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百草

道德經百草

發布時間: 2021-12-07 09:19:55

① 如何看待道教道教和道家有區別嗎

道家和道教在古人眼中是沒有區別的,今人或以為二者不同,是由於西方的學科劃分,西方有哲學、有宗教,中國人接受這兩個概念後,用來審視中國的思想體系,於是將老莊王弼郭象這一系劃為哲學,將道教劃為宗教。當然,這種劃分但也沒錯,按哲學與宗教的定義,道教的確屬於宗教。可問題關鍵是我們為什麼要用這個標准來區分中國思想,要知道古人是不分這些的,「如果你非要用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事情非要用現代接受的思想來區別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

不過道教講的老子,如《老子想爾注》,的確對老子發揮的有點大,有借題發揮、過度解釋的嫌疑,道教的思想也的確與老子、莊子存在很大差異,但其思想的確淵源於老莊,只是走上了另一條道路。略近於母與子的關系,因此將道教視為道家並無不妥,且古人一向以為如此。

我是凈明派忠孝道法脈法字輩弟子

如果您喜歡道教文化請訂閱此號

② 颶風過崗 伏草猶存 什麼意思

颶風過崗,伏草惟存。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白話譯文為:大風吹過郊外,挺拔高大的樹被連根拔起,只有伏在一旁的小草卻安然無恙,唯有小草存活下來。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2)道德經百草擴展閱讀

1、作品鑒賞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2、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③ 孔子 老子 莊子 曹操的故事名言詩句並作鑒賞!!!急急!!!

曹操:
步出夏門行
【內容】: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
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昆鳥〕雞晨鳴,鴻雁南飛,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博改金旁)停置,農收積場。
逆旅整設,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短歌行
【內容】: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觀滄海
【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
【內容】: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塘上行
【內容】: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莊子:
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④ 《西遊記》里的人參果和水果攤上賣的人參果為啥差了那麼多

《西遊記》中對於人參果的描述:蓋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賀洲五庄觀出此,喚名“草還丹”,又名“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吃。似這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果子的模樣,就如三朝未滿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備。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了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

“人參果”為什麼是嬰兒形狀?

中國有傳統的“以形補形”的觀念,這種觀念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嬰兒的崇拜。什麼是“以形補形”?簡單的說就是想要滋補人體某一器官的功能,就要吃動物的同一器官以及植物中和需要滋補器官外形類似的食物。比如,想要補腎就要吃動物的腰子以及形狀和腎臟類似的植物果實,如腰果、栗子等。

什麼是嬰兒崇拜?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道家文化中對於嬰兒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推崇。比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居然有三次直接論及嬰兒,還有兩次是以孩或子來代替嬰兒論述。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一共才5000字,也就81句話,但是有五句提到嬰兒,可見嬰兒在老子心中的重要,在老子看來嬰兒看似柔弱而生機勃勃,小小的身體里包括無限的可能,這正是“道”的載體最完美的表現。

人們對人參的推崇加上“以形補形”的觀念,加上對嬰兒崇拜的道家文化,就創造出了“人參果”這樣的一種想像中的滋補聖品。

在現今社會的水果攤位上也有賣形狀如同嬰兒的人參果,大概十幾元錢一個,它當然不是《西遊記》中的“人參果”“草還丹”,而是將培育中的水果在它還小的時候放到形狀如嬰兒的模具中,等到水果長大去掉模具自然就是嬰兒的形狀。

⑤ 中國上古時期四大奇經分別是什麼

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南華經、道德經

⑥ 《從百草到三味書屋》重點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裡曾經是「我的樂園」。為什麼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裡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麼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於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於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裡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願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於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麼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對於為什麼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託善良制服邪惡的願望,有的說表現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後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麼態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常總不過是瞪瞪眼睛而已。

練習說明

一、按照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面的問題。

本題要求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驟。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後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後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情。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後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後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由於課文內容復雜,初一學生難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達到目的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理由可參見「有關資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本練習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後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下面這段話中連續使用了一系列動詞,准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後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題是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練習。要引導學生在體會這段話准確使用動詞的基礎上,學著用一系列動詞准確地描述一個游戲。可以用題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戲,也可以自行選擇游戲。

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於教學的課時卻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關系,對教學難點的處理更要多斟酌。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是教學難點。難在兩點:一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二是有些難解的詞語。關於內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見。只要是從課文本身出發,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慮,見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寫景極為精妙,此中筆法,學生未必都能一一學會。但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的順序等,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四、「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等語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說得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對這類句子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現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於廣州白雲樓記。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關於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裡,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朴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關於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麼?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這是傳言,並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子後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裡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於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後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於《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於《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後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後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後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於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麼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並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並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願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里怎麼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裡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徵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至於寫到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朴、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後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並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於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並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葯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⑦ 民以食為天是誰說的,是孟子,莊子,孔子,老子

是司馬遷說的。 民以食_天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種說法,語出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稍後一些,在陳壽《三國志》里,也有類似的表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從古到今,對民以食為天這么一個命題,無論廟堂之高,抑或江湖之遠,好像不曾有人提出質疑。這是因為大家都明白,任何一個人,從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食物的攝取,此之謂以食養生。並且,這種攝取,要終其一生,一直延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誰都懂得,唯有食物,才可以讓弱小的生命慢慢強大,才可以讓強大的生命長久健康,才可以讓健康的生命歲月綿長嵇康在《養生論》中謂之「服食養身」,司馬遷在《史記》中謂之「養壽」。「養身」是為了活得健康,「養壽」是為了活得長久,養生的內涵,大體也就是這兩個方面吧! 當然,飲食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沒聽說過新生嬰兒必須經過培訓,才會去尋找並吮吸母親的乳頭吧!但這種能力盡管與生俱來,卻需要持續不斷地去改善和提升,小到每一個個體生命,大到整個人類,都是如此。試想一下,蒙昧時代人類的吃和昌明時代人類的吃,還有孩提時候人的吃和成年以後人的吃,境界和效果,是怎樣的天差地別!之所以如此,皆因為飲食能力的大不相同是也。 著眼於養生來改善和提升自己的飲食能力,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其犖犖大者,愚以為無非如下兩端:一曰「吃什麼」,二曰「怎樣吃」。 原始時代的人類,在「吃什麼」這個問題上,無疑是經歷過許多曲折、甚或付出過極大代價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當年神農氏冒著生命危險品嘗的,既有葯材,也有食材,也因此,他才既被稱作葯王、也被稱作五穀王。並且,中國人(以及整個人類)為解決「吃什麼」這個問題所進行的努力,在神農氏以前就已經開始。在神農氏以後也從來不曾停止。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如此數不勝數、美不勝收的動、植物食材,其實是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先輩付出的巨大努力乃至犧牲,誠如魯迅所雲:「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以後人就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應當極端感謝的。」魯迅說得好,對於前輩的奉獻和犧牲,作為後人,我們理應感恩! 來源:雜文月刊

⑧ 你們到底怎麼理解大道至簡

我認為大道至簡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看待事物和人的時候,不要總想的那麼復雜,簡單一些,也是讓我們在做人的時候盡量要簡單,隨心所欲就好。

⑨ 哥能把神農養生功怎麼練得教給我嗎扣扣

神農養生功唯一傳人東營市神農生物科技董事長房納生先生目前正在對外傳授養生功,(以前是密不外傳的)您可以直接聯系他。神農養生功最注重的是內功心法,分動功和靜功兩個部分,為了保證效果和正統性,需要面對面耳傳身授。我曾經與他有過交往,所以了解這些。我給你復制一下文件哈,您可以做個參考。

「神農養生功」相傳起源於我們的華夏祖先,中醫葯與農業的發明鼻祖炎帝神農,經歷代道家、醫家代代口耳相傳,延續至今。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葯學性味歸經、經絡學說與道家修煉內丹以及丹葯理論奠定了寶貴的基礎。可稱之為祖國文化的瑰寶,無形的民族財富。

神農氏是三皇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為道教供奉。神農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他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症下葯,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葯性,為大家消災祛病。神農尋找治病之葯時遇到一位仙人指點練就了神功,據傳練就此功者可以調和身體陰陽、強壯五臟六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並且可感受體內真氣的流動方向、行走經絡和穴位,還可以自視體內所吃食物消化後能夠進入哪個經絡和臟腑,能起到什麼作用、有無毒性。神農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一路鞭打猛禽野獸開路,一路利用神功護體嘗遍百草感受葯性,並記錄下每一味葯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有無毒性。神農在嘗遍百草的過程中多次中毒,最多一日而遇七十毒。最終神農選定葯味365種錄入《神農本草經》,流傳於世,可以治療百病。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根據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品分類法」,以應「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這是我國葯物學最早分類法,為歷代沿用。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四時祭祀。

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的誕生,「神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後世為了紀念「神功」,又因其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養生功效所以取名為「神農養生功」,經歷代道家、醫家代代口耳相傳,延續至今。

「神農養生功」的傳承一般都是中醫葯世家或者道家代代口耳相傳,從不外授,所以世人知者甚少,給外界增添了不少神秘感。「神農養生功」一直承載著最古老的華夏民族文化、醫家的懸壺濟世和道家的養生思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流傳至今,一路走來也經歷了不少磨難。據傳最初的珍本《神農本草經》所記載「養生功篇」已被遺失,只留下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葯物篇幅。不過它猶如我們的華夏民族文化一樣永不磨滅,經代代口耳相傳而造福後代。傳承之人也在最初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目前很多功夫都是在其基礎上演變而來,時至今日發展成為了不少流派和練法。不同人群的練習達到的效果和目的也不同。練武術的人練習可以開磚劈石、強筋健骨、外達皮毛、勇猛無比。養生的人練習可以調和身體陰陽、強壯五臟、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行醫的人練習可以真正的自身感受明曉中葯的性味歸經、經絡的走向、穴位的具體位置、臟腑與經絡之間的聯系等等,以及上述的功能,避免人雲亦雲,拿來主義,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貽誤病機。

老子的《道德經》里曾這樣形容「養生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里非常詳盡的描述了「養生功」「靜功」的修煉方法,如:「致虛極,守靜篤」;「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意是:平心靜氣致虛無狀態,無欲無念,堅定守「靜」。在守「靜」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美妙的感覺,如果沒有雜念,你就安心的感受那種虛無美妙的感覺好了,如果有雜念,慾望叢生,就去感受身體某個具體位置(意指丹田處)的美妙感受。只要勤加練習,若有若無的「真氣」會周而復始連綿不斷的在全身遊走,來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此清凈,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此即為「道」,此即為「神農養生功」也。

《黃帝內經》與《黃庭經》描述「養生功」的修煉更加系統詳盡和明了。尤其是《黃庭經》把修煉「養生功」時的意守(即「存思」也就是老子所講「守靜」)部位、意守時出現的景象、「玉液」(即唾液)的吞咽方式(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幹。閉口屈舌食胎津)、三「丹田」與三「皇庭」的具體位置(橫津三寸靈所居)、經絡穴位部位、修煉後的功效等等講的更加淋漓盡致,相比《道德經》更加易懂。

「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黃庭經》里的這一句話就道出了修煉「養生功」和養生之道的核心精髓:所有的得道之人,並非神仙或上天所助,也不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的不懈努力,日積月累的鍛煉,把真氣聚集起來,積累精氣才能夠健康長壽,長命百歲,也就是「得道」!

「神農養生功」是與中醫同出一脈的古老華夏文化,是古老的中醫吐納導引養生術,與中醫的經絡、穴位、針灸、推拿、葯學等醫學知識相輔相成,可以說是母子關系。如果沒有了神農養生功的存在,那麼經絡、穴位、針灸、推拿、葯學等中醫醫學學說也就不復存在,因為沒有養生功真氣(生理電能)的大小周天、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的運轉,誰能感受到經絡與穴位的存在和位置?中葯的性味與歸經?沒有了這些的基礎就更談不上其他中醫學的延伸理論知識了,沒有了這些古老的中醫葯療法,那麼我們的華夏祖先就不能與當時的疾病相抗衡,也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的華夏子孫的繁榮昌盛。所以「神農養生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神農養生功」其實就是一個很快就能把人體的生理電聚集在一起的簡單有效的方法,依法而行速度很快,對於養生效果也非常的突出。我們都知道人類本身就是生活在一個大磁場里,整個宇宙、太陽系、乃至地球分分寸寸無不充斥著磁場,利用磁場維系整個環境的平衡。人體其實就是一個小磁場,人體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是要靠生理電的參與來完成(心臟的搏動、思維的轉動、每一個微小動作的產生,無不是生理電來完成的),電能與磁能在人類社會里一直以來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理電的強弱決定了人體的健康狀態,神農養生功就是把散落在人體組織內的各部位生理電有效的聚集起來,通過人體先天就已經鋪設好的特定網路(既經絡與穴位)匯聚到一個固有的場所,這個場所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丹田、中丹田與下丹田,這三個丹田起著收集、收納、孕育生理電與釋放生理電的功能,周而復始,連綿不斷,收集的生理電越多,釋放時的能量就越大,我們的身體就越健康、潛能就越最大化的激發出來,很多疾病就會不治而愈。現代醫學就有很多利用電療和磁療進行治病的方法,效果也不錯。現代醫生沒有讓人體自身產生強於平時的電能或者磁能的辦法,所以只能藉助外力進行治病(比如利用兩個電極激活心臟驟停的病人)。經絡與穴位可以治療百病的病例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令我們不得不去信服,對於古人乃至今人利用經絡與穴位可以治病的研究到現在國家也沒有放棄,可至今也沒有具體的定論,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與各穴位在現代解剖學里根本就找不到具體是什麼,也看不到是什麼,但它卻又偏偏真實的存在,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偉大和睿智,同時也證明了人體是多麼的奧妙與神奇。但現在的醫學與科技證明不了他的存在,並不代表它真的不存在,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奧妙與神奇會用現代醫學與科技解釋清楚的!


熱點內容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黨 發布:2025-05-19 22:15:51 瀏覽:780
論法律責任的規則與免責 發布:2025-05-19 22:12:21 瀏覽:830
新行政訴訟法規范性文件民事 發布:2025-05-19 22:12:09 瀏覽:896
2017期貨法規 發布:2025-05-19 22:10:25 瀏覽:907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發布:2025-05-19 22:02:23 瀏覽:176
婚姻法2016 發布:2025-05-19 21:58:32 瀏覽:355
勞動法的加班怎麼區分 發布:2025-05-19 21:58:25 瀏覽:227
辦案經驗法院 發布:2025-05-19 21:58:22 瀏覽:758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結構體系 發布:2025-05-19 21:19:02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