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影視作品的道德前提

影視作品的道德前提

發布時間: 2021-11-30 06:49:43

❶ 故事的道德前提怎麼樣

好像是從08年開始,寫自己的小說,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自己的夢想。因為文字功底的關系,小說當然只是我心裡的認同。慢慢的,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究竟是什麼,就是在不停的自我否定與肯定的磨合中,發現了自己對編劇的興趣。因為上班等條件的限制,幾乎所有的「夢想實現課程」都靠自學。 在這條對於門外漢來說並不容易堅持的道路上,讀得第一本書就是《電影編劇創作指南》,幾乎是一口氣就讀完。我覺得這時一個很好的開始!也許許多人不認可所謂的囫圇吞棗,但當第二次回過頭來,認真地做讀書筆記,記錄種種技巧的時候,才發現之前那一次的快讀,能幫助我後來更深入的理解與記憶。 《故事的道德前提》吸引了我,即使考研編劇專業的失敗,即使工作、生活的限制因素依舊存在,卻從不阻礙我追求夢想的腳步。一直想把自己所寫的東西轉變成劇本,卻在最近的整理中,發現其實之前寫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或者是中心,甚至不知道一篇13萬字的小說,它的重點是什麼。《故事的道德前提》所能展示的結構、歷史、理論、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將是一種很好的借鑒。 寫一本好的小說,拍一部好的影視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能夠從大量的書本種探尋適合自己的創作方法,讓自己的夢想飛的更高,更遠!

❷ 舉例分析影視作品的道德前提

舉例分析影視作品的道德前提:

某種意義而言,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影敘事中的「道德前提」,是以社會公共道德為其根本參照的一種話語預設。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拍攝的小成本電影《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又名《迷幻列車》)講述了住在蘇格蘭愛丁堡附近沒落小鎮的一群天性未泯,但自甘墮落的年輕人:瑞頓、變態男、貝利、屎霸等。他們主要靠欺詐和領取救濟金為生。生活中充斥著毒品,酒精、暴力和女人,接觸到的不是失業者,就是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

這部以「無政府主義者的朋克」群體為表現對象的影片,試圖對戰後「垮掉一代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狀態,予以現實關照。但影片一經上映就引發社會輿論的極大關注與爭論。主要原因在於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細致地描繪,使得部分觀眾對導演的「價值預設與道德前提」做出了錯誤的道德審判(解讀),譴責了該片損害道德而鼓勵濫用毒品。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幕就是當毒品掉到骯臟不堪的馬桶中,瑞頓「奮不顧身」伸進馬桶去尋找的鏡頭——宛如在遼闊的海洋中自由遨遊。諸如此類具有唯美畫面感的鏡頭在影片中的大量出現導致其受到嚴重批判,甚至禁播。然而加拿大的警方則將其視為一種「反毒」教材,鼓勵年輕人前去影院觀看。「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因各自持有的不同的「價值觀」,對影片創作者的「道德前提」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與看法。

❸ 1。傳媒行為的道德前提是________

根據各國廣告人自律條例中所規定的基本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我們可以得出作為一名合格的廣告人應當遵守的職業道德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實事求事,真實不欺」,這是對廣告人最根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無論對人對事,廣告人心中的這桿標尺都不能歪;「公平競爭」,這是廣告人處理與同行關系的道德准則

❹ 影視作品如果有法律糾紛是不可以發行上映嗎

不可以。
一、 當前我國影視作品的署名狀況 依據我國著作權法,著作權屬於作者,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著作權法》第15條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因此,如無相反證明,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署名的製片者應為著作權人。 但是,當前我國影視作品的署名狀況非常混亂。署名包括總製片人、製片人、執行人、出品人、出品單位、聯合出品單位、攝制單位、聯合攝制單位、參加攝制單位等,林林總總,使公眾難以判斷到底誰是影視作品的真正著作權人,當事人之間也常因權屬而產生糾紛。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我國的影視作品的生產和管理制度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拍攝影視作品需要製作許可證,拍完之後發行又需要發行許可證(電視劇)或公映許可證(電影)。許多影視公司因無法取得許可證,只得與有能力辦下許可證的單位合作,借用名義或者聯合攝制,從而導致影視作品署名多而混亂,無法反映真實權屬狀況。 一般而言,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署名的「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能比較准確地反映作品的著作權權屬,在沒有「聯合出品」和「聯合攝制」單位的情況下,影視作品的著作權人就是「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影視作品的出品人也稱「製片人(Procer)」,是影視作品的投資人、製片者,一般是公司。它全程負責一部影視作品從投資、選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等劇組人員,到攝制、剪輯、完成作品,再到市場宣傳、推銷和發行審批的一切事宜。如果「出品人」或「製片人」的署名為自然人或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里的「出品人」或「製片人」只是一個職務(多為製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是權利人,因為個人一般不可能享有影視作品的著作權。
很多影視作品的片頭片尾不僅署有「出品單位」或「製作單位」,還署有「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等單位,有些作品的聯合攝制單位多達三十家。從字面意義而言,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也是影視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可以分享著作權,但實際上很多「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只是掛名或僅僅為拍攝提供了一些便捷與幫助,既沒有投資也沒有參與拍攝。如果任由這些有名無實的「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分享著作權,那麼,真正的權利人在行使著作權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時必然會受到限制;如果「一刀切」地認定所有的「聯合出品」或「聯合攝制」單位都不享有著作權,又顯然對那麼確實參與出資、攝制的單位顯失公平。這時候,就需要判斷「聯合出品」「聯合攝制」單位是否參與了作品的投資,是否參與了作品的攝制,只有那些真正出力出錢的單位才能分享著作權。但是要想在署名的幾十家「聯合出品」、「聯合攝制」單位中查明誰真正參與投資、拍攝,是非常困難的。

二、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的性質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並非著作權權屬文件,而是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公映、播放實行的行政許可制度。
國務院2001年出台的《電影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電影攝制、進口、出口、發行、放映和電影片公映實行許可制度」,確立了國家對電影作品公映的許可制度;廣電總局1998年發布的《關於實行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制度的通知》(已廢止)確立了國家對電視劇作品播放的許可制度,廣電總局2000年出台《電視劇管理規定》再次重申了電視劇作品播放的許可制度。
國家對影視作品公映、播放實施行政許可的目的在於規范和管理文化市場,禁止違反法律、社會公德的作品在社會上傳播、放映。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對影視作品的內容進行審查:影視作品是否有危害國家的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內容;是否有危害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內容;是否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內容;是否有泄露國家秘密的內容;是否有誹謗、侮辱他人的內容;是否有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內容;是否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等。對於經審查合格的電視劇,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對經審查合格的電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公映許可證》。依據《許可證》許可內容,獲得許可證的影視作品即可以「在XX范圍在XX時段在XX地點(電視台或電影院)播放(或放映)」。
可見,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頒發《發行許可證》僅意味著該部影視作品內容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德、符合國家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規定,可以對外播放、放映,並沒有對作品的權屬狀況進行審查,更不是對作品權屬狀況的確認,無法得出《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就是著作權權利人的結論。
那麼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訴訟中,當事人提交《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作為證據的意圖何在呢?
三、 《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的證明力 證據在證明案件事實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與否,是為證據的證明力或證明效力。證明力是衡量證據證明案件事實作用的尺度,不同證據的證明力強弱有所不同,證明力的強弱是通過對立或矛盾證據之間的比較顯現出來的。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筆者認為,當事人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訴訟中提交《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和《電影公映許可證》作為證據,該證據具有以下的證明力:
1、直接證明哪些當事人對涉案影視作品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
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影視作品的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成權,著作財產權包括復制權、發行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財產性權利。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時產生,電影作品也是如此,但是由於國家對影視作品的公映和播放實行了許可證制度,實質上限制了權利人行使著作權尤其是財產性權利。如果一部影視作品沒有獲得《許可證》,就無法對外公映、播放,權利人享有的所有的財產性權利都無法實現。唯有獲得《許可證》,作品才得以對外公映、播放,權利人才可以享有著作財產權帶來的一切收益;也即唯有獲得《許可證》,才使得權利人享有的財產權具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獲得了《許可證》就等同於獲得了著作財產權,而《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就是行政許可的對象(行政相對人),因次,《許可證》上標明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對涉案影視作品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而信息網路傳播權是著作財產權的一部分,當事人享有著作財產權,必然享有信息網路財產權。
2、間接證明哪些當事人真正參與了投資、製作了作品即哪些當事人可以分享著作權 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的署名與《許可證》標示單位一致的情況下,著作權權屬自然沒有疑義。在影視作品片頭片尾的署名與《許可證》標示單位不一致的情況下,《許可證》上標示的製作單位和合作單位可以間接反映誰真正參與了投資、製作,誰有資格分享著作權。如前所述,誰獲得《許可證》就獲得著作財產權。可以想像,不管有多少單位參與了作品的投資、製作,不管作品上署名真實與否,他們之間在爭奪《許可證》時必有一番爭奪、博弈與衡量。最終,通過內部協議、收入分成等方式,當事人之間達成了一種平衡,《許可證》標明的製作單位及合作單位獲得著作財產權就是這種平衡的結果,各方當事人均認可這種結果。即《許可證》雖然不是權屬文件,不是證明著作權權屬的直接證據,卻是證明著作權權屬的間接證據:它從側面真實地記錄了當事人之間爭奪著作權的過程與結果,並將這種結果反映在《許可證》之上。 四、結語 當影視作品署名混亂,無法判斷誰是權利人時,《許可證》中標明的權利人就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許可證》雖不是權屬文件,卻有證據的證明力。它的證明力在於:既直接證明了哪些權利人享有合法的著作財產權,又間接證明了哪些當事人參與了作品的投資與製作即誰可以分享著作權。 筆者認為,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侵權糾紛案件的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可以提交《許可證》作為證。
「現在從法院的情況來看,在知識產權糾紛里,涉及到影視作品的糾紛越來越多,應該說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很多問題跟我們原來所了解的情況、跟法律的規定,似乎距離非常大,在實踐中遇到很多問題,我們自己也覺得很困惑。比較棘手的有幾個問題,比如影視片的署名問題,因為按照法律規定,製片者享有影視作品的著作權,那麼我們首先就要界定,現在我們的影視作品製片者是誰?因為署名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就經常造成一個問題:到底影視作品的權利人是誰?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因為署名的人特別多,他們的權利如何去分配。或者因為約定不清,或者因為沒有約定,這就帶來以後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授權、許可等等。當然,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了解一門藝術的規律,了解這個行業的習慣,是我們正確地適用法律和解決糾紛的一個前提。

❺ 什麼是電影中的象徵性符號

在影視符號學中(視聽語言),金魚往往象徵(或隱喻)著「脆弱」,脆弱的生命,或者脆弱的關系(愛情片中常見)。恐怖片很講究場面調度,因為金魚只能活在魚缸里,無奈而壓抑,有利於營造氣氛。當出現金魚的時候,往往預示著危機的開始。金魚就象徵著脆弱的人,魚缸象徵著他所在的屋子。如果魚缸被打破,金魚離開了水會很快死去,則說明某人的生命即將完結。河流常代表時間。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如言葉之庭),門和選擇代表兩個世界的分界線。鮮有傢具能如「門」一樣有如此豐富的象徵意義:它可以是入口也可以是出口,可以是開始也可以是結束;可以保衛也可以圈禁;包含許諾抑或危險,常常二者並存。通向一切皆有可能的另一個世界。透過火拍人物,意喻人物處在煉獄中(霸王別姬),鏡子(花木蘭是水面倒影)中投射的自己是自省的場景,從而領悟到了自己的真實處境,與道德前提不期而遇。(如計程車司機 美麗心靈 變臉鏡子對射 人工智慧)破裂的鏡子代表感情的破碎或精神分裂 。活著的皮影戲 表現出命運無法抗拒無法預知的宿命論人生觀 影片中的個人無一不是受命運操縱的男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正是被操縱的皮影的真實寫照 人物跳進入水裡再冒出來大口呼吸象徵重生...... 太多了 說不完

❻ 當幸福來敲門電影中道德前提

❼ 什麼叫做前提

你可以認為這是借口,也可以認為這是底線,也可以認為這是條件,前提是你能滿足別人的這個借口,這個底線,「前提」一詞在娛樂文化產業——它意味著一部電影、一出電視劇的外部顯性故事線,也就是「情節線」(a logline)。

什麼是故事的前提

在我們日常的語言文化中,「前提(premise)」一詞包含著一系列不同用法。它們都源於同一個根本含義,但在不同的領域與上下文中,表現出不同的具體內涵。了解這些差異是很有必要的,這將有助於理解更多關於劇作的知識。

「前提」一詞的其中一種用法,是指「在邏輯論證過程中,對於證據的羅列與陳述」。哲學教授T·愛德華·戴默(T. Edward Damer)在他的《擊潰錯誤的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一書中,利用「前提」一詞來定義論證的過程:

論證,就是一系列的(前提)陳述,用它們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來表達對某一(推論)的支持,或者為其提供證據。

邏輯學家R.W. 伯奇(R.W.Burch) 在《邏輯學概要》(A ConciseIntroction to Logic)一書中使用了相似的方法來說明「前提」:

論證過程是一系列元素的陳述,其中的一部分(前提)為另一部分(推論)提供支持、暗示、證據或是能夠令人信服的各種手段。

換句話說,在正式的邏輯學中,「前提」這個詞被簡單的用來指代對證據的陳述,對推論的支持。如果將其放入法庭的環境中,可能更加便於理解:對於陪審團而言,人證、物證就是「證據前提(evidencepremise)」,而律師希望陪審團一致達成的判決結論就是「推論前提(concluding premise)」。

如果你具有足夠的洞察力,或許現在你就已經意識到,在一部經過了精心建構並且獲得成功的電影中,每一個場景都(為觀眾「陪審團」)提供了某種精神主觀層面的證據,以此來證明影片本身的精神推論。這種證據呈現得越徹底、越統一,表現得越真實,那麼影片所表達的推論結果也就越發的令人信服。當然,現在談論這些有點過於超前了,我們首先還是回到「前提」一詞的定義上來。

「前提」一詞的另一種用法,將我們帶回到娛樂文化產業——它意味著一部電影、一出電視劇的外部顯性故事線,也就是「情節線」(a logline)。例如電影《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1996)的顯性前提是:「失去了母親的十三歲女孩,照看並養育了一群孤兒小野雁。」另一個例子是電影《城市滑頭》(City Slickers,1991):「三個男人試圖改變自己的中年危機境遇,於是決定進行一次奇異的冒險。他們加入了趕牛隊,在學習如何做一個牛仔的同時也更加認識了他們自己。」由此總結「前提」的這一重含義:電影的情節線或故事線。

而深埋在故事線之下,由每一幕場景中的情節作為證據進行支撐的,就是「前提」的第三種用法:故事抑或電影的戲劇核心。對此,我特別稱之為「道德前提」(moral premise)。J. 赫頓(J. Hutton)翻譯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Poetics)中,就曾提到過道德前提,他寫道:「情節,是所有詩歌貫穿始終的持續目的,它必須是對一系列包含著整體的行為的模仿。」這個條件。

❽ 水滸傳用什麼和什麼為梁山英雄好漢設立了道德前提

《水滸傳》宣揚忠義是人們普遍的看法,這也是為梁山英雄好漢設立的道德前提吧。所以提到梁山好漢大家都認為他們很忠義,事實是不是真的這樣,我們也可以從小說中找到答案。義這里我們先不說,先來看看忠吧。忠就是忠誠,說到忠誠也就是誰對誰忠誠的問題。那麼梁山好漢們對誰忠誠呢,對大宋王朝忠誠?很多可能都要回答是,因為他們雖然嘯聚山林但大多數是被逼無奈,而且始終不忘為國家建功立業。宋江就是個典型,在梁山泊時整天想著招安,被招安後又一直為大宋王朝南征北戰,在困難和誘惑面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動搖。但是,包括宋江在內他們首先已經是聚眾佔山對抗大宋王朝了,在行動至少已經有過一次不忠誠了。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僅僅一次被逼無奈的行為就輕易得出他們不忠於宋王朝的結論,可是梁山好漢們被招安之後,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是如果朝廷對他們不起或者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就回到梁山迫再次聚義,再與宋王朝對抗。而且就連吳用這樣的核心層里的高層領導人物,在遼國使者歐陽侍郎來誘勸他們投奔遼國的時候,竟然對宋江說出「我尋思起來,只是兄長以忠義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聖至明,果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奸臣專權,主上聽信。設使日後縱有成功,必無升賞。我等三番招安,兄長為尊,只得先鋒虛職。若論我小子愚意,棄宋從遼,豈不為勝,只是負了兄長忠義之心」這樣一翻話來。當然宋江聽完後立即對吳用進行了嚴厲批評並表明自己對宋王朝忠貞不逾的立場。這是第八十五回《宋公明夜度益津關吳學究智取文安縣》里的事情,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出來,除了宋江外梁山好漢們恐怕沒有幾個是忠於宋王朝的。

❾ 你會因為一部影視劇喜歡一個明星而去看他之前的影視作品

在我個人看來,明星之所以為明星,是為大眾熟知,且與影視品質相掛鉤。一定程度上,因為某個明星支持或拒絕某部影視作品很有必要,不放縱爛片圈錢行為,不混淆影視藝術價值。

除此之外,還有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劉昊然、吳磊等養成系的明星。劉昊然演技一直在線不必多說,老戲骨吳磊這兩年的主演影視常入雷區令人堪憂。三小隻嘛,小小年紀就能看出來未來是對「演員」嚴肅對待的,不管是王俊凱的《天坑鷹獵》,還是四字弟弟的《少年的你》,在主創陣容方面都很能扛品質,女主角也是台灣金馬獎的獲得者,前途可期。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

❿ 什麼叫前提

您好,您可以認為這是借口,也可以認為這是底線,也可以認為這是條件,前提是你能滿足別人的這個借口,這個底線,「前提」一詞在娛樂文化產業——它意味著一部電影、一出電視劇的外部顯性故事線,也就是「情節線」(a logline)。
什麼是故事的前提
在我們日常的語言文化中,「前提(premise)」一詞包含著一系列不同用法。它們都源於同一個根本含義,但在不同的領域與上下文中,表現出不同的具體內涵。了解這些差異是很有必要的,這將有助於理解更多關於劇作的知識。
「前提」一詞的其中一種用法,是指「在邏輯論證過程中,對於證據的羅列與陳述」。哲學教授T·愛德華·戴默(T. Edward Damer)在他的《擊潰錯誤的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一書中,利用「前提」一詞來定義論證的過程:
論證,就是一系列的(前提)陳述,用它們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來表達對某一(推論)的支持,或者為其提供證據。
邏輯學家R.W. 伯奇(R.W.Burch) 在《邏輯學概要》(A ConciseIntroction to Logic)一書中使用了相似的方法來說明「前提」:
論證過程是一系列元素的陳述,其中的一部分(前提)為另一部分(推論)提供支持、暗示、證據或是能夠令人信服的各種手段。
換句話說,在正式的邏輯學中,「前提」這個詞被簡單的用來指代對證據的陳述,對推論的支持。如果將其放入法庭的環境中,可能更加便於理解:對於陪審團而言,人證、物證就是「證據前提(evidencepremise)」,而律師希望陪審團一致達成的判決結論就是「推論前提(concluding premise)」。
如果你具有足夠的洞察力,或許現在你就已經意識到,在一部經過了精心建構並且獲得成功的電影中,每一個場景都(為觀眾「陪審團」)提供了某種精神主觀層面的證據,以此來證明影片本身的精神推論。這種證據呈現得越徹底、越統一,表現得越真實,那麼影片所表達的推論結果也就越發的令人信服。當然,現在談論這些有點過於超前了,我們首先還是回到「前提」一詞的定義上來。
「前提」一詞的另一種用法,將我們帶回到娛樂文化產業——它意味著一部電影、一出電視劇的外部顯性故事線,也就是「情節線」(a logline)。例如電影《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1996)的顯性前提是:「失去了母親的十三歲女孩,照看並養育了一群孤兒小野雁。」另一個例子是電影《城市滑頭》(City Slickers,1991):「三個男人試圖改變自己的中年危機境遇,於是決定進行一次奇異的冒險。他們加入了趕牛隊,在學習如何做一個牛仔的同時也更加認識了他們自己。」由此總結「前提」的這一重含義:電影的情節線或故事線。
而深埋在故事線之下,由每一幕場景中的情節作為證據進行支撐的,就是「前提」的第三種用法:故事抑或電影的戲劇核心。對此,我特別稱之為「道德前提」(moral premise)。J. 赫頓(J. Hutton)翻譯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Poetics)中,就曾提到過道德前提,他寫道:「情節,是所有詩歌貫穿始終的持續目的,它必須是對一系列包含著整體的行為的模仿。」這個條件。

熱點內容
法治慶元 發布:2025-05-23 06:13:46 瀏覽:795
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5-23 06:11:33 瀏覽:1
2019新婚姻法詐騙 發布:2025-05-23 06:07:17 瀏覽:85
勞動法工資結構標准 發布:2025-05-23 05:58:11 瀏覽:500
灌南法院房屋拍賣 發布:2025-05-23 05:53:53 瀏覽:141
最新刑事訴訟法修改說明 發布:2025-05-23 05:53:20 瀏覽:186
文水司法局長 發布:2025-05-23 05:53:20 瀏覽:180
行政法律規定有哪些 發布:2025-05-23 05:51:55 瀏覽:969
婚姻法宣傳活動案例 發布:2025-05-23 05:51:42 瀏覽:114
老賴是公司法人 發布:2025-05-23 05:46:09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