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總編
❶ 王磊的主編
《我們從天山走來》(北京大學出版2007年11月第1版)期刊類論文:1、「論人大釋法與香港司法釋法的關系」(《法學家》2007年第3期)2、「『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7月)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官員」(《法學》2007年第2期)4、「論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律化」(《人民檢察》2006年8月上半月,最高人民檢察院)5、「憲法如何面對未來?」(《中外法學》2005年第1期)6、「人權的憲法保護的幾個誤區」(《法學家》2004年第4期)7、「法官對法律適用的選擇權」(《法學》2004年第4期)8、「對大學生犯罪暫緩起訴的憲法性審查」(《法學雜志》2003年第5期)9、「收容遣送制度的憲法性審查」(《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10、「戰爭與憲法」(《南風窗》2003年4月上總期235期)11、「憲法實施的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12、「執政黨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黨建研究》中共中央組織部,2003年第2期)13、論憲法的概念(《法學雜志》1999年第5期)14、對行政立法權的憲法學思考(《中外法學》1998年第五期)15、論我國單一制的法的內涵(《中外法學》1997年第六期)16、論我國的憲法解釋機構(《中外法學》1993年第6期 )
❷ 張文顯主編的法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有什麼不同
各個學校不同專業指定的教材是不同的,你要上你所報考的學校的研究生部網站,查看本年度所指定的考試科目和指定書目,然後才知道要買哪種書。如果是沒有指定的,高教的吧,主流觀點。其實兩者差距倒不大,很多都是同一個人編寫,在兩家出版社出版的。
❸ 誰有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這本書里的全部定義
就如在許多其他領域一樣,對於法律的某些方面,我們也可以了解但卻不理解。許多盲區常常使我們的知識晦暗不明,它們不僅在強度上變化多端,遮蔽它們的障礙物也是紛繁多樣。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夠僅僅採用同樣的途徑,並且,除非我們能夠找出煩擾的特徵,我們就不清楚自己需要採用什麼手段。
在分析法學的那些問題中,我所擬探討的那諸多煩擾都可謂擲地有聲。分析法學往往以回應定義的要求為特徵:法律是什麼?什麼是國家(State)?什麼是權利?什麼是佔有?我之所以選擇現在這些話題,是因為在我看來,對法律通常的定義模式並不洽適,而且還使得對法律的闡釋更為麻煩;我認為,對這種定義模式的使用,在某些方面導致了實踐中法理學與法學研究的兩張皮。而且它還導致了這樣的一種印象,認為存在某些特定的基本概念,對於這些概念,如果不進入某一令人討厭的哲學觀點的叢林,法學家們(lawyers)就不希望去闡明它們。我希望我能夠指出,事實並非如此;無論那些法律的概念多麼重要而基本,只要據其特徵採用適當的方法,都能夠闡釋清楚。這些方法曾被我們的先輩們驚鴻一瞥,但對它們充分的理解與發展則是在我們這個時代。
如我上文所涉及的那些問題,「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法律?」「什麼是權利?」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同樣形式的話語可能會被用來探求法律或政治制度的一種定義,或者其誘因(cause)或其宗旨(purpose)或其證成(justification)或其根基所在(origin)。但是,為了使得它們避免與其他問題相混淆的危險,倘若我們將這些對定義的要求轉述為「什麼是『國家』一詞的涵義?」「什麼是『權利』一詞的涵義?」那些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可能就會容易感到不適,好像這使得他們的問題平凡瑣碎而無足輕重了似的。因為,他們所欲要求的本來難以從一部詞典中得出,而此一對他們問題的轉化卻表明這是可以的。這種不適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並且值得重視:它強調了這一事實,那些問這些問題的人並未要求人們教他們如何正確地去使用這些詞彙。這一點他們知道但卻依然莫衷一是。因此,僅以什麼才能被正確地稱之為權利、法律或者法人團體(corporatebody)等例子而言,這類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並且我們不能告訴質疑者,如果他仍然迷惑,那麼他可以愛怎樣使用這些詞彙就怎樣使用,而不必管公共的傳統習俗。[1]因為困惑產生於這樣一個事實,也即是,盡管這些詞彙的一般用法眾所周知,但它們並未被理解;它們之所以不被理解,是因為與其他最常用的詞彙相比,這些法律語詞卻有著非常不同的異變(anomaly)。比如「法律」一詞本身,有時候它的一個異變之處是,它所適用情況的界域具有某種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利於從這種適用中析出任何原則的最初的努力,盡管我們確信這里會有某些原則在內,並且它不是一種表面的差異下之無端的確信。因此,盡管要求去解釋與眾多各不相同的人都叫湯姆相應的原則明顯地是荒謬的;但在國內法的范圍內,去問為何大量種類各不相同的規則會被稱為法律,則不會讓人感到荒謬。同樣,盡管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問為何國內法與國際法都是法律,這樣的問題也不會讓人感到荒謬。
但是,在此種或者其他情況下,我們會為一種不同但卻更為棘手的異變所困擾。定義諸如「法人」、「權利」,或者「責任」這些詞彙的最初的努力揭示,它們在世界上與其對應物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系。這就與大部分普通詞彙有所不同,並且,與我們在這些普通詞彙定義中的應用也不相同。沒有什麼能夠簡單地「對應」這些法律詞彙的存在,並且,當我們試圖定義它們時會發現,我們在我們的定義中認真處理的表述特指了不同種類的人(persons)、物(things)、種性(qualities)、事件(events)與過程(processes),以及物質的現象或者精神的現象,盡管有時它們與這些法律詞彙精確之間也會存有某種聯系,但它們永遠不能與這些法律詞彙等同。在表述那些法人團體概念的情況下,這種表現最為明顯;在說法人不是一個自然人的序列或者集合時,這點表現的就更為平常。但對於其他法律詞彙而言,這也同樣是對的。盡管一個人具有的權利往往指的是某種期待(expectation)或權力(power),但對「一項權利」的表述並不能與類似於「期待」或者「權力」的詞彙簡單等同-即使,我們為它加上「基於法律」或「由法律所保障」的定語。因此,盡管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人有責任做或者不做某種行為,但「義務(ty)」一詞並不像普通詞彙那樣去代表或者描述任何具體物事。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作用,這使得通常關於義務的定義形式如「義務指的是……」等等,看起來都相當不妥。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困難,並且它們部分地說明了某些相當顯著的方面:也即是,由於這些天真的對法律基本概念之定義的探詢,本應產生大量的並且相互沖突的理論,因此,不僅僅所有著作甚至所有學派的法學思想,都可能以充斥著他們對「什麼是權利?」、「什麼是法人團體?」等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的類型為特徵。我想,僅此一點就表明,定義的方法出了問題。而且,對於那些語詞,任一成熟的法律體制都能夠老練地處理且無需承擔理論夢魘的重負,難道我們倒真的無法闡清它們的涵義嗎?應該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這一懷疑也為一些特定的特徵所印證了。許多此類的理論傢具有這些特徵。首先,他們常常令人不安地墮入了一種常見的三重態*(triad)[2].因此,美國的現實主義者正根據樸素的事實努力給我們一個答案,告訴我們權利是一個專有名詞(term),我們利用它來表述我們對法庭或者官員行為的預測。[3]斯堪的那維亞的法學家們,在應對了現實主義者理論的打擊-它最好被認為是不幸的(如果這些方面全部經過了認真判斷的話)-之後宣稱,權利絕非真實的存在,而只是理想的(ideal)或擬制的(fictitious)或虛設的(imaginary)權力,[4]然後,就與他們的對手一起去詆毀過去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權利是一種「客觀的真實」-一種可以看得見的實體,它的存在不倚賴於人們的行為。從形式上看,這些理論非常類似於三個關於公司人格(corporatepersonality)的宏大理論,它們中的每一個理論都對其他理論構成致命的打擊。也因此,我們被告知,法人團體的名稱非常類似於一個
❹ 中國當代法學家有哪些
一、梁慧星
主攻學科:民法學
專屬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父
標志學說:民法解釋方法
代表著作:《民法解釋學》、《民法學說判例與立法研究》、《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
主編叢書:《民商法專題研究叢書》、《民商法論叢》
公共事件: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專家建議稿》
二、陳興良
主攻學科:刑法學
專屬別稱:中國刑法哲學開拓者
標志學說:刑法哲學
代表著作:《共同犯罪論》、《刑法哲學》、《刑法的人性基礎》、《刑法的價值構造》
主編叢書:《刑事法評論》、《刑事法判解》
公共事件:出具劉涌黑社會案專家法律意見書
三、朱蘇力
主攻學科:法律社會學
專屬別稱:波斯納的中國頭號粉絲和傳人
標志學說:法治的本土資源
代表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鄉》、《道路通向城市》、《也許正在發生》
主編叢書:《波斯納文叢》
公共事件:製造甘德懷考博事件
四、賀衛方
主攻學科:司法制度
專屬別稱:生在美國極有可能競選總統的中國法律人
標志學說:具體法治
代表著作:《司法的理念和制度》、《具體法治》、《運送正義的方式》
主編叢書:《司法文叢》
公共事件:發表法學隨筆《復轉軍人進法院》
五、龍宗智
主攻學科:刑事訴訟法學
專屬別稱:跳躍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中國刑事法律學人
標志學說:相對合理主義
代表著作:《相對合理主義》、《理論反對實踐》、《刑事庭審制度研究》
主編叢書:《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
公共事件:出任和辭去西南政法大學校長。
❺ 法律法規大全和法典還有法律總編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法律法規大會是指將一定時間內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匯編成冊,如民事法律大全,刑事法律大全等;法典是指某一部具體法律的全部條文,也包括對該部法律適用的司法解釋;法律總編好象沒這說法,只有法律匯編的說法,與法律法規大會差不多,是將各種法律分類別匯編成冊。
❻ 現今國內各法學學科第一人都是誰
法學綜合一(法理學40分、憲法學40分、國際法學40分、行政法學30分)
《法理學導論》
(初試必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舒國瀅主編 20元
《憲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四版 焦洪昌主編 30元
《國際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編 42元
《國際私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供紶垛咳艹糾訛穴番膜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010年 第二版 趙相林主編 38元
《國際經濟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編 49元
《行政法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張樹義主編 18元
《行政訴訟法學》第二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馬懷德主編 21元
法學綜合二[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含刑訴、民訴)各佔50分]
《民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編 59元
《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編 49元
《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光中主編 40元
《刑法學》 (第三版)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曲新久主編 52元
這些是目前最新版本的教材,祝你考試成功。
❼ 華政法學期刊主編是誰
你好來,
華政法學期刊主編是李秀清自
李秀清現任《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浙江臨海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1990年留校任教,先後主講憲法學、外國法制史、比較公法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法律史、比較法。曾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地生活或訪學。發表專業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專著、合著、譯著十餘部,擔任「中國近代法學譯叢」編委。2010年獲評「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3年獲評「上海市領軍人才」。
❽ 中國百姓法制網總編輯是誰
據查,中國百姓法制網的副總編是孟慶國,曾任黑龍江省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黨委政法辦主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現為中國法學會會員,經濟日報報業集團《中國經濟信息》雜志社特刊部主任記者,21世紀教育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❾ 關於張文顯主編的《法理學》的疑問,求大神。。。。
(一)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釋義
1、可以把權利理解為資格,即去行動的資格、佔有的資格或享受的資格。按照這種理解,權利意味著「可以」,義務意味著「不可以」。一個人只有被賦予某種資格,具有權利主體的身份,才能夠向別人提出作為與不作為的主張,也才有法律能力或權力不受他人干預地從事某種活動。
2、可以把權利理解為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可強制執行的主張,即以某種正當的、合法的理由要求或承認主張者對某物的佔有,或要求返還某物,或要求承認某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按照這種理解,義務就是被主張的對象或內容,即義務主體適應權利主體要求的作為與不作為。
3、可以把權利理解為自由,即法律允許的自由-----有限制、但受到法律保護的自由,每一個真正的權利就是一種自由;包括權利主體的意志自由和行動自由,主體在行使權利時不受法律上的干涉,主體做或不做一定行為不受他人的強使。
4、可以把權利理解為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權利的具體客體是什麼,上升到抽象概念,對權利主體來說,它總是一種利益或必須包含某種利益。而義務則是負擔或不利。
5、可以把權利理解為法律賦予權利主體的一種用以享有或維護特定利益的力量,義務則是對法力的服從,或為保障權利主體的利益而對一定法律結果所應承受的影響,或一個人通過一定行為或不行為而改變法律關系的能力。
6、可以把權利理解為法律規范規定的有權人作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以及請求國家強制力量給予協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受到由法律規范所責成的他人的相應的義務的保障。義務是法律所決定的和用國家強制力來保證的一定行為的必要性。
7、可以把權利理解為法律所保障或允許的能夠做出一定行為的尺度,是權利主體能夠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相應地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的許可與保障。與此相應,義務被解釋為法律為著滿足權利人的權利需要而要求義務人做出必要行為的尺度,其未履行構成法律制裁的理由或根據。
8、可以把權利理解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法律規則承認一個人(權利主體)的選擇或意志優越於他人(義務主體)的選擇或意志。換言之,某人之所以有某項權利,取決於法律承認它關於某一標的物或特定關系的選擇優越於他人的選擇。正是法律對個人自由和選擇效果的承認構成了權利觀的核心。
(二)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概念
綜合上述理解,著重從內部和外部關系、權利的法律功能和社會價值的角度,可以把法律權利解釋為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 (其特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是尋求利益的法律手段;得到國家認可和保障;隱含著他人的相對義務.)可以把法律義務理解為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於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受動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其特徵:它是一種要求;一般具有國家強制性;隱含著他人的相對權利.)
❿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