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德重法治
⑴ 如何寫好「三嚴三實」專題研討發言材料
我們可寫,聯系方【】在主頁資料內。
⑵ 為什麼說「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知乎網友的回答
必須旗幟鮮明的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和」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道」也是。「仁」不是,「仁"只是倫理概念,而且也沒有獲得廣泛認同。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河南安陽殷墟文化中,甲骨文的出現,和就出現了,後來到經文、篆文,和就更多了,事實上這個字可能出現的更早,和,相應也。——《說文》;和,諧也。——《廣雅》;不剛不柔曰和。——《謚法》;同寅協恭和衷哉。——《書·皋陶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闡述了和的人文理念,達到了有效統治天下的目的,最早應該從管子曰:學之以道則名和;老子曰:知和曰長,知長曰明;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曰: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
此五子正好一個輪回。一個是道在前,和在後,最後是和在前,道在後。他們的學術見解可以迥異,唯獨在「和」與「道」上面達成了共識,感覺到那一階段的社會,從虛幻的精神文明,已經走向了殷實的物質文明,而且互為表裡。在《中庸》裡面,談和最權威的一句話是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就告訴我們從日月星辰,乃至陰陽八卦,有形乃至無形,萬世萬物都是相互依賴,才相互依存的,最終大家共榮共進。孔子在《論語》裡面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和」被廣泛應用到家庭、國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治理良好、協調有序的狀態。重視和諧,講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中國文化中「和」的思想、思維在人際關系中強調「和為貴」、「和衷共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強調「天人合一」「和於四時」;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繫上強調「協和萬邦」;禮樂方面強調「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我的好友@王凌珊是古琴方家,是這個道理嗎~)
再者,」和牌「你聽說過嗎~
希望大家看到這段小文不會有違和的感覺~
⑶ 領導幹部如何樹立政德
提高領導幹部政德建設水平,關鍵在於念好「育」「考」「評」三字訣。
做好「育」字功夫。一要加強理論武裝,堅定理想信念。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
念好「考」「評」訣。「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功成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就當前來看,尤其需要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政德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從「四個意識」、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理想信念、黨性修養等維度細化「明大德」的考評內容;從宗旨意識、工作實績、深入調研、扶貧幫困等維度細化「守公德」的考評內容;從加強個人修養、落實個人事項相關制度、推進家風建設、對配偶及子女的管理等維度細化「嚴私德」的考評內容,構建起符合客觀實際的領導幹部政德考評指標體系。另一方面要完善現行的評價方式。堅持考評要實現重過程與結果運用的統一,考評要實現內部考評與外部考評的統一。要在對領導幹部考核的行為主體上突破傳統的僅靠主管部門負責的一元主導方式,走向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並將考評結果運用於幹部評先評優、選拔任用、懲戒激勵等方面,切實發揮領導政德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
⑷ 簡述政德文化的基本特點
2018-05-08 14:38 | 光明日報
政德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重視吸收借鑒優秀傳統政德文化,這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推進政治生態建設的內在要求。
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政德文化,能夠增強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民為本」是傳統政德社會治理的重要思想,「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正因為百姓是國家和社會穩固的根本,所以社會治理必須從百姓的利益出發,「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當然,為了實現更好的治理效果還需發揮群眾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全面發展。吸收和借鑒政德民本思想,有利於引導領導幹部踐行黨的宗旨,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發揮「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精神,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
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政德文化,有助於形成勤政善政、為民務實的氛圍,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實現。傳統政德文化注重官員的功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最高人生境界,也蘊含著政德文化中為人處世的標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中國古代官員的功德觀、政績觀,其中也蘊含了積極作為、倡導實乾的文化內涵。正所謂「政如農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政德文化中的積極意涵能激勵黨員幹部將心血和汗水傾注在事業上,激發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勇於擔當、敢於任事、務實創新的實干氛圍,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
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政德文化,有利於鍛造優良黨風政風,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以堅定不移地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明大德是傳統政德的基本要義,理想信念是傳統政德追求的目標。在傳統政德文化中,「大德」首先表現於對國家的忠誠,「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忠臣體國,知無不為。」個人的理想與忠誠的具備是自身修為的結果,所以,傳統政德強調「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只有修身,才能嚴私德,律己以嚴,待人以寬。唯有這樣的人生境界,才能奉行廉潔工作原則,「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從而通過自身的廉潔影響他人,「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通過以上率下最終形成良好的政風。吸收和借鑒傳統政德明大德、嚴私德的主張,對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作風建設,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政德文化必須強調要堅持法治、反對人治,使黨員幹部能夠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法律被傳統政德視為國家治理的根本,「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這是因為,「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因而,傳統政德提倡注重法律的實踐精神,「法貴必行」「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法律的效力首先取決於執法者必須帶頭遵守法律,「所立於下者,不廢於上: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吸收和借鑒這些傳統政德法治思想,有助於領導幹部強化公德意識,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履職盡責,做到心中高懸法紀明鏡、手中緊握法紀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8日02版)
作者:尹傳政(山東省委黨校、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標題《汲取優秀政德文化 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編輯王馭時)
⑸ 為誰掌權 為誰執法 為誰服務 心得 1500字—2000字
「為誰掌權、為誰執政、為誰服務」心得體會
還記得在我公務員面試考試中,考官就曾問及我對「心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的理解,由此可見,在我們的執政體系中,「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貫穿始終的基本宗旨,也是考量黨員幹部的最基本要求。「三為」大討論就是提醒廣大黨員幹部,時刻不忘「為人民掌權、為人民之執政、為人民服務」。
作為一名食品葯品監管系統的一名公務員,「三為」大討論活動是轉變工作作風、尋求能力突破、謀求服務發展的契機,尤其是本次學習正值年初,正是我們凝心聚力力爭做好全年工作的一劑催化劑。
「為人民掌權、為人民之執政、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謹記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服務整個社會,我們必須做好本職工作,不負期望,這就需要我們做到:
一、立足本職,強化宗旨意識。我們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在執法思想、執法實踐、執法作風等方面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思想,澄清模糊認識,克服散漫思想,堅決抵制各種誘惑。要始終堅持執法為民,把人民滿意作為食品葯品監管工作的根本標准,排除威脅人民群眾飲食、用葯用械安全的隱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強烈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葯械監管機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葯用械安全放心。
二、加強學習,提高執法水平。為做到公平公正,就必須依法執法,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有關法律法規,熟練應用,堅持嚴格執法,不徇私枉法,才能讓人民群眾心服口服。在執法過程中要做到程序規范,這是實施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徑和根本保證。對法律、法規規定的執法出示證件制度、告知制度、調查制度、時效制度等制度予以明確與細化,嚴格要求執法人員人員予以遵守,明確執法程序流程。這些制度、措施都有效地保證了程序的規范性、執法的公正性。規范各類文書使用,實行備案留檔制度。對各類執法文書統一格式,規范填寫,避免執法隨意性;對登記保存的物品按規定處理。規范檔案治理,建立案件檔案歸檔、保管、借用制度,實行專人負責制度。
三、錘煉作風,杜絕違紀違法行為。我們要模範遵守黨紀國法,認真踐行政德建設的各項要求,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持原則,一心為公;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勤奮敬業,務實肯干,努力塑造良好執法形象,常思貪欲之害,常念法紀之嚴,不斷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
通過「三為」大討論,一定要使群眾真正感受到大討論在轉變幹部作風、提高行政效率、規范執法執紀行為、促進各項工作落實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
⑹ 請從家庭、家教、家風三方面,談談自己如何立政德、重身教,嚴管教、做表率,帶
⑺ 關於廉政的讀後感
近日,我閱讀了廉政書籍《中國廉政史話》一書,從而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論意義和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有著借鑒和參考作用。
追根溯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來的含義與「廉正」相同---「廉」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們對於廉政的理性認識也日益深化。盡管「廉政」迄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其基本含義大致有:造就一個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圍、建立廉潔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訂並嚴格實施確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級官吏樹立廉潔奉公的官德與不貪不淫的私德。簡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辯證統一。
該書記載了上起國家制度出現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廉政新風,時間跨越5000餘年,歷經五大社會形態,可謂源遠流長。漫長的中國廉政史積淀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批判繼承。
首先,是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自從《尚書》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思想之後,歷代進步思想家和比較開明的統治者都能堅持民本與愛民的思想傳統,並在統治制度與政策的設計上有所體現。民本與愛民,既是中國廉政史的優秀傳統,也是歷代廉政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其次,是如何處理德治與法治關系的經驗。在中國政治史上,出現過德法並舉、單純法治、無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較起來,還是儒法結合的「德法並舉」模式更加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但就廉政而言,無論是「德法並舉」還是「德本法用」理想,對於中國的廉政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三,是勇於進諫和善於納諫的經驗。在中國廉政史上,御史監察制度雖然有人治之弊,但還是有正面作用。在此制度下,涌現了許多勇於、善於或巧於向君王進諫的清官廉吏。
第四,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中國廉政史上,涌現了許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範人物與典型事跡,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劉宗周。
第五,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任何時代的廉政,都是與執政官員的道德品質和行政作風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國的主流思想家總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中國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優秀品格。
以上有關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是我們中國廉政文化的寶貴財富,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