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辨析人為自然立法

辨析人為自然立法

發布時間: 2021-12-02 01:35:51

A. 「人為自然界立法」和「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辨析

這說法可以歸於唯物主義的改造世界的那一章。
宇宙法則只有一個,就是弱肉強食。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絕對強者,完全有能力為自然界立法。

B. 如何理解「人為自然立法」這句話 400—500字左右就行 急求答案 我可以追加分 謝絕

康德哲學的特點之一是調和和折衷,企圖把唯物論和唯心論,唯理論和經驗論調和在一起。一方面,他承認自在之物存在,「我承認在我們之外有物體存在」,「我們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引起我們感覺的「實在的對象」存在。這是唯物主義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在之物,「只能認識自在之物的現象,而這些現象又僅僅是感性的表象。」他認為外物的很多屬性並不屬於自在之物本身,而僅僅屬於它的現象,「這些屬性在我們的表象之外沒有單獨的存在性」,他認為不僅熱度、顏色、氣味等屬性是這樣,廣延、地位等屬性也是這樣。這又表明他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一方面,他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是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引起表象,經過思維活動,造成知識。這是堅持經驗論。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斷言,有某些先天的知識,它們絕對獨立於一切經驗之外,是我們的認識能力固有的。他認為,知識一方面靠經驗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靠人的認識能力固有的「先天形式」。自然的規律不是自然界固有的,是人的理智給自然規定的,即所謂「人為自然立法」。這表現了他的唯理論傾向。康德哲學雖然有著二元論的特徵,但其主要傾向則是唯心論的先驗論。
具體到先驗唯心論,在康德看來,人在認識對象時不單純被動地接受對象,而是憑借自身的先天的認識形式——純直觀和純概念把握和規定對象。通過感性直觀(時間和空間),人能形成經驗,而通過概念范疇,人則能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識。他認為一切科學知識都是這樣形成的。他認為,自古以來,哲學認識論總認為人的認識要以對象為軸心,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錯誤。實際上,對象之所以能成為對象,是因為主體的感性直觀和概念范疇起作用的結果,因此他稱對象為現象。沒有認識直觀能力和概念范疇的作用,對象還只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材料,還不成其為對象,所以他說是人為自然立法。康德稱這樣的哲學為「先驗唯心論」,康德哲學以自我意識作為真理和實在的核心與原則,將方法論由主體圍繞客體運轉到客體圍繞主體運轉,此即康德所謂之「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之前,亦有類似嘗試但全部失敗,於是康德要做一種新嘗試,即堅持對象必須符合知識的原則。這樣,康德就完全改變了真理的標准問題,把哲學研究的核心從對象轉向自我意識,認定自我意識的統一性(統覺)為對象提供普遍必然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人為自然立法的原則。

C. 「人為自然界立法」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

我的看法
如果抄這個「人」是指襲「我」,這就是是主觀唯心,如果是指「人類」,就是客觀唯心
主觀唯心是以我心為出發點來判斷事物的存在,例如風吹幡動,是因為我心動,我心不動,幡亦不動,心外無物,所以世界法則是由我來訂的。
客觀唯心是指世界本源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或原則,它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由它來制定世界的法則,非我也非物。所以,如果作為集合概念,人為自然立法,此「法」可以概括為抽象出來的獨立的精神實體,作為自然界的法則,這應該符合客觀唯心的判斷標准。

D. 人為自然界立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觀點

應該說是「天人對立」宇宙的必然抉擇,也是西方實證科學乃至哲學的邏輯起點。正像天人對立的宇宙觀將人定義為自然的主宰、而非自然的一分子一樣,其觀點一開始就站在了邏輯的悖論上了了。

E. 什麼是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指人的認識能力所認識的「自然」。也就是說,世界是人根據自己的認識條件所認識的世界。而這些用以認識的工具如樓上所說,如時空范疇等,這些是屬於康德所謂的「知性」(也翻譯為理智)的。

所以,確切地說,是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換言之,是人根據知性認識了這個世界。 而這個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沒有自因,換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內,沒有自因,自因屬於理性范疇。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領域,道德領域不屬於康德所謂「自然」的領域。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一個機械的世界。

(5)辨析人為自然立法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的知識有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這二者都是先驗的能力,或者說是先天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吃飯睡覺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觀的事物,康德哲學里稱為直觀的雜多,即雜亂紛多的式樣。在康德看來,直觀的雜多不過是時間和空間形式而已,只能作為知識的材料,本身不具備確定的意義,不能算作知識。

如同庫房裡的貨物需要整理歸類才能使用一樣,感性的雜多,只有通過理性對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類分析綜合,形成概念,最後通過「判斷」才夠成知識。這種分類分析綜合的概念規則,哲學上稱為范疇。先驗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范疇。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論稱為「先驗感性論」。所謂「感性」,指人的認識的一種被動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觀能力」。

康德認為,當外在的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時,在主體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開始活動,一切對象只有通過感性才能被主體接受,對象與主體感受能力處於一種直接的關系牛。因此,康德稱這種認識是「感性直觀」。

F. 人為自然界立法。( )

錯誤

自然界不止人類社會吧,還有其它的生物。人類又怎麼給別的生物立法呢?

難道是:豬,你一定是要給人類吃的,不得反抗。
獅,你不能吃肉。因為你吃肉的話太危險了。容易傷人。

G. 辨析「人為自然建立法」

(1)這是哲學家康德的唯心主義名言。
(2)人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是不以人和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們能認識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並利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來指導實踐改造自然界。
(3)「人為自然界立法」把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誤認為人為自然界立規矩,人把規律強加給自然界,否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觀點

H. 「人為自然界立法」是什麼意思

康德所謂的「自然」是指人的認識能力所認識的「自然」.也就是說,世界是人根據自己回的認識條件所認識的世界答.而這些用以認識的工具如樓上所說,如時空范疇等,這些是屬於康德所謂的「知性」(也翻譯為理智)的.所以,確切地說,是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換言之,是人根據知性認識了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沒有自因,換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內,沒有自因,自因屬於理性范疇.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領域,道德領域不屬於康德所謂「自然」的領域.康德所謂的自然是一個機械的世界.

I.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是什麼哲學觀點

這是主觀來唯心主義觀點自。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即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

主觀唯心論或主觀唯心主義是一個哲學理論。其提出某主體的心靈,如其感覺、經驗、意識、觀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9)辨析人為自然立法擴展閱讀

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主體的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中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意識體的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極端的理解主觀唯心主義會導致唯我論。主觀唯心主義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

實際上就是認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個自我的主觀精神決定,沒有每個意識體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觀世界依賴於主觀精神而存在。

中國陸九淵心學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J. 辨析題: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1724-1804)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是由人們的悟性規定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也就是說,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這是一種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點。但是這種哲學思想的出現,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奮進精神。

康德生活的年代正是歐洲啟蒙運動所掀起的新文化浪潮風起雲涌的年代。啟蒙思想家沖破宗教神學的束縛,「朝人本身走去」,奏出了關於人的贊美詩,將人抬舉到崇高的地位,但人並不是靠膂力過人,而是靠精神和智慧閃光征服世界。康德的思想深刻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一生致力於將哲學變得更貼近生活,追尋一種將真、善、美與信仰、希望、仁愛合為一體的完美人生,並且相信人類可以做到。

康德認為,我們的知識都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一種因素是知識的內容,即構成知識的材料。這些材料的來源是十分清楚的,它們就是我們的感覺所提供出來的那種經驗,它是我們接受在我們之外東西的刺激而得到的。知識的另一個因素是由知識能力本身產生出來的,這些因素不能歸於經驗,而是根植於心靈本性之中,是人的認識能力本身所擁有的一些永恆的必然性法則,早已作為一種先在的東西潛在於人的理性之中,並在實際的認識活動中實現地起著作用。這種作用的實質在於:在思想中按理性先在的這些永恆的必然法則要求組織由感覺提供的經驗材料,將它們結合成為一個有秩序的整體即知識。這就是說,由認識能力所貢獻的因素使得人類的理性不止步於一堆堆支離破碎的材料面前,而是以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身那些普遍必然的法則賦給那些零散的材料,將它們裝配在一起,我們就獲得了關於經驗的完備知識,這也就是人們期待的那種可靠的、有理性根據的知識。因此,康德認為,人們不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秩序,而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規定,將秩序和法則賦給自然界,是人為自然立法。這就是那句著名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這個哲學思想終結了休謨哲學所導致的對科學知識可靠性提供質疑的懷疑主義情緒,重新將人對科學和理性的自信還給了人。康德的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反映了啟蒙運動健康積極的方面,因而構成人類燦爛文明史中光輝的一頁,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以各種形式影響著人類思想史的發展。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感慨萬端地贊譽像康德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思想家們真是鳳毛麟角,千萬人心裡未必能擇出一個大思想家來。他們是人類的燈塔;如果沒有他們,人類就要流落在迷茫無際的星空里。」

熱點內容
與經濟法生活有關的案例 發布:2025-05-22 14:35:48 瀏覽:226
周建中律師 發布:2025-05-22 14:28:24 瀏覽:240
員工代打卡觸犯勞動法么 發布:2025-05-22 14:21:26 瀏覽:425
購房法律法規哪些書 發布:2025-05-22 13:58:09 瀏覽:682
最新交通安全法規大全 發布:2025-05-22 13:53:08 瀏覽:279
法院佟 發布:2025-05-22 13:51:24 瀏覽:35
常德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5-22 13:51:22 瀏覽:99
法院整改報告 發布:2025-05-22 13:48:05 瀏覽:572
地方法規的規范性 發布:2025-05-22 13:36:40 瀏覽:290
公安分局法律顧問述職 發布:2025-05-22 13:36:34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