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德
Ⅰ 宋代文人畫賦予什麼以道德品格,號稱四君子畫
梅蘭竹菊
Ⅱ 宋代再婚道德有虧,李清照不但再婚而且還很快離婚,她都不怕嗎
李清照肯定是不怕啦。因為李清照的思想比較先進,不在乎世人看法,還有李清照無法跟張汝舟交流,覺得張汝舟配不上自己,最後張汝舟娶李清照是為了錢,所以李清照才會選擇再次離婚。
03、張汝舟娶李清照是為了錢
張汝舟本來娶李清照就是看著她名氣,想通過李清照的詩、畫來賣錢,沒有想到他們搬家過程就丟失大部分,張汝舟就非常郁悶,又跟李清照聊不來,自然兩個人感情就越來越差。還有後來張汝舟被李清照發現他是為了錢才跟她結婚,一氣之下自然就是選擇離婚。
Ⅲ 古代道德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Ⅳ 程朱理學在宋,元,明,清時期的道德價值急急急!!!
理學,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學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紛擾擾縱橫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賢(儒家最高修為者,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他還認為,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義理之學或道學,其創始人為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為「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後的朝代中均為國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為「理學家」。 理學初起於北宋、盛極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沒落。它是宋朝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儒學思想,除了傳統儒學的自身更張和社會形勢旦粻測救爻嚼詫楔超盲所迫之外,還與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學名家有: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楊時、羅從彥、朱熹、呂祖謙、陸九淵、楊簡、真德秀、魏了翁、許衡、吳澄、曹端、薛瑄、吳與弼、邱浚、陳獻章、王守仁、王艮、劉宗周……等。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卻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陰陽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無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致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被克服了。這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宋以後七百年間,理學一直被奉為正統,與宗法體制十分的適應。 發展 朱熹將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為儒家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一提到理學,人們馬上會想到「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在理學發達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雖然是一種有等級尊卑的愛,但「仁」是以人性為基礎。雖然傳統儒學也主張孝道和貞潔,但其禁慾的色彩並不濃厚。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以後,已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二程說:「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並稱:「無人慾即皆天理」。朱熹用飲食為例闡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在宋朝以後,中國很少再出現像李白這樣「狂歌五柳前」的詩人了。 程頤嚴肅剛正,神聖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實為後世所見的「道學臉孔」。在婦女貞操方面,程頤認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有人問程頤先生曰:「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頤則提出「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寒作為借口,要知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程氏遺書》卷二十二),作為衡量賢媛淑女的標准。他們的好後學朱熹(1130—1200)在〈與陳師中書〉也同意這樣的說法:「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張婦女「從一而終」、壓抑「人慾」。 程朱理學反對佛道的虛無主義,認為它忽略了倫理道德秩序,但同時又從道家思想里借鑒了許多關於道的論述,作為儒家形上哲學體系的材料。其實這正是儒家經典《大學》所謂「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具體表現。 朱熹的思想體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較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朱子是繼孔子後,儒學集大成者。他的許多著作都是下細功夫的。他與呂祖謙共同編撰了一本著作《近思錄》作為理解四子書(指周,二程,張))的階梯,而他認為四子書是通往五經的階梯,《近思錄》曾為後世儒生必讀。 繼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將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個極致--心學。 清朝以後,「反理學」的態勢一度形成。顏元此後力反程朱的守靜與虛學,痛斥朱熹是「滿口胡說」、「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也」,他說:「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做弱人病人無用人,皆晦庵(朱熹)為之也!」在五四之後,知識份子極力破除「吃人的禮教」,甚至對理學有一致的觀點,中國的衰落自宋開始,其中尤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學是所有這些衰落的罪魁禍首。 條目 討論 編輯本頁 歷史 不轉換 簡體 繁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 二程曾同學於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慾,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志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准。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朱熹學說的出現,標志著理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准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Ⅳ 宋代陳旉有哪些良好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陳旉治學,十分嚴謹實在,他不僅要「知之」而且要「蹈之」(實踐),證明「確乎能其事,乃敢著其說以示人」,在農業生產上他嚴格要求按技術規程辦事,不能靠碰巧憑運氣,他在《農書》「蠶桑敘」中說:「古人種桑育蠶,莫不有法,不知其法,未有能得者,縱或得之,亦幸而已,蓋法可以為常,而幸不可以為常也。」這些都反映了陳旉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陳旉的為人也光彩照人,當時的士大夫「每以耕桑之事為細民之業,孔門所不學」,都以做官為榮,務農為恥,而陳旉卻不然,盡管他博學多才,但終生「不求仕進」,甘願「種葯治圃以自給」,過著清苦的農耕生活,這種為發展祖國農業生產的強烈的事業心和嚴肅的治學態度,至今仍值得我們效法。
Ⅵ 宋朝時期道德保守主義的概況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前這一時期,英國保守主義的政治特徵是工業資內產階級未能充分參與國家容政權。
保守主義思想在英國可謂源遠流長,它幾乎是伴隨著英國國家的產生出現。而保守主義真正以一種政治態度或思想的面貌嶄露頭角,是在1789年前後的法國大革命震撼歐洲之後,保守主義者強調為了社會和諧和公共利益而必須在政治上保持穩定,顯現出了早期的保守主義思想。保守主義政黨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共產主義以及集權主義政權,以捍衛他們的保守價值不受威脅。因歷史背景不同和策略需要,保守主義有種種表現形式,但要求維護社會現狀和歷史傳統,反對社會重大變革是其基本主張,所以排斥無產階級革命,甚至排斥工業資產階級。
直到1832年,英國議會進行了選舉改革,工業資產階級才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保守主義政治才得以打破,也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Ⅶ 宋代道教發生了什麼重大轉折
宋代是道教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如果說北宋的道教基本上沿襲了隋唐以來的舊傳統,那末,南宋以來,以道法為主體的舊道教日趨衰落,而以煉養、內丹為主的新道派相繼產生,對金元明以後的道教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由於五代時期社會戰亂,一些不願仕宦的儒生和失意的官僚們往往以黃老思想作為安身立命的思想精神支柱,因而北宋初年,黃老道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傳播還相當廣泛,不僅出現了蘇澄隱、陳摶、魏野、柴通玄、種放、賀蘭棲真等一批著名的隱士和道士,而且宋太宗及其宰臣呂端、呂蒙正、李琪、李防等也是黃老道家思想的信奉者。為了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皇室在社會上極力推崇黃老之道,把黃老思想既作為政治思想,又作為宗教思想。
宋真宗朝大力推崇道教是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開始。此時北邊遼兵壓境,真宗在主戰派寇準等人的堅持下,統兵於澶州,被遼兵圍困,訂立城下之盟。從此,主和派導引朝綱,真宗也轉而希求神靈保護王室,編造《大中祥符》三篇「天書」、降臨人間,尊黃帝為趙氏始祖,封老子為「混元上德皇帝」,尊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帝」大肆祭祀,封禪泰山,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少見的崇道活動。
宋徽宗尊崇道教始於政和年間。首先,大肆宣揚天神下降,授以符書,親作《元真降臨示見記》頒示全國。其次,崇尚道士劉混康、林靈素、張虛白、王文卿、王老志。冊封徽宗為「教主道君皇帝」,使宋徽宗成為人君國主、天界尊神、教團教主三位一體的皇帝,同時加封山神、龍神、城隍、岳瀆等民間祭祀之神,並在全國各地增建、擴建道教宮觀。
趙宋王朝還設置道官、道職,建立道階品位,整肅道教綱紀。政和四年(1114),徽宗下詔「諸路監司,每路通選宮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赴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贊規儀,候習熟遣還本處。」又下令各地州縣,仿照儒學的形式,設立道學。重和元年(1118),徽宗下詔「自今學道之士,許人州縣學教養,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書,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初入道者稱道徒,每年進行考試,根據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老士等名號。(這些名稱相當於宮品的五品到九品)又依儒學的貢土法,學道之士亦可通過考試為貢士,到京師人辟雍或太學學習,並可每三年參加大比,殿試合格者則稱為高級道士,授以道官道職。據《宋史·徽宗紀》載:「重和元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道宮中最高的稱「金門羽客」,可以佩帶金牌,出入宮禁。
由於宋徽宗的崇道,道士獲得殊榮,逐漸干預朝政,利用皇權,打擊佛教、巫教、明教等民間其他教派,引起其他教徒的不滿。由信奉明教的方臘率領的民眾起義,就是歷史的印證。
因循保守、苟且偷安的政治路線與尊儒學、崇道教的思想路線,導致宋朝的政治陷入了越來越深的危機。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榨,激起了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極大地震撼了宋王朝。雖然,自真宗統治以來,有識之士屢屢上書,改革朝政,如王禹僻建言「五事」,宋祁主張免除「三冗三費」,范仲淹建策「新政」,王安石實施「變法」等,但這些都未能挽救宋王朝的衰落。宋徽宗一生信奉道教,直到作了金人階下囚時,猶穿紫色道袍,頭戴逍遙巾。這樣的下場,也是對道教的最大諷刺,最好的鞭斥。
Ⅷ 道德的歷史典故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釋義:
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
詳細解回釋:答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Ⅸ 宋代的人心道德好,還是現代社會人心道德感呢
我覺得那當然就是現代社會的人了,因為現在社會人們發展的素質也都提高了呀。
Ⅹ 宋代女性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要求
還不就是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亡從子;四德:德,容,言,工。)、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一類的,只是宋朝民風嚴謹,比漢、唐等朝規范更多,具體因地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