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評論
⑴ 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評論【600字】
首先要明白未成年人是祖國家庭的未來只希望;教育是第一首要!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二、要全社會參與:學校、家庭、宣傳系統等進行道德與文化的宣傳教育。三、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一定一定要把文化層次分布建設部署好,這是搞好人文環境大問題!千萬不能搞濁低媚俗泛濫\「文化」;權政者文化專家者必須明白文化概念:文是聖說覺悟的理律;化是覺明之歸;道化、德化、化育、造化、中化、中國化的文化;在高度人文環境中未成年人就自然得到教化培育。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弊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既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⑵ 如何正確看待道德的評價標准
(一)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 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 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兩者 相輔相成、相互促益。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 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 覺遵守的。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 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2.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 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 道德的培養,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 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 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 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 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 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二)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調整的對象不同。法調整的是人們 的外部行為,即意志的外在表現,因為法定首 要任務是要建立一種外在秩序。道德則不 同,它同時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和內在動機 都符合道德准則。它給人們提出並要求解 決的不僅是舉止行動,還包括動機和世界觀 問題,而且更注重後者。 2.表現形式不同。法是以「國家意志」形 式出現的,表現在政權機關所制定的憲法、 法律、法規、決議、條例、指示等規范性 文件中。道德則是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 的,作為「社會意志」,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 式,如醫務道德、政治道德、商業道德、社 會輿論、社會公約等。 3.調節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過為人們確定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 通過建立法律關系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 系。而道德則主要是通過為人們指出在社 會生活中的義務,在人們中間建立起以義務 為紐帶的道德關系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 系。 實踐中應盡力從兩個方面來正確處理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一是健全「法 制」與強化「德制」同步進行;二是在法律 與道德之間再造資源,構建區別於法律和道 德又能對法律和道德予以雙向彌補的第三 種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應取向法律規 范極限度周延並實效於經濟生活的所有領 域,構建法制形式合理與價值基礎相統一 的「現代法制」。「現代法制」的起點就是 對「傳統法制」從法律觀念、法律體繫到法 律實施予以系統性變革。 其次,在強化「德制」方面,應奉行道德制 度化建設。道德制度化路徑,是把道德調整 由內在心裡擴延至外在行為、由輿論譴責 升格為強行制裁的過程。這種通過道德制 度化賦予道德「硬」的約束力的做法,就可以 迫使人們履行道德義務,或者遭受道德懲罰, 在法律難以干預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權 力」來彌補。 最後,道德制度化建設何以讓道德 有「硬」的約束力呢?道德的天性決定其無強 制威懾的約束效果。所以,只有尋求另一種 強制力的幫助,以此構建道德的硬性約束力 ——道德社會強制力。法律制定的嚴格過程 性及其高成本,決定了法律規范是永不能觸 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而道德隨機應 變的特點恰恰符合變幻莫測的社會,但作用 力弱化常常讓道德無法發揮其作用產生良 好社會效應。正是因為「強制性」有餘而「靈 活性」不足的法律規范,與「靈活性」有餘而「強 制性」不足的道德規范之間的這種天然性的 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很容易構架起 與法律、道德相關聯又明顯區別於法律、 道德的第三種力量。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 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並不是萬能的, 高度的法律化一定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正 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必將對社會的發展 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⑶ 中國好人怎麼寫評論
1、中國好人,你們是社會的脊樑,是道德的楷模。你們的善行義舉,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令我們深感敬仰。
2、中國好人,你們的善良和大愛無疆,讓我們深受感動。你們的付出和奉獻,教會了我們如何去關愛他人,如何去擔當責任。
3、中國好人,你們的善行義舉,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你們的無私奉獻,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珍惜生命,如何去追求幸福。
4、中國好人,你們的存在讓我們倍感溫暖。你們的正義和勇氣,鼓舞了更多的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建設和諧社會。
5、一個好人的生命充滿了愛和關懷,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奉獻和付出。
6、這位好人面對危險,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他的見義勇為行為值得我們贊揚和支持。
7、好人好事是社會的瑰寶,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8、這位好人的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和正義,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9、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那些無私奉獻的好人,他們的善良和正義感讓人們感到溫暖和希望。
10、這位見義勇為的好人展現了高尚的道德品質,他的勇敢和正義感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
⑷ 道德是以什麼作為評價方式
道德以善惡為評價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版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發揮自權身的調節作用。
拓展資料
道德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比如說一個大學生,有 淵博的知識,過人的能力,但是他沒有道德,不做好事做一些壞事,那麼他和其他的犯罪 對我們更加危險。再比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基本的道德,那麼就無法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無法在世界立足。所以說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沒有基本的道德即使你再強大,別人對你也只是表面順從,其實內心 對你是非常鄙視的。
道德高尚的人能夠 樂此不疲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蒙昧無知 、 損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