品質,讓自己的人生更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