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夕陽講道德經

夕陽講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12-03 07:30:59

❶ 落日/殘陽/夕陽的意象是什麼

落日,直白地講太陽落山。殘陽,形象地描寫太陽將要落下山的形象,「殘"字意境比較悲壯!夕陽,則指已入暮的太陽,多形容人到老年的時光!

❷ 許冠傑的《夕陽》 歌詞

歌曲名:夕陽
歌手:許冠傑
專輯:念奴嬌

夕陽
望見夕陽漫照葦草千千 又見稻田像那愛詩篇篇
懷緬我倆從前 共你每天此刻相見
互訴心曲手倆牽 望見夕陽艷美帶起炊煙
又見落霞令我記起當天 和你曠野流連 面對美景相相擁抱
話過真心不會變 每次細看往昔一封封信件
苦苦追憶但覺凄怨片片 每次細看往昔一張張照片
綿綿柔情又再逐漸浮現 但見夕陽漸己消失天邊
令我茫然頓覺百感交煎 惆悵以往情緣
就似眼底光輝轉變 逝去匆匆不再見
每次細看往昔一封封信件
苦苦追憶但覺凄怨片片
每次細看往昔一張張照片
綿綿柔情又再逐漸浮現
望見夕陽漫照葦草千千 又見稻田像那愛詩篇篇
懷緬我倆從前 共你每天此刻相見
互訴心曲手倆牽 未料到他朝講再見

http://music..com/song/7343489

❸ 夕陽下有一個老人在那能說什麼故事

夕陽下一個老人
在那能說什麼故事
可以說的故事很多
可以講他年輕時的經歷
可以講抗日戰爭的故事
可以講身邊的稀奇事等等

❹ 夕陽是什麼意思

夕陽是傍晚的太陽;也指山的西面;另外還用以比喻晚年。由於接近黃昏時,夕陽通常為橙紅色。

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於日落日出的時候,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

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顏色又不同於旭日。

(4)夕陽講道德經擴展閱讀

由於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其距離遠大於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沉入地平線後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產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隨著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隨著黑暗的降臨而消失。

至於美麗的紫光,是因為人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疊合而產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只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於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26.5∶32,觀賞者眼睛裡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外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❺ 對於《道德經》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段話如何加以理解個「道」的意義是不是一樣

道。
規律是存在的。
任何客觀存在的事物,它的存在運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版
可道。
規律是可以權被認知的。
我們可以用語言表述、用文字記錄。
非恆道。
被認知的真理具有相對性。
由於我們人類認知事物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所表述記錄的並不是規律的本身。
我們可以求索真理,但由於我們有限的認識,想窮盡無窮的宇宙終極規律,我們只能是無窮的接近。這就是為什麼真理存在著相對性。

怎麼認知規律呢?
用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的概念、語言進行邏輯的思辨來認識掌握規律。
名。
任何客觀的存在事物。
可名。
我們都可以根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其一個名詞。
非恆名。
一旦我們用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和傳承的文字,給與我們肉眼所見及心靈感知的事物命名,我們清楚地知道概念並不是事物的本身。

❻ 道德經中「道則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

引用南懷瑾先生著作: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頭頭是道
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讀中國書,認中國字,不管時代怎樣演變,對於中國文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讀古代文字章法所寫成的古書,必須具備有《說文》六書的常識。
在古書中,「道」與「天」字,到處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簡化為原則,一個方塊的中文字,便包涵人們意識思想中的一個整體觀念;有時只用一個中文字,但透過假借、轉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幾個觀念。不像外文或現代語文,用好幾個,甚至一二十個字,才表達出一個觀念。因此,以現代人來讀古書,難免會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據上的麻煩。同樣地,我們用現代語體寫出的文字,自以為很明白,恐怕將來也要增加後世人的許多麻煩。不過,人如不做這些瑣碎的事,自找麻煩,那就也太無聊,會覺得活著沒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於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
有人解釋《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話的意思。其實,這是不大合理的。因為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之間的口頭語。如客家話、粵語中便保留著。至於唐宋間的著作,在語錄中經常出現有:「道來!道來!」「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說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說道」等用語。如果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時隔幾千年,口語完全與後世不同。那個時候表示說話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字是否可作「說」字解釋,諸位應可觸類旁通,不待細說了。
講到這里,順便也把古書上的「天」字提一提。古書上的「天」字,大約也概括了五類內涵:(一)天文學上物理世界的天體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辭「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傳》所說的「吳天不弔」。(三)理性上的天,如《詩經》小節的「蒼天蒼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
首先了解了這些用字,那麼,當我們看到古書的「道」與「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時把它當動詞或形容詞用,有時又把它當名詞用,就不會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們要問,《老子》本書第一章首句中兩個「道」字,應當作哪種解釋才恰當?我只能說:只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不然都是他說老子,或我說老子,姑且備此一格,別成一家一言,能說到理事通達,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執成見,追究不休呢!你千萬不要忘記老子自說的「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有無主賓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上與形下問題,以西洋哲學的治學習慣來說,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
假定宇宙萬物確是從本無中而生出萬有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以宗教神學的立論,從無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發生。但在佛學中,既不承認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認有一情緒化的權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認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說「因中有果,果即為因」的因果互變,萬有的形成,有生於空,空即是有,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因此,與老子的有、無互為因果論,恰恰相近。所以後來佛學輸入中國,與老莊學說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這個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從周末而到現代,幾千年來,一直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代的文學詩詞或學術史上,到處可見,尤其明、清以後有名的小說,如《紅樓夢》、《西遊記》等等。《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與有名的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託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難怪後人有強調《紅樓夢》是一部道書。甚至趕上現代的時髦,又說是一部禪學了!
閑話不說,書歸正傳,由《老子》第一章的「有、無」與「有名、無名」問題告一段落。跟著而來的,便是「常無、常有」的附帶問題。我們既已認可首章的「無」與「有」兩個字各自標成一句,構成一個觀念。當然文從字順,下面句讀,也使承認是「常無」與「常有」,而不照一般傳習,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了。不過,以一般從事學習修道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認定「常無欲」與「常有欲」的句讀才是對的。那也不錯,反正增增減減,都在尋章摘句之間玩弄文字的把戲,如以老子看來,應當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經說到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萬物萬有的來源。因此,他跟著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故」字,當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詞,也就是現代語文慣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這句話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
好了,到此我們已經看出《老子》本書在第一章中的三段要點。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段,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說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
第二段,告訴我們,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第三段,再反復說明有無之間的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因此而說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到這里,又要讓我們慢慢來,先解決其中一個字和一個句讀的問題了。
古書的「玄」字,從唐、宋以後,往往與「元」字混用互見,很多年輕人大為困惑。其實,「玄」字是正寫,「元」字是替代品,是通用字。因為在家族帝王專制時代的歷史上,作興對皇上名字和廟號的尊敬,人們不可隨便直呼,也不可低寫。不然,就犯了「大不敬」的律令,甚至會殺頭。殺了頭,當然不能說話吃飯了。唐明皇的廟號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後,所有書寫「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諱。因此後世所見的古書,「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再者,有關這幾句的句讀,從前我有一位老師對我說:「此兩者同」應讀成一句,「出而異名」讀成一句。不可讀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問老師為什麼要這樣讀?他說,這種句讀才能顯出有無同源的妙用與深意,而且在文氣來講,透徹而有力。如此雲雲,當然有他的獨到見解。後來,我也看到經古人圈點過的幾本古本《老子》,也是這樣句讀。但我卻認為這是習慣作古文文章的手法,意義並無太多差別。要同便同,要同出也可以。這里我沒有固執定見,學老子的語氣說一句:「無可無不可。」
交代了這些意見,再來講老子首章原文的第三段。他再說明有無相生互用的道妙。便說「無」之與「有」,這兩者是一體同源,因為作用與現象不同,所以從無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際,必須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別。如果要追溯有無同體,究竟是怎樣同中有異的?那便愈鑽愈深,永遠也說不完。所以,在它同體同源的異同妙用之際,給它下個形容詞,便叫作「玄」。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所以又再三反復地說,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
但也有不走哲學思辨的路線,只從文字結構的內涵去了解,也就可通它的大意了!「玄」字的本身,它便是象形字,包括了會意的作用。
依照古寫,它是宮形態,也等於一個環節接連一個環節,前因後果,互為因緣,永遠是無始無終,無窮無盡。因此,後世由道家一變而成為道教的道士們,手裡拿著一個囗連環圈在玩,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念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的標記。
又有隻從「玄」字訓詁的內涵作解釋,認為「玄」字是極其細小的生物,幾乎細小到渺不可見的程度。因此又有加上現代的新觀念,認為「玄」字的內涵,等於是細胞或微生物的形容字,便把已出函谷關以外的老子,輕輕一扯,向西方的唯物思想去歸隊,硬說老子的《道德經》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哲學的基礎上的。

❼ 「夕陽」在古文中的意象

「夕陽」在古文中的意象
夕陽(也可為斜陽、落日)---一般帶有凄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的情感色彩,往往寄託了遊子、思婦、壯士、思鄉懷古的情感

如:1、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落日殘照,本易引人惆帳、感傷,卻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層愴神寒骨的迷離之意。「夕陽西下」又與「昏鴉」「西風」一起點明時光緊迫,已到暮晚,季節上到了遊子歸家的季節,可這個時節、這種時辰卻仍有「斷腸人在天涯!」用"夕陽"表達作者思鄉之情

2、王維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生動而形象地寫出了塞外雄奇瑰麗的 風光,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用於進取的精神.
3、李商隱 《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里的夕陽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 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水平有限,只能答這些了

❽ 夕陽是什麼意思

夕陽,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xī yáng,指傍晚的太陽;也指山的西面;另外還用以比喻晚年。由於接近黃昏時,夕陽通常為橙紅色。

一般指山的西面。《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毛傳:「山西曰夕陽。《釋名·釋山》: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所照而名之也。

比喻晚年。晉劉琨《重贈盧諶》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傍晚的太陽。晉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三俠五義》第二回:「正遇著深秋景況,夕陽在山之時。」冰心《寄小讀者》二二:「每天黃昏獨自走到山頂看日落,看夕陽自戚叩落亞的最高峰尖下墜,其紅如火!」

❾ "夕陽"在古詩中表達的情感是什麼

夕陽,已是黃昏,指即將結束和落寞悲涼的感覺。

❿ 同是講夕陽但意境不同的兩詩句

1: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王昌齡《灞上閑居》

3:賞析:
前句詩,它抒發了一個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後句詩中用「網」字來表達心中的依戀之情。同是夕陽描寫卻有不同之情。

熱點內容
勞動法哪條規定工資天數 發布:2025-05-21 14:38:55 瀏覽:291
關於產品責任適用法律的公約 發布:2025-05-21 14:24:23 瀏覽:498
婚姻法孕婦 發布:2025-05-21 14:23:37 瀏覽:89
談再論商法 發布:2025-05-21 14:18:26 瀏覽:439
美國法治健全世界第一 發布:2025-05-21 14:17:30 瀏覽:905
民法典提回 發布:2025-05-21 14:13:11 瀏覽:195
現實社會的精神勝利法 發布:2025-05-21 13:53:33 瀏覽:656
居民小區單元樓各種規章公約 發布:2025-05-21 13:53:19 瀏覽:531
放棄繳納社保聲明是有法律效力的嗎 發布:2025-05-21 13:48:09 瀏覽:773
勞動法陪產假北京 發布:2025-05-21 13:43:00 瀏覽: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