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階梯名詞
❶ 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區別
兩者區別如下:
一、法系本質形式不同
大陸法系是指歐洲大陸上源於羅馬法、以1804 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
海洋法系亦稱「普通法系」、「英國法系」、「判例法系」、「英美法系」。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指英國從11世紀起主要以源於日耳曼習慣法的普通法為基礎,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國的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
二、法系包含范圍不同
屬於大陸法系的除法國、德國兩國外,還有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以及亞、非、拉部分法語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而法國法是大陸法系的代表, 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海洋法系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是西方國家中與大陸法系並列的歷史悠久和影響較大的法系,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傳統、判例和習慣為判案依據。
(1)法學階梯名詞擴展閱讀:
大陸法系的基本特點:
1、在法律的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不僅繼承了羅馬法成文法典的傳統,而且採納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如《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對重要的部門法制定了法典,並輔之以單行法規,構成較為完整的成文法體系。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辦理案件,沒有立法權。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確,強調制定法的權威,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其他法律淵源,而且將全部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類,法律體系完整,概念明確。
❷ 為什麼羅馬共和國的建立促進了法律的制定
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維護了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國家的社會基礎;還順應經濟的發展變化,對公民平等的權利予以理論上的承認,對私有財產加以保護,還建立了大量的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國家的每一個角落,進一步穩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❸ 請問古羅馬法與其他國家的有什麼不同
古羅馬國家建立有義大利半島上,原是半島西部台伯河東岸的一個小城幫。當羅馬國家的版圖只包括義大利本土的時候,如隸主統治集團利用貴族共和制的形式維持自己的統治,和羅馬奴隸制國家產生發展的同時,羅馬法也形成並不斷發展變化,它繼承和發展了古化亞非國家和希臘國家的法律,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最終成了奴隸制國家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對後世各國剝削階級的法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所謂羅馬法,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奴隸主為了維護其階級統治,將現行法規加以系統整理,並用匯編形式固定下來,藉以維持其統治地位,當時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欽定法學階梯》、《學說匯篡》和《新律》等部匯編,中世紀稱之為《國法大全》,其卷 浩繁,內容豐富,是歷史上一部最完備的成文奴隸製法典,標志著羅馬法本身發展到達最發達,最完備階段,是研究羅馬法的基本依據和極為寶貴的文獻立法資料。
羅馬法學家從不同角度,將羅馬法劃分為四類:公法和私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和長官法。關於羅馬法的種種分類方法,在歷史上有可借鑒之處,發生過重大影響。其中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最為完備,將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份,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們,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人法的基本任務是鞏固社會上各階級的不同地位,確保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同時也調整自由民內部的社會關系和財產關系。羅馬法律中的人法將權利主體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在古化羅馬,自然人的含義有二,一是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包括奴隸,在法律上奴隸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古化羅馬沒有形成完整的法人制度,也沒有產生法人的概念和術語,根據市民法的規定,法律上發生的關系均屬個人關系。到了共和國時期,開始承認某些特種團體享有獨立的人格,各種具有獨立人格的團體大量涌現。
羅馬法上的婚姻有兩種,一種是夫權婚姻,一種是無夫權婚姻。上古時候,婚姻的家庭的利益為基礎,以承祭祀和繼血統為目的,涉及宗教和人事關系。古化羅馬所稱的家庭是指在家父權支配下的一切人和物的總和,包括家父、妻、子女、孫子女,奴隸和牛、馬、土地等,其重要特點是以家父權為基礎,對所屬成員和一切財產享有管轄和支配權力。隨著社會、法律的進步,所有權、夫權、主人權先後從家父權中分化出來,家庭組織日益縮小,僅限於家長支配下的家屬。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家父權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負有一定義務,如法定撫養,為女兒出嫁資,立遺囑時要給法定繼承人保留特定份額等等。
物法在羅馬私法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對後出民法的影響最大,物法由物權、繼承和債法三部份組成。物權是指權利人得直接行使物上的權利,是由法律規定的,不是由私人 設的,只有法律上所規定的物權才受到法律的保護,物權在羅馬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物權,其中所有權是物權的核心,是權利人直接行使於物上最完全的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及永續性三個法律特徵。繼承被置於羅馬法的物法中,充分體現出它的私有財產關系性質,是所有權的引申。繼承方式有兩種,即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羅馬法上沒有專門的表示債的名詞,在立法文獻和法典中有過債的定義,《查丁尼法典》給債下的定義是「債是依國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鎖」,所謂法鎖就是指特定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用法律來連接和約束的意思。與人法、物法相比,雖不如前兩者那樣發達完備,但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許多方面的規定也比較詳盡,提出的一些訴訟原則具有獨特特點,對保證司法審判活動起了不少的作用。
羅馬法將法分為公法與私法的同時,也將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個人案件進行的審查。羅馬國家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訴訟程序,特別是在私訴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復雜的訴訟制度和程序。後來,隨著奴隸制國家階級斗爭的日益加劇,時常發生值得保護的利益不能用一般的司法程序,方式來保護,於是,最高審判官又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命令來採取特殊的保護措施或方法,而不能用一般的程序來進行審理,這種程序稱為特別訴訟,它在羅馬帝國後期成為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
羅馬法適應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為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要求,終於形成發達和完備的法律形式和完整的法律體系,維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保證了羅馬國家機關的權力行以實現;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也遠比其他奴隸製法更為詳盡,高速和發達,尤其是它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同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及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對於後來歐洲許多醬主義國家的法律,特別是民法上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整個中世紀占重要地位的教會法中也不乏羅馬法的影響,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羅馬法的影響超出了歐洲,遍及亞、非、南北美各國,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羅馬日耳曼法系,德國、法國等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都以羅馬法為基礎,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先後制訂了民法典。公元1804年法國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法學階梯》為藍本,從結構、體系、內容、基本原則到法律術語均繼承了羅馬法,1900年德國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同樣淵源於羅馬法,具有「現代羅馬法」之稱,其他如比利時、荷蘭、義大利、波蘭、瑞士等國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就是英美等胃也不能排除這種影響,英國的契約原則,遺囑制度和信託規則均來源於羅馬法,就連舊中國的立法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
總之,羅馬法法理精深,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措詞確切,結論清晰,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影響不僅在於它曾服務於羅馬奴隸制社會,而且還通過各種形式間接的促進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和貨幣關系戶關系的發展,為後世調整和保護商品生產提供了貸鑒的現成形式。
❹ 公法、私法是什麼
公法主要是指調整國家與普通公民、組織之間關系以及國家機關及其組成人員之版間關系的法律,權
私法主要是調整普通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法律。
大陸法系國家普遍認為,公法調整國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體應當是國家,與另一方主體一般是不平等的隸屬或服從關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多以強制性規范為主。
而私法則是強調私人利益關系的法律規范,多以任意性規范居多,弘揚私法自治,以自治為其最高原則和精髓所在。公法與私法在調整范圍,調整機制與其所維護的利益上存在本質區別。
公法與私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其立法理念不同:公法強令服從,注重權力運作;而私法關注意思自治,平等等價,注重權利的形式和保護。
拓展資料
大陸法系是指歐洲大陸上源於羅馬法、以1804 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也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1896 年,德國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德國民法典》,該法典以後為一些國家所仿效,故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一德意志法系。屬於這個法系的除法、德兩國外,還有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義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以及亞、非、拉部分法語國家或地區的法律。
❺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區別在於:
1、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2、訴訟程序不同。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3、法律適用不同。大陸法系習慣用演繹形式,英美法系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4、法律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分為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為普通法、平衡法,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5、法律編纂不同。大陸法系傾向法典形式,英美法系傾向單行法。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5)法學階梯名詞擴展閱讀:
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從法律淵源傳統來看,大陸法系具有制定法的傳統,制定法為其主要法律淵源,判例一般不被作為正式法律淵源(除行政案件外),對法院審判無約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傳統,判例法為其正式法律淵源,即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
第二,法典編纂。從法典編纂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採用系統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單行的法律和法規。當代英美法系雖然學習借鑒了大陸法系制定法傳統,但也大都是對其判例的匯集和修訂。
第三,法律結構。從法律結構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基本結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意義上的公法指憲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訴訟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結構是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類基礎上建立的。
從歷史上看,成文法代表立法機關(議會)的法律,普通主要代表審判機關(法官)的法律(判例法)。所謂衡平法是在普通法不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所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對普通法的補充規則。
第四,法律適用。從法律適用傳統來看,大陸法系的法官在確定事實以後首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而且十分重視法律解釋,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適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確定事實之後,首先考慮的是以往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與判例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規則或原則,這種判例運用方法又稱為「區別技術」。
❻ 有什麼是無形財產
主要是指知識產權,包括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
❼ 名詞解釋;巴伐利亞馬克希米里安民法典
巴伐利亞民法典。這是歐洲在啟蒙時期里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制定這部法典的目的是統一巴伐利亞境內的法律(各種都市法、地方法、采邑法),全稱為《巴伐里亞馬克希米里安民法典》(Codex Maximinaneus Bavaricus Civilis),公布於l756年。該法典以優士丁尼的《法學階梯》為蘭本,分為4編。第1編8章,依次為:自然法與正義、法的分類、與人的身份有關的權利與義務、家庭身份、父權、婚姻、監護、奴役。第2編有11章,包括所有權、時效、佔有、抵押、地役權、用益權等。第3編是繼承法。第4編有18章,包括各種合同、無名合同、准合同等[3]。這部法典的內容僅限於民法,已開近代民法之先河。
❽ 關於古代西方文化的名詞解釋
伊比鳩魯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非理性的。因為對自身對死亡認識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 伊比鳩魯的學說並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但它自由思維的態度和反對迷信的實踐,一直得到羅馬帝國早期一些上層階級成員的尊敬。
優帝的《法學階梯》和《法典》。歐洲大陸法系的法典化傳統來源於羅馬法,來源於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優士丁尼進行的大規模法典編纂的時代。當然,優帝的法典編纂並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法典化,但他開創了將法律體系化、統一化的先河,他的法典編纂體例與技術一直成為近代大陸法系國家制定民法典的最重要的參照樣板。
❾ 給<我的理想>的文章
我的律師夢
一、Why I want to be a lawyer?
首先,我想當律師的理想來源於從小對正義的追求?那麼,什麼是正義呢?正義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正如查士丁尼在他欽定的《法學階梯》里指出的:"正義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這種堅定而恆久的願望。"羅馬法則指出:"法律是善良公正的藝術。""法學是關於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1)律師這門職業是以實現正義為職業價值取向的,日本《律師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規定:"律師以擁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為使命。律師必須根據上述使命,誠實的履行職責,為維護社會秩序以及改善法律制度而努力。(2)"律師是以其專業知識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當市場和社會主體,無論是個人、法人組織乃至政府機構,遭遇法律問題時,律師憑借其掌握的法律知識,受過的法律訓練,形成的法律思維和恪守的職業倫理,能夠在如一盤散沙的事實中梳理出清晰的法律邏輯,迅速的提出問題的法律解決方案,通過辯論和出具法律意見,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3)。可見,律師的執業過程,也就是實現正義的過程。如果沒有律師,當事人將獨力面對強勢的公訴人和如狼似虎的警察,堆積如山的案卷,浩如煙海的案例,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個人的權利也就岌岌可危了,法律的正義又何從談起呢?
其次,律師是一門非常吸引人的職業。律師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對個人的能力要求很高,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無疑是自身發展、自我實現的標志。律師律師是社會中的精英,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多數美國總統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法律訓練。據統計,在美國歷史第一個百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參議員,一般以上的眾議員和超過一半的州長是律師出身。美國憲法的制定者中,幾乎三分之二是法律職業者,宣揚"人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即出自時任律師的Tomas.Jaferson之手,而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的26人中,有25個是律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托克維爾在他的《論美國的民主》中指出:"在美國……律師構成了最高政治階層和社會中素養最高的部分……如果有人問我誰是美國的貴族,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決不是那些沒有共同紐帶的富人,而是法官和律師。"在法治社會中,律師是個人權利的衛士,法治的捍衛者和社會的平衡器。當然還有與律師的能力和社會地位、聲望相稱的優厚收入(4)。律師是高收入行業之一。成功的律師意味著中產階級,名車和豪宅。
二、The making of a lawyer
一個優秀的律師,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這是一個律師必備的、最基本、最明顯的素質。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又分為辨和論,辨體現在和公訴人或對方律師在法庭辯論上的唇槍舌劍、口若懸河和雄辯滔滔中;論則體現在案情陳述和總結陳詞之類的長篇大論中,能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有條有理,聲情並茂,在關鍵時刻打動陪審團和法官。書面表達能力同樣重要,在實務中律師要起草各種法律文書:精妙的訴訟請求,跌宕起伏的法律意見書,絲絲入扣和層層緊逼的代理詞。書面文件如果沒有恰當的表達方式,就會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實現。其次要具備優秀的法律專業素養。包括法學教育積累的基礎法學理論知識,法律專業訓練中形成的對法律原則法律條文的精確把握和合理運用,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法律文化熏陶下養成律師的思維方式。正如一位美國法學家所說:"Think like lawyers."究竟什麼是律師的思考呢?律師應該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呢?律師的思考應該有這么幾個特點:律師的思考應該是嚴謹的、多元的、敏銳的、創造的(5)。只有專業知識是不足以成為一個成功律師的。在市場多元化、分工專業化、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法律服務的分工也越來越細,每個律師的業務都涉及一個具體的產業領域,如果不具備改產業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是不可能開展業務的。有些領域對專業性、技術性的知識要求非常高,如海商、證券、保險、稅務、外貿、知識產權等。一個優秀的律師,必然是恪守職業倫理的律師。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性。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是以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中介者的身份來提供服務的,從國家與社會相互和諧共處的角度來看,這種中介服務顯得尤其重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和社會在政治上的緊張關系無所不在,律師的法律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方當事人(尤其是弱勢一方當事人)採取法律手段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過激的甚至是兩敗俱傷的暴力手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律師是社會的緩沖器和平衡器。律師所具備的這個重要作用使得律師的獨立性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律師必須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保持獨立,避免遷就任何一方的特殊利益,激化社會矛盾,以此維護社會的穩定,實現最大的社會正義。律師獨立有三種類型:1、社團的自我管理。律師階層享有自治的權利。律師協會可以自主的管理其自身的事務而不受外來干預。2、控制工作條件。律師自主決定代理哪個當事人和何種案件,怎樣在當事人與其他事務之間分配時間,為了勝訴採取何種戰略戰術等等。3、政治獨立。即在國家和當事人之間保持獨立。獨立於國家,即一種自由辯護觀念。是指律師為個人權利辯護時,律師必須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不受外界干涉,尤其是不受國家官員的干涉。自由辯護觀念主張,法律應當允許律師特別是刑事辯護律師,為當事人的利益辯護。事實上,律師應當享有像一個封建男爵那樣的封建權力中心。他們既不依附於執政官也不附屬於法官,在某些方面,律師比公訴人或警察享有更廣泛的權利。他們被希望甚至被鼓勵利用法律的每一個漏洞,利用對手策略上的每一個錯誤和疏忽,以及利用對法律或事實的每一個解釋為當事人辯護。這種制度的導向是,維系保護權利程序的完整性比定罪或執行實體法更為重要。"不應該擔心政府政策的實現會受到阻礙而不為當事人爭取利益。(6)"律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既不能依附於強大的國家機器欺壓孤立無援的個人,也不能為了自身的私利而甘願成為當事人的附庸,甚至站在公共利益的對立面。律師應當獨立於市民社會中的各種特殊利益,包括應當獨力於他們的當事人的利益。當事人總是盲目而富於僥幸心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會考慮他所追求的利益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因此。律師應當與當事人保持一種謹小慎微的獨立關系,即與當事人的目的保持一定的職業距離,不要與當事人有感情聯系,不要輕信他們陳述得每一件事,不要把他們的臆斷當成訴由--否則,律師就會喪失客觀的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部分的是為了維護律師辯護的效果。如果律師與一方當事人的利益過分的保持一致,那麼,他們在別的案件中為情況相反的當事人辯護時就不可信了。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一原則揭示了這樣一種觀念,盡管律師提供的服務是有償的,但他們的人格和信仰則不然(7)。當事人用金錢換來的忠誠是有限的,因為律師職業人格中還有為公共事業作出貢獻的成分。一個律師為當事人的利益辯護時,他是為自己追求正義的信仰而辯護,傭金只是一種副產品,律師也就不應該為了得到報酬而不擇手段的實現當事人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律師的形象、社會地位和聲譽。律師還應該懂得妥協。法律本身就是妥協的產物,運用法律為當事人提供的律師當然要掌握妥協的藝術。一個好律師還要有出色的交流溝通技巧。律師要跟各種人打交道,要處理各種事情和關系,沒有過人的溝通方法就無法協調各種關系,把業務做好。
我的律師夢
作者: dreamor 出處:天涯社區 日期:2004-10-16 09:44:02
一、Why I want to be a lawyer?
首先,我想當律師的理想來源於從小對正義的追求?那麼,什麼是正義呢?正義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正如查士丁尼在他欽定的《法學階梯》里指出的:"正義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這種堅定而恆久的願望。"羅馬法則指出:"法律是善良公正的藝術。""法學是關於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1)律師這門職業是以實現正義為職業價值取向的,日本《律師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規定:"律師以擁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為使命。律師必須根據上述使命,誠實的履行職責,為維護社會秩序以及改善法律制度而努力。(2)"律師是以其專業知識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當市場和社會主體,無論是個人、法人組織乃至政府機構,遭遇法律問題時,律師憑借其掌握的法律知識,受過的法律訓練,形成的法律思維和恪守的職業倫理,能夠在如一盤散沙的事實中梳理出清晰的法律邏輯,迅速的提出問題的法律解決方案,通過辯論和出具法律意見,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3)。可見,律師的執業過程,也就是實現正義的過程。如果沒有律師,當事人將獨力面對強勢的公訴人和如狼似虎的警察,堆積如山的案卷,浩如煙海的案例,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個人的權利也就岌岌可危了,法律的正義又何從談起呢?
其次,律師是一門非常吸引人的職業。律師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對個人的能力要求很高,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無疑是自身發展、自我實現的標志。律師律師是社會中的精英,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多數美國總統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法律訓練。據統計,在美國歷史第一個百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參議員,一般以上的眾議員和超過一半的州長是律師出身。美國憲法的制定者中,幾乎三分之二是法律職業者,宣揚"人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即出自時任律師的Tomas.Jaferson之手,而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的26人中,有25個是律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托克維爾在他的《論美國的民主》中指出:"在美國……律師構成了最高政治階層和社會中素養最高的部分……如果有人問我誰是美國的貴族,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決不是那些沒有共同紐帶的富人,而是法官和律師。"在法治社會中,律師是個人權利的衛士,法治的捍衛者和社會的平衡器。當然還有與律師的能力和社會地位、聲望相稱的優厚收入(4)。律師是高收入行業之一。成功的律師意味著中產階級,名車和豪宅。
二、The making of a lawyer
一個優秀的律師,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這是一個律師必備的、最基本、最明顯的素質。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又分為辨和論,辨體現在和公訴人或對方律師在法庭辯論上的唇槍舌劍、口若懸河和雄辯滔滔中;論則體現在案情陳述和總結陳詞之類的長篇大論中,能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有條有理,聲情並茂,在關鍵時刻打動陪審團和法官。書面表達能力同樣重要,在實務中律師要起草各種法律文書:精妙的訴訟請求,跌宕起伏的法律意見書,絲絲入扣和層層緊逼的代理詞。書面文件如果沒有恰當的表達方式,就會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的實現。其次要具備優秀的法律專業素養。包括法學教育積累的基礎法學理論知識,法律專業訓練中形成的對法律原則法律條文的精確把握和合理運用,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法律文化熏陶下養成律師的思維方式。正如一位美國法學家所說:"Think like lawyers."究竟什麼是律師的思考呢?律師應該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呢?律師的思考應該有這么幾個特點:律師的思考應該是嚴謹的、多元的、敏銳的、創造的(5)。只有專業知識是不足以成為一個成功律師的。在市場多元化、分工專業化、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法律服務的分工也越來越細,每個律師的業務都涉及一個具體的產業領域,如果不具備改產業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是不可能開展業務的。有些領域對專業性、技術性的知識要求非常高,如海商、證券、保險、稅務、外貿、知識產權等。一個優秀的律師,必然是恪守職業倫理的律師。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獨立性。律師是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自由職業者,是以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中介者的身份來提供服務的,從國家與社會相互和諧共處的角度來看,這種中介服務顯得尤其重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家和社會在政治上的緊張關系無所不在,律師的法律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方當事人(尤其是弱勢一方當事人)採取法律手段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過激的甚至是兩敗俱傷的暴力手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律師是社會的緩沖器和平衡器。律師所具備的這個重要作用使得律師的獨立性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律師必須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保持獨立,避免遷就任何一方的特殊利益,激化社會矛盾,以此維護社會的穩定,實現最大的社會正義。律師獨立有三種類型:1、社團的自我管理。律師階層享有自治的權利。律師協會可以自主的管理其自身的事務而不受外來干預。2、控制工作條件。律師自主決定代理哪個當事人和何種案件,怎樣在當事人與其他事務之間分配時間,為了勝訴採取何種戰略戰術等等。3、政治獨立。即在國家和當事人之間保持獨立。獨立於國家,即一種自由辯護觀念。是指律師為個人權利辯護時,律師必須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不受外界干涉,尤其是不受國家官員的干涉。自由辯護觀念主張,法律應當允許律師特別是刑事辯護律師,為當事人的利益辯護。事實上,律師應當享有像一個封建男爵那樣的封建權力中心。他們既不依附於執政官也不附屬於法官,在某些方面,律師比公訴人或警察享有更廣泛的權利。他們被希望甚至被鼓勵利用法律的每一個漏洞,利用對手策略上的每一個錯誤和疏忽,以及利用對法律或事實的每一個解釋為當事人辯護。這種制度的導向是,維系保護權利程序的完整性比定罪或執行實體法更為重要。"不應該擔心政府政策的實現會受到阻礙而不為當事人爭取利益。(6)"律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既不能依附於強大的國家機器欺壓孤立無援的個人,也不能為了自身的私利而甘願成為當事人的附庸,甚至站在公共利益的對立面。律師應當獨立於市民社會中的各種特殊利益,包括應當獨力於他們的當事人的利益。當事人總是盲目而富於僥幸心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會考慮他所追求的利益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因此。律師應當與當事人保持一種謹小慎微的獨立關系,即與當事人的目的保持一定的職業距離,不要與當事人有感情聯系,不要輕信他們陳述得每一件事,不要把他們的臆斷當成訴由--否則,律師就會喪失客觀的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部分的是為了維護律師辯護的效果。如果律師與一方當事人的利益過分的保持一致,那麼,他們在別的案件中為情況相反的當事人辯護時就不可信了。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一原則揭示了這樣一種觀念,盡管律師提供的服務是有償的,但他們的人格和信仰則不然(7)。當事人用金錢換來的忠誠是有限的,因為律師職業人格中還有為公共事業作出貢獻的成分。一個律師為當事人的利益辯護時,他是為自己追求正義的信仰而辯護,傭金只是一種副產品,律師也就不應該為了得到報酬而不擇手段的實現當事人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律師的形象、社會地位和聲譽。律師還應該懂得妥協。法律本身就是妥協的產物,運用法律為當事人提供的律師當然要掌握妥協的藝術。一個好律師還要有出色的交流溝通技巧。律師要跟各種人打交道,要處理各種事情和關系,沒有過人的溝通方法就無法協調各種關系,把業務做好。
❿ 歷史學家進,名詞解釋!!!
阿維農之囚:在路易九世時期(1226——1230年),國王實行司法、貨幣和軍事改革,促進了經濟統一與中央政府權力的加強。到腓力四世時期(1285——1314年),王權繼續加強。腓力四世為奪取附屬的城市伊蘭得爾,推行戰爭政策,經常感到財政困難,他便向法國教士徵收捐稅,因此和教廷發生沖突。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政教斗爭激烈時死去,新教皇克力門五世是在法國國王直接壓力下當選的。教廷從這時候遷到了法國阿維農城,總共住了七十年(1308——1378年),史稱「阿維農之囚」。
采邑制:是中世紀在西歐實施的一種土地佔有制度。最初是查理.馬特在擔任法蘭克王國宮相時(735年左右)實施的,將土地及當地農民一起作為采邑制分封給有功勞的人,以服騎兵役為條件,供終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襲。采邑制這種形式對於提高國家的戰鬥力很有幫助,而且通過采邑制逐漸形成了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德謨: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160年~約公元前370年),古希臘唯物主義者,在原子論的發展方面佔有重要地位的哲學家。據考證,他的著作幾乎涉及人類知識的一切部門,但傳於今世的僅有幾百個片段。
種姓制度: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五功:又稱五善功,伊斯蘭教五項基本功課的總稱。也稱「五樁天命」、「五常」。阿拉伯語「艾爾卡恩·赫姆塞」的意譯,伊斯蘭教法規定「五功」是穆斯林必須履行的神聖義務和功修制度,它是基本信仰付之實踐的基石,旨在維系、堅定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表達對安拉的虔信和敬畏,通過功修達到認主歸一。
軍事民主制:指古希臘荷馬時代(英雄時代)部落及其聯盟的組織機構。包括有 議事會,由氏族長老組成;人民大會,由氏族成年男子組成;其軍事首長,即「巴塞勒斯」,尚不享有階級社會中國王的權力。古羅馬人、日耳曼人、斯基泰人等,一般均經歷過軍事民主制,歷史學上有時也用以指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個階段。
漢莫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約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統一兩河流域與頒行法典的歷史活動而著稱。對內推行緩和階級矛盾、加強王權和發展經濟措施,抑制債務奴隸制,使其在長期對外用兵中有相對穩定的後方,促成國家繁榮,巴比倫城變為西亞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查士丁尼法典:公元526年2月13日,查士丁尼大帝頒布一項敕令,任命特裡布尼厄斯組織一個由10名法學家組成的委員會,主席由「聖宮廷」的前司法長官約翰擔任。委員會有權力用現存的所有資料,並可加以增刪、修訂,隨後把這些敕令分別標上發布皇帝的名號,以及施行的對象與日期,再按內容分類,按時間先後排列。這部《敕法匯集》在公元529年頒布施行,也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查士丁尼法典》修改後再度頒布。《查士丁尼法典》明確宣布皇權無限,維護教會利益,鞏固奴隸主的統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應安分守法」,否則,要依法給予嚴厲制裁;法典還特別強調奴隸必須聽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許有任何反抗,以此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並運用這個法典來為其挽救奴隸制的統治服務。《查士丁尼法典》雖然保留了奴隸法,但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賣為奴隸以補償自己對他人冒犯這一部分;法典肯定了婦女繼承遺產的權利;法典強調了基督教的思想統治,確立了君權神授的原則,並詳細規定了基督教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了對異教徒的強行改信基督教和鎮壓的政策,甚至規定了教堂和修道院的規模和生活規則,強化了對隸農的統治;法典也用許多條文嚴格規定了奴隸與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他的主人,對不服從者處以重罰乃至死刑,只是由於隸農的反抗斗爭才不得不寫上釋放奴隸的條文。
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二十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古代印度的文化
古巴比倫文明是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
古中國文明是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有五個,也就是:埃及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以及希臘的克里特島。其中最早的是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
巴比倫王國:又稱古巴比倫王國。古代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約公元前1894年,閃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占據幼發拉底河中游東岸的巴比倫城後建立。在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約前1792-前1750),征服兩河流域中南部地區(後稱巴比倫尼亞),勢力強盛,曾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前1595年被赫梯王國所滅。
丕平獻土:公元7世紀至8世紀上半期,在義大利半島上存在東羅馬帝國的、倫巴德的和教皇的三種勢力。751年,倫巴德入攻陷中東羅馬帝國控制的義大利拉文那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此時,東羅馬帝國的注意力集中於東方,且遠離羅馬,無力為教皇提供保護。於是,教皇便不得不在「蠻族」國家中尋求支持力量,他轉向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要求與法蘭克王國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公元754年,倫巴德人入侵羅馬,威脅到教皇領地,教皇親往法蘭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於龐帝翁,讓教皇乘馬,自己徒步行走,教皇賜給丕平以「羅馬貴族」的頭銜,使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成為羅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公元756年6月,法蘭克王丕平應教皇的請求,出兵征服了倫巴德人,並把從倫巴德人手中奪回的土地——羅馬城及其原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拉文那總督管區劃歸教皇管轄,這便是教會史上稱謂的「丕平獻土」。
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生的八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
城市行會:歐洲中世紀,由於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在古代村落公社衰落的同時,從公元9世紀起,在自由城市與海濱等地,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聯合組織―行會。行會是了保護本行業利益而互相幫助、限制內外競爭、規定業務范圍、保證經營穩定、解決業主困難而成立的一種組織。
軍區制改革:七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希拉克略王朝開始實行的一項改革。具體內容有:
⒈把北非、義大利實行的軍區制移植到東方,設若干軍區,以軍區代替行省,軍政合一,由主管軍事的將軍統治,實際是對全國實行軍事管制;
⒉建立軍屯制度,自由農民被編入軍隊,並分配以世襲份地,亦兵亦農,繳納賦稅,但不服勞役;
⒊對軍隊上層則進行土地分封,形成軍事封建貴族,既作為帝國
階級支柱,又加強帝國軍事力量.軍區制改革大大加強了帝國的經濟、軍事力理,使帝國得以繼續存在。
群書摘要:拜占庭馬其頓王朝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是佛提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