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那

法治的那

發布時間: 2021-12-04 10:24:46

『壹』 法治與法制有哪些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 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 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 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 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1)法治的那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貳』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叄』 法治國家有哪些

中國的法制 是為富人建立的

『肆』 有關「法治」的成語有哪些

執法如山、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執法不阿、知法犯法、橫行不法、斯公罔法、舞文弄法、以身試法、法外開恩、法外施仁、徇私枉法、貪贓枉法、逍遙法外、法出多門、法成令修、法出一門等。
一、執法如山 [ zhí fǎ rú shān ]
【解釋】:執行法律象山一樣不可動搖。
【出自】:清·李綠園《歧路燈》:「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者宥也。」
【譯文】:本道言出如箭;執法堆積如山;三尺法不能為不肖的人寬恕的
二、法成令修 [ fǎ chéng lìng xiū ]
【解釋】:指有法律為依據,行政命令也恰當。
【出自】:唐·韓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張施。」
【譯文】:法律要成為命令時常修正,研究好才能張貼實施。
三、法出多門 [ fǎ chū ō mén ]

【解釋】:門:門徑。指各部門各自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統一,無從執行。
【出自】: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劉賁傳》:「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
【譯文】:有人正刑在外就破律在中,方法從多家,人無所措
四、法外施仁 [ fǎ wài shī rén ]

【解釋】:舊時指寬大處理罪犯。
【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當朝的聖人最惱的貪官污吏,也還演算法外施仁,止於把他革職,發往軍台效力。」
五、法外施恩 [ fǎ wài shī ēn ]
【解釋】:施:施行,給予。超越法律而給予恩惠。指寬大處理,免施刑罰。
【出自】: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鰲拜》:「仍照皇祖所降諭旨,給予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足以示國家法外施恩,舊勛之意矣。」
【譯文】:仍照皇祖所降諭旨,給我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經足以顯示國家法外施恩惠,舊勛的意思了

『伍』 關於法治的名句

1、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貴,繩不繞曲。——韓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5、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6、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7、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8、我們成為法律的奴隸,是為了能夠保有自由。 ——西塞羅
9、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11、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2、人無信不立, 國無法不安。
13、普法是國家安康的基石 守法是為人處事的根本。
14、誠信塑造美麗人生 法治鑄就平安中國。
15、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16、好的習慣比好的法律更有價值。
17、任何權力都不得位於法律之上。
18、保護惡就是侵害善。
19、法律不會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 好人因為愛好美德而憎恨犯罪,壞人因為恐懼刑罰而憎恨犯罪。
21、以身試法者愚 ,以法維權者智。
22、絆人的樁不在高,違法的事不在小。
2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2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盧梭
26、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27、與其責罵罪惡,不如伸張正義。——英國作家丁尼生
28、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29、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
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7頁
30、有損害即有賠償。
31、天平的一邊放上自由,另一邊放上守法,它才能平衡。
32、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33、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夏,庇護著我們大家;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
磚石上。高爾斯華綏
34、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35、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
36、法,治國安邦之利器。

『陸』 法治到底有哪幾條

這個條款應該是有很多很多的了,你可以通過網路平台或者是一些字典查找的了。

『柒』 一個國家的法制包括哪三個方面

內容如下:
「三抄個依法」是指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三個法治」是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五個堅持」,又叫「五大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以上內容均可於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文中查到。

『捌』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

『玖』 法治在哪兒

法制還在健全中,一點也不完善,正是國家看到了不完善,才總是強調要健全法制,保障人權、自由。這是明顯的缺什麼喊什麼的行為。別觸犯法律,別打人,別被別人打,壞人躲遠點就行了。那些機關人員都是不觸犯他們的利益的時候,他們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能不動就不懂。吃著人民的,喝著人民的,其他人的事,他們可沒良心管。

熱點內容
司法考試名稱 發布:2025-05-21 17:26:18 瀏覽:173
福州請律師多少錢 發布:2025-05-21 17:18:11 瀏覽:84
法律咨詢方案範例 發布:2025-05-21 17:17:57 瀏覽:283
公民法和私法 發布:2025-05-21 17:15:42 瀏覽:50
張起淮的律師費多少錢 發布:2025-05-21 17:15:06 瀏覽:529
協議書怎樣寫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17:01:55 瀏覽:648
規章制度最基本的一個層次是 發布:2025-05-21 17:00:19 瀏覽:497
法律責任總體上包括 發布:2025-05-21 16:59:45 瀏覽:608
南沙區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5-21 16:53:45 瀏覽:518
遼寧法律顧問招標網 發布:2025-05-21 16:36:54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