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內在道德性
㈠ 道德和法律的內在關系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關系: 1 道德是法律的理論基礎。道德理論、理念,觀點等是法律理論、理念等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沒有道德理念、思想的更新和發展,……,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大廈的堅實基礎。 2 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是判斷、評價法律的價值尺度。 3 道德是法律運用的社會基礎。法治的形成和實現都離不開道德信念的支持,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守法的程度也越高,選擇法律所認可的合法行為的程度也越高。 4 道德是法律的補充。 5 法律是道德的承載者,弘揚和發展一定社會道德。 6 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風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強大力量。 作用: 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1 道德是法律制定的價值指導。法的創制一般以道德為指導,比如道德的正義、合理等會體現在法律中。 2 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促進作用。良好的道德狀況有助於法的有效實現。 3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不足。法律不調整的社會關系可以由道德加以調整。 4 過法律教育和實施活動,可以促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㈡ 法律的內在道德
法律必須有其內在的道德,包括法律應該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開性、明確性、穩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官方行為與公布的規則必須一致性等八條准則。富勒認為這些程序「美德」與實體法實現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種「內在道德」。法律必須有其內在的道德,包括法律應該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開性、明確性、穩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官方行為與公布的規則必須一致性等八條准則。富勒認為這些程序「美德」與實體法實現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種「內在道德」。
㈢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麼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㈣ 富勒認為法律的內在道德體現在哪八個方面
富勒認為,法是「有目的的事業」,法有其道德性。法的道德性有兩個方面,即「外在道德」和「內在道德
㈤ 求助,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三個名詞解釋。 法律的內在道德 政體循環論 綜合法學 感謝!!!
1 新自然法學代表人富勒針對自然法學派忽視法的形式方面的特徵的問題,提出了「程序自然法」理論,即認為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須包含著自己應有的道德性。法律必須有其內在的道德,包括法律應該具有充分的一般性、法律的公開性、明確性、穩定性、不矛盾性、非溯及既往性、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官方行為與公布的規則必須一致性等八條准則。富勒認為這些程序「美德」與實體法實現的「外在道德」相比,乃是一種「內在道德」。
2 波里比阿(Polybius,前204~前112年)認為:每種政體本身都包含走向衰頹的因素,六種政體是按君主制、獨裁製、貴族制、寡頭制、民主制、暴民制再到君主制……的順序不斷循環的。
國家產生後的第一種政體是君主制。君主最初不世襲,但由於君主逐漸演變為世襲,君主們改變了最初那種簡朴的生活和對臣民的關心,開始超出法度而為所欲為,君主制變成了暴君制。暴君的統治引起憤恨,一些高貴而勇敢的人領導人民推翻暴君制而建立了貴族制。起初,貴族統治者仍把關心公共幸福作為自己的施政目的,但隨著貴族們的權力變成世襲權力,並掌握在那些根本不了解社會平等和自由的要求的人手中,貴族制就演變成為寡頭制。
寡頭制的核心就是權力的濫用、貪財、縱欲無度和違法行為;人民奮起反抗,將原來的統治者或處死或驅逐,建立了民主制。民主制下的主宰力量是大多數人的決定,對法律的服從和對神、父母、長者的尊重居於統治地位。不久,民主制的第一代創立者所珍視的自由與平等,在他們的後代那裡失去了意義。富人們用小恩小惠去腐化人民,人民則推選shan動家作首領,自己不再參與國事的實際管理,導致了民主制向平民制的墮落。在平民制下,暴力的統治確立起來,聚集於首領周圍的一群人進行了殺戮、放逐和土地的重新分配,直到他們完全變成粗野並重新為自己找到一個專制君主為止。這表明,平民制不僅是最壞的政體,而且是政體更替的最後一個階段,政體自然發展的終點與其起點在此重合。君主制又重新登場,新一輪的循環開始了。「這就是國家的循環,這就是自然的秩序,統治形式據此而變化,從一種形式轉向另一種形式,最後又重返自身。」
3 20世紀以來西方法學的發展存在著一種「綜合」的趨勢,進而形成了綜合法學思潮。綜合法學思潮的出現是20世紀科學發展的綜合性和邊緣性總趨勢在法學中的體現。綜合法學思潮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強調對自然法學、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融合,主張法是價值、形式和事實的統一,倡導用綜合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形成綜合的法律觀念、法律哲學和法學體系。綜合法學思潮既體現了三大法學流派「合流」的趨勢,又反映為試圖綜合三大法學流派並超越三大法學流派的綜合法學的產生;同時, 法律政策學、多元論法學和新修辭學法學等法學派別中也大量的滲透出綜合法學思想。
㈥ 法律與道德的范疇不同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別: (一)表現形式不同 1 法意國家意志形式出現,主要表現在規范性文件中;而道德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社會輿論 2法律規范的假定,行為模式,後果三部分通常是明示的,而道德規范的假定部分和後果部分通常是暗示的 (二)違反的後果不同 1道德制裁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統一性;而法律制裁則是十分確定的 2 道德制裁無須經特定程序;而法律制裁必須有特定機關按一定程序進行 (三)調節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 1法通過權利義務的雙向規定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 2道德則主要通過為人們指出社會生活中的義務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四)調整對象不同 1法主要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關系和行為方式 2道德則要求人們的內在行為動機符合道德標准 (五)規范體系的結構不同 1法律調整行為的依據是由法律部門組成的法律規范體系 2道德規范體系則只是由個別的道德制度直接組成的。
㈦ 富勒是怎樣論述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的
(一)法律的內在道德:程序自然法
作為一種「有目的的事業」,法有其道德性。法的道德性有兩個方面,即「外在道德」和「內在道德」。法的外在道德即「實體自然法」,指法的實質目的或理想,如人類交往和合作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抽象的正義等等。法的內在道德即「程序自然法」,是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和適用等程序上的原則或法治原則是使以規則管理人類行為的事業成為可能的道德,也就是法律能夠成為法所絕對必需的前提條件。
富勒特別強調法律的內在道德,並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律法的內在道德包括八個要素(法治原則)1.一般性(普遍性)2.公布。3.非溯及既往。4.明確。5.不矛盾。6.可為人遵守 7.穩定性 8.官方行為與法律的一致性。
(二)法律的外在道德:實體自然法
富勒指出,程序自然法不涉及法律規則的實體目標,而是有關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制度的制定和執行的方式,世便能夠有效地達到它所要實現的目的。實體自然法則事關法律的實體目標,這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富勒將「實體自然法」歸結為最基本的兩條:一是保持人類目的的形成過程的健康性;二是保持人類交流渠道的開放性。在他看來,正是交流使社會成為一個整體。法律的外在道德指通常意義上的道德,即由「正確」、「好壞」、「公平」、「正義」 等原則和觀念組成的道德。
法律為什麼既要有內在道德又要有外在道德呢?富勒解釋說,法律的內在道德是中性的,具有內在道德的法律可以為不同的法律實體目標服務。比如,圍繞避孕問題產生了有關的道德問題,顯然合法性原則本身不能解決這一難題。法律制度可能保持其內在道德而不論其規則是禁止還是鼓勵避孕,但任何實體目標的採納都離不開法律的內在道德。在某些情況下,對避孕的法律禁止也會危害法律的內在道德。正如人們常常能看到的,如果禁止避孕的法律停留在紙上,並知道這難以執行,那麼法律的內在道德就受到嚴重的損害,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法律的執行。由此可見,作為完善的法律制度。內在與外在缺一不可。按照富勒的說法,法律的外在道德與正義是一致的。
法律的外在道德作為法律制度爭取的實體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種實體目標與廣泛的社會問題有關。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分析了法律的外在道德與效率、正義和反種族歧視、人本身及其自由、經濟資源的分配、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設計等之間的關系。正如富勒在談到追求的道德時所說的,人們追求的至善生活是經過平衡的多元目標,因此,人們在制定至善的法律制度時所追求的實體目標也必然是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綜合概念。
綜上所述,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主要圍繞分析法律的內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及其區別而展開的,其中程序自然法的概念及其八條合法性原則是富勒的主要理論貢獻。
㈧ 哈特認為的法律內在道德是指什麼
看來兄弟對這個問題不太清晰,我來說說我的看法。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伴隨著法哲學發展的始終,一直備受討論和爭議。尤其在二次大戰之後,哈特與富勒的論戰中,討論的核心問題即是此。哈特的著作《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集中反映了兩個人的觀點。
英國法哲學家哈特是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法律與道德相分離,他認為法律的正當法律效力來源於承認規則,關於哈特的「法律規則說」,就不再詳細說了。因此,他沒有提出內在道德一詞。
富勒代表的是自然法學派的觀點,認為法律與道德有必然的聯系,法律不能與道德分離,富勒證明其觀點的核心主張即是提出的「內在道德」的觀點,富勒認為法律道德不同於社會道德,可分為內在道德和外在道德,內在道德是法律的正當性來源,是法律的合法性基礎,內在道德是一種形式道德,此即富勒所謂的「程序自然法」,所有法律只有符合內在道德的要求,才可以稱之為法律,否則就不是法律;內在道德深藏於法律體系內部,是法律的基礎和軸心,道德還可以分為義務的道德和願望的道德,內在道德大部分為願望的道德等等吧,富勒通過內在道德理論,將法律與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他首次將法律與道德的聯系方式進行了清晰的闡述,這是前輩自然法學家沒有做到的,也是他的理論對自然法學派的貢獻。富勒的理論很豐富,對現當代法理學影響甚大,你可以找相關書籍看一下。
外在道德主要指的是法律的實體目標,如公平正義等;內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相互影響,內在道德能促進外在道德的實現。嘿嘿,在火車上沒事干,掏出來手機復習一下之前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