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反壟斷法立法目的
1. 反壟斷的目的是啥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完全自由貿易、沒有任何約束監管狀態下的市場環境里,會回出現馬太效應,答也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大企業吃掉小企業或打壓小企業,小企業不斷被兼並整合,最終出現一家獨大、行業寡頭、行業壟斷的情況。監管的目的,不是讓大公司徹底失去活力,而是限制資本無序擴張,防止其危害經濟和社會秩序。
2. 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
1. 1890年,美國通過了《謝爾曼法》,這是世界上首個反壟斷立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一條,該法的制定旨在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4. 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經濟活動的壟斷行為,均適用於本法。此外,即使壟斷行為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若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或限制影響,同樣適用本法。
3. 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行為是反競爭的行為。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來法目的主源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制止壟斷;維護競爭;保護利益。
1、制止壟斷:壟斷乃中性,干預宜適度反壟斷是一種不斷地被錘煉和不斷地被重新定義的政策:它來源於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市場制度的信仰,也來源於關於競爭性的市場並不一定是自我維持和自我糾錯的假設。
2、維護競爭:競爭是多元和多變的,對競爭的保護宜全面而靈活維護競爭可以說是反壟斷法的初衷,但維護什麼樣的競爭卻成了反壟斷法永恆的主題。
3、保護利益:效率是前提,非效率是保障,二者之間宜平衡經濟利益既是推動競爭的原動力,也是一切競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4. 《反壟斷法》中對壟斷是怎麼定義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拓展資料 :(一)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該法共八章,57條。
該法第1條規定了立法目的:「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可以看出,「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是其直接目的,「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是其根本目的。這樣理解使得反壟斷法與其功能最為相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聯系與區別清晰可辨。
(二)反壟斷法的調整對象和范圍
反壟斷法調整的主要是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因此必須對經營者作出定義。該法第12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主要存在於相關市場之中。對相關市場,反壟斷法第12條第2款的定義為「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
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延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思路,反壟斷法將具有行政壟斷性質的反競爭行為納入調整范圍。如該法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反壟斷法作為內國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從事的壟斷行為自不待言;但是考慮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活動(特別是大型企業的壟斷行為)的影響並不限於一國境內。為此,該法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這一規定是在參考了許多國家的競爭法之後作出的、符合國際慣例的選擇。
(三)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反壟斷法第一章總則的相關規定,我國反壟斷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
1.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原則。反壟斷法的出台,使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一同構築起我國競爭法體系的骨架,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規則。
2.保護經濟自由權與監管和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反壟斷法抑制壟斷並不消滅壟斷。它承認並保護經營者的經濟自由權,允許經營者通過公平競爭、自願聯合,依法實施集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同時為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監管和調控經營者的反競爭(如壟斷協議、惡意並購、限制競爭等)行為。
5. 反壟斷法的目的是
法律分析:反壟斷法立法目的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反壟斷法》第一條規定,制定《反壟斷法》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平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1、維護消費者利益。《反壟斷法》通過保護競爭機制,遏制壟斷行為,使市場始終保持「有競爭」的狀態,在競爭的作用下,迫使經營者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最高質量的商品,並使消費者能以最低的價格購買到這些商品。因此,提高消費者福利,維護消費者整體利益,也是《反壟斷法》的重要目標。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反壟斷法》從中國實際出發,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立法目標之一,在具體規定上體現了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