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立法委員
A. 中國的立法機構是什麼
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立法機關是國家機關的內重要組成部分。容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即有權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機關。
在古代,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大多數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沒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即使有修訂、編纂法律的機關也是從屬於君主的。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
(1)中國沒有立法委員擴展閱讀:
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
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
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都不享有立法權。
參考資料:網路-立法機關
B. 中國大陸有沒有立法委員
有的吧。這個我不太清楚
C. 全國人大具立法權,那全國人大委員會具有是否立法權
全國人大具立法權,那全國人大委員會具有立法權
D. 人大常委有沒有立法權
有的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定立法權主要包括:(1)制定和變動法律權;(2)解釋憲法和法律權;(3)立法監督權;(4)其他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活動,就是運用這四方面立法權,在它們所能調整的范圍內進行立法的活動。 (一)制定和變動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這方面的權力主要包括:其一,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這里所謂「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指全國人大有權制定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等基本法律和其他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其二,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立法權,但它只能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只能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而不能進行全面的補充和修改,不得同被補充和修改的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這些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較為充分地行使了這方面的權力,制定和變動了相當數量的法律,為完備中國法的體系和建設中國法製作出顯著的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同行使之前,無權制定和變動法律,那時全國人大是唯一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1982年憲法對此作出重大改變是由國情決定的。中國人口極其眾多,有56個民族和2000多個縣,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各政黨、各方面都要有適當數量的人大代表,因此代表人數少了不行。而代表人數多,開會議事就不方便。同時,由於代表來自各個方面,有勞動模範,有英雄人物,有科學家,有藝術家,有運動員,還有華僑代表等,而且不脫產,不象西方國家議員那樣實行專職制。因此,全國人大難以成為經常性的工作機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國人大適應形勢需要及時制定法律。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制度,就彌補了以上不足。因為,人大常委會是經常性的工作機構,人數較適當,開會、議事較方便;它又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代表各個方面,因此能反映全國人大的廣泛性的特點,適合國情。 (二)解釋憲法和法律 根據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立法法第42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解釋憲法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實施憲法和法律。但解釋憲法和法律本身則屬於立法范疇,通過解釋憲法和法律產生的文件,分別為憲法性文件和法律性文件,是憲法和法律的組成部分。在西方,解釋憲法權通常並不屬於議會。在中國,將這一權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顯示了中國最高國家機關在許可權劃分問題上有自己的特色,表明了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常設機構的性質和地位。解釋法律,包括解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兩者的法律。解釋憲法和法律是一項很大的立法權。這種權力的行使,應當符合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應當遵循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所確定的基本制度。 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制度的框架包括下列要素: 其一,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對一定范圍的事項進行解釋。1954年憲法首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的制度。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法律解釋問題的決議》,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的許可權范圍予以規定。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盡管條文和內容都很少,但都保留規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這一制度。1982年憲法所確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有24項,其中第四項便是解釋法律的職權。到了2000年3月通過的立法法,更是專門以第42條規定了以上所引述的制度。 其二,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應當遵循一些基本程序。一是提出法律解釋要求。立法法第43條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三是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委會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四是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五是法律解釋由常委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其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三)立法監督 根據憲法第67、100、116條和立法法第85、86、87、88條的有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行使以下立法監督權: 其一,與監督憲法實施相聯的立法監督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監督憲法實施,自然包括監督其他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是否違憲。 其二,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撤銷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立法法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撤銷制度是現行中國立法體制中反映各種立法權關系的一個重要制度。它可以使國家立法權對其他立法權、高層次立法權對低層次立法權的領導關系、主從關系得到保障。 其三,裁決法律之間的沖突。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其四,接受有關立法主體的立法備案權和批准有關規范性法文件權。憲法和有關憲法性法律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立法法補充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提出備案要求,也應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既有權接受備案,就可以進行監督;既有權批准,更可以監督。 (四)其他立法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可以行使全國人大授予的立法權。自50年代起全國人大多次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權。80年代初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和公布《民事訴訟法(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有權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日漸發展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日漸增大,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這一權力的意義也日漸增大。
E. 中國的立法機構是怎樣的
首先,請把黨、政分開。黨代會及政協會議作為政黨機構,與國家法律的制訂和執行是沒有聯系的。政協起到的作用只是參政議政,可以提出政策建議但沒有執行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擁有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的權力。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二)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最高檢察機關。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F. 國務院立法委員都有哪些人
其實立法委員是台灣的說法,國務院沒有立法委員
G. 人民代表常任委員會有沒有立法權
人民代表常任委員會有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行使下列立法權力:
憲法 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省市縣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
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條文規定: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有一定的立法權【註:有限立法權】,各級地方人大在不和憲法及其他國家法律規定相沖突的情況下有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權利。
H. 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否有立法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有立法權。
根據憲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職權包括:
1.立法權。依據現行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權。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這樣,除了憲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承擔。
2.憲法和法律的解釋權。解釋憲法,即對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而作的立法解釋。這樣便於從立法的角度及時回答和解決憲法和法律實施過程中提出的問題,保障憲法和法律的准確實施。
3.憲法實施的監督權。現行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監督憲法的實施外,還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監督憲法實施的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由它行使這一職權,便於對憲法的實施進行經常性的監督。這對於保障憲法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4.對其他國家機關工作的監督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由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
5.對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人事任免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的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決定國家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
6.對國家生活中重要問題的決定權。這一職權包括: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決定特赦;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戒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
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除上述職權外,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有權執行全國人大授予的其他職權。如: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聯系全國人大代表,並組織他們視察,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領導各專門委員會的工作,等等。
I.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立法權,那它是不是立法機關是不是權力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行使下列立法權力:
憲法 第五十八條規定:「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權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省市縣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
根據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條文規定: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有一定的立法權【註:有限立法權】,各級地方人大在不和憲法及其他國家法律規定相沖突的情況下有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權利。
J. 除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立法權,地方人大也有立法權嗎
一、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的國家。而單一制的特點是全國只有一個國家主權,一個憲法和一個中央政府。單一制國家的地方行政區是中央根據管理的需要劃分建立的,地方享有的權力,不是本身固有的,是中央授予的,中央對地方享有完全的主權,對外由中央政府統一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單一制國家大多實行一級立法體制,地方沒有立法權或只有限的立法權。而我國作為統一的單一制國家,立法權必須集中在中央。 我國憲法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行使「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由此可見,我國的立法權主要集中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2000年7月1日生效實施的立法法是規范我國立法活動的重要的基本法。同時也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從立法法所確立的立法體制看,我國立法體制可以分為十個層次的立法:一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三是國務院的法規。四是地方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五是地方省級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六是自治條例的立法。七是國務院各部委辦的部門規章。八是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九是全國人大授權經濟特區的立法。十是較大的市的立法。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為什麼還需要多層次立法呢?因為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民族眾多,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我國法制還不完備,正在健全過程中等實際情況,又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分層次的。
二、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 如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未立法,而實踐又急需,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954年、1975年、1978年三部憲法都沒有賦予國務院這一職權,這是1982年憲法才賦予國務院的一項新職權。主要是由於全國人大代表都不是專職的,常委會委員也不都是專職的,不可能經常開會,而需要立法的事項又是大量的,凡是應當立法的事項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是不現實的;加上目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有些問題制定法律的條件還不成熟,而實踐又急需有所規范,因此,對屬於中央專屬立法權的事項,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沒有立法之前,有些事項先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可以的。但屬於刑事法律制度、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訴訟制度、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國家機構的制度、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的事項,應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不宜由國務院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三、有些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我國的地方人大立法分為一般地方的立法和特殊地方的立法。
(1)一般地方的立法權。
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如: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大連、唐山、邯鄲、大同、包頭、青島、淄博、洛陽、淮南、無錫、寧波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特殊地方的立法權。還有三種特殊地區,比一般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要大。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這一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范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變通規定;二是國 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制定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因為可以變通法律的規定,所以規定須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這是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
第二,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有關的法律、法令、政策規定的原則,按照該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1988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國人大先後四次分別授權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或所在省的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三,特別行政區。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有權制定法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香港、澳門特區除外交、國防以及其他屬於中央政府管理范圍的事務不能立法外,有權對特區高度自治范圍內的一切事務立法。但兩個特區的立法權是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授予的,特區行使此項權力,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是否超越國家的授權,應由中央監督,因此又規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和有關法律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這樣一個立法體制,說明地方立法,從性質上講,應當是對中央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行政法規也是對國家法律的補充,都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立法體制,也可以說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精神:一是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既堅持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又注意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既堅持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立法權掌握在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更有利於直接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國家權力機關手裡,以保證立法的民主性;同時,又注意提高國家的管理效率,保證國家行政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
總之,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地方人大是否享有立法權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享有一定的立法權。當然地方立法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應符合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