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和手段

道德和手段

發布時間: 2021-12-13 19:28:53

道德和社會輿論是維護社會鐵序的兩種基本手段。對不對

不對,應該是法治和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手段,社會輿論只是道德手段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

②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什麼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調節人們思想行為、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③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什麼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調節人們思想行為、解決人們的思想困惑、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屬於倫理思想的一部分,它與道德學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聯系是:道德學說往往是對道德思想的概括和總結,是理論化的道德思想;它們同屬道德意識現象;道德思想的表現可能比較系統,也可能是零散、個別的,但又受道德學說的影響。

區別是:形成時間不同,原始人已有道德思想,但道德學說卻出現於奴隸社會;道德學說是經過加工的,道德思想則既可以是自覺的,又可以是不自覺的。

(3)道德和手段擴展閱讀: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包含的一個方面,中國公民道德建設服從和服務於黨的路線、綱領,從意識形態方面,從理論指導上講,就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在意識形態領域絕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基本立場。

④ 道德是規范人們什麼行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規范人們的人際利害關系行為(道德行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他人之間專關系屬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人的行為分為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2、道德是調整人際關系的非暴力性的社會規范
道德要規范涉及人際利害關系的行為,不幹涉單純的個人生活行為。

⑤ 道德發揮作用的手段有什麼

1-法律懲罰 強制性
2-輿論譴責 社會性
3-從眾效應 心理性

⑥ 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努力學習道德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修養首先要學習先進的道德理論,提高修養的道德認知水平,分清正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幫助人們進行正確的道德修養。在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它既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也包含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又借鑒了世界各國道德建設中的成功經驗,有著鮮明的特色,既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又適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它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每個公民講德、修業、立身之本,當然它也同樣適用於我們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真正理解這些道德規范的深刻含義,使之真正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落實到具體的道德行為上來。在認真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進行文化素質的修養,在人的素質中,文化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的素質,文明、理智、高尚總是同知識,文化相聯系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蠻總是和愚昧、無知,不學無術相聯的。學習道德知識和文化知識,並引起自己內心的思想反省,才會培養起自己的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第二,重視修養中的「內省」功夫。內省即對自己的內心的省視,修養者要經常在內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對照道德標准,堅持正確的,及時改正錯誤的。如果只學習而不內省,學習的道德知識便會束之高閣,難以產生品德上的提高;只有內省而不學習,便如井底之蛙,不可能獲得新的道德認識,也難以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內省,我們要聯系自己的社會實踐,學思結合,對照道德標准,勇於解剖自己,省察自我弱點和錯誤,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求得新的進步。第三,重視立足當前,循序漸進。優良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漸積累的結果。道德修養要不惜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持之以恆,才能養成大德。在道德修養中,只有不棄小善,「勿以善小而不為」才能積成大善。這就是古人荀子講的「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加強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開始萌發的社會主義道德幼芽,使之長成精神文明的參天大樹。小善的積累,可以強化人們從善的觀念和意志,可以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為習慣。第四,要把「慎獨」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從事,嚴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⑦ 道德到底是目的還是手段

是目的。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

(7)道德和手段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⑧ 道德是規范人民什麼行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規范人們的人際利害關系行為(道德行為)的重要手段。 道德是回調整個人和他人之間關答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人的行為分為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2、道德是調整人際關系的非暴力性的社會規范 道德要規范涉及人際利害關系的行為,不幹涉單純的個人生活行為。

⑨ 為什麼說人與道德的關系中,道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就是最後的結果, 也就是每個人最需要的最好的結果 ,就是通常說的利益。 道德就是維護利益的一種方式, 所以道德就是一種手段

⑩ 道德調節有哪些方式

道德調節方式的多樣性。道德並不像法律那樣,直接訴諸國家機器和版懲罰手段,而是權對人們關系和活動採取協調和調節的方式,因而就顯得靈活多樣。

從道德調節的強製程度上看,可分為自律調節和他律調節。所謂自律調節,是指社會個體訴諸理性自覺,將外在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心的道德准則,自覺按照社會道德要求行事。所謂他律調節,是指一定社會通過指定嚴格的道德准則和規范,並依靠社會輿論和風俗習慣強迫社會成員履行道德義務。

從道德調節具體手段來看,可分為社會輿論調節、傳統習慣調節、內心信念調節等。所謂社會輿論調節,是指一定社會依靠大多數成員的評價性看法和傾向性態度,對社會道德現象進行褒貶評價,用來調節人們的行為。所謂傳統習慣調節是指一定社會或階級依靠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道德經驗和所形成的社會風尚,用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所謂內心信念調節,是指一定社會訴諸人們的道德信念和良心作用對人們行為進行調整。

熱點內容
關於民法題 發布:2025-05-16 17:26:41 瀏覽:228
日本行政法發展歷史 發布:2025-05-16 17:25:35 瀏覽:821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發布:2025-05-16 17:20:20 瀏覽:392
企業經營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17:19:38 瀏覽:547
65歲老人如何申請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6 17:17:30 瀏覽:302
北京律師徐清什麼 發布:2025-05-16 17:03:12 瀏覽:67
經濟法的司法救濟 發布:2025-05-16 16:44:55 瀏覽:726
學民法心得體會 發布:2025-05-16 16:31:51 瀏覽:351
法院轉場素材 發布:2025-05-16 16:23:00 瀏覽:227
注會經濟法2014年各章分數 發布:2025-05-16 16:20:26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