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內法治涉外法治

國內法治涉外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1-26 18:08:24

Ⅰ 中國到底是法治國家還是法制國家

首先,中國是法制國家,奉行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
簡單解釋一下:「治」內所陳述的是一種容行政手段,就是行為;而「制」所說的是制度,是一種有邏輯體系,且屬於閉和循環的行政系統.通俗理解起來就是「中國是一個有法律制度的國家」,而不是「法律是治理中國的國家」.

Ⅱ 中國法治現狀如何.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解決"人治"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措施,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場,人治是中國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經濟現代化要求必須實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動了西方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自由競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權、利關系;必須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護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譽;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國家、經濟、企業、社會……所有這些,都必須實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所要求的。
人治與法治,並不是簡單的領導制度的區別,而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加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應當指出,我們至今對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義的認識都還不夠全面深刻,這也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境界。和諧社會要求有秩序,要求穩定,要求公平和正義,因此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眾所周知,所謂法治社會,就是社會公民和社會組織把憲法和法律作為行為規范。其基本特徵是立法必公、執法必嚴。所謂「公」,就是公平正義,大多數公民贊成;所謂「嚴」,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僅僅做到這兩點,社會就會太平、就會和諧了嗎?
秦朝推行商秧和韓非的法家思想,推行嚴刑峻法,當官的都是酷吏,執法嚴格,可謂「法治」社會了。但秦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不遵周公所制的「周禮」,民不知禮、義、廉、恥、信,人無倫常,盜賊叢生,官府一味地鎮壓,最終區區幾十年秦就亡了,沒有建成太平盛世、和諧社會。
亂世用重典是句屁話,沒聽說過人心是可以殺服的。清朝初年,康熙帝從元朝短命的教訓中悟出人心不可以殺服,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尊崇孔、孟,祭祀明太祖陵,重用漢族賢達,用禮、義、廉、恥、信教化萬民,才收服了人心,出現了唯一一個異族統治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所以,法治社會建設與社會文明建設必須同步推進,推行法治要有推行法治的社會土壤―――社會民眾推崇平等、自由、博愛的普世價值觀,禮、義、廉、恥、誠信等中國特色的貴族精神佔主流,大部分人積極追求真、善、美,自覺抵制假、丑、惡。
不信請看,南京「彭宇案」中,法官說:從常理看,如果彭宇沒有撞倒徐老太太,他就不會主動扶起徐老太太並送到醫院治療,彭宇這樣做了,就一定是他撞倒了徐老太太。在這樣的「常理」下,彭宇杯具了,美好的雷鋒精神也壽終正寢了。
可以看出,要建成真正的法治社會,還任重而道遠。

Ⅲ 中國有哪些法制欄目

1、《今日說法》是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欄目。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節目於1999年1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35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由李曉東、路一鳴、元元主持。

(3)國內法治涉外法治擴展閱讀:

《今日說法》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網路-今日說法

網路-普法欄目劇

Ⅳ 中國是法治國家別的國家呢

中國是法復治國家,這制是體現在嘴上的,體現在口號中,實際怎樣你應該知道,把別的國家有很多,世界上有二百多個主權國家,大多是實行的是,資油泯住制度,所以這種制度也叫普世價值,也就是世界公認的優良制度,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Ⅳ 法制思想的文章一百個字的

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Ⅵ 西方法治與中國法治的關系

西方法治是陪審團制 法律是老百姓自己制定的 中國法治是大陸法 中國的法律是為集團利益服務的 法制就是治老百姓的 中國是權大於法的人治社會 特權利益與法制社會永遠都是對立的 依法治國 那就是作繭自縛

Ⅶ 全國十佳法制欄目是哪幾個

全國十佳法抄制欄目:

一、中央電視台《大家看法》;

二、山東電視台《說事拉理》;

三、北京電視台《大家說法》;

四、天津電視台《今日開庭》;

五、長沙電視台《政法報道》;

六、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咵天》;

七、杭州電視台《警界41》;

八、成都廣播電視台《真相30分》;

九、貴州電視台《法治第一線》;

十、秦皇島電視台《法制民生》。

(7)國內法治涉外法治擴展閱讀

正法報道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

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Ⅷ 國外法治與國內法治的異同

法治是歷史久遠的話題,針對的主要是人治。其核心觀點是,個人會有情感,有偏好,不確定;領導人交替,可能改變規則和政策,引發政治不穩定。但現代西方社會強調法治不僅如此,還因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引發的一系列條件。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曾對資本主義法治理念有過比較初步但很深入的分析:法治屬於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是由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以及其他社會條件決定的;與之相伴的法治觀點並非一種抽象的理論、普遍的真理,而是對西方近現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回應,是對西方國家的法治實踐一種理論總結,同時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
在封建的歐洲,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生產方式,各個封建邦國的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極不統一。這種"各自為陣"的小型社會秩序和法律無法滿足商品交換對更大范圍內的統一市場的要求,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障礙。新興的資產階級要實現其經濟利益和政治理想,必須消滅封建主義地方秩序,在更大區域內形成統一的國家,並形成不矛盾的、明確的和普遍適用的規則體系。由此產生的法治的理念,隱含的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公平效率等等理念。
促成西方法治理念的另一個要素是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和確立,表現為主權國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身發展要求在更大范圍內形成統一規則體系,但這種變化會遭遇封建勢力的抵抗;為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要在一定的疆域內確認統一的法律,並保證規則有效貫徹執行,這就一定要求一個對社會更具有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國家。由此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民族國家。與基於傳統和"君權神授"的封建國家不同,民族國家強調政治共同體,強調國家主權的至高無上,強調由國家制定和頒布統一的規則,強調國家為保證規則執行所必需的暴力的合法壟斷。由此也就產生了主權至上、法律至上、依法治國的理念。
在英美,法治更多是藉助普通法的漸進傳統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統一;而在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則更多是通過國家的政治統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統一。這兩大法系國家的法治思想的具體表述和核心關注也有所差別。不僅有地域的差別,還有因時代變化引發了不同的問題,因此形成的相關法治觀念和法制觀念之表達也不同。例如,最早的17世紀的英國的資產階級法學家大致提出了近代法治的"主權至上"、"個人權利"以及"權力制約"這三個要素。強調主權至上是鑒於英國內戰時期的慘痛經驗;霍布斯認為,只有最高公共權力的建立或存在,才可能有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的和平與安全,因此主權應當是絕對的,對主權的制約與分割都將導致主權的被架空與和平的喪失。但霍布斯並不是倡導專制主義,事實上他認為國家的權力來自個體的人,人是為了獲得和平而通過契約建立了國家,這一理論否定"君權神授",同時也奠定了國家權力來自人民的思想。霍布斯強調的是單一的"生命權",洛克則將公民的個人權利擴展至"生命、自由與財產"的權利,認為國家必須保護這三項基本權利。而為了保證公民權利,限制政府權力(當時是王權),洛克還提出了"以權利約束權力"以及"權力分立"的主張;但他把司法權歸在行政權之下。
英國的法治思想直接影響了美國革命和美國的法治理念。在美國革命和建國過程中,美國政治家思想家除了強調基於個人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這與美國的移民社會直接相關),更是將洛克的分權思想付諸政治實踐。分權有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美國的政治現實(13個殖民地)創造了中央與地方分權的聯邦制,二是在政府層面則強調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權。但分權也是有限度的,聯邦分權不允許分裂國家(包括後來的南北戰爭),確立了聯邦至上(主權至上),保證了美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同時又藉助聯邦至上原則努力促進全國經濟的整合,為統一的市場經濟創造了條件,支持了國家的政治統一。而三權分立則是為了權力的相互制衡,但這一制度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沒有採納。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法治學說的代表人物是孟德斯鳩和盧梭。孟德斯鳩在法治的最主要發展是,基於對英國經驗的錯誤理解,提出三權分立理論,把司法權獨立出來;這一思想在美國得以實踐。盧梭的法治思想與孟德斯鳩相反,他強調人民主權,強調法律是人民"公意"的體現,強調主權對公共利益的表達和維護;盧梭強調,法治的目的在於自由,但他的自由並不是消極的,而是任何公民都不能拒絕的;為實現真正的法治,盧梭甚至認為,應當強迫那些拒不服從公意的人服從公意,也就是要"迫使他們自由"。
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較晚。19世紀末,才通過鐵血政策完成了德國的統一,進而完成了法治的統一。德國法治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民族精神",強調法治要在本國文化基礎上回應本國需要;另一個思想是"法治國",特別強調國家為公民提供福利性權利,在制度安排上則強調行政權力與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可預測性,強調嚴格執法。20世紀之後,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不斷發生,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國家對社會的治理與調控。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後,福利國家與法律社會化成為20世紀上半期的主流社會思潮,勞工法和各種社會福利保障的法律發展起來了。到20世紀下半葉,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擴張,以及同社會主義制度的競爭,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更強調法律的同等保護、正當程序以及普遍人權。特別是後者,這已不僅是馬克思分析的資本主義擴張(特別是全球化)的制度要求,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同其他制度競爭的重要意識形態武器,是把西方文化普世化的一種戰略性努力。

盡管不同時、空以及不同理論學派之間有眾多差異,但可以對資本主義法治思想做一些最粗略的概括:
1、努力維系國家主權和法治統一。
2、保障公民權利和人權。
3、權力的分立制衡。
西方法治的核心觀點體現了人類近代以來為在世俗社會的基礎上構建現代民族國家,保證本國社會和平和安定,推進本國資本主義發展和國際競爭而進行的探索與思考,凝結了西方各國政治法律實踐的一般經驗。
鑒於現、當代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處於這一歷史進程,這些經驗也為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政治和社會轉型,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鑒與汲取的思想和制度資源。
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與價值仍然回應了當時當地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的需要,它反映了資產階級法律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經濟以及本國問題的理論思考,不僅具有階級的局限,而且有強烈的時代以及地域(本國)的印記。就根本而言,資本主義法治思想最初回應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新的社會秩序的重建問題,是為建立本國的統一市場、維護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秩序服務的。其最終關心的是本國的、特別是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努力以國家政治法律力量來推動本國在國際經濟爭奪和競爭中的優勢。從政治上看,它首先關心本國的穩定和有效統治,充分利用法律調控來緩和國內各階級、階層、種族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對外,資本主義法治及其理念在歷史上曾經與新、老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以及霸權主義相聯系,與本國的戰略利益保持和擴張相聯系。即使其法治理念以普遍方式表達,抽象的代表了全人類的理想,但就這些思想之發生就針對的是本國問題,在其近代的傳播中,也往往會服從本國長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和戰略,並構成了本國國際競爭力之一。特別是到20世紀中期之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逐漸由商品輸出和武力征服轉向了資本輸出與意識形態產品輸出,"法治"與"民主"、"人權"等資本主義核心價值一起,成為了資本主義全球戰略,維系近現代以來西方主導世界格局、防止其他大國崛起的政治措施和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之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在當代中國政治和法治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是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的一個初步總結。。
第一是當代中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時、空規定。大國,人口多,底子薄,多民族,發展中國家,而且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而且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僅是經濟的、政治的,而且有文化的和意識形態的;所有這些特點,是中國法治發展一個根本的物質性條件,既是制約,也是促成。中國法治回答的不是某抽象國家的問題,也不是回答某西方國家的問題,它必須回答的是中國問題。其根本出發點必定也必須是中國國情。
第二是社會主義。這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政治性規定。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的道路,是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政治空間和地域內建立起植根於並超越傳統中華文明、符合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法治,必須凝聚中國社會的高度共識,而不是在中國簡單移植一種符合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理念或模式的法治。中國法治必須同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相兼容,支撐並受制於這一制度。如果脫離了這個根本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即使理論上頭頭是道,或在西方曾行之有效,也未必有助於中國的當代和長遠社會發展的要求。
第三是法治實踐。這是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踐性規定。盡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然會而且要借鑒西方法治思想,但法治理念不可能僅僅附著於抽象的理論思考,而必須基於中國的法治實踐,必須總結中國法治實踐的經驗教訓。
依法治國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新中國成立之初建立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需要法律,但計劃是管理社會的主要手段。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一定需要有與之相匹配、能夠更有效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上層建築。市場經濟要求相對統一的規則,令市場交易主體對於未來有相對穩定的預期,這些都需要依靠法治。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創建比較完善的統一市場,需要打破區域間的分割和封鎖,這都要求依法治國和法治統一。
依法治國也是中國基本國情的要求。中國是一個大國,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還不很平衡;這使中國與英國、法國、德國這些相對來說疆域較小的國家有重要區別。要在當代國際環境下有效治理這樣一個大國,必須穩定保持中央的高度政治權威,保障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地回答和解決地方性問題。法治不僅可以保證基本規則和政策的穩定性,而且有助於制度化中央的權威以及與地方的關系。不僅使問題處理不再依賴於當代人智慧,而且可以藉助制度凝結的前代人智慧,並通過各層級之間以及同一層級的各國家機構的有效分工合作得以實現,從而保證了效率和公正。
堅持依法治國也是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決定的。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變革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經過一百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中華民族從革命轉入了建設時期。革命時期不可能通過常規化的制度來處理問題,往往必須更多依賴個人智慧在各地獨立判斷和處理問題。建設時期,社會需要也漸漸趨於穩定,社會呈現的問題盡管新穎卻更多是常規性問題,因此可能通過相對統一規則和程序保證同類型的問題都得到類似處理。由於面對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全新的事業缺乏經驗,未能及時地根據社會變遷加強法治建設,中國社會曾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錯誤的根源之一,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隨著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清醒冷靜地轉向執政黨,與時俱進,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依法治國最終被確立為治國的基本方略。
借鑒中華傳統文明和西方法治的經驗,基於中國當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面對當代中國社會的諸多轉型,中國的法治不僅一定要反映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和核心道德,並且要努力通過包括司法在內的法治實踐逐步凝聚中國社會在一些根本價值問題上的共識。必須注意,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盡管都說公平正義,但許多具體的理解會有某些差別。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相對會更強調抽象平等,更多訴諸司法解決糾紛;在熟人社會,則會更強調實質公平,人們會更傾向以保持面子的方式解決。因此,如一味強調正式司法,即使從正式規定上看似公平的判決,也許不能為某些民眾所接受;公平正義因此隱含了合情合理的維度。在更強調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社會中,一般認為,言行只要不影響他人就不視為問題,但在更強調社區和社會價值的社會中,卻仍可能引發沖突。因此,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雖不拒絕參考但並不可能等同於抽象自由主義的公平正義,而必須在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的基礎上兼顧與依法治國並不必然對立的某些傳統的、民族的乃至地方的價值和習俗。對法治的公平正義的理解是要注意中國社會和文化背景的。

Ⅸ 11個堅持中的內容

會上重要講話精闢概括出「十一個堅持」是什麼呢?

一、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福特銳界PLUS氣魄而來
廣告
福特銳界PLUS氣魄而來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四、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五、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六、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七、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八、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九、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制工作隊伍;

十一、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這「十一個堅持」,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Ⅹ 中國的法治發展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國民黨舊法統的滅亡。國民黨舊法統的廢除,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徹底終結,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為了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

195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誕生,奠定了新中國立國、治國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新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歷經曲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確立法律的地位和權威。1982年憲法作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地位和權威通過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與保障,並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指導下,我國現行基本法律相繼出台。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制定頒布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條,行政法規353條,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此,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一項極其重大的成就。一個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部門齊全、數量適度、體例科學、質量較高、內在統一、外在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由上可知,我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了輝煌歷程,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時毋庸諱言的是,我國法治建設也歷經曲折和磨難,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也的確程度不同地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國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把我國法治建設勝利地推向前進。

熱點內容
擾民法在哪裡 發布:2025-05-25 18:33:32 瀏覽:525
關於固定法律咨詢服務日通知 發布:2025-05-25 18:25:06 瀏覽:206
合同法未約定或約定不明 發布:2025-05-25 18:24:20 瀏覽:64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證明責任是如何分配的 發布:2025-05-25 18:23:02 瀏覽:324
劉校逢刑法怎麼樣 發布:2025-05-25 18:04:17 瀏覽:495
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5-25 18:02:59 瀏覽:594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25 17:52:24 瀏覽:358
山西省律師收費標准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50
白雲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5 17:50:54 瀏覽:426
司法所得制服 發布:2025-05-25 17:45:52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