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循環
⑴ 天道循環,往復不息。大道無言,其行且堅。什麼是天道
天道,是指天的運動變化規律。「道」是中國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范疇,表示終極真理、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天道,指運作永恆一切的道。道生萬物,道於萬事萬物中,又以百態存於自然。
中華古老的天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詞。在中國古代儒學中天道常與人道相關聯,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1)道德循環擴展閱讀:
所謂天道,即使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規則的,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能量守恆定律。
因為自身的原因,我們只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後,便可以永存於世。
同樣的,感悟天道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預知到一些事情的發展軌跡,因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通一道,而齊萬道,此道即天道也。
⑵ 道德經講述因果循環天道自然的是哪段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⑶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六章循環往復,你看過嗎
萬物都在運行,我從中看到它們向本源的復歸。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其根本或原點。回歸根本是事物的守靜,這叫返回生命的本來狀態。返回到生命的本來狀態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懂得客觀規律並遵循規律則有謙卑之明。如果不明白、不堅守住這些自然規律,而強作妄為,則必定會招致失敗、災難和凶險。
懂得守靜復命這個客觀規律則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公正坦盪,做到了公正坦盪就具備了眾人歸附的王者之德,王者之道則合乎自然的法則,合乎自然的法則就合於大道,合於大道則能長久永存,終身都沒有危險。
3、“常”就是自然法則,客觀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恃智而無視客觀律,是致命的自負;治理國家、企業經營如果不認清客觀規律、不順應客觀規律,決策上就會陷入主觀武斷和妄作,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和損失,甚至滅頂之災。“反者道之動”。世間千變萬化中那個不變的就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
⑷ 按道德的角度來講,等對方掛電話表示尊重是否為一個死循環
不是的
。這個等對方先
掛電話
並不是說你不掛電話對方也不掛電話,這種尊重是兩個人通完電話,如果是和長輩,上司或者同事通電話,那就讓對方先掛斷,以表示尊重,如果是和自己的好朋友通電話,誰掛斷都是一樣的,這是我個人想法。
⑸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
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5)道德循環擴展閱讀: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普遍的倫理原則的定向階段。公正被看作是與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要求在邏輯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決斷,這些原則是抽象的、倫理的,如金箴(基督)、絕對命令(康德的)等。
它們不是像聖經上的「十誡」那樣的具體的道德准則。這些實質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則,人的權利的公平和對等原則,尊重全人類每個人的尊嚴的原則。
⑹ 求助,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三個名詞解釋。 法律的內在道德 政體循環論 綜合法學 感謝!!!
1 新自然法學代表人富勒針對自然法學派忽視法的形式方面的特徵的問題,提出了「程序自然法」理論,即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須包含著自己應有的道德性。法律必須有其內在的道德,包括法律應該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開性、明確性、穩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官方行為與公布的規則必須一致性等八條准則。富勒認為這些程序「美德」與實體法實現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種「內在道德」。
2 波里比阿(Polybius,前204~前112年)認為:每種政體本身都包含走向衰頹的因素,六種政體是按君主制、獨裁製、貴族制、寡頭制、民主制、暴民制再到君主制……的順序不斷循環的。
國家產生後的第一種政體是君主制。君主最初不世襲,但由於君主逐漸演變為世襲,君主們改變了最初那種簡朴的生活和對臣民的關心,開始超出法度而為所欲為,君主制變成了暴君制。暴君的統治引起憤恨,一些高貴而勇敢的人領導人民推翻暴君制而建立了貴族制。起初,貴族統治者仍把關心公共幸福作為自己的施政目的,但隨著貴族們的權力變成世襲權力,並掌握在那些根本不了解社會平等和自由的要求的人手中,貴族制就演變成為寡頭制。
寡頭制的核心就是權力的濫用、貪財、縱欲無度和違法行為;人民奮起反抗,將原來的統治者或處死或驅逐,建立了民主制。民主制下的主宰力量是大多數人的決定,對法律的服從和對神、父母、長者的尊重居於統治地位。不久,民主制的第一代創立者所珍視的自由與平等,在他們的後代那裡失去了意義。富人們用小恩小惠去腐化人民,人民則推選shan動家作首領,自己不再參與國事的實際管理,導致了民主制向平民制的墮落。在平民制下,暴力的統治確立起來,聚集於首領周圍的一群人進行了殺戮、放逐和土地的重新分配,直到他們完全變成粗野並重新為自己找到一個專制君主為止。這表明,平民制不僅是最壞的政體,而且是政體更替的最後一個階段,政體自然發展的終點與其起點在此重合。君主制又重新登場,新一輪的循環開始了。「這就是國家的循環,這就是自然的秩序,統治形式據此而變化,從一種形式轉向另一種形式,最後又重返自身。」
3 20世紀以來西方法學的發展存在著一種「綜合」的趨勢,進而形成了綜合法學思潮。綜合法學思潮的出現是20世紀科學發展的綜合性和邊緣性總趨勢在法學中的體現。綜合法學思潮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強調對自然法學、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融合,主張法是價值、形式和事實的統一,倡導用綜合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形成綜合的法律觀念、法律哲學和法學體系。綜合法學思潮既體現了三大法學流派「合流」的趨勢,又反映為試圖綜合三大法學流派並超越三大法學流派的綜合法學的產生;同時, 法律政策學、多元論法學和新修辭學法學等法學派別中也大量的滲透出綜合法學思想。
⑺ 《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原文出自於戰國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白話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7)道德循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有《道德經》。
⑻ 簡述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版;道德發展的總權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8)道德循環擴展閱讀:
對這一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同學者看法各異。其中非階段論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認為兒童的道德行為是情境性的,沒有發展階段可言。階段論者(如,格塞爾、弗洛伊德、皮亞傑和科爾伯格)則認為,兒童或個體的道德發展與其心理發展的其他方面一樣存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格塞爾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
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⑼ 天道循環是什麼意思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天道循環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運行是可以循環的,世事輪回,生生不息的意思。
天道:
【拼音】[ tiān dào ]
【解釋】1、中國古代哲學名詞。指日月星辰等天體的運行規律。唯心主義認為這是神的意志的體現;唯物主義認為這是不體現任何意志的自然現象。2、佛教六道之一。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9)道德循環擴展閱讀:
有關「天道」的成語:
天道酬勤
【拼音】[ tiān dào chóu qín ]
【解釋】天道:天理;酬:報;勤:勤奮。上天會酬報勤奮的人。指下了苦功夫必然會有成就。
天道昭彰
【拼音】[ tiān dào zhāo zhāng ]
【解釋】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天道人事
【解釋】: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天道人事不可違背。意謂大勢所趨。
【出自】:《元史·謙希憲傳》:「因為書與宋四川統制余玠,諭以天道人事,玠得書愧感自守,不敢復輕動。」
【示例】:嗟呼!不知此正所謂~也。 ◎清·鄭板橋《雍正十年杭州韜光庵中寄舍弟墨》
【拼音】[ tiān dào wú sī ]
【解釋】指上天很公正,不偏不倚。
⑽ 用新道德觀念理解實施礦業循環經濟——在河南省礦業循環經濟高層論壇上的發言
河南靈寶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地方。在中國的古代文化中遺留了大量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道德理念。今天在這里研討循環經濟,有其特殊的意義。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有人稱為「罪感文化」,從基督教的「原罪說」引出「贖罪—救世說」,構成西方文化的心理傳統。
在西方基督文化出現前的500多年,我國古代文化已經確立了「憂患文化」、知常道久。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富於遠見的理性思維。比如: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恆善救物,而無棄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傳》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患而豫防之。」孟子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荀子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有洿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古代聖人的這些論述,是以道德觀念為基礎提出的命題,傳承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20世紀60年代,國際學術界討論「增長」與「發展」的概念,增長通常指經濟量的增長;發展是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協調發展的系統工程。上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專門小組發表了《只有一個地球》。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召開「人類與環境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1981年美國萊斯特.R.布朗發表了《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及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1997年6月,聯合國在紐約展開特別首腦會議,謀求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人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盲目奪取自然資源,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平衡,帶來資源危機,威脅著人類生存和發展,在開發自然資源實踐中逐步認識到要珍惜資源和保護資源。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以現代科技為依託,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精神文化的文明發展為基礎的新時代。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主題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強調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發展權利時,要保持其與自然相協調的關系;二是強調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承認並努力做到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機會平等。提出社會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特徵。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價值觀,從過去的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轉變為和諧關系;二是發展觀,從過去的單純經濟指標轉變為以經濟、社會和自然綜合協調發展為目標;三是全球觀或整體觀;四是時間觀,從只考慮當前到以當前為主、兼顧長遠轉變為當前與長遠同時考慮並策劃。
我國很重視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事業。」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結合中國發展的當前和長遠的需要提出的系統理論和實踐,可持續發展理論更廣泛、更結合中國實際的理論。
說到可持續發展,都與資源有密切關系。泛資源是自然資源的延拓,是對人類或非人類有用或有價值的所有組分的集合。分為硬資源和軟資源。硬資源是客觀存在的,在一定的技術、經濟、社會條件下能被人類用來維持生態平衡,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並能形成產品和服務的有形物質,自然資源是其主體,礦產資源屬於硬資源。軟資源是包括科技資源、信息資源、社會資源、時間資源等以智能為基礎的或無形的但對人類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至關重要的資源。
地球造就人類,人類在改變地球。礦產資源是地球賦予人類的財富,也是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利用。隨著人活動的急劇增加,不得不關心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這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提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內涵所在。
我理解,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包含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使其泛資源的相互轉換,達到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的深化,僅僅是用「原罪說」、「憂患文化」理解認識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已經不夠,必須建立科學發展觀,不斷注入新的內涵、認識方式和實踐行為,才能不斷地適應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對此,我認為有社會和企業兩大層面問題。社會層面主要依賴政府的政策引導,企業層面主要依賴企業的實踐。今天,我們以礦業為主討論科學發展觀,研究礦業循環經濟。我認為正確理解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有利於研究的深入。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一,不能簡單地採用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非洲、南美洲國家大型礦產地開發利用的模式。在我國的多數大型礦產地的開發過程中,必然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區域,就是所謂礦城的出現。對於一個具體地方的礦產資源,必然有發現、起步、發展和終結的過程。要避免出現「礦興城興、礦衰城衰」,就必須用科學發展觀實施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河南省平頂山市、安陽市、焦作市是這樣的典型。我注意到靈寶市也正在走這樣的發展道路,感到很可喜。一個礦業城市一旦出現,作為地方政府就要用科學發展觀引導社會的發展,逐步實施不依賴礦產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河南的礦產資源,其總量不具全國的優勢,但是河南的地理位置和中原文化發展歷史,決定了河南礦產資源開發量長期在全國處於重要的位置。煤炭、鋁土礦、黃金等礦產資源,長期處於開發量與資源量不相稱的地位。如何進一步發揮河南的地理位置優勢,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利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資源需求持續增長的難得條件,在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同時,不能將河南建成「原料基地」,要充分利用開發礦業得到的資金、技術、人才的積累,加快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可以假想,就是在20年後,當我國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後,河南省境內沒有礦業或礦業減到最低限度的時候,河南能否仍然是處於國家地理中心地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區域。我想,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礦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對於以礦業為基礎的城市、地區,礦業循環經濟更為重要,礦業循環經濟從礦出發,而一個地區的長期發展卻不能局限於礦,要走出一條以礦而興、沒有了礦仍能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城市。這是近20年用科學發展觀思考、實施循環經濟的目標之一。
作為礦業企業實施科學發展觀,首要的是愛惜、珍惜資源;第二是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第三是發現更多的可利用資源;第四是利用新技術,實施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延長礦山的壽命;第五是樹立采礦塑造新環境的新觀念,為礦產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是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須立即行動起來。當前首先是利用好歷史遺留的廢棄物,盡可能地資源化。歷史遺留的大量尾礦、廢棄物,有的已經是寶貴的資源。欒川鉬礦的大量尾礦可以說是全國的典型之一。第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盡可能地減量化。在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尚不能減量、也不能資源化的,應當合理處置。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在,對礦產資源的認識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合理處置礦山尾礦、廢棄物,就越來越重要。對此,政府要有行政的管理辦法,企業要從礦山企業資源實際出發,採取必要的措施。第三是合理部署,加強深部、外部的勘查找礦,延長礦山壽命,為礦產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時間。第四是實施將采礦破壞環境轉變到塑造新的環境戰略。采礦必然改變生態環境,如果讓生態環境惡化就是破壞,如果能讓生態環境優化就是改善。大量的實踐證明,采礦可以做到改善環境,能夠做到改善環境,也應該做到改善環境。第五是有計劃地保護采礦遺留的地下空間,特別是地處中原、有重要地理位置的河南,對於過去、現在和將來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遺留的地下空間,在儲存、旅遊、軍事等方面將會是越來越重要的資源。
最後,我想講一講礦業和土地。如果礦可以在全球平衡供給,特別是重要的礦產資源也是在全球平衡供給;但是,土地難在全球平衡。礦業循環經濟應該與土地有密切的關系。這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是當前地方政府最關注的重大問題。探礦、采礦要用地,傳統說法是要破壞土地,減少耕地。用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政策對頭、措施恰當,采礦及其後續的工作,可以提供建設用地、林用地、耕地。實施礦用土地的整理、復耕,是礦業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原地區,城市建設和道路建設需要大量石料,有大量採石場,在作這些開采地的規劃時,就要與增加建設用地、整理耕地結合起來,將采礦與開發新的用地結合起來。實施地面開采礦區的整治工作,將會提供新的可用地。河南開採煤炭的歷史悠久,遺留了大量開採煤炭損壞的土地,有計劃地對這些土地實施整理,按照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分別作為建設用地、農用地、林地等。在用地指標十分緊缺的現在,能夠通過整理、建設得到新的耕地,這些新增耕地的指標可以置換,我想,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政策措施,是政府管理機關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