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合理
1. 有史以來道德上合理的犯罪是什麼
1995年,年僅15歲的妮可·范登·休克(Nicole van den Hurk)離開了祖母的房子,開始騎自行車工作。她從未到過,而當天晚些時候,她的自行車在附近的一條河中被發現。
2014年1月,警察逮捕了一名涉嫌強奸此案的46歲男子。他的DNA與妮可的樣本相符。該男子的前女友承認,在兩個人吵架之後,他已在謀殺案的下午和晚上出門。經過長時間的審判,他最終被定罪。犯罪嫌疑人提出精神錯亂,並以較少的強奸罪被判入獄。安迪向警察撒謊,為被謀殺的姐姐帶來了正義。我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犯罪了。
有人指出,在荷蘭對警察撒謊在技術上不是犯罪,而且無論如何,在英國撒謊是一種犯罪,這會使事情進一步復雜化。
2. 道德的好處
人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好的社會環境中,這個好的社會環境是由什麼因素來構建的呢?當然是人的道德。那麼道德水平為什麼能決定整個社會的環境呢?眾所周知,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風氣怎麼樣?取決於社會中主體人的行為習慣怎麼樣?如果人人都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善心和良知,人人都能在內心自覺約束自己不去干傷害別人的事情,人人都有一份愛心樂意去幫助別人,這樣的社會該多好啊。我們知道道德是至善的,而善是具有能量的,為什麼道德能達至自我約束,就是在於道德本身具有這種善的能量,而能量它是有一個場存在的,如果公眾都帶有這種善的能量,那麼它所形成的能量場就大,這個能量場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反應到我們這個現實社會中來,就能形成一個好的社會環境。所以說它也是有形的。中國人常說,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其實也包含這層意思。說來說去,最終還是人心的問題,而道德又是管人心的,我們能把道德丟棄嗎?是絕對不能的。那麼也就是說,維護人的道德,就是維護人的善念;維護人的善念,就是維護人的立命之根本。
3.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4. 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的合理性與不完備之處
5. 構建一個合理的道德體系需要哪些
1.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術道德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倫理規范,是提高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證,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術繁榮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學術道德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與學風,教風,校風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學術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方面,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2.教育系統學術道德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對存在的問題也必須高度重視.教育系統一直重視學術道德建設工作.教育部近年來先後發布了《關於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有力地促進了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廣大科研工作者獻身科學,殫精竭慮,無私奉獻,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為維護學術道德,弘揚良好學風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有的情況還比較嚴重.主要有:誇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虛假署名,放棄評審原則;甚至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篡改事實,系統造假.這些行為不僅浪費了有限的學術資源,而且敗壞了學術風氣,阻礙了學術進步,損害了學術形象,對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的繁榮發展造成了惡劣影響,必須堅決制止.
6. 有沒有學法律的,道德上的某些要求合理嗎
你還會懷疑自己是否是「好人」就說明你還不壞啊....其實吧,人生是自己的人生。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標准,要游離在法律與罪惡之間還是很容易的,就看你自己真正的想法啦。
其實吧,人都說:「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懂文化;流氓懂文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會法律~~」所以說,如果你認為那些違道德快把你逼到角落了,那就好好研究法律,學會在犯法之前最大限度的保障自己的快樂才是真的。就像如果我是孫悟空,當妖精裝成美女勾引我說:「小和尚,都這么晚了,還念什麼經呢?」我就告訴她:「做我女朋友吧,然後我們蓋上棉被純聊天!!」
7. 什麼是理性道德觀
道德問題上需要理性和寬容
在我國發生急劇變化的近10多年間,「合理利己主義」是對人們有廣泛影響的一種道德觀。理論界如何看待這種道德觀及其在人們中的影響,對於我們面臨的道德重建任務並非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至少,這將映射出對道德重建的研究是立足於生活還是懸在空中騰雲駕霧,要尋求的是一種既能規范人的行為但又貼近人的心胸、既符合新的時代精神又體現人類恆久價值的合理而又可行的道德,還是嚴苛、獨斷、脫離人性實際的東西。正是在這個問題上,理論界有一種易把道德重建引入死胡同的不寬容傾向。
前不久,有人以專家身份就青年學生關於「合理利己主義是否合理」的困惑答疑,想當然地把倫理思想史上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合理利己主義劃歸為「資產階級道德觀」繼「粗陋的利己主義、公開的利己主義」之後的第三個發展階段,斷言它因從利己主義出發而與我國現階段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原則相對立。繼而下斷語,現實社會中「具有倫理價值的原則只能是占統治地位的倫理道德原則,而不可以『天出二日,民奉二則』」。以此為據,決然否定了合理利己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價值。(中國青年報1996年7月12日彭yun文)其間,把是否占統治地位與有無倫理價值等同的判斷,完全無視中外歷史和現實中都常有並不合理也並不真具倫理價值的原則占統治地位的事實,在理論上陷入把現實當合理的誤區。用「天不出二日,民不奉二則」這類極其專橫、表達專制皇權的權力話語來強調自己贊成的道德原則的獨占真理地位,排斥別的道德觀的存在權利,則流露出存在於意識深處極權主義傾向,同時又表現出全然不了解由於不同文化模式多元並存以及同一文化中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的事實日益彰顯,倫理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已成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並反映出對與這一趨勢相應的現代倫理精神的陌生,這種倫理精神是:在尊重人類普遍價值和相應公理的前提下兼容並存多種有差異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倫理文化發展趨勢的不了解、對現代倫理精神的陌生以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偏狹,構成這種近來頗有代表性的觀點的不寬容基調。
否定合理利己主義,主要理由是它以利己為出發點。然而,利己無非是對自身利益的關心,這是人的一種自然的必然性。馬克思就以誠實而坦率的態度揭示過人性的這個側面,指出:「個人總是並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4頁。)人有利己心,這是一個並非宜於進行是非判斷或善惡判斷的人性事實,利己心可以被疏導或被壓抑,但卻不可祛除,而行為合不合理、道不道德也不在於有無利己心,而在於賦予它以何種表現。假如完全否認個人對自己利益的關心,道德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生活的對立物。假如對自己利益的關心成為唯一的興奮點,就成為馬克思曾抨擊過的那種對他人悲歡、社會的興衰無動於衷的「不開化的利己主義」;假如為謀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就更淪為粗陋的利己主義而具有反道德性質。對這種非道德的甚至反道德的行為方式,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是用「惡的、殘忍的和冷酷無情的利己主義」來表述的,並以自己倡導的「善的、富有同情心的、合乎人情的利己主義」即合理利己主義作為其對立面。
但費爾巴哈倡導合理利己主義的緣由,是反對統治歐洲近十個世紀的那種充滿統治者偏私意圖的禁慾主義道德,從道義上為普通人被長期壓抑的追求幸福的願望伸張權利;在理論上則既以論證自愛或利己的必要性反對康德嚴苛的義務論,又以同情與博愛修正18世紀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反對宗教禁慾主義斗爭中倡導的矯枉過正的自愛理論。為此,他賦予合理利己主義以如下含義:對幸福的追求服從良心的指導,與他人追求幸福的願望相協調。或者說,對己以節制對人以同情,達致自愛與博愛、利己與利他的協調。對於這樣的內涵,「合理利己主義」是一個不甚確當的術語,而古往今來附著於「利己主義」一詞上的不道德現象也極易使缺乏倫理思想史常識的人對費爾巴哈的主張望文生義,產生誤解,近來學界一些人就此發出的議論就有牛頭馬嘴之誤。然而就費爾巴哈賦予它的特殊含義以及我國許多不乏道德感的人在現今價值震盪,出現道德「空場」之際所持的「為自己也為他人,以求利己利他的和諧」的生活態度而論,顯然與專注於自我的自私,即通常理解的利己主義判然有別。從個人看,奉行這種態度的人盡可以表現出多種道德水平,但必須以不損人為底限,這便是費爾巴哈向人們提出的唯一道德要求:「不要作任何壞事」;或者是恩格斯在敘述共產主義移民區的經驗時表達的同樣看法:「德育只限於適用這樣一條准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35頁)。僅此道德底限就意味著與消極、自私的斗爭。何況合理利己主義的要點在於強調自我感情與社會感情的協調,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的協調,必然要求更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使它決不限制和排斥更崇高的道德表現而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從社會角度看,合理利己主義欲求的利己利他之和諧,決非最近一些批評者說的是一種迎合人們現實道德狀況的低標准。道德起源於人類對良好生活原則的探尋,由於人類個體與群體不可分割的聯系,健康的道德提供給人們的行為准則應能既有利於個體的保存發展又有利於群體的保存發展,就是說,應能引導人們在群己之間、利己和利他之間建立一種最佳和諧,從而引導一種公正的關系。無論出發點是利己還是利他,合理利己主義並不悖於這一目標。其實,在考察一種道德觀對社會的影響時不必太在乎奉行者的出發點是什麼。我們不應忘了,在那個十分在乎人們行為的出發點、要求人人「斗私」的年代,不僅社會道德狀況並不美妙,而且在這不美妙上還多了一種更糟的東西:普遍的偽善。倘若因合理利己主義有利己的出發點就否認它的存在價值,各行各業以誠實勞動謀求生活改善並為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作了貢獻的人在道德上將得不到承認,道德將只是那些占人口極少數沒有衣食之憂的人的專利和精神裝潢。因此,盡管合理利己主義這個術語並不確當,但就其內涵而言,它的道德價值不應懷疑。如果進一步分析合理利己主義從70年代末以來在我國何以成為一種很具現實影響力支配力的道德觀,更能證明這個結論絕非虛妄。
合理利己主義近10多年具有現實影響力,原因之一是人們追求幸福的願望隨著經濟改革的到來和一些精神禁忌的破除而逐漸復甦。另一個或許更現實的原因,是社會公正的嚴重缺失和許多人道德淪喪的現狀使個人的道德選擇更加艱難。對於欲在缺乏正常的社會及道德秩序條件下既要維護自身利益又要持身以正、不隨波逐流的人來說,合理利己主義體現了在群己、我他之間謀求公正、抗衡來自社會和他人的無理要求的願望,同時又至少是一種潔身自好的選擇。而那些一味要求個人利他、並不把公正與否的問題納入視野的人是不考慮他人或群體對個人的要求是否合理的。至於潔身自好在他們看來是精神上的平庸和道德上的低姿態。然而如果誠實地面對現實,就應該承認,假如大多數人能潔身自好,會少卻許多問題,而不至像現在許多人不得不為之的那樣,把大量本應投入建設性活動的精力耗費於彼此算計和防範之中。如果誠實地面對現實,還應該承認,在我國現今道德狀況下,潔身自好是需要相當的自律和努力才能達到的道德目標。
但審視一種道德觀是否合理,除了看它本身是否具有道德價值,還要考慮有無普遍可行性,考慮它的踐行對社會條件有何要求。
合理利己主義基於人有利己沖動這個普遍的人性事實,從我他兩顧的方向對這種沖動加以引導而不是壓抑或放縱,這就使它具有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基礎。事實上,這種人生態度並不是在19世紀經費爾巴哈等思想家提倡才出現,它古已有之。古代拉比猶太教《父輩語錄》中的著名箴言「假如我不為自己,誰會為我,假若我只為自己,我是什麼」,表達的是相同的道德精神,即:既承認個人關心自己是正當的、必要的,但又要超出這種關心使人性升華。合理利己主義具有的不脫離人性實際的特徵以及人們在歷史上有過的道德經驗證明它具有普遍可行性。順便提一下,「粗陋的」、「公開的」利己主義同樣古已有之。正如從來就有人自發地或自覺地遵奉諸如前一種人生態度而正直地生活一樣,粗陋利己主義的敗德惡行也從不缺少。一些「專家」、「學者」習慣性地把合理利己主義說成它的發展,並把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一古腦兒說成某一階級的道德原則,實在是天大的誤會。
一種道德原則有普遍可行性並不等於人們實際上都會自覺遵從它。無論組織得多麼合理多麼完善的社會都總會有一些在自己應盡的義務上持「逃票乘客」態度的人,也總會有破壞踐踏必要共同生活准則的人,尤其在某些特殊歷史時期,如社會轉型期,這種情況會更嚴重。由於合理利己主義主張的我他兩顧體現著人際關繫上的公正,盡管社會狀況不盡人意,甚至可能有許多社會成員道德水準低下,卻並不對另一些人奉行我他兩顧的態度構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因此合理利己主義不要求有如實驗室般的理想條件。而斷然否定合理利己主義存在價值的人要求的「無私」作為個人給自己確立的道德標准固然崇高,但作為向全社會提出的道德要求卻難免落空。原因首先在於,它要求了一種任何社會都滿足不了的人人自覺奉行這個標準的實驗室般的條件。在這種理想條件下,盡管人人都只利他人,但在人人利他的循環中,雖然每個人都不考慮自己,實際上其個人利益並不會被漠視侵損,因為自己不關照總有人關照。可是,且不說需要多麼嚴密的社會控制和監督機構才能保證這種循環不被打破,嚴密控制又會銷蝕掉多少創造性活力,而且對人性抱了多麼不切實際的幻想。事實是,現實中有太多人囿於一己之利而緇銖必較,對他人、對公益則冷漠、麻木,更不用說還有為數不少借損人損公而肥己的敗類,再加上社會還未形成能保護每個人正當權益的良性機制,倘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普遍的道德要求,一則因陳義過高而會使大多數人敬而遠之,不具普遍可行性;二則於社會公正無所裨益,並且可能把道德變成一個專把道德上最優秀的人作為犧牲擺上獻祭的祭壇,假如這些優秀者無緣被發現而樹作典型的話。
寫到這里,不能不提到兩個耐人尋味的事實。其一,歷史上那些持有寬容而開放的道德觀、為個人對自身利益的關心爭一席之地的思想家幾乎都是突破了自我,靈魂負載著人類悲歡,關注著社會進步而堪稱道德楷模的人,費爾巴哈是如此,合理利己主義在19世紀的另一重要倡導者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是如此。相反,竭力否定個人利益,一味要求人們克己、無我、自我犧牲的人中卻常見這類人:他們不僅無須自己克己、無私,還可以揮舞著道德旌旗任意侵損他人,把別人作的犧牲裝進自己口袋。其二,在大致相同的條件下,當社會倡導的道德平實、寬容而又不乏使人升華的內容時,社會道德狀況往往較為健康清明;道德要求過於嚴苛之時卻常常適得其反。對此,我國道德理念與道德現狀的諷刺性反差便是佐證:苛刻的道德理念不給個人權益以必要地位,人們也就大多敷衍道德,甚至乾脆不理睬道德。彷彿是報應,一味強調集體至上,卻適得其反地導致個人對公共事務的疏遠和冷淡;一味要求個人利他、利公,又適得其反地使實踐上的極端利己主義與宣傳中的大公無私如形影相隨。這似乎應了一句古諺:「通向地獄的路是用善良意圖鋪砌成的」。我們在致力於道德重建時,應從中悟出點什麼,那種以「天不出二日,民不奉二則」的心態否定包括合理利己主義在內的各種並非不健康的道德觀之存在價值的人也應從中悟出點什麼。
8. 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
道德能夠保護或者破壞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道德能夠促進或者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惡標准,在全社會范圍內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指導人們自律,從而有利於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保障人們正常的生活與交往,因此道德是自律的必要補充,二者相輔相成。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規范功能是在正確善惡觀的指引下,規范社會成員在職業領域、社會公共領域、家庭領域的行為,並規范個人品德的養成。
(8)道德合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辦事公道:辦事公道是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
服務群眾:服務群眾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是社會全體從業者通過互相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幸福。服務群眾是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也是職業道德要求的一個基本內容。服務群眾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是貫穿於社會共同的職業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
9. 道德存在的合理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1、沒有道德,人類就不能脫離動物界;
2、缺乏道德,個人難以在社會中立足。
除了精神病人,極少有人在大庭廣眾中裸露身體。這就是道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