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
A. 讀《道德經》的真實感悟是什麼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讀和學習,而是一種做人,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檢驗,從學習老子道德經中你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
就如老子所說言,德善,德信,聖人皆孩之這幾個看似普通的字句,卻能讓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並對你的思想及靈魂都會受到洗禮,使我們每一個學習道德經的人都會感到震撼。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B. 讀道德經的感悟。高分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於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於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後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註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恆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裡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裡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麼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徵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徵在大類別裡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裡面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2009年9月3日於廣州白雲山
國學大師誤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對「絕聖棄智」和「不上賢」,普遍的解釋都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還有 「智者」試圖為老子「平反」,而將簡本「絕聖棄智」篡改成「「絕智棄辯」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認為,老子所言「不上賢」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
如何理解 「不上賢,使民不爭」?
草樹先生
何謂「不上賢,使民不爭」?老子為什麼提出「不上賢」的主張?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並不代表社會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實上,人人都是天才,個個都是聖賢。這是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創造,都有自己潛在的,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特長,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種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樣,在保持社會自然生態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價值。
然而,一旦這個社會將個別人的才能、特長,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做法時,就必將導致個人自性的自然需要與內心慾望不一致,以及實際能力與預期能力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必然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產生,而這又必然導致生社會生態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爭就必然會導致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虛榮、欺世盜名等現象的出現。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與人之間互不將對方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標准時,自身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內心的沖突也才會降至最低。這樣,人類的矛盾與紛爭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諧、安定,富足的社會就會實現。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 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這樣就能夠消除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最終避免了社會的矛盾與紛爭。
-----草樹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謂「執大象」「天下往」往哪裡?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對於「執大象」,一般的解釋都是把握規律或法則,我以為此解釋不夠准確。
---------因為,掌握了規律、法則只代表掌握了理論,理論只有在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才會產生價值。
---------譬如,按照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下一階段(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將會產生怎樣不可逆轉的變化,政府如能及時的順應這種變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國民的擁戴,政權也就可以穩固。
---------然而,理論與實際如何才能結合,准確的預測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呢?這就需要對象和數的准確把握了。
---------所謂的「象」也就是現象,而「數」則是對現象的數據化測量、歸納、分析的結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奧秘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五個字:理、象、數、通、變。這其中理、象、數是解開宇宙萬物奧妙的方法,而「通」和「變」則是宇宙的特點。
---------所以,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規律、法則,再通過「數」——對過去和現在的大現象的數據化分析,就能夠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作好准備,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願望,並得到大多數人們的擁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掌握社會發展之「道」——理、象、數、通、變的人大都是專家學者,而不是統治者。但「天下往」,歸順的肯定是統治者,而不是專家學者。
---------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開明的統治者只是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來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執」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規律和法則,而是指大自然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因此,對於「執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那麼制定出來的國家發展和管理政策、方針就能夠順應社會、民心的發展變化需要,也因而能夠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草樹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為德?《道德經》老子如何定義德?
【草樹先生試解】
道、德、仁、義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義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在自然界,道創造萬物潛在本體內涵,德使萬物潛在本體演化為物理世界具體存在的各種事物。
《莊子》:「物得於生,謂之德」。
「有,名萬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並規劃人事目標、方向者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為國家發展做戰略規劃的。
而「大德」則是掌握、組織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使社會發展按照自然規律、民意進行的最高領導人,也包括幫助他人實現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以古今觀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連帝王也對有大學問的人恭敬有加。而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則擁有或掌管著最多的資源,因此稱為「貴」。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貴,貴者未必德。
【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C. 讀道德經有感50字
讀了道德經以後,感觸非常深,中華的大地上 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么深奧的智慧。道內德經容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它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一部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
D.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E.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1、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船,裝載多與少取決於駕馭這條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不爭,就是皮不與毛爭。一個是整體,一個是局部,有什麼好爭的?
3、研究國學從道德經入手,就是走捷徑了。因為研究來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經,而且高手都在民間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絕對都是:知者不言。
4、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句我覺得就是聖人與道合而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無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則天恐裂,地講恐發,神將恐歇,萬物將恐滅,侯王將恐蹶。
5、生活在二維世界的「毛毛蟲」,如果它能知曉化蝶後的三維世界,或許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易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到這里都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在後面,是二而三,還是二而四,這個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簡單是本,復雜是末。兩個方向,任君選擇。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覺得悟道比較難,正因為我們走在一條從復雜到簡單的路上。如果我們走在從簡單到復雜的道路上,就會比較簡單。
8、有人將道德經與易經來比較誰高誰低。如果A比B要高,那A爭沒必要爭;如果A不如B,那麼爭也爭不過B。道德經與易經流傳了這么久,可以說兼容性相當好。你玩電腦如果兩個軟體不兼容,很快系統就崩潰了。
9、所謂不爭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斤兩,所以不爭。爭的情況只有一種情況: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淺,一定要爭。是有人一定要跟聖人爭,聖人不爭不是爭不過,而是沒必要。
10、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經雲:聖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這種聖人就是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只有這一種情況(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與托天下。該聖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懷玉。
12、關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這樣理解,該你說的時候你不說,這叫懦弱;不該你說的時候你亂說,這叫愚蠢。說話關鍵在於說什麼,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就是最好的,。
13、關於語言,文字,不知是什麼時候才有。在道德經沒有誕生之前,道德經所說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過被老子最先發現。
14、道德經中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孔子問他:我讀這么多的書怎麼還是沒開悟。老子跟他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當時圖書館館長,誰都沒他讀的書多,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學。但是後來他發現不讀那麼多書也一樣能悟道的時候,他就告訴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經驗直接來用是不會得道的,學習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覺得也是聖人的境界。這種境界在聖人那裡是通的。所以孔子從根本上說,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問道於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訴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後,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類不管有多少發明、科技有多發達只能說明人類能做什麼。當人類找到了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那才是人類的真正騰飛之時。
17、自勝者強。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麼轉變,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無限可能。正所謂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學道德經而學道德經,不能為了人前炫自己的學問而學道德經,而是往小了說為了指導自己的實踐,往大了說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學。這樣就會悟道快點。
19、關於視之不見名曰宜。我舉個例子: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唐僧肉體凡胎,所見的妖怪都以為是好人。你是啥都無所謂,因為我唐僧有一顆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這種功夫是其三個弟子無法比的。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個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個。如果沒有唐僧,三師兄弟1天就到靈山了。唐僧能成佛,因為他是肉身取經,最難,沒他不行。
21、前幾天看一本書,介紹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國家從來沒有過災禍。這個國家的國王聽說有一個叫禍母的東西,想看看什麼是禍母,結果後來釀成悲劇,亡國亡民。後果是自取滅亡。關於亂想問題的朋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天地之間有一個擎天柱,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美滿結果。但是有的人就會想:這個擎天柱怎麼來的,他怎麼就能夠擎天的,把他打斷會有什麼後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給我們的一切,就是我們需要做的。絕學無憂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22、實際上即使你不做到絕學無憂也是沒有關系的。老子告訴我們要絕學無憂,那就是他已經試驗過了,大家都不要浪費感情庸人自擾吧。
23、有時候道理很簡單的:吃飯是吃飯,睡覺是睡覺。悟到這就成了。反正實證實修的,永遠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行路難開路更難。老子的時代沒有道德經,老子是一個開路人,前人開路,後人行路。路開都開好了,我們還不能夠很好的走,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有的壞人比我們想像中的還壞。
25、有時候是這樣,比如鄧提出的理論是前人沒有過的,先不要去議論對錯。能走出來,這樣的就是很難得。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換自己上去估計不行。我們將來每個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沒有經驗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斷。有些地方,一點都不能有差錯。有些地方可以通融。關鍵是要有眼光發現,哪些地方是需要一絲不苟的,哪些是可以靈活運用的。
26、有些人犯罪違法就是因為他們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脫者了。之所以不解脫,是因為有障礙。即使有佛菩薩隨身,他們也是愛莫能助,關鍵靠自己領悟。法律不會因為一個人不懂法而違法不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信佛而違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鴻燊說: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驚。我覺得不好,如果說: 好德超色,德高驚鬼神。還可以。
28、道德經與九陰真經。九陰真經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估計是從道德經里借鑒的,弄懂了道德經,估計九陰真經也不學自通了吧。
29、拿到動槍的不是高手,通過語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過「無」來交流。
30、倒連九陰真經的後果就是「歐陽鋒-變成歐陽瘋」。修道德經也一樣,要邊證邊學,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經當做果實直接使用將不會有任何發現。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來爭第一名,而絕對不要保第一名。
32、聰明的人制定規則,簡單的人遵守規則,愚蠢的人違反規則。如果你做不到聰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簡單。現在的人都是因果顛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親自證悟到道之後才有了佛經和道德經,現在的人卻直接享用了果實,但是沒經過修證。所以,連半個果位證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處都在說感恩,但是我們真正有過感恩嗎?先說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創造大國。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拿走了,最後我們工人剩下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覺得。我們首先就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雖然拿的少,但是還是要感恩原創。因為沒有人家的創造,你連著一點點都不會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們不僅不能創造,而且會對別人的創造嗤之以鼻。端正態度,創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把生存當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貴無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了對身心的修煉,那就大錯特錯了。
36、如果《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節不讀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節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讀《老子》的過程中,覺得老子是一個歷史人物,那我覺得理解的還不夠。老子就在我們身邊。
37、罵我的,前世我一定也罵過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過他;殺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殺過他。坦然的承受現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灑脫與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將不會得道;如果你順道而行,則會證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說,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
笛卡爾說,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謨說,我要教導人類。
康德說,給我物質,我將重新構造一個宇宙。
中國現代沒有思想家,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偉大的格局。而偉人的出現或許只需要1句話,我們有嗎?
40.一通萬通,但是一要求必須是精品。
41.懷著感恩的心態來學習。老子把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經》來跟大家分享而無所求,可以說做到了生而富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2.第一句話:世智辨聰。第二句話:未見言見是大妄語。第三句話:道法自然
43.大象戰勝螞蟻給獅子老虎看會得道嘲笑;螞蟻打死大象給獅子老虎看會得到的尊重。
44.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沉澱的過程。學習沉澱空杯再學習再沉澱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成好習慣。這就是空杯心態的習慣,以空杯心態來生活和學習的朋友,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45.當你超越別人的高度的時候對他還是要保持一顆尊重的心,因為你如果你以後掉下來,還要經過那個地方,聰明人都知道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46、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劇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響當當的男一號和女一號。幹嘛要給別人當配角呢?別人的劇本可以看,但是千萬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經》是老子的劇本,別人能演嗎?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聖人被褐懷玉。什麼才是價值。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外面都有一個櫝,其內在有一個珠。具體珠子重要還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雖然聖人被褐,但是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車洋房去跟他換,那好比用石頭跟黃金換差不多。蓋茨可以富可敵國,但是聖人富可敵天下。不可同日而語。
48、聖人解決掉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富人解決用錢能解決的問題。而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F.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是什麼
《道德經》感悟: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的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依稀記得小時候跟著哥哥姐姐們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只是覺得順口,根本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如今,重拾舊書,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內涵,但通讀之後還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新感悟。
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活在當下的我們,面對經濟發展、物慾橫流,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問「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作為一名剛入路的新職人員,我想我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工作、學技術,盡心盡職地擔起社會責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些,需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態去了解社會,抵禦不良誘惑。
《道德經》中提得最多的是「道」,還數次提到水,「水」成為這「哲學長詩」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開頭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道性」利萬物而不爭,才能「海納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G.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是什麼
感悟如下: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抵擋住寂寞,孤獨,也可以讓我接納自身的缺陷,也讓我在無望的時候給我信心和支持。
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裡,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裡,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夥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闆,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
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恆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布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
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
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H. 如果寫讀完道德經的感受作文怎麼寫
《老子》是智者的書,它給人們訴說「道」,論辯「道」,授人以「道」.從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回「治大國若烹小鮮」.治企答者,老子教你「無為而治」,繼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至高管理境界.
身處快節奏、高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都在慨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企業家獲取事業與生活的雙成功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為我們修築了一條真理之路,他讓我們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優渥的心靈療養.他教會我們如何鋪設一條屬於自己勝似閑庭信步的人生達途.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著名國學大師、百家講壇主講嘉賓、老子思想研究知名學者姚淦銘多年來將自己的精力沁潤在《道德經》大道之中,渾渾然合而為一,深入淺出、進退自如,用詩化的語言、通俗的比喻,將老子的非凡智慧與百姓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解決企業管理、家庭、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此次他又將帶給我們什麼不同凡響的智慧啟示!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I. 學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一、思路
1、概括一下《道德經》的總體思想。
2、寫出印象最深的點。
3、結合實際談感想。
二、感悟
人作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經把人的因素看的相當重要,甚至於道,天,地,相提並論占據四分之一。
如果一個人與道合一,則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每天走在路上,抬頭看天,則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低頭看地,則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間看人則知天人合一。
道德經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為例: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過、平和心平等心、虛懷若谷、善者不辯、為法忘軀、為善不欲人知、通權達變、圓融無礙、功到自然成、以身試道、實相無相、正道隱藏不著相。
都可以運用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氣和、心胸開闊、平易近人、處事圓融、多多助人、少說多做、常常反省、做好事不求回報,那麼就會功到自然成。
(9)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影響:
《道德經》主題思想是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J. 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 ,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