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策型環境立法的原因

政策型環境立法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1-11-29 17:54:50

㈠ 簡述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之間的關系

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的關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環境的產物,二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環境決定和制約政策,起主導作用;政策則改善和塑造環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的特徵:

1、價值相關性

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

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1)政策型環境立法的原因擴展閱讀:

主要包括:

1、政治環境

公共政策的政治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等情況的總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階級狀況、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政治結構、政治文化、國家法律完備程度、軍事與國防狀態情況等。

2、經濟環境

公共政策的經濟環境是指對公共政策系統有著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由社會生產力結構、性質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構成。

就經濟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系來講,經濟環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和根本條件。任何公共政策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方案並取得成就,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

3、自然環境

公共政策的自然環境是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勢、地形、氣候、土壤、水系、礦藏和動植物分布等自然物。它為人類社會生存提供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和創造文明的自然前提。

4、國際環境

公共政策的國際環境是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的,由國家和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競爭、合作、沖突所形成的,帶有一定穩定性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的秩序。

國際環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大系統,它的構成豐富和復雜,體現多層次、多方面的網狀結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

網路——公共政策環境

網路——政策環境

㈡ 1、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 2、簡述公共政策環境的各種類型及其優缺點。

1政治環境是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答:1.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影響政策系統性質;2政治文化成為個人和社會的特定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行為過程;3環境影響政策的民主化程度和合法化程度。
2簡述公共政策環境的各種類型及其優缺點?答:1、 答:按照屬性可以分為:1自然環境:優點:這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構成政策系統最基礎,最穩定的環境。缺點:過分誇大地理環境對政策系統的制約作用而忽略政策系統自身的能動作用,則會導致機構唯物主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經濟環境:優點:對政策系統的生存、發展與運行具有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因素的總和,影響公共政策的主要外化形式是經濟制度,缺點:經濟環境是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提供政策系統運行所必須的資源;影響政策系統的經濟目標取向;不同的經濟形態對系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決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的素質構成,決定了公共政策受眾人的素質。4國際環境:優點有多樣性、變動性、主觀性和人為性的特點。缺點:受到一國與他國之間的關系制約。

㈢ 為什麼要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

在防治公害中,既要對已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治理,又要防止或減少新污染的產生。因此,環保工作要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對重大項目的選址、設計、布局等,都要充分考慮環保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試驗和採用無污染的新能源、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合理組織生產,加強工業環境管理,減少污染,生產無污染的新產品。同樣重要的是,要以法治害,運用法律手段,即制定和完善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使每個產業、每個部門、每個成員有法可依。

「二戰」後,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前後,各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治公害的法律和法令。美國國會於1969年通過了《國家環境政策法》,以後又通過了《大氣凈化法》、《水質改善法》、《資源回收法》、《住房、城鎮發展法》等。1983年以來美國已有30個州先後制定了垃圾處理及回收廢物的法律,規定對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計劃實行減免稅、提供貸款等優惠政策。1989年9月30日,加利福尼亞州頒布的有關法律尤其嚴厲,要求所屬各市縣廣泛回收垃圾中的有用資源,5年內減少垃圾25%,到2000年減少垃圾50%。美國1985年制定的《農業法》,經過1990年的修改,明確規定在易於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地區,要發展少用農葯和化肥的農業;限制使用農葯,如果投用就要記錄並報告使用情況;制定有機農業的全國統一標准和標志。美國還制定了對破壞生態者實行經濟的、行政的甚至刑事的制裁與懲罰的法律。華爾街大金融家瓊斯在馬里蘭東海岸的一個私人獵場用沙子等材料填埋沼澤地准備進行開發,法院下令對其判處100萬美元的罰款並禁止再對沼澤地進行開發。

日本於1967年制定了《公害對策基本法》,1970年國會通過了14個有關保護環境的法律,1971年又通過了《環境保護法》、《整頓公害防治體制》等6項條例,逐步形成了日本防治公害的法律體系。從1971年9月24日起實施的《廢棄物處理和清掃法》規定,對於違法者可分別處以1年、6個月、3個月以下的懲役或50萬日元、30萬日元、20萬日元、1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如不按規定將可燃與不可燃的垃圾分類存放,就要處以罰款。2000年,日本制定了《綠色采購法》,2002年又實施了《汽車循環法》。

歐共體為處理歐洲共同性的污染問題,也制定了許多有關的法律規定。例如對三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公路使用的燃料,如何處理有毒廢氣,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防止包裝垃圾泛濫,制定的《垃圾處理法(草案)》明文規定,誰把商品帶入市場,誰就應該承擔回收的責任。1991年5月21日它發表了有關污水的指令,要求各市鎮在2005年以前都要擁有污水收集與凈化系統。2009年,英國新環保法律開始生效,新環保法鼓勵司機使用更加環保的燃油,新法律規定,英國售賣的石油和柴油,必須含有至少2.5%的生物燃料。

英國在大氣污染方面,先後公布了《清潔空氣法》、《制鹼等工廠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汽車使用條例》;在水質污染方面,頒布了《河流防污法》、《垃圾法》、《公民舒適法》、《有毒廢物傾倒法》、《城鄉規劃法》、《新城法》、《鄉村法》等等;在固體廢物方面,制定了《垃圾的收集和處理規則》、《危險垃圾的處理規則》2項法規。

兩德統一後,德國制定了適用於整個德國的農業與環境的《新聯邦法》。1990年1月,德國制定了有關食品和飲料的塑料包裝法規,限制塑料包裝的品種,要求盡量使用可多次循環的包裝,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包裝。2005年3月16日,德國制定通過了《電子電氣法》,該法詳盡地規范了廢舊產品處理過程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為廢舊電子電氣產品的體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法國同環境有關的法令主要有:1960年的國立公園法令、1961年防治大氣污染法令、1964年防治水污染的法令,1970年6月制定了《環境保護初步規劃》和「百項措施」,1992年1月頒布《新水法》。《新水法》對水資源進行規劃,制定每條水道流域的整治和管理藍圖,確定中期與長期目標,確定城市化和開發范圍,劃定自然保護區和引水區等等。該法強調保護水系生態,所有可能危及水系平衡的工程必須得到批准方可進行。

法國為降低工業污染,規定大型工業和民用供熱鍋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標准,企業必須裝備防污染系統,擴大大氣污染附加稅徵收范圍,為減少汽車廢氣污染,政府將無鉛汽油的稅額減少了0.41法郎。目前,無鉛汽油已佔法國汽油消費量的30%。1990年春,環境部長明確指出了農業污染水源的責任,強調「誰污染誰付錢」的原則,按其對自然環境的損害程度納稅;誰保護環境的措施越多,誰的納稅就越少。為此,一些環保機構同農民一起制定反擴散性污染計劃,清除硝酸鹽污染尤其重要。1989年初,法國環境部長提出了「減少、處理、開發循環利用垃圾」的10年規劃,目標是用10年時間關閉或改造所有傳統垃圾場,實現全部垃圾的處理與價值化。

瑞典於1985年明確規定了農葯使用量標准,要求在1990年前減少50%,同時要求在1995年之前將氮肥使用量減少50%。荷蘭於1984年公布法令,禁止開設新的乳酪畜牧場,檢查和控制增設畜產設施;禁止在冬季施撒用家畜排泄物製作的肥料;建立將家畜排泄物貯藏6個月的設施;規定每公頃土地的化肥施用量,氮素成分為125~250千克。但由於執行不力,1992年,荷蘭政府重申,所有畜產農場必須遵守上述措施,否則就改種其他作物。

丹麥於1987年規定,每公頃土地家畜排泄物施用為氮成分200千克,家畜排泄物要在貯藏設施內發酵9個月;耕地的65%全年都要作為綠地;以1992年為基礎,氮肥使用減少50%,磷肥使用減少80%;農葯投放量1992年削減25%,1997年之前再削減25%。如今,丹麥早已是舉世知名的綠色國家。

南斯拉夫議會保護和改進人類環境委員會通過法律,規定某種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污染生態環境,應徵收相當於該產品出廠價格5%的生態保護稅。

智利為防止過度捕撈導致魚類滅絕,於1991年制定了新的《漁業法》,規定全球范圍的限額、單獨的可轉讓限額、按單船及其船具規定的限制。它改變了過去那種完全放開的、毫無限制的捕撈。雖然,執行時會遇到不少困難,但畢竟也是一種進步。智利為凈化首都聖地亞哥的空氣,於1990年頒布一項法令,規定了工業廢氣排放的新標准。在這基礎上,政府從市內運營的12000輛公共汽車中報廢2600輛舊車;減少冬季行駛的公共汽車、私人汽車20%;將通過市中心地區的公共汽車從每小時2000輛減少到1000輛;同時,規定從1992年9月起,進口汽車要加裝催化器,使用質量高的汽油、柴油,引進無鉛汽車。

前蘇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各加盟共和國先後制定了《自然保護法》、《魚類保護法》、《公眾衛生保護原則》等,1980年公布了《蘇聯保護大氣法》。1990年8月,莫斯科市實行新的污染罰款法。

在這些法律和法令的基礎上,各國政府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有關大氣、水質污染的環境標准,制定了工廠廢氣、汽車廢氣、工廠污水的限製法和排放標准,明確規定了國家、地方、企業居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責、權利和義務,還規定了造成環境污染者應負擔費用等原則,使環境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走上了「以法治害」。

㈣ 為什麼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國家的那些法律法規有要求

我正好摘得有,你看一下行不
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限期整治法律法規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二號公布,自日起施行)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6頁
第二章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四章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四章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四章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五章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五章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
(1998年5月29日經重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1998年月7日1日施行)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13頁。
第三章第十七條 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以及區域開發等建設項目必須執行環境保護申報登記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嚴格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和監督,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三同時」審查和環境保護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計劃、經濟、規劃、土地、建設等部門不得批准立項、建設或投產使用。
第三章第二十一條 對排放污染物超過標准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分別由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決定。
企業事業單位中超過標準的單個污染源的限期治理,按以下規定辦理:
(一)市屬以上單位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單個污染源,由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
(二)其他單位的單個污染源,由區、縣(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也可以作出限期治理決定。
跨區、縣(市)的區域性污染的限期治理由我市人民政府決定。
本條所規定的限期治理,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執行,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按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辦理。
第四章第二十五條 三峽庫區的開發建設必須保護水資源和植被,實施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城鎮搬遷、企業遷建和居民點建設等。應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
第七章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對下列違法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有關責任人員視其情節輕重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監察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進行建設的;
(二)未經資質審查取得相應證書的專業單位,擅自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的由於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失誤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不執行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制度或許可制度排放污染物的;
(四)不執行限期治理或取締、關閉、停業、轉產、搬遷決定的;
(五)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不履行環境治理和補償責任的;
(六)違反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特殊保護區的管理規定,造成污染危害的;
(七)違反雜訊管理規定,危害周圍生活環境的;
(八)違反引進設備或項目的有關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
(九)違反國家或地方規定進口或轉移固體廢物的;
(十)向環境排放禁止排放的污染物或以不正當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十一)向水體排放、傾倒固體廢物、垃圾和其他廢物或在河道管理區范圍內堆放、存貯、傾倒、棄置固體廢物和垃圾的;
(十二)不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的;
(十三)挪用、擠占、拖欠環境保護資金的;
(十四)擅自拆除或閑置污染防治設施的;
(十五)從事國家明令禁止或控制生產經營的劇毒物、強致癌物、嚴重污染環境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
(十六)將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使用的;
(十七)生產、銷售或使用達不到環境保護技術標準的產品的;
(十八)造成環境污染事故或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後,不按規定報告和採取搶救措施的;
(十九)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十)其他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以上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輻度的具體適用,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另行規定。
第七章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對環境保護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作出處理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原處罰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方《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修正,1996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六號公布)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35頁
第三章第十三條 新建、擴建、改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水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規定的程序經有關環境保護部門審查批准。在運河、渠道、水庫等水利工程內設置排污口,應當經過有關水利工程管理部門同意。
建設項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設施必須經過環境保護部門的檢驗,達不到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準投入生產或使用。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第三章第二十四條 對造成水體嚴重污染的排污單位,限期治理。

《重慶市長江三峽庫區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2001年11月30日重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2005年5月27日重慶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修正)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56頁。
第二章第十四條 建設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項目,必須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污染防治設施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
環保行政部門在審批可以造成跨行政區域水環境污染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時,應徵求毗鄰下游區、縣(自治縣、市)環保行政部門的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報上級環保行政部門栽定。

《重慶市控制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管理辦法》
(重慶市人民政府第23號令)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103頁。
第三章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燃煤裝置,應按照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審查其對環境的影響,嚴格執行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1996年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七號公布)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123頁。
第二章第十三條 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規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第二章第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重慶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辦法》
(重慶市人民政府第126號令)《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133頁。
第二章第九條 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按照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的要求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必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制定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措施,報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有關部門不得批准施工許可,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
第二章第十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243頁。
第二章第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確定需要配套建設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對固全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設施的驗收應當與對主體工程的驗收同時進行。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2001年5月8日國家環保總局第9號令公布)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238頁。
第六條 新建、改建和擴建畜禽養殖場,必須按建項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畜禽養殖場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中,應規定畜禽廢渣綜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7號發布)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243頁。
第三章第十六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評價實行分類管理。
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
(二)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1998年11月18日國務院第10次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3號發布)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251頁。
第二章第七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行分類管理:
(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說細的評價;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者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都專項評價;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訂並公布。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14號,2003年1月1日施行。文章來源:《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影響評價工作手冊》2003年版第12頁。
第一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保護分類管理:
(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說細的評價。
1、原料、產品或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種類多、數量大或毒性大、難以在環境中降解的建設項目;
2、可能造成生態系統結構重大變化、重要生態功能改變、或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的建設項目;
3、可能對脆弱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或可能引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建設項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區環境影響糾紛的建設項目;
5、所有流域開發、開發區建設、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區改建等區域性開發活動或建設項目。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1、污染因素單一,而且污染物種類少、產生量小或毒性較低的建設項目;
2、對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樣性等有一定影響的,但不改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建設項目;
3、基本不對環境敏感區造成影響的小型建設項目。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1、基本不產生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惡臭、雜訊、震動、熱污染、放謝性、電磁波等不利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
2、基本不改變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樣性等,不改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建設項目;
3、不對環境敏感區造成影響的小型建設項目。
詳見15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第13號令)文章來源:《環境保護執法手冊》2005年8月版,第265頁。
第三條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是指建設項目竣工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辦法規定,依據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或調查結果,並通過現場檢查等手段,考核建設項目是否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活動。
第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規范,指導並監督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並負責對其審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
第七條 建設項目試生產前,建設單位應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試生產申請。
第九條 建設項目竣工手,建設單位應當向有關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第十條 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自試生產之日起3個月內,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核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環境影響評價法》對政府、公民意味著什麼
文章來源:
http://www.chaonet.net/summer/design/14/5/new_page_1.htm
無論是建設項目還是發展規劃,都要先環評、後審批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這是「預防為主」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方針的具體體現,是避免「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有效武器。
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只規定對單個的建設項目進行環評。近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的某些經濟發展規劃,相對於具體的建設項目來說,實施後對環境的影響更巨大,范圍更廣泛。歷史的教訓如果不認真汲取,不從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和開發建設活動的源頭預防環境問題的產生,我們將會繼續陷於防不勝防、治不勝治的嚴峻局面,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還將付出更大的環境代價和經濟代價。
環境影響評價法則將環評的范圍從建設項目擴大到政府規劃。政府規劃分為指導性規劃和專項規劃兩大類。該法第七條明確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該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該法還明確指出,「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李恆遠認為,環境影響評價法為落實環境保護參與政府綜合決策和防止因重大決策失誤而造成的環境破壞,提供了法律保障,將有效防止區域、布局性的污染失控和生態破壞。
「環境影響評價法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要求政府做環評。這對提高各級政府尤其是部長、省長、市長、縣長等各級領導幹部的環保意識,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家環保總局監督管理司司長祝興祥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說,「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後,無論是國務院有關部門,還是設區的各級人民政府,如果不對所起草的規劃組織環評,都將是違法行為;無論是哪一級審批機關,如果審批了沒有組織環評的規劃,都要負法律責任--相信無論哪一級政府,哪一個政府部門,都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居民,在環評中都有了發言權
國內外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教訓,都昭示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公眾參與是推進環境保護的巨大動力,其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環境保護的水平。在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環境保護紛繁復雜的情勢下,公眾參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更加突出。而在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評階段就鼓勵公眾參與,其意義尤其重大。
令人可喜的是,環境影響評價法在歷史上首次對公眾參與環評做出了明確要求,並且對參與的方法、程序及參與意見的有效性,都做出了剛性規定。該法第十一條和第二十一條規定,除「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該法還明確規定,無論是規劃還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都要「附具對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
環保界人士指出,這充分體現了公正、公開、科學、民主的精神,對保障公民知情權、讓公眾參與決策提供了法律依據。隨著法律的進一步實施,將大大增加環保審批的透明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和破壞隱患。
關鍵在於落實
眾所周知,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我國法治建設中的通病。如何才能把環境影響評價法落到實處?
首先是要盡快出台法律的實施細則。無論是政府組織規劃環評,還是公眾參與規劃環評,在我國歷史上都是首次,均無前例可循。因此,制定可操作的、科學的實施細則至關重要。據了解,國家環保總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相關的配套規章和程序,力爭在明年6月31日以前出台有關實施細則。
毫無疑問,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是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法的主體,他們對法律的認可、理解和掌握程度,決定著這部法律的落實情況。因此,有關機關要真正重視,認真學習、領會這部法律,提高認識,掌握相關知識,做好實施法律的准備工作。
與其他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同,環境影響評價法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認真學習環境影響評價法,並進行相關的技術、知識儲備,也是有關技術服務機構、專家和每一位關心生存質量的普通公民的當務之急。

㈤ 環境資源保護法的特點是什麼啊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特徵有:1 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2 綜合性 3 科學技術性 4 公益性(1)調整對象的特殊性 法律都是為了保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環境、社會秩序而建立的,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不僅保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且保護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不僅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環境、社會秩序,而且也維護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的自然環境、自然秩序。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更注重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綜合性 由於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與保護環境資源的各種社會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決定了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有關環境資源保護的行為進行綜合性的調整。(3)科學技術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具有科學技術性,這是廣大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家門一致認同的環境資源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重要差別,環境資源法的科學技術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法律部門,所以它的法律規范必然體現對於自然規律的遵守。② 環境資源法的科學技術性還體現在它是通過調整一定領域的社會關系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所以他必須體現自然規律尤其是生態學規律的要求。把大量的有關技術規范、環境標准、操作規程、控制污染的各種工藝技術等御用於環境立法之中。④公益性 目前,臭氧層破壞、氣候變暖、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環境污染和資源危機已經嚴重威脅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保護環境與資源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要求,保護環境資源的事業已經成為公益性的事業。

㈥ 環境資源保護法的特點是什麼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特徵是它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的內在本質表現形式。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特徵可以歸納為社會性、政策性、科學技術性與綜合性四個方面。
一、社會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社會性(也稱公益性)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區別於其它法律部門的最主要特徵。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社會性特徵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1)環境要素具有共公產品屬性。(2)破壞與維護環境的受害者或獲益者群體具有廣泛性。
二、政策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政策性根源於國家和政府對環境公共產品和環境公共利益的自覺保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政策的法律化與法律的政策化。
(2)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需要根據環境質量的變化頻繁修改。
(3)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執行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影響。
三、科學技術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科學技術性是由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制定必須遵循生態平衡等自然規律。
(2)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內容以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為基礎。
(3)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實施必須依靠環境標准、環境監測等科技手段。
四、綜合性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綜合性是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所採用的保護手段具有多樣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公法與私法的融合。
(2)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融合。
(3)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融合。

㈦ 新環保法實施兩年:配套立法建設亟待加強的原因是什麼

2015年1月1日,修改後的環境保護法開始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長出牙齒」的法律實施兩年多,效果如何?

4月20日,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發布了新環境保護法實施效果評估報告。報告顯示:新環保法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各地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有所提升,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社會各界關注環保、f參與環保的氛圍明顯提升。但在落實政府責任和提升企業守法意識、推進環境信息公開等方面仍顯不足。




配套立法建設亟待加強

報告認為,在新環保法生效前後,環境保護部及有關部門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從而保證了環保法中規定的一些重要制度和措施得以順利執行。

為了保障新環保法各項規定有效實施,在新環保法頒布以後,環保部就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實施各項制度和措施的具體規定。先後發布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關於加強環境保護與公安部門執法銜接配合工作的意見》等35項有關環境執法的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並發布了65項環保標准,使得環境執法依據具體化、程序化、規范化,解除了執法人員在適用法律時的困惑和疑慮。

同時,報告指出,一些應當配套的行政法規尚未出台,一些應當修訂的法律尚未完成修訂,從而影響了環保法的實施。

【專家建議】王燦發提出,應加強與環保法相關的配套立法建設,包括《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環境監測條例》《生態紅線劃定管理條例》、土壤污染防治法、自然保護區法等法律法規。另外,水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修訂,也應加快步伐

㈧ 什麼叫 政策性法規

不是法學概念 ---只能這樣理解了。

㈨ 因政策性而導致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

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是指任何人都不能預見、即使預見也無法避免、無法克服的客觀情況。如台風、地震、戰爭、暴亂、社會大罷工。
直切受到這些自然災害或戰爭的襲擊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外地發生了自然災害政府實施宏觀調配支援災區,而間切使本地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受到波動式的影響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這些損失就不能稱為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而應稱為政府正常的干預措施。企業經常出現的政府幹預如通知、檢查、整改、罰款等行為有著太多的人為因素。創辦企業之初這些政府幹預就是可預見的並且通過人為因素可相對改變的。目前國際規則上一般不把政府幹預納入人力不可抗拒原因范疇有著自身的界定的准確性。

熱點內容
法治投訴電話 發布:2024-05-04 05:22:16 瀏覽:647
簡答刑法的原則 發布:2024-05-04 03:36:56 瀏覽:496
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 發布:2024-05-03 21:08:14 瀏覽:170
借條找人家代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05-03 19:39:46 瀏覽:547
法律援助咨詢中心慈溪 發布:2024-05-03 18:14:56 瀏覽:610
厚大黃韋博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4-05-03 17:24:45 瀏覽:832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
道德經推導 發布:2024-05-03 14:05:12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