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來看
❶ 怎樣從道德和法律兩方面來看
你好,不清楚你是想通過道德和法律兩方面來看什麼哈,我的想法是,人性不能光靠道德來約束,更應該靠法律來約束。
❷ 到現在我還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復,從人性主觀意識來寫,從道德底線來看,什麼才是人最不能忽視的。
人要活得高貴尊嚴
雪峰
人如何才能活得高貴尊嚴?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淘盡沙石始得金,濾去塵渣水得清。
我知道這樣的人無法活出高貴和尊嚴。
撒謊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諂媚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無情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懶惰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凡事執著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自私貪婪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傲慢無禮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搬弄是非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愛發脾氣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趨炎附勢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卑躬屈膝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常常教訓人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靠他人吃飯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破壞大自然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常常乞求於人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怕苦怕累怕死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常常忌妒埋怨人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不喜歡集體活動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喜歡與別人辯論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缺乏憐憫同情愛心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喜歡挑剔譴責別人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虐待生命摧殘生命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虐待父母摧殘子女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總喜歡偷偷摸摸做事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三腳踹不出一個屁來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語言粗俗行為粗鄙詭詐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辱沒神佛賢哲呵祖罵宗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欺負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貧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邋裡邋遢不修邊幅不講衛生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喋喋不休高談闊論卻一事無成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精神財富、心靈財富、物質財富極度貧乏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自己一無是處卻愛操別人的心管別人的事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受到委屈冤枉剝削壓榨摧殘打擊而不反抗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常發牢騷怨天怨地怨社會怨他人總給人訴苦訴冤把別人當情緒垃圾桶的人永遠活不出高貴和尊嚴。
高貴尊嚴與人的地位、權勢、財富、名聲、學識無關,那是做人的一種品質。
2010/11/5
❸ 從道德的形成與發展來看,道德反應了具體的民族或國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對嗎
從道德的形成以及發展來看道德,的確反映了具體的民族國家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它是一種側面的體現,甚至也可以是一種直接的體現。
❹ ■」從道德上來看。從法律上看「~怎麼說
in terms of ethics從道德上看
in terms of legality從法律上看
❺ 從道德的結構角度來看,道德素質的內容包括哪些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
❻ 從道德角度看,人們最缺少哪哪一項
從道德角度上看,人們最缺的是哪項最缺的就是誠實守信。如果人們都誠實一點,守信一點,那麼會更好。
❼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來規范人的社會行為!
❽ 材料一從知識,道德和政治三者的關系來看,先秦
從內聖外王所包含的知識、道德和政治三者關系來看,先秦之儒還比較注重它們之間的圓通和平衡。不過在孟子和荀子那裡已經分別表現出內聖和外王的兩歧性指向,孟子一方面通過性善說高揚心性修養在整個儒家結構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仁政說,將儒家的道德政治意念化、具體化了。荀子作為先秦之儒的集大成者,對內聖外王以「盡倫」和「盡制」加以明確的分疏,但相對而言,他更強調外在的事功一面,將政治提升到比道德更高的位置。 以後的各代儒家對內聖外王都有其各自側重點,以較具典型意義的漢儒、宋儒和清儒來說,分別以立功(政治)、立德(道德)和立言(知識)形成了自己的一代特色。 漢儒繼承了荀子的脈絡,分外突出了政治的功用。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宇宙圖式將神化了的政治秩序視作比個人的德性更具有優先性,道德修養雖然有其位置,但政治活動卻是實踐道德的最佳途徑。孔子原來在孟子那裡被推崇為「聖之時者也」,有趣的是到漢儒這里卻以「素王」的面目出現,特重其事功。漢儒之風氣於此可見一斑。 到宋明時代,程朱陸王重新發掘孟子的傳統,將儒家的道德之學發展到極致,在聖王的義理系統中,本來在漢儒那裡作為手段而存在的內聖現在上升到「本」的地位,事功則流為「末」業。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外王之路為客觀環境堵死,更助長了向內的發展。如果說朱熹、王陽明還有什麼外業的話,那隻是局部性的底層社會倫理組織如社倉、鄉約之類的重建而已。由於成德成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系列中的中心一環,知識於是只是成德的准備,朱熹相對來說還比較主知,到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明儒轉向重行,盡管他們的「行」還只是個人的道德實踐,但畢竟為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作了鋪墊。 在儒家歷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清初兩位異軍突起的人物顧炎武和黃宗羲。顧主張的「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第一次將知識與道德分離、並列,為以後清儒的知識主義開了先河;黃的「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說打破了儒家傳統的道德政治模式,離現代民主政治只是一步之遙。顧黃二人分別從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兩個角度從聖王結構中有所突圍,可惜的是他們開拓的新方向並沒有傳接下去。 繼之而起的以乾嘉學派為代表的清儒沿承了顧的致知風氣,但閹割了其經世致用的精神,畢生訓詁考據,皓首窮經,頗具知識主義的風采。但這些經學大師們內心仍難以抹去內聖外王的群體意識,如段玉裁晚年自責太喜考證,舍本求末。不過,清儒以道德和事功上的缺陷,換來了空前巨大的學術貢獻。
❾ 從道德的結構來看,人的道德素質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對社會有利和有害的相關規定,或是言行舉止方面應該和不應該的、而且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方面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