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晚清司法改革

晚清司法改革

發布時間: 2025-05-20 09:31:12

⑴ (世界歷史)晚清如何改革司法制度

清末法制變革概況
1.不平等條約對清末變法的影響。
2.清末修律的方針:內「參考古今,博容稽中外」
3.清末修律主要特點:(1)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借用西方近現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制度的內容,即成為清代統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2)在內容上,清末修訂的法律表現出封建專義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3)變法過程中一直充斥著改革與守舊的矛盾與沖突。
4.清末修律的歷史意義:(1)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2)清末變法修律為中國法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3))清末變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近現代的法律學說和法度。

⑵ 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內容簡介

《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是一部深度研究司法獨立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學術專著。作者以歷史敘事方法,結合法律社會學分析,從總結傳統司法特性及其近代危機出發,深入探討晚清社會對司法獨立的思想認識及司法改革中的諸多挑戰。本書以晚清至民國時期為考察點,詳細考察了圍繞司法獨立的理論構建與制度設計,揭示了西方法治價值觀念在中國轉變為工具性理念的變遷過程。同時,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變遷對近代中國司法發展和當代中國司法改革與現代化的歷史意義。通過對司法獨立的歷史考察,本書不僅揭示了司法獨立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還為理解中國司法制度的演變提供了深刻見解。

本書首先回顧了中國傳統司法制度的特性和危機,揭示了晚清時期司法獨立思想的萌芽。在晚清社會,司法獨立成為應對社會變革和現代化挑戰的重要理念。然而,實際的司法改革卻面臨諸多障礙,如體制、觀念和權力結構的制約,導致司法獨立未能得到充分實現。本書通過歷史敘事,展現了晚清至民國時期司法獨立思想的演變歷程,揭示了司法改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進入民國時期,圍繞司法獨立的理論架構和制度設計成為研究的重點。民國政府試圖借鑒西方法治經驗,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司法獨立制度。然而,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受到傳統觀念、政治體制和經濟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書深入探討了民國時期司法獨立的實踐與理論,揭示了其在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本書最後部分探討了司法獨立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意義。通過歷史考察,揭示了司法獨立對中國司法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當代司法改革與司法現代化的啟示。本書不僅強調了司法獨立在促進司法公正、保護公民權利、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還指出了司法獨立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局限性與挑戰。

綜上所述,《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不僅系統地研究了司法獨立在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還深入探討了其在理論、實踐和歷史意義方面的多重維度。通過本書的分析,讀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司法獨立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演變,以及其對當代司法改革與現代化的啟示。本書為研究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司法制度變遷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理論視角。

⑶ 2.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

1、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展開。

為了在全國推行編練新軍計劃,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2、倡導商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接著,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注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度支部頒布《清理財政明定辦法六項》,負責統一各中央地方衙門收支、統籌外債借還、考核各省銀號以及規定對各省越時造報財政之懲處。

在現代財政預算的組成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福州道御史趙炳麟奏請中央制定全國預算。最終,清廷於宣統二年(1910年)首次編制第一次全國預算。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布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光緒皇帝詔准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興辦學堂的摺子,下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使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最終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12月6日,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新政中,先後裁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河東河道總督,裁雲南、湖北兩省巡撫等,改設其他機構或歸其他部門監管相關職務。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納武職。同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撫兼管;裁奉天府丞,改為東三省學政。設巡警部。設學部,裁國子監。除裁並增設行政機構外,清政府還下令「停捐納」、「裁陋規」、「定公費」。

5、考訂法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13日,清廷參酌各國法律,考訂中外通行法律。中國法律現代化由此起步,幾經反復,直至20世紀終結,尚未完成。不過,基本架構已在晚清新政時期奠定。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獎勵公司章程》《商標注冊試辦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產律》《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法官考試細則》《集會結社律》等等先後出台。

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三個總結性的大法:《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別在程序法和實體法領域為中國法律的現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雖因辛亥革命爆發,《民律》已不及審議頒布施行,但20世紀上半葉的民國政府無不繼承這三個大法。

6、籌蒙改制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在改革官制過程中,編纂官制大臣將京官編定復核,繕單進呈,後來上諭發布,宣布正式「理藩院著改為理藩部」。1907年清政府政務處大臣左紹佐、岑春煊等,奏請將熱河、察哈爾、烏里雅蘇台、庫倫、科布多、阿爾泰等地「悉照內地改設行省」,以期加強邊防。

清政府擔心沙俄出面反對,在征詢了各部大臣、各地將軍、督撫的意見後,僅宣布廢止從前關於蒙漢不得通婚的禁令,鼓勵內地漢人到蒙古開荒;在蒙古增設衛生局、巡警隊、學校、商品陳列所,舉辦所謂的「新政」。

(3)晚清司法改革擴展閱讀

就新政具體內容而言,新政與危機存在三種對應關系:

一、部分新政有利無弊,新政實施有利於危機的緩解,諸如裁汰撤並一些行政機構,司法改革,社會風俗改良。清政府將先前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這有利於更好地處理對外關系。

設立商部,班列外務部之後、其他各部之前,後來將工部並入,改稱農工商部,這有利於協調、管理實業,適應近代企業的發展。裁撤河東河道總督,將其所管業務改歸河南巡撫兼辦;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粵海關監督、淮安關監督,粵海關事務歸兩廣總督管理,將雲南、湖北與廣東的總督與巡撫機構裁並,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簡機構,有利於行政運作,也減少了冗員。

二、部分新政利弊參半,新政實施的同時引發了新的危機,如編練新軍、教育改革。對於清政府來說,編練新軍是完全必要的,編練的方式也是恰當的。但是,在編練過程中,引出了兩大問題。

1、巨額軍費的增加,到頭來都轉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煙酒稅所得,或系增加田賦所得,這就極大地刺激了民間對政府的怨恨。

2、擔負新軍編練之責的袁世凱通過各種手段,在軍隊中培植親信,灌輸對其個人的忠誠,將新軍變成他的親軍,變成其私人軍隊,尾大不掉。

這引起慈禧太後的疑忌,導致慈禧與其後的載灃等人百計削弱、打擊袁世凱,到頭來加大了袁世凱對皇室的離心力,最終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完全正確。

但學生在學堂里學的是新知識,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別是那批留學生,經東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法治的空氣熏陶,回過頭來,就覺得清政府專制、腐敗,左右不順眼,以至於相當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

辦學堂需要經費,聘教員需要經費,學校管理需要經費,購買書籍需要經費。先前的私塾,在辦學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尚可維持,換了學校,則不行。這就引起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

三、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懸疑。主要是官制改革與預備立憲,取決於實施的時機與策略,實施得當則有利於緩解或化解危機,不當則刺激或加重危機。

慈禧與載灃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至少有四個環節很不妥當:

1、通過官制改革而收漢族重臣的權利。

2、皇族內閣的產生,不適當地強化滿族權力,引起漢族大臣離心力。

3、對立憲派的處置失當。1909年至1910年,立憲派請願活動持續升溫,聲勢越來越大。這些請願活動,涉及的人很多,得到相當多的督撫支持,具有相當廣泛的民意基礎,且沒有什麼過激行為。

清廷對此並沒有加以適當的引導,先是拒絕,後是敷衍,最後輔以武力鎮壓。這樣既喪盡民心,也喪盡紳心,將立憲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4、載灃對袁世凱的處置,優柔寡斷,先懲後靠,全無章法。

⑷ 載灃的預備立憲的步驟

晚清政府之所以實行預備立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從國際環境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進一步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但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粉碎了他們企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迫使他們轉而採取「保全」、扶植清朝傀儡政權,實行「以華治華」,從而維護其殖民利益的政策。從自身利益出發,他們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憲政」的外衣。
就國內形勢而言,十九世紀晚期,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已發生了明顯變化,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在興起,封建專制主義制度與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與不斷高漲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銳;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發展,而代表資產階級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憲派也積極活動,企圖通過立憲 分得一點權力。不願接受任何變革的清朝統治集團,在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下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震撼下覺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將「全局糜爛」,「潰決難收」,必須慎重選擇「善後之策」,才能苟延殘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統治地位。
而所謂「善後之策」,就是「一曰用嚴峻之法,摧鋤逆拭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潛消戾氣」,即在加強鎮壓的同時,用「政治上導以希望」的策略,欺騙人民,瓦解革命,拉攏立憲派。

預備立憲的工作也相當艱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預備立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設立議會;三是實行地方自治。
1906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後,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比如,設立諮議局和籌建資政院。諮議局作為各省的議事機構,其許可權是討論本省應興應革事宜,討論本省的預決算、稅收、公債以及單行章程規則的增刪和修改,選舉資政院議員,申復資政院或督撫的咨詢等。但是,它的權力受到本省督撫的嚴格限制,同時也是極少數有產階級上層男子的代表活動場所,它並不具備資本主義制度下地方議會的性質。資政院於1907年開始籌建,它的宗旨是「取決公論,預立上下議院基礎」。它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議會,從它的人員組成、議事內容和程序看,它是完全受制於皇帝、毫無實際權力的一個御用機構。
另外,慈禧太後於1906年9月1日頒布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各地紛紛建立立憲團體,海外的立憲派也積極響應。
清政府於1908年8月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限,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條,其中關於「君上大權」的14條,規定皇帝有權頒行法律、黜陟百司、設官制祿、宣戰議和、解散議院、統帥海陸軍、總攬司法權等。11月,溥儀繼位。
1909年3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命各省當年內成立諮議局。12月,16省諮議局代表組成國會請願同志會,在1910年又3次請願要求速開國會。10月,資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開國會。清政府不得已將預備立憲期9年改為5年,定於1913年召開國會,1911年先成立內閣。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軍機處等機構,公布所訂內閣官制,組成新內閣,由慶親王奕劻任總理大臣。在13名國務大臣中,漢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滿族8名,其中皇族又佔5人,被譏為皇族內閣。至此,清政府借預備立憲欺騙國人。
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憤,同時也讓立憲派大失所望。《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則是在武昌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為了渡過危機而臨時炮製的「憲法」。沒有實質意義,並成為清朝政府預備立憲最後走向破產的記錄。
預備立憲的最初步驟是,1905年10月(光緒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載澤、端方、戴鴻慈、李盛鐸、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憲政。同年11月,又命政務處王大臣等籌定立憲大綱,設立「考察憲政館」。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經由歐、美各國及日本考查後歸國,擬出立憲方案。載澤並在《奏請宣布立憲密折》中指出,立憲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彌」,並說明「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慈禧太後很賞識載澤的意見,七次召見出洋大臣,並經御前會議反復籌劃,於9月1日頒布「預備仿行憲政」的諭旨。
這道諭旨中宣布了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預備實行的時間是「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預備內容是「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悉明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這些措施實際還是清末「新政」的內容。清政府要求天下「臣民」必須「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尊崇秩序,保持平和以預儲養成立憲國民之資格」,並強調先從「釐定官制」入手。
清政府「預備立憲」既同立憲派的立憲運動密切相關,又包含壓抑革命派的用意。在立憲問題上,立憲派與革命派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從1903年起,立憲派就積極宣傳君主立憲,要求迅速加以實行;革命派則堅決反對,並進一步發動反清武裝起義。當清政府頒布「預備立憲」的時候,立憲派與革命派立即圍繞「預備立憲」展開了大論戰。立憲派不但盛贊「五大臣」出洋考查憲政,還把「君主立憲」看作是救民於大旱之及時雨。革命派則著文立說揭露「君主立憲」的欺騙性。有的革命黨人如吳樾,還身懷炸彈去北京車站謀炸出洋的五大臣。

⑸ 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的根本目的延續清政府的統治。預備立憲內容:預備立憲的工作相當艱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預備立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設立議會。實行地方自治。預備立憲後果:晚清預備立憲這項政治活動有著保守性和欺騙性,這場憲政改革涉及的內容極其龐雜,觸動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預備立憲的直接後果: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熱點內容
民法典演戲 發布:2025-05-20 13:31:37 瀏覽:474
司法輔拍書 發布:2025-05-20 13:31:30 瀏覽:4
二建法規mp3 發布:2025-05-20 13:25:02 瀏覽:464
婚姻法34條中中止妊娠 發布:2025-05-20 13:24:46 瀏覽:168
勞動法年假界定 發布:2025-05-20 13:18:02 瀏覽:684
會計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區別 發布:2025-05-20 12:39:14 瀏覽:88
欺負殘疾人法規 發布:2025-05-20 12:39:04 瀏覽:596
合同法第34條 發布:2025-05-20 12:33:24 瀏覽:558
材料行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20 12:24:18 瀏覽:784
銅粱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0 12:24:16 瀏覽: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