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德的故事
⑴ 有沒有道德的故事
11:1 詭 詐 的 天 平 , 為 耶 和 華 所 憎 惡 。 公 平 的 法 碼 , 為 他 所 喜 悅 。
11:2 驕 傲 來 , 羞 恥 也 來 。 謙 遜 人 卻 有 智 慧 。
11:3 正 直 人 的 純 正 , 必 引 導 自 己 。 奸 詐 人 的 乖 僻 , 必 毀 滅 自 己 。
11:4 發 怒 的 日 子 , 貲 財 無 益 。 惟 有 公 義 能 救 人 脫 離 死 亡 。
11:5 完 全 人 的 義 , 必 指 引 他 的 路 。 但 惡 人 必 因 自 己 的 惡 跌 倒 。
11:6 正 直 人 的 義 , 必 拯 救 自 己 。 奸 詐 人 必 陷 在 自 己 的 罪 孽 中 。
11:7 惡 人 一 死 , 他 的 指 望 必 滅 絕 。 罪 人 的 盼 望 , 也 必 滅 沒 。
11:8 義 人 得 脫 離 患 難 , 有 惡 人 來 代 替 他 。
11:9 不 虔 敬 的 人 用 口 敗 壞 鄰 舍 。 義 人 卻 因 知 識 得 救 。
11:10 義 人 享 福 合 城 喜 樂 。 惡 人 滅 亡 , 人 都 歡 呼 。
11:11 城 因 正 直 人 祝 福 便 高 舉 。 卻 因 邪 惡 人 的 口 就 傾 覆 。
11:12 藐 視 鄰 舍 的 , 毫 無 智 慧 。 明 哲 人 卻 靜 默 不 言 。
11:13 往 來 傳 舌 的 , 泄 漏 密 事 。 心 中 誠 實 的 , 遮 隱 事 情 。
11:14 無 智 謀 , 民 就 敗 落 。 謀 士 多 , 人 便 安 居 。
11:15 外 人 作 保 的 , 必 受 虧 損 。 恨 惡 擊 掌 的 , 卻 得 安 穩 。
11:16 恩 德 的 婦 女 得 尊 榮 。 強 暴 的 男 子 得 貲 財 。
11:17 仁 慈 的 人 , 善 待 自 己 。 殘 忍 的 人 , 擾 害 己 身 。
11:18 惡 人 經 營 , 得 虛 浮 的 工 價 。 撒 義 種 的 , 得 實 在 的 果 效 。
11:19 恆 心 為 義 的 , 必 得 生 命 。 追 求 邪 惡 的 , 必 致 死 亡 。
11:20 心 中 乖 僻 的 , 為 耶 和 華 所 憎 惡 。 行 事 完 全 的 , 為 他 所 喜 悅 。
11:21 惡 人 雖 然 連 手 , 必 不 免 受 罰 。 義 人 的 後 裔 , 必 得 拯 救 。
11:22 婦 女 美 貌 而 無 見 識 , 如 同 金 環 帶 在 豬 鼻 上 。
11:23 義 人 的 心 願 , 盡 得 好 處 。 惡 人 的 指 望 , 致 干 忿 怒 。
11:24 有 施 散 的 , 卻 更 增 添 。 有 吝 惜 過 度 的 , 反 致 窮 乏 。
11:25 好 施 舍 的 , 必 得 豐 裕 。 滋 潤 人 的 , 必 得 滋 潤 。
11:26 屯 糧 不 賣 的 , 民 必 咒 詛 他 。 情 願 出 賣 的 , 人 必 為 他 祝 福 。
11:27 懇 切 求 善 的 , 就 求 得 恩 惠 。 惟 獨 求 惡 的 , 惡 必 臨 到 他 身 。
11:28 依 仗 自 己 財 物 的 , 必 跌 倒 。 義 人 必 發 旺 如 青 葉 。
11:29 擾 害 己 家 的 , 必 承 受 清 風 。 愚 昧 人 必 作 慧 心 人 的 仆 人 。
11:30 義 人 所 結 的 果 子 , 就 是 生 命 樹 。 有 智 慧 的 必 能 得 人 。
11:31 看 哪 , 義 人 在 世 尚 且 受 報 , 何 況 惡 人 和 罪 人 呢 。
參考資料:聖經.箴言
⑵ 關於道德行為的小故事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一: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解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芸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詟為文景之治。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二: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肖看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綠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峧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三: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仙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四:
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伯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可姜肱這是什麼綠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瀲,並且很懊悔,就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五: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⑶ 關於道德的小故事
1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
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
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5飛翔的蜘蛛
信念是一種無堅不催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
一天,我發現,一隻黑蜘蛛在後院的兩檐之間結了一張很大的網。難道蜘蛛會飛?要不,從這個檐頭到那個檐頭,中間有一丈余寬,第一根線是怎麼拉過去的?後來,我發現蜘蛛走了許多彎路--從一個檐頭起,打結,順牆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翹起尾部,不讓絲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別的物體上,走過空地,再爬上對面的檐頭,高度差不多了,再把絲收緊,以後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蜘蛛不會飛翔,但它能夠把網凌結在半空中。它是勤奮、敏感、沉默而堅韌的昆蟲,它的網製得精巧而規矩,八卦形地張開,彷彿得到神助。這樣的成績,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於是,我記住了蜘蛛不會飛翔,但它照樣把網結在空中。奇跡是執著者造成的。
(3)有道德的故事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
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
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一切不侵犯非己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也就是說不能刻意欺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故意欺壓自己。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亦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為,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⑷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我和媽媽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回巍巍地答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一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一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
⑸ 有沒有關於道德的小故事
1、斷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庄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
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
一隻斷箭,箭囊里裝著一隻折斷的箭。
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溫馨提示: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價值
不要讓昨日的沮喪令明天的夢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面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溫馨提示: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我們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3、昂起頭來真美
別看它是一條黑母牛,牛奶一樣是白的。
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挺漂亮,珍妮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珍妮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珍妮,你昂起頭來真美!」老師愛撫地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往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種美麗,而很多人卻因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樂。
溫馨提示: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貌若天仙,還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頭來,快樂會使你變得可愛——人人都喜歡的那種可愛。
4、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溫馨提示: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⑹ 有關道德的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⑺ 關於道德的故事
在洪澤湖形成之前,那兒除了有一些小湖之外,還有很多人居住。慢慢的人心變壞了,上天決定向這個地區降下大難,淘汰壞人。觀音菩薩非常慈悲,想要盡力的挽救人,於是變化成一個賣饅頭的老太太,來到了那兒……
位於江蘇西部淮河下游的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所在的地區經科學考證,原來並不是一個大湖,而是由泥墩湖、萬家湖等眾多小湖構成的小湖群。那麼洪澤湖後來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學者們有的認為是地殼斷裂形成凹陷,才在小湖群的基礎上形成了洪澤湖;有的則認為在南宋時,黃河決口倒灌入淮河,黃、淮合流水位抬高,將原有的小湖群連成一片,才匯聚成了洪澤湖。這是專家的說法,然而在當地還有一個關於洪澤湖來歷的傳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據這個傳說里講,在洪澤湖形成之前,那兒除了有一些小湖之外,還有很多人居住。慢慢的人心變壞了,上天決定向這個地區降下大難,淘汰壞人。觀音菩薩非常慈悲,想要盡力的挽救人,於是變化成一個賣饅頭的老太太,來到了那兒。她賣的饅頭又大又好,可人們買了饅頭都不給家裡的老人吃。菩薩暗想:這里居然沒有一個孝敬老人的,怪不得此地人要遭劫難。到了年底,菩薩把店門一關就准備離去,任由此地遭災。就在此時,門外來了一個買饅頭的小孩,菩薩開了門,賣給他饅頭,又一問便知道他之所以來買饅頭是要孝敬奶奶,給奶奶吃的。菩薩便告訴那個小孩:你每天上學,路上不是有個庵嗎?庵前有對石獅子,你早晚望一望它,看見石獅子眼一紅,你就趕快帶你奶奶往高處走,因為水馬上就要到了。
從此,那小孩早晚上學、放學時,都要去看看石獅子的眼睛是不是變紅了。他的這種行動被一個屠夫發現了,就問他,小孩便告訴他:石獅子眼一變紅,就要來大水了,人就要趕快走。屠夫聽了根本不相信,為了作弄那個小孩,第二天屠夫就用殺牲畜時手上粘的血塗紅了石獅子的眼睛。小孩一見,飛奔回家,拉上奶奶便逃。屠夫看了笑的直不起腰來。當祖孫倆逃到高灘上時,地就塌陷了,大水也來了,沒有逃出的人全部葬身水底。過去有人住的地方都化成了一片汪洋,洪澤湖便從此形成了。
⑻ 關於道德的故事有哪些
三個道德小故事
其一: 19世紀末美國紐約有某大富翁,翟華仆一個,名丁龍.數年後將之辭退但該富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名於難.丁龍聞訊後即自動返回侍候在側,翁不勝感致動,因問日:"我早將辭退,為何自願重返?"丁龍答日:"家父早有明訓;親鄰有難,必助之?"翁聽後又問:"令尊是否讀過孔孟這賢書有以教之?"龍答日:"家父乃草莽農夫,不識字"公繼問日:"令祖父心讀過書?"龍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讀過書,非書香子弟."翁聞後驚嘆不止.
丁龍在富翁處又工作多年,辛勞致病而死,死前對翁日:"余多年來所獲薪金未嘗多用悉數積存於此,有一萬余元,不如奉還."翁大慟遂又捐贈十餘萬美金,加原數總共約20萬美金,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立"丁龍漢學講座"以資紀念這位目不識丁,但積中國倫理道德於一身的華丁.
其二: 我們都知道在廈門附近有一個小島,叫鼓浪嶼.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美國在此皆設有領事館,這可能是因為鴉片戰爭後吧!廈門得通商風氣之先的結果,其中當然有美國領事館,在解放前就僱用本地人看家門.
而解放後,西人都撤館歸國了,美國領事館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頭.妙的是該館有一個看門人,在解放後照舊上班,每天看門,夜晚關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一個忠實的守門犬一樣,也許對他的稱呼有過於離譜,但是他這個人物做出了一個別人做不了的事,這個看門的後來怎麼了,在40年來竟然也相安無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美國人回來以館了,此時就面臨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這個守門人多年來欠奉的薪水,到底應該由誰來付?怎麼付法?據說些事一路拔到美國國務院,各部門官僚經多次爭論後,竟然沒有人願意受理.最後只好由浪嶼約的美國領事館務同仁自願捐款,湊成一筆錢,算是這位官運亨通門人的薪金,這件事就這樣告一段落了.
其三:據我所知,到西安去玩的遊客,必經的景點之就是碑林.這個碑林倒真是中國文化的寶藏.劉遵義教授早在1980年就去過那裡,西安這個古都現在已位屬一個"廢都"了,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有許多去參觀碑林的遊客都是在一種滿目瘡痍的廢墟中誤闖入"碑林"的,只見在一塊破亂不堪的荒地上胡亂擺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石碑.從我叔叔那了解,他那次去那旅遊時看到了以下的情形.他隨著導游等在人在"林"中漫步時,附邁卻圍著一堆堆的本地人,他們在幹嘛呢?個個衣履不整,蓬興垢面,令他們看的人有種不覺生厭的感覺."叔叔還告訴我:"在那時分看到了一塊石碑,通過他的敘述才知道,這塊石碑在中學課本上早已讀到"大唐景教碑"?可悲啊!這些群眾之中雙有多人知道這些碑都是中華文化的無階之寶?也許這些寶物剛剛出土,也許一些看來生厭的"無知"群眾之中就有不少人是"埋寶"的英雄.
這三個小故事帶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延續不見得完全由書本得知而是與生俱來,還有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鎖事,它們的種種都是由習慣的最基層滋養出來的.
⑼ 做個有道德的人的事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乘公交車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⑽ 中國古代18個道德故事有哪些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並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7、樂善好施:李士謙是北朝魏齊時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幾千石糧食借給鄉親,但當年災荒,借糧的人無力償還,他.便將借契全部燒掉。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的人來還糧,他仍然堅決拒收。這也成為樂於助人的典範。
8、張良拜師: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9、崔樞還珠:崔樞是唐代人,他趕考時曾和一個商人住在一起。後來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給他一顆價值萬貫的寶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寶珠,而是將其一同葬進墳墓。他的不貪錢財後來傳為美談。
10、捨身救友: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都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11、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12、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搞梨來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13、晏子朝總是乘弊車駑馬:春秋時,齊國國相晏子上朝總是乘弊車駑馬。齊景公多次派人送給他豪華大車,他都謝絕了,認為自己管理百官,應該從自己做起、勤儉節約,為百官和百姓作出表率。
14、程門立雪: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1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範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離別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範式果然從數千里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16、緹索救父:西漢時,官吏淳於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於緹索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17、孟母三遷: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18、趙柔賣梨:趙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賣犁,有個人要買趙柔的犁,趙柔要價二十匹絹,另一人見他要價太低,於是要出三十匹絹來買,趙柔卻說,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還是賣給了原來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