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經典版

道德經經典版

發布時間: 2021-12-07 16:54:59

1. 老子道德經最完整的版本是那個版本

道德經最早版本是《帛書甲本道德經》。以下是網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714345.html
你還可以把郵箱內給我,我發你一容份。

2. 網上的《道德經》有兩個版本,哪個才是原版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那個年代的文章沒軼失能傳下來就很不容易了。像《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經歷過焚書坑儒,多是口口相傳的。
原文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得到什麼

3. 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版本,是權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

4. 目前最標准版本的《道德經》是什麼版本

《道德經》的版本通常說是有四種:長沙馬五堆漢墓甲本和乙本、河上公版本、王弼本。權個人認為最為接近的是:黃帝四經注釋&道德經注釋/谷斌,張慧姝,鄭開注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9插圖版),2004年9月第二版。

5. 為什麼有不同版本的《道德經》

這個沒辦法,古人是不會用標點符號的,現在的古籍都是後人解釋和註解的,所以一本書出現歧義是難免的,每個編注的人理解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小說三國演義姑且有這個批,那個批的版本,哲學經典就更不必說了。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是孔子說的,看好了,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是有符號的,呵呵,看出什麼沒? 自古以來特別是唐朝以後女子的地位越發底下,到後來那些酸儒更是那這句話來說事,其實,孔子寫的時候,未必是說女子和小人是難養的,而可能是說,女,子,和小人都難養,就算沒有標點,「女子」這個詞在口語讀的時候只要不是連貫起來讀,理解上就是女的和男的的意思,古時候稱男人為子,也稱有先生的意思,孔子是姓孔,子是特指先生,孔先生,他的弟子,子路,子貢,都帶個子,也是指先生的尊稱。 言歸正傳,至於樓主說的道德經出版的譯本的不同,這除了出版社編輯的理解,能力問題,還涉及到道教的流派與歷史問題,道德經是部哲學著作,但是它同樣是道教經典,出版社的編輯要想出這本書,是要參考以前道士們和歷史上一些名人的註解的,但是他們的理解從來就並不統一,個別的分歧是必然的,特別是當標點符號應用起來後,對一些古籍的翻譯註解者們來說更是一場考驗。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一般都可以當「正統」的來看,當然也有一些翻譯校對低劣的版本,翻譯原文根本就是驢唇不對馬嘴,我本人買過8個版本的道德經,基本每個都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這些版本的白話翻譯差別不大,基本上翻譯一樣的,我就忽略了,又不一樣的,我就把不一樣的版本拿來一個個對照,按照自己的理解判斷那個是正確的,取長補短嗎。 如果樓主真的想找一個權威版本的話,推薦樓主買「南懷瑾」講解的道德經,參照他的感悟再自己去理解原文。

6. 道德經怎麼有這么多版本哪種才是真正的原版!

以前回答過這樣的問題。
首先,《道德經》傳本極多,至今尚無權威的統一版內本;
其次,在眾容多傳本中也有優劣之分;
最後,若要將眾傳本一一參考實在工程浩大,所以推薦一本鄙人曾用過也一直認為不錯的參考書,即香港中文大學劉笑敢教授編訂的《老子古今》,他集中了老子5個最佳版本,集中、方便、准確!
你說到的斷句法都看到過,至於原版這種東西學術界內至今也沒有找到,但是解讀經典可以統觀全篇去分析體悟,不要受一句話不清楚的束縛。

7. 《道德經》哪種版本是最原始的

馬王堆帛書。是很原始的。但學者認為不是最好的版本。
更早的版本是郭店楚墓竹簡本。
不知道哪年再蹦出來一個。

8. 道德經哪個版本最好

本人認為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最好。老子寫得多,後人加的少,適合悟道修行。了解深層含義。注為本人寫僅供參考。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對照通行本《道德經》
【甲本】
(甲一)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對應通行本第十九章)註:不受世間小聰明所障礙,人們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貨利為貴,心賊難起。不欺偽,行直心,民行孝知本。這三條不足以說明,應依本命本心,或曉得根本歸處,歸元守一,無欲無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六章)註:江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因它處於百川下,所以能成為百川王。聖人被眾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眾人之後。聖人被眾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視眾人。因此,聖人雖在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雖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棄。因為聖心無私、與人無爭,故無人能跟他爭。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六章)註:罪孽沒有比縱私慾更嚴重,錯誤沒有比有所得危險,一切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還大。要知道本來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恆的圓滿無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章)註: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強迫他人。善果成時瓜熟蒂落,不宜用強。善果成時,不自驕、不自傲、不自執,此果非強取而得(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證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覺海無增減。無所得、無所度)。這才是長遠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對應通行本第十五章)註:古時善修道的人,定不弱於玄妙通達,深邃的難描述,勉強形容為:謹慎(怕惡造因)如冬天踏著薄冰(過河)一樣;畏懼(惡果成熟)不讓邪魔有機可乘;尊重規律(順從因果)知身為過客。(順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於水,就像本源一樣淳樸,就像濁水一樣(無分別心,融而為一)。誰又能夠將渾濁的世間煩惱靜定,(他)將智慧澄明;誰又能安於無住,為而無為,動而未動,(他)將生而無生。得此道的人沒有辦法言說。
(甲六)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對應通行本六十四章)註:有所為、則所為必敗,有所執、則所執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聖人善行而不執著,無得故無失。(聖人)面對事物時,不忘初心,始終如一,不會失敗的。聖人不為眾生欲牽引,心不滯與外物,行不言之教,從眾人過錯中吸取教訓並替其分擔。因此聖人能教化萬物如萬物自然如是,而實無所為。
(甲七)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七章)註:道本來就無所得,覺悟的人如果能堅守道,則萬事萬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將觀其本質歸於本真。曉得心本具足,知足則亂求之心歇以靜,如幻萬物自然安定。
(甲八)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註:善為而無為,善事而無事,五蘊浮雲空過。(聖人)將成大事從小處做起,將成難事從易處做起,對待簡單的像對待難的一樣不敷衍,謹慎行事,因此沒有難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註:天下都迷戀的事物,是惡的根源。都偏愛於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無相生,難易相對生成,長短相比而顯現,高下相依而存,音聲波動相互應和,時間前後相隨。因此聖人皆以無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道卻像還沒有開始,所為甚大而無所著,成就一切而不佔有(無所得)。因不佔有(無所得),也就沒有失去。
(甲十)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著於名相,本源雖無限小(如自由的能量無內外,無大小、無先後),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將其束縛、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則能化萬物,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眾生沒人命令卻安守本分。萬物從生就有名相,名相雖然有,但本體平等清凈無二,知其本體無生滅就不會真的死亡。就像道顯現於天下,如百川(顯相)於江海(水體隱相)(而百川有生滅而水體不生滅)。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應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註:有東西混然一體,先宇宙萬物而生,寂寥獨立地(運轉)而不改,為天下萬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麼(世間名相不能描述),起個名字叫道(道字拆開二差別歸一+自修行),我勉強(就像給生盲的人用觸覺描述陽光的色彩一樣)叫(它)做無邊大,叫(它)無限久遠,叫(它)最終歸處。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覺者大。四大中覺者占其一,覺者從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縛狀態)取法於天(一切半自由態)、天(一切半自由態)取法於道(一切自由態)、道(一切自由態)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對應通行本第五章)註:宇宙萬物,就像風中兩端開口的袋子嗎?虛無而又自成時空障,不停輪轉就像有生命一樣。
(甲十三)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對應通行本第十六章)註:不著空有,至恆常道,守中道(不執兩端分別),則篤定。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地空運作。天道昭昭,小歸於業果,終究歸於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註:事物,在穩定狀態好掌握,在還未萌芽時容易引導。在脆弱時易判滅,在微弱時易散。在未發生時做准備,在沒有混亂時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樹,從很小的種子生長成。九層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塵埃累積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從一小步開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其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註:曉得的人不經常說,整天說的人不曉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塵,放下紛亂的煩惱,頓入平等玄覺。親近也不可得,疏遠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違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輕視也不得。(這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註:以規范治理國家,以無規律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治。我怎麼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亂的越厲害;人民先進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容易混亂;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興盛;法令越是詳明,盜賊就越多有。因此聖人說,我無所作而人民自覺富足,我無所為而人民自覺開化,我好清靜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慾望則民風自然純補。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註:德行深厚的人,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毒蛇不蜇它,猛禽凶獸也不搏擊它。緊固柔弱而拳頭緊握,不知男女交合小陰莖自動勃起,是生機和精氣充沛,整天哭嚎也不沙啞,是元氣柔和之至的緣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別)利益慧命是真吉祥(執著於壽命、分別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軟、廣大無住是真強大,)心若使氣、著形著相是假剛強;事物發展到假剛強、假壯大則難以進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四章)註:名相與本體哪個更應親近?本命與外物哪個更重要?被物所累與自由自在哪個更有害?所有愛染深重終將別離,所有聚斂寶藏終將散失。因此知道本來具足才不會自取其辱,曉得歸處、不滯外物,才能長久地安其心於無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章)註:物極必反是道在運行;柔弱有生機的逐漸強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萬物生緣於有,有(有緣於愛取,愛取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生於無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應通行本第九章)註:裝的過滿而溢出,不如適可而止。匯聚成一群,必不能長期保持。滿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長久守護,富貴而驕傲,自己引來禍患。功德圓滿而不執著,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大象亡形,道隱無明。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註: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聽就信、能勤勉於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到(多聞不信記得少,修行更少)。小根聽人說道,大笑而去,這些人不笑話,你說的就是不是道了(因為他們只對外道感興趣)。
因此說,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滿坎坷,精進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樣低下空無,極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廣大圓滿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剛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質純真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廣是沒有邊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較晚。真正的大音我們聽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無形相的,真正的道沒有名字的。

9. 《道德經》最權威版本是哪個出版社的

對於出版社來說中華書局出版的是當之無愧的好,但其實首先看《道德經》我們需要關注出土的版本。《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10. 求《道德經》全文及譯文最經典版本!

中華書局的《老子帛書校注》。
裡面有馬王堆甲本,乙本,王(弼)本。

熱點內容
婚姻法2016 發布:2025-05-19 21:58:32 瀏覽:355
勞動法的加班怎麼區分 發布:2025-05-19 21:58:25 瀏覽:227
辦案經驗法院 發布:2025-05-19 21:58:22 瀏覽:758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結構體系 發布:2025-05-19 21:19:02 瀏覽:5
3月25日交通法規 發布:2025-05-19 21:15:18 瀏覽:797
律師法律援助工作站如何設立 發布:2025-05-19 21:13:00 瀏覽:487
農村法律援助政協 發布:2025-05-19 21:10:04 瀏覽:296
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措施 發布:2025-05-19 21:07:35 瀏覽:342
上海勞動法怎麼算工資 發布:2025-05-19 21:07:33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