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消極面
『壹』 道德經有些思想是消極無為的。
道德經是含有
樸素辯證法
的
所謂辯證法,我誤解地解釋,就是它正說也行,內反說也行
譬如:
夫唯不爭,容則天下莫之與之爭
他是想告訴你不爭呢,還是想告訴你通過「不爭」來達到「莫之
於之
爭」的效果呢?
我看還是告訴你要爭的
所以一點都不消極,還是想有為的
只是以退為進,迷惑對手罷了
『貳』 《老子》對人有什麼消極影響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對待其思想觀點,既要發現時代意義,又要客觀對待它的歷史局限性。特別要引起重視的是,不能無限度地誇大老子思想的消極意義,而要深入理解其本源的、真實的含義。虛心弱智通常認為,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消極因素是其「愚民」思想,認為他宣揚的「聖人之治」極大地否定了民眾在歷史進步中的能動作用,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第三章),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虛無民眾的內心,滿足民眾的溫飽,削弱民眾的慾念,堅實民眾的筋骨。常使民眾沒有心智和慾望,這樣就使得機智之人不敢有所作為。從字面上理解,這的確是「愚民政治」。但是,老子還提出了驚世駭俗的「聖人不仁」的觀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這句話意譯過來就是:天地是沒有仁愛的,視世間一切如草芥;聖人是沒有仁愛的,視天下百姓如草芥。如果說老子的「聖人之治」是一種愚民思想,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那麼就不應該出現「聖人不仁」的觀點。既然出現了這種觀點,就不能把老子的「虛心弱智」簡單地理解為「愚民政治」,而應該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理解「虛心弱智」深刻內涵的根本在於如何理解「虛」和「弱」。「虛」有空、不真實、內心怯懦、不自滿的基本意思,如虛無、虛假、做賊心虛、謙虛等。在老子思想中,「虛」是「道」的品質和特性之一,和「無」、「沖」相近,如:「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用途;「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所以「虛」不是簡單的空,還包含「不自滿」、「能夠填充」、「能夠發展」的意思。「弱」也是「道」的品質和特性,如:「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但攻擊堅強之物,沒有能勝過水的。這里的「弱」,不是軟弱,強調的「弱」中「柔」的一面,即柔韌,沒有強大的外在力量卻從不讓其,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因此,老子的「聖人之治」應該理解為:使民眾的心靈變得謙虛,使民眾的肚子能夠吃飽;使民眾的心氣變得柔韌,使民眾的筋骨變得強健;常使民眾沒有奸詐虛偽的心智和貪念,這樣就使得陰險狡詐之人也不敢膽大妄為。至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也能套用儒學的「仁愛 」思想,而應該從「道」「獨立而不改」(《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特性去理解,即「天行有常,不為堯興,不為桀亡」,是對權力天授思想的質疑和反對。把《老子》的「聖人之治」和「天地不仁」綜合起來理解就是:高明的統治者不要讓他的老百姓恣意妄為,也不要標榜自己所謂的仁義道德,要想治理好國家,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要尊道崇德,按照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施治,才能強國富民、天下大治。清靜無為《老子》全文僅有五千餘字,其中,「清靜」出現了十餘次,「無為」出現了三十餘次。有人認為,老子宣揚的「清靜無為」是消極避世,和當下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這同樣有待商榷。最能表現「清靜」意境的論述當屬《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致,堅守清靜,萬物共同生長變化,我可以觀察感悟到它們的循環往復。那萬物演化盡管繁雜,但最後還是復歸到各自的根本。只要我們稍加思考就會發現,老子並非在純粹地論述「清靜」,緊跟著老子就闡釋了這一意境的哲學含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復歸到它的根本便可以平和虛靜,能夠平和虛靜,便可以說是依從了客觀法則之命令。依從客觀法則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規。能對這常規有所認識,就是聰明。不能對這常規有所認識,主觀妄為,其結果將十分凶險。明白了這永恆的客觀規律,對事物就會淳厚寬容;對事物淳厚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能符合自然法則;符合自然法則,就是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平安久長,終身沒有危險。因此,老子的「清靜」在於讓人不受外界干擾,靜下心思,全神貫注地發現和遵守事物發展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最能表現老子「無為」思想的是關於「道常無為」的論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從不主動作為,萬物卻能各得其成。王侯若能格守虛靜恬淡,不貪為妄施,民眾將自我進化。民眾自我進化時如有人貪欲萌動,就用淳樸之道來鎮服。用淳樸之道鎮服後,上下即同無貪欲。上下同無貪欲,共處於恬淡虛靜,天下就會自然安定。所以說,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要人們無所作為,而是提醒人們不要違背遵循「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不為所欲為、恣意妄為,以達到「無不為」——成就一切的最終目的。有一則關於麥子和草坪對話的現代寓言對理解老子的「清靜無為」很有幫助。麥子對草坪說:「我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你們沒有一點用處,卻有人整天為你們修剪、澆水、施肥,享受的待遇比我們要好得多。我感到很不公平。」草坪答道:「你是沒有想明白呀,你們的作用只不過是果腹之需,我們的作用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對人們來說兼有物質、精神兩個方面的作用,怎麼能說沒有用哪?」現實生活中,許多東西就像草坪那樣,看起來好像沒有多大用處,實際上卻有很大的用處。無用而大用,無為而無不為,兩者是相通的,這也是老子的智慧所在。小國寡民「小國寡民」可以說是老子的政治主張和理想王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通常的理解是:國小人少,即使有便利百倍的器物也不用;使民眾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車船之利,卻沒有人乘坐;雖有甲兵器械,卻沒有地方陳列。使人民恢復到上古結繩而治的時代。滿意自己的飲食,美愛自己的服裝,安適自己的往所,歡喜自己的風俗。鄰國近在咫尺,雞犬之聲彼此都可聽聞,民眾卻直到老死也沒有往來。有人認為,這是老子主張或回復到上古時期,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究其深意,還應該有另一外種解讀。「小國寡民」在西漢以前的《老子》版本中原為「小邦寡民」,專家論斷,是在西漢初期人們為避「劉邦」之諱才改「邦」為「國」。兩個字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別,「國」即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邦」是王侯的封地,是直接統治民眾的力量。准確理解「寡」字的含義,則必須把握老子 「正言若反」的語言特點。「眾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稱之」(第四十二章),人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貴族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因此「寡民」不是民眾少的意思,而是重視民眾。「小國寡民」意即統治要少用力,要重視民眾,是一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和民本意識。這段話的第二個關鍵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我們知道「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意思是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軌跡。當然,這種「反」不是簡單的返回和重復,而和「實踐—理論—實踐」一樣,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和發展。因此,「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不是簡單地回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而是強調上古時期民眾生活的清簡和純朴,反對春秋時期的機關算盡、爾虞我詐。正因為不是機械地回歸,所以才能避免上古時期的「共同貧困」,使民眾享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生活。至於「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則應該聯系老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即春秋時期紛爭不斷、戰火連綿、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那一時期的「往來」,很少有和平的、互惠的交往,更多的意味著糾葛和戰亂。所以說,老子「小國寡民」的原始含義應該是:不實行暴力統治,關注民眾的生活,即便有精良的統治機器也沒有地方可用;使民眾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樂業而不流亡。雖然有車船之利,卻不會因流離失所而坐乘;雖有甲兵器械,卻因政通人和而無用武之地。使民眾恢復上古時期的清簡和淳樸。滿意自己的飲食,美愛自己的服裝,安適自己的往所,歡喜自己的風俗。鄰國近在咫尺,雞犬之聲彼此都可聽聞,人民卻自得其樂,以至活到老死也無往來糾葛。因此,我們學習、研究老子思想,不能只看現象、斷章取義,而應從老子的整體思維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脈絡,應研究其道理的真髓,理解其思想中本質的東西,進而找出引導社會發展的普遍原理。正如魏源所說:「如泥其一而誣其全,則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叄』 道德經有消極避世的一面嗎
《道德經》中的肖極避世傾向有些,這與老子做官不順去歸隱有關,可老子歸隱時也圖活的好的,《道德經》從弱者角度上生發謀求好的生存的方法,他講的生存法可算節能高效型的。
『肆』 學《道德經》真的會讓人消極嗎
物都有兩面性。確實會有一些消極,不過內心卻會更加的豐富。
『伍』 老子對人有什麼消極影響
老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對待其思想觀點,既要發現時代意義,又要客觀對待它的歷史局限性。特別要引起重視的是,不能無限度地誇大老子思想的消極意義,而要深入理解其本源的、真實的含義。虛心弱智通常認為,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消極因素是其「愚民」思想,認為他宣揚的「聖人之治」極大地否定了民眾在歷史進步中的能動作用,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利用。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老子》第三章),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虛無民眾的內心,滿足民眾的溫飽,削弱民眾的慾念,堅實民眾的筋骨。常使民眾沒有心智和慾望,這樣就使得機智之人不敢有所作為。從字面上理解,這的確是「愚民」。但是,老子還提出了驚世駭俗的「聖人不仁」的觀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這句話意譯過來就是:天地是沒有仁愛的,視世間一切如草芥;聖人是沒有仁愛的,視天下百姓如草芥。如果說老子的「聖人之治」是一種愚民思想,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那麼就不應該出現「聖人不仁」的觀點。既然出現了這種觀點,就不能把老子的「虛心弱智」簡單地理解為「愚民」,而應該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理解「虛心弱智」深刻內涵的根本在於如何理解「虛」和「弱」。「虛」有空、不真實、內心怯懦、不自滿的基本意思,如虛無、虛假、做賊心虛、謙虛等。在老子思想中,「虛」是「道」的品質和特性之一,和「無」、「沖」相近,如:「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用途;「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老子》第四章),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所以「虛」不是簡單的空,還包含「不自滿」、「能夠填充」、「能夠發展」的意思。「弱」也是「道」的品質和特性,如:「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但攻擊堅強之物,沒有能勝過水的。這里的「弱」,不是軟弱,強調的「弱」中「柔」的一面,即柔韌,沒有強大的外在力量卻從不讓其,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因此,老子的「聖人之治」應該理解為:使民眾的心靈變得謙虛,使民眾的肚子能夠吃飽;使民眾的心氣變得柔韌,使民眾的筋骨變得強健;常使民眾沒有奸詐虛偽的心智和貪念,這樣就使得陰險狡詐之人也不敢膽大妄為。至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也能套用儒學的「仁愛 」思想,而應該從「道」「而不改」(《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特性去理解,即「天行有常,不為堯興,不為桀亡」,是對權力天授思想的質疑和反對。把《老子》的「聖人之治」和「天地不仁」綜合起來理解就是:高明的統治者不要讓他的老百姓恣意妄為,也不要標榜自己所謂的仁義道德,要想治理好國家,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要尊道崇德,按照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施治,才能強國富民、天下大治。清靜無為《老子》全文僅有五千餘字,其中,「清靜」出現了十餘次,「無為」出現了三十餘次。有人認為,老子宣揚的「清靜無為」是消極避世,和當下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這同樣有待商榷。最能表現「清靜」意境的論述當屬《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致,堅守清靜,萬物共同生長變化,我可以觀察感悟到它們的循環往復。那萬物演化盡管繁雜,但最後還是復歸到各自的根本。只要我們稍加思考就會發現,老子並非在純粹地論述「清靜」,緊跟著老子就闡釋了這一意境的哲學含義:「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復歸到它的根本便可以平和虛靜,能夠平和虛靜,便可以說是依從了客觀法則之命令。依從客觀法則之命令,是事物演化的常規。能對這常規有所認識,就是聰明。不能對這常規有所認識,主觀妄為,其結果將十分凶險。明白了這永恆的客觀規律,對事物就會淳厚寬容;對事物淳厚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能符合自然法則;符合自然法則,就是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平安久長,終身沒有危險。因此,老子的「清靜」在於讓人不受外界干擾,靜下心思,全神貫注地發現和遵守事物發展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最能表現老子「無為」思想的是關於「道常無為」的論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從不主動作為,萬物卻能各得其成。王侯若能格守虛靜恬淡,不貪為妄施,民眾將自我進化。民眾自我進化時如有人貪欲萌動,就用淳樸之道來鎮服。用淳樸之道鎮服後,上下即同無貪欲。上下同無貪欲,共處於恬淡虛靜,天下就會自然安定。所以說,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要人們無所作為,而是提醒人們不要違背遵循「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不為所欲為、恣意妄為,以達到「無不為」——成就一切的最終目的。有一則關於麥子和草坪對話的現代寓言對理解老子的「清靜無為」很有幫助。麥子對草坪說:「我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你們沒有一點用處,卻有人整天為你們修剪、澆水、施肥,享受的待遇比我們要好得多。我感到很不公平。」草坪答道:「你是沒有想明白呀,你們的作用只不過是果腹之需,我們的作用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對人們來說兼有物質、精神兩個方面的作用,怎麼能說沒有用哪?」現實生活中,許多東西就像草坪那樣,看起來好像沒有多大用處,實際上卻有很大的用處。無用而大用,無為而無不為,兩者是相通的,這也是老子的智慧所在。小國寡民「小國寡民」可以說是老子的主張和理想王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通常的理解是:國小人少,即使有便利百倍的器物也不用;使民眾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車船之利,卻沒有人乘坐;雖有甲兵器械,卻沒有地方陳列。使恢復到上古結繩而治的時代。滿意自己的飲食,美愛自己的服裝,安適自己的往所,歡喜自己的風俗。鄰國近在咫尺,雞犬之聲彼此都可聽聞,民眾卻直到老死也沒有往來。有人認為,這是老子主張或回復到上古時期,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究其深意,還應該有另一外種解讀。「小國寡民」在西漢以前的《老子》版本中原為「小邦寡民」,專家論斷,是在西漢初期人們為避「劉邦」之諱才改「邦」為「國」。兩個字意思相近但也有差別,「國」即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邦」是王侯的封地,是直接統治民眾的力量。准確理解「寡」字的含義,則必須把握老子 「正言若反」的語言特點。「眾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稱之」(第四十二章),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貴族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因此「寡民」不是民眾少的意思,而是重視民眾。「小國寡民」意即統治要少用力,要重視民眾,是一種樸素的思想和民本意識。這段話的第二個關鍵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我們知道「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是老子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意思是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軌跡。當然,這種「反」不是簡單的返回和重復,而和「實踐—理論—實踐」一樣,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和發展。因此,「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不是簡單地回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而是強調上古時期民眾生活的清簡和純朴,反對春秋時期的機關算盡、爾虞我詐。正因為不是機械地回歸,所以才能避免上古時期的「共同貧困」,使民眾享受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生活。至於「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則應該老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即春秋時期紛爭不斷、戰火連綿、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那一時期的「往來」,很少有和平的、互惠的交往,更多的意味著糾葛和戰亂。所以說,老子「小國寡民」的原始含義應該是:不實行統治,關注民眾的生活,即便有精良的統治機器也沒有地方可用;使民眾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樂業而不流亡。雖然有車船之利,卻不會因流離失所而坐乘;雖有甲兵器械,卻因政通人和而無用武之地。使民眾恢復上古時期的清簡和淳樸。滿意自己的飲食,美愛自己的服裝,安適自己的往所,歡喜自己的風俗。鄰國近在咫尺,雞犬之聲彼此都可聽聞,卻自得其樂,以至活到老死也無往來糾葛。因此,我們學習、研究老子思想,不能只看現象、斷章取義,而應從老子的整體思維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脈絡,應研究其道理的真髓,理解其思想中本質的東西,進而找出引導社會發展的普遍原理。正如魏源所說:「如泥其一而誣其全,則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陸』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消極因素如何理解
無為並不一定是消極 老子曰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自然的反義詞就是人為 就是偽 自然就是不刻意 若我們做事能因勢利導 水到渠成 什麼事都心如明鏡 就能順水推舟 無所不為
『柒』 道德經:是不是挺消極的
不認可。道德經中包含很多人生哲理。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就教導我們辯證法。積極的書有很多關鍵你對哪方面感興趣。
『捌』 莊子,道德經,「無為」,是消極的嗎
請 LZ 看 看 這 里!!
老子說的「無為」意思是,做事做人不為名為利,不為一己之私而為。就是無為、做人做事不為功為名,不為錢財,不為利益,不為自己的私心去用盡千方百計損壞別人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地而做人做事就是無為,這樣的無為做出來的事才是真正的大有所為,人類的貪欲太可怕老,力量也太強悍老,老子戰勝了自己的貪婪欲,戰勝自己的一切私心,所以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何以談的上是消極呢?也就是順其自然。
我回答你的問題也不是為得分而回答,只是為能讓你分享一下好東西而答,所以也是無為。
『玖』 為什麼說道家思想是消極避世
因為說這個話的人根本不懂道,所以造成了消極避世的錯覺。
老子作為周朝的守藏吏,也就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是博覽群書的。而且周朝是個動盪的朝代,諸侯國各自為政,讓老子看盡了世態炎涼,所以老子創立了道的思想,認為是無休止的追名逐利,反而不如平心靜氣的自顧自生活。這是老子的人生體驗,是老子在看透繁華的感受。
如果老子不是一生都在積極的處世,怎麼可能物極必反的有消極避世的想法呢?因此老子的思想只是告誡大家過猶不及這個道理,讓人們自己修煉好自己,才有能力應對社會,處理問題。
人們不了解前因後果,就說那是消極避世,其實根本不是。老子只是教導人們要清心寡慾,而不是無欲無求。因為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少有慾望可以讓人心正。
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也就是說,只有不居功,才不會從成功的神壇走下來。由此觀之,老子不是消極避世,只是積極的處世,但精神不放鬆,讓自己能看清自己的道路,不要被名利迷惑,才會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