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崇尚法治
㈠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㈡ 什麼事法治理念為什麼要崇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不容取代,否則總有人在規則之外,這樣無法實現公平。
㈢ 誰提出「法治」
1.先秦時期法來家的政治哲學源思想,強調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地位。如代表人物之一商鞅主張:「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史記·商君列傳》)
「2.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3.法家提倡的「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㈣ (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實施上,秦代堅持輕罪重刑
(1)不同特點:秦朝:依據法家思想治國,堅持輕罪重刑,嚴刑酷法。(4分)
漢朝: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刑法寬簡。(4分) 影響:儒家經典成為量刑斷案的主要依據,奠定了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2分) (2)主旨:實行君主立憲是強國之路。(2分) 社會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維新派力量單薄;長期的君主專制統治,民主思想影響有限。(6分) (3)態度:持批判和否定態度。認為皇帝制度是專制制度,與平等自由不相容;提出通過政治革命推翻皇帝制度;主張用「民主立憲政體」取代皇帝制度。(4分) 廢止: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王朝統治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不久,清朝宣統帝宣布退位。(4分) (4)圖一:確立了新中國在成立和建國初期的方針政策,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為新中國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備。(2分) 圖二:總結了人民革命勝利的經驗和確定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分) 本問為開放性問題,符合題意、言之成理者,可給分。 ㈤ 關於崇尚法治共創平安的名人名言 凡是可憐的,遭難的女子,她的心等於一塊極需要愛情的海棉,只消一滴感情,立即膨脹。 —— 巴爾扎克 ㈥ 崇尚法制是什麼意思 依法治國,以法治國。 ㈦ 我國崇尚法治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律信仰的表達,是指人們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和自覺自願的依歸;法律信仰的實質,是它對公平正義理念的維護和對公民基本人權的保障;法律信仰的標識,是它深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心靈深處;法律信仰的踐行,意味著公民應當知法、守法,並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法治社會的建設。 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集體主義的遮蔽中再現個體,每一個個體的生存發展都是不可忽略的。我們已經擁有了人格的獨立和發展的自由。但是,這獨立有其社會的支持,這自由有其法律的邊界,我們不能生活在原子化、叢林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意識形態的高揚中解放利益,每一個百姓的利益訴求都是不可置換的。但是,利益的潮水並不能漫過法律的堤壩,財富的追求也不能湮滅道德的光照,我們不能沉湎於社會慾望的極端化、暴戾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階級斗爭的極致中回歸法治,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必須保障的。依法抗爭,合法維權,本來就是公民的權利和法治的踐行。但是,如何在多重社會矛盾多樣利益沖突中,將這種維權抗爭納入法治社會公共秩序的建構之中,更好地釋放這種維權抗爭對於治道變革、社會進步的良性效應,還是需要求解的問題。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設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進的。這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利器,是社會價值的核心,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民眾權利和力量的源泉。 ㈧ 崇尚法治的人,是不是性格都比較剛強啊 忠言逆耳利於行 良葯苦口利於病。溫總理說的。 ㈨ 誰執法誰普法在加快法制政府建設中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要弘揚法治精神 ㈩ 從公平正義的角度闡述崇尚法治精神的重要意義
先莫說:【崇尚法抄治精神的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