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律的作用
1.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2. 道德與法律作用的區別
從調節領域來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問題,又涉及人們行文層面的問題,調解范圍相對廣泛;法律設計的則主要是人們行文層面的問題,涉及范圍較為具體。
從調節方式看,思想道德主要依據說服力和勸導力、社會輿論及風俗習慣和人的信念起作用;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
從調節目標來看,思想道德著重於對人們的內心世界提出善良與高尚的要求,法律則著重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禁止與許可或允許的要求。
3. 道德與法律的作用誰大
沒有所謂誰的抄作用大,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原因如下: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
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
4.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5.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的作用和關系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法律包含了最低層次的道德准則版。
2、道德所能約束的范圍遠超過權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對某些事情也無法約束,還是要靠道德約束,但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
3、道德約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約束是滯後的。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人已經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而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可以使人不去作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5)道德與法律的作用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務:
1、積極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
2、貫徹落實「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
3、教育和引導高職生正確認識高等職業教育、認識自身、認識環境、認識時代特徵;
4、對高職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評價能力,培養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6、引導和幫助高職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觀、成才觀,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6. 現實生活中道德與法律的重要性
是很重要的。道德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它代表著整個社會的風貌;而法律呢,是作到了約束人們的作用,消磨人們的犯罪意識。所以,道德與法律是十分重要的。
7. 道德與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德作用
法律與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其作用與表現是各不相同的,否則它們就沒有必要作為兩種不同的規范體系而存在了。如果說道德在本質上屬於自律性規范,其功能重在「揚善」,那麼法律在本質上屬於他律性規范,其功能重在「抑惡」(當然,這樣界定並非要否定法律的揚善功能及道德的抑惡功能,而是強調其各自功能的側重點之所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最終靠行為主體的內心信念、道德觀念和良知,即道德只對講道德。信奉道德的人起作用,而對那些沒有任何道德觀念的人則很難發揮作用,一個無任何羞恥心。良知感、善惡現的人,即使面對紛至沓來的批評。遣責仍會我行我素。因為社會(尤其是現代文明社會)不可能強迫人們遵從道德,更不會採取外在強制措施去懲罰違反道德的人,所以道德只能約束具有善良意志的「善人」,而對那些沒有任何道德意識、惡貫滿盈、良知喪失殆盡的「惡人」是很難起到規范作用的。法律作用的發揮最終靠國家強制力做後盾,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最突出差別就是因其具有國家強制性的特徵;法律的產生和存在是與國家緊密相伴的,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當國家的法律得不到守法主體的遵從時,國家就會動用各種強制措施乃至開動國家暴力機器去對付各種違法犯罪主體,讓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以保障權利主體權利的實現;正因為有國家強制力做保障,所以守法對公民來說是無條件的。
我們批判「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贊成「人性本惡」;唯物主義者主張人一生下來時人性非善非惡,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性首先在於它的社會性,人的善與惡是後天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由於在當今現實社會中,善與惡兩種行為模式。兩種觀念均客觀地存在著,因此在社會中存在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會受到善與惡兩種行為傾向及觀念的影響,其結果可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實生活中的人,其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可能有惡的傾向,亦或兩者兼而有之。因此,單靠道德不足以抑惡,單靠法律不足以揚善,只有充分發揮法律與道德兩種行為規范的功能與作用,法治與德治並重,才符合社會中人性狀況的客觀現實,符合現代社會控制的客觀需要,最終實現國家與社會的長治久安。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階級差別的消滅,國家的消亡,法律也將走向消亡,其功能與作用終將為道德及善良習俗所取代。但這必須以人類素質的普遍提高。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階級與國家的消亡為前提,是十分遙遠的事。所以法治與德治並重為目前治國所必需。
強調法治與德治並重,還在於統治階級的法律與道德總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雙向互動。功能互補的。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之間更是如此。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倫理基礎,任何良法都是以一定的美好道德價值判斷為依託的;同時,良法的運行更有賴於「良吏」,司法與執法人員的道德水準及職業良心,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法能否從「書本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所調整和維護的秩序。凈化的環境又成為道德生成的深厚土壤;當社會的主流化道德及其原則為法律所肯定。吸納並予以施行時,法律活動與道德生活也就融為一體了。
在實施法治與德治方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的反思,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的作用及功能,妥善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系。為此,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應反對以下幾種錯誤傾向:一是要反對法律萬能論。我們不能認為什麼事都「一法就靈」。二是要反對道德萬能論。我們也不能認為什麼事都「一德就靈」。三是要反對將德治等同於人治。人治是一種重視並無限誇大個人作用、為集權與專制制度服務的治國主張,盛行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其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同民主與法治的治國主張相對立。因此,那種認為提倡德治。重視道德。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人治,就是排斥民主與法治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也是極端錯誤的。「良好的法律」是以一定的道德標准和價值判斷為基礎的法律。同時,有了良法還不夠,還必須有「良吏」,法律的適用和執行離不開民眾的基本法治觀念、法律意識與法律信仰。另一方面,以德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更需要發揮法治的功能,因為弘揚道德需有良好的社會治安狀況及社會風氣,需要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及伸張正義;同時,法律實施的過程也是向世人昭示、傳播法律中所蘊涵的道德標准、價值觀念的過程。
8. 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的作用主要包括
⑴、有助於當代大學生認識立志、樹德和做人的道理,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
⑵、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打下知識基礎。
⑶、有助於梁當代大學生擺正德與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亟需在學校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課能幫助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大量素材和生動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養料,獲得真、善、美的心理啟迪,正確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理論和方法,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具體地說,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於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發展任務。從中學到大學的轉折,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將經受多方面的新考驗。它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意味著發展的機遇。然而,由於當代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特點及其經歷的原因,近年來大學生在這一轉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地影響大學生教育任務的完成及個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有助於大學生提高自我素質,增加應對現實中各種挑戰的能力,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完成大學期間的各項發展任務,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於青年學生積極探討人生的具體問題及其哲理,盡快選擇並走上成功之路。隨著大學生離開家庭並逐漸融入社會,他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有關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問題,並引發有關人生和社會問題的相應思索。「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針對大學生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特點,從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的具體問題出發,進而透過具體現象探討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哲理問題,將有助於青年學子撥開市場經濟的迷霧,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取向的干擾,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從而為自己的成才撥正航向。
9. 道德與法律作用的區別
區別主要在於:1,生成方式上的建構性與非建構性。法在生成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版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權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道德則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或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道德則無特定、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一定的學說、輿論、傳統和典型行為及後果中,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晚生歧義。
3,存在形態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法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基本是一元的。而道德則是自由、多元、多層次的。
10. 道德與法律在實踐生活中的作用
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法在道德基礎上產生,人們對二者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便爭論不休。中國歷史上「王」、「霸」之爭,便是一例。本文主旨在於闡明社會生活中「德本法助」的思想。 一、道德、法之聯系與區別 道德是一定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是靠社會輿論、各種形式的教育、傳統習慣、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而起作用。它隨人類社會產生而出現,用以調整經濟關系棗食物的獲取與分配,以防因有人不勞動或多佔而致人餓死。後隨生產發展、剩餘產品出現,道德對不勞或多佔的譴責不那麼強烈了,其調整經濟關系的作用也隨著調整范圍的擴大而不象原來那樣突出了。到階級社會,統治者把有利於自己的部分道德習慣上升為國家意志,把自己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合法化而出現了法。法是由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的總和。 不能從道德、法的起源與概念可知,法源於道德,且最初二者皆以調整經濟關系為主要目的,緊密聯系,從不同角度調整社會生活。但二者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道德與法的調節范圍不同。法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對達到危害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程度的行為予以制裁;道德不僅要干預法之范圍,且要廣泛干預法不能觸及的領域,可以說,其干預的是一切有關個人和社會的行為。 其次,道德與法的作用時效不同。法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階級對立的出現、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也會隨國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則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只要存在人類社會,道德就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次,道德與法的平等性表現不同。法學界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無論何人,同罪同罰。這固然體現了法的平等性,但其背後,又隱藏著不平等性。因為人的知識、智力水平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等,就決定著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盡相同,同罪同罰的不平等性就很明顯。相對而言,道德對不同知識、智力水平,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及不同的地域、民族,要求也不盡相同,這種表面的不平等,卻正是其平等性的體現。 從道德、法之起源及二者的聯系、區別,可以看到:在社會生活中,二者的作用應是德為本、法為助。 二、道德、法與人的完善 上述談及,道德與法是依靠不同的力量來實現的。道德主要訴諸社會輿論和個人覺悟,或者說更主要的是訴諸人的良心,靠人的內心信念來實施,通過輿論的監督,使人發自內心的反省,以達到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目的。法則依靠國家強制力,通過外在強制,通過違法後的制裁措施,使人震於法之威而服從法的規范。實際上,內心的反省與外在的強制,從人的自我完善而言,其作用恰象辨證唯物主義所講的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社會是復雜的,人的成長道路是曲折的。無人監督下壞事的做與不做,更多地取決於個人平時所受的道德教育,而非懾於法威。可見個人的人格完善,道德教化是主導。子雲:「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①說明我國古人就已經認識到道德在人格完善和社會生活中的中心作用。 道德的主導作用還在於能防患於未然。古人雲:「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教化能使人自覺抵制不道德行為發生;法則是不法行為發生後的制裁措施,治標而不治本。社會生活的中心目的應在於防止不法或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即要「防」字當頭。 由此,道德與法在人格完善中的作用是:德本法助。 三、道德、法與社會穩定 社會的穩定是道德與法共同作用的結果,二者不可偏廢,但道德對社會的穩定又起著主導作用。 立法的目的在於行法制,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具體到我國,法制有四個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要求有完備的法可供遵循,就需要立法。立法者除熟悉法律業務外,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否則就會出現一些維護個人和小集團利益的法而帶來社會混亂,歷史上隋文帝、煬帝的作為可為借鑒。文帝晚年,因驕傲、猜忌心理的發展,規定「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甚而「三人同竊一瓜,事發即時行決」,引起社會大亂。煬帝弒父殺兄,「敕天下竊盜以上,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②,結果激起民變,隋政權亦被推翻。可見立法者的道德素養關乎國家的興衰、社會的治亂,不可不重。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是要求一切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實際上,執法者的道德修養就決定其是依法辦事,還是以一己之好惡出罪入罪。 即:沒有道德的保障,法制的實施是不可能的。 在社會秩序的穩定中,德本法助是我國古人早已認識的道理。漢初君臣看到秦朝凡事「皆有法式」,「法繁於秋荼,網密於凝脂」③所導致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狀況,認識到要治本必「行仁義、立學校、興教化」,為此,西漢時期約法省禁,成就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 唐初君臣認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④是以唐初注重以德化人。貞觀四年,「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⑤出現了被封建史家譽為「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 中西比較,亦可得此結論。據1996年3月11&127;日《人民日報》載:美國的犯罪率與刑事案發率為中國的30倍。死於被謀殺人口比例是中國的5倍。&127;強暴犯罪率是中國的18倍。刑滿釋放後的重新犯罪率為中國的5倍以上。與中國相比,&127;美國一向被認為是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以上數字清楚說明,法不能決定社會是否穩定。通過道德教化而輔之以法,才是實現社會治平的真正出路。 四、道德、法與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以法律為邊界」,厲以寧先生如是說,在此體制下,經濟要有個:「籠子」,「這個籠子就是法律,任何單位的經濟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這個邊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切活動都要根據法律。」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了,這就要求有健全的法,並嚴格依法辦事。因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制的力度要加強。有人就片面認為,市場經濟時期,道德的調節作用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在此觀念指導下,前幾年出現了「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⑥的狀況,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又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公平競爭,反對爾虞我詐,反對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為我」哲學。它要體現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為此就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為「思想道德集中體現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可以說,沒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離開了思想道德建設,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的調節作用不是應該削弱,而是應該加強。 總之,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體現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體現社會主義的特徵。法制建設是市場經濟的有力保障,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