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文章道德

文章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15 09:56:03

Ⅰ 關於道德的文章

【編者按】 記得小學課本里有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牧羊童經常高喊「狼來了」, 多次上當受騙的鄉親們在狼真正到來時卻沒有趕來,結果這個不誠實的孩子連同他的羊群一起被狼吃掉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教育孩子們要誠實守信,否則後患無窮。然而,就在我們苦口婆心教育下一代時,在成人社會中,卻充斥著假冒偽劣、缺斤短兩、坑蒙拐騙等不良社會現象。誠實守信作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伊斯蘭教有著重視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如《古蘭經》,要求穆斯林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宏偉目標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這里,「誠實守信」既是一種基礎道德,又是一種時代文化,還是一種做人標准。從宏觀上講,誠實守信對於構築以信用為准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對於建設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於個人而言,誠實守信應是立身之本,個人信用是人際關系最為根本的信用,也是社會道德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廣大穆斯林和所有善良正直的人們一樣,把誠實守信崇奉為高尚的品德,把不辜負信任,堅守信用,維護信譽視作為人處世的最佳形象。
其實,「誠實守信」的做人美德,是伊斯蘭教優良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伊斯蘭教的最高經典《古蘭經》強調要求穆斯林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信道的人們啊!你們要敬畏真主,要和誠實的人在一起。」(第9章第119節)《古蘭經》還告誡「誠實的男女」穆斯林,「真主已為他們預備了赦宥和重大的報酬」(第33章第 35節)。《古蘭經》還一再要求穆斯林重視信譽,說話算數:「你們應當履行諾言,諾言確是要被審問的事。」 (第17章第34節) 「當你們締結盟約的時候,你們應當履行真主的盟約」(第16章第91節);「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履行各種約言。」(第5章第1節)「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為什麼說你們所不做的事呢?你們說你們所不做的事,這在真主看來,是很可恨的。」 (第61章第2至3節) 「當你們賣糧的時候,應當量足分量,你們應當使用公平的秤稱貨物,這是善事,是結局最優良的。」(第17章第35節)
伊斯蘭教的聖人穆罕默德以誠實作為穆斯林的楷模,在他身上體現出熱愛和平、善良公正、廉潔寬容、勇敢堅忍、誠實守信等各個方面的美德。我們要成為一個虔誠敬畏的穆斯林,首先要以穆聖為榜樣,培養誠實守信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人生修養,把自己的「伊瑪尼」(信仰)裝點得更為俊美。穆聖對誠實做人十分重視,他曾說:「的確,誠實能使人向善。正義引人於天堂,一個人誠實,那麼在安拉的闕下被記為『誠實者』;的確,謊言將誘人於罪惡,罪惡則致人於火獄。一個人說謊,同樣,在安拉的闕下被記為『說謊者』。」 穆聖又說:「舍棄令你疑慮不安之事,追求令你心安理得之事。因為誠實使人心曠神怡,而謊言讓人忐忑不安。」穆聖還要求穆斯林「坦率、誠實、保持貞潔,接續骨肉。」關於維護信用,珍惜名譽問題,穆聖也有許多教誨,如「兩面派有三個特徵:(1)說話撒謊;(2)結約爽約;(3)被信託時死不承認(即使他們封齋,禮拜,自稱是穆斯林)。」他說:「 誰具備四大特徵,誰就是地地道道的兩面派。誰具有其中之一,誰就有兩面派的嫌疑,除非放棄以下行徑:①被信託時死不承認; ②說話撒謊;③結約爽約;④爭辯時破口大罵。」
根據《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教誨,中國一些著名穆斯林學者在漢文伊斯蘭教著譯中也闡述過穆 斯林所崇奉的美德——誠實守信。如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一書《友道》篇中提出:「誑言者不可近 ,彼終朝欺哄,彼此皆傷。」意思是說,對說謊話的人不可接近,這種人整天進行欺瞞哄騙,彼此都 會受到傷害。他還在該書《較量》篇中指出:「正教修道工夫,無有窮盡,然其初入者,總於『三品 』、『十條』,缺一不可」,「三品者,乃心間誠信」,「舌上定念」,「身體遵行」。雖然著重說 的是堅定信仰方面的事,但仍然包括了誠信為做人主要標準的內涵。另一位回族學者馬注在其名著《 清真指南》卷五「格論」中論述道:「天經諭:『失約一定拿問。』聖人謂:『說謊不是我的教生。 』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言真語實,外不欺人,內不欺己。今人一味爽約,不顧顏面羞恥,誤己 誤人,把以媽納(信仰)黑暗無光,豈不是路上行屍,人中鬼祟?」「以媽納之培養有十七條,其中 之一是『同朋友,要信實』」, 「板德有七層黑暗,作以思略目之幔帳:一、失信;二、謊言……是 茲黑暗,若寶瓶盛以臭水,名雖正教,從吉慶之門已遠。」馬注又在該書卷八中概括出必須作「討白 」(悔過)的110種表現,其中有一種就是「失約爽信」。
我們認為,為了使誠實守信這種美德成為全體穆斯林和所有公民的基本公德,一是要完善法制建 設和建立道德評價體系,對失信又觸犯法律的,要依法嚴懲,對不守信用而違背公德的,則通過新聞 媒體來批評、譴責,鞭笞丑惡,啟迪良知。二是要樹立個人信用典型,加強全社會的誠實守信教育, 使誠實守信為美德,虛偽失信為恥辱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提升素質,完善人性。

Ⅱ 找一篇關於道德的文章

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 作者:翟小寧 文章來源:摘自《人民教育》2005年第十期 點擊數:984 更新時間:2005-7-20 題記 有兩種事物,我們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諧,即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的身心和諧。 道德的境界有層次之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聖賢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要人們獨善其身,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高尚道德要求人們在具備基本道德的基礎上,還要有更高的道德素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聖賢道德,這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聖賢有一顆仁愛眾生、善利萬物、兼濟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地,思想澤被人間,人格流芳百世。 亞里士兵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修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礎,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養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養的是賢明君子。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聖賢道德的培養不是學校德育所能獨立承擔的使命,但聖賢的思想卻是道德教育的寶貴財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關鍵是正其念,重點是致良知。 心正則行正,心美則身美。美好的心靈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從美好的心靈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動其心,正其心,凈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謂正其念,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是人生的靈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動力。真誠,善良,美好,正義,尊重,寬容,大度,感恩,勤奮,質朴,勇敢,責任,愛心,優雅,文明……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貴,朴實而又崇高,外化為行動,涵養為美德,滲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們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灑下光明的道德並使之發揚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並合之生根發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說的,啟發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長出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好的品質。簡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啟發善良於心靈,播種美德於心田。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內涵深刻,涵蓋深廣,兼容人類、自然、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其途徑多種多樣,其方式豐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兩句古詩來說,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 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提煉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啟發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養人文情懷,體驗道德情境,樹立人生榜樣,建立人生准則,播種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鑄造首先環境,尊重賞識激勵,等等。在此僅擷取幾點經略述之: 1、啟發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沒有道德信念;沒有道德信念,就沒有道德願望;沒有道德願望;就沒有道德行為。「信、願、行」三者中,信是基礎。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啟智。道德教育要使學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備一定的道德智慧。 讀書以明理。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易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構成君子品格的內在美質。涵泳體會,這兩句話所帶給人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 讀書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生活比之書本,它帶給人的啟發更多,賜予人的磨煉更豐富。總之,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讀書思索,與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滲透,啟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養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柏拉圖說:「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種使得體魄和心靈盡可能得到美的熏陶,盡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環境熏陶,不知不覺也會生出一腔美的情感,養出一種美的氣質。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學中的「移情」現象時說:「美感經驗是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和往復迴流。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情,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潤,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濁念。」(《談美、談文學》) 文學藝術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作用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3、培養道德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習慣,要從日常行為入手,經過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讓不良習慣遠離自身,讓良好習慣成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莫為」,要讓學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文明的素養。要注重道德細節,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引導學生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時時處處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儲蓄好習慣,就等於為將來的生活儲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訓練——涉及諸多方面。它涉及規則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也包括具體的指導、規勸和訓練。亞里士多德寫道:幼年時形成的良好習慣可以改變一生。道德教育還必須明確道德榜樣的絕對重要性。有人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比默默無聲的榜樣的力量更有力,影響更大了…… 除了戒律、習慣和榜樣外,道德教育的園地里還不能缺少另一種東西,我們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過生動的文字讓人們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麼樣的東西……」 以上是美國前教育部長、著名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博士在他所編著的《美德書》序言中寫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這段文藝工作者字,是因為它比較簡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幾個要點。我還想藉此說明道德教育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不管是規則的指導,還是習慣的養成;不管是榜樣的垂範,還是文字的影響;不管是智慧的啟迪,還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同樣,道德教育也離不開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離開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由此可見:道德是一種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本體,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創造一種新文化;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華,創造一種新道德;以法治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健全為基礎,建設一種和諧的新生活——這是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進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而實現道德教育最終目的——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間!

Ⅲ 找一篇道德敗壞的文章

確實很好!我想告訴大家一個故事

一個很客觀的實事
寫得出好文章的必定會有良好的人品,人品極差的人寫的東西你能認為好嗎?這不是打球!打球可以耍橫,耍脾氣耍身體.
但是寫文章!人品很最講究的,沒有人品能寫出好的文章!
我們班以前有個很調皮的學生,很反叛
他寫了關於反叛為題的作文,我們幾個同學看了都覺得他寫得不錯!可是老師沒有給他高分,知道為什麼嗎?他很不服氣的問老師,老師說你做為一個學生,自己的品德操行都是這個樣子!有什麼資格談論這些?談的都是假話,空話!不能落在行動上的,是沒有用的!你先去把自己的品行端正吧,端正了你的分數自然會高!

聽了這段話你們有什麼感想,你們覺得真正一個道德很差的人他能寫出好文章?那不屬於好的作文,那是什麼知道嗎?

那種人是很頑固的,執迷不悟的!我也不用說服他了,和他說真心話也沒有用,你們也應該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和他說真心話,他估計會把你罵得毫無是處,還說你幼稚,因為像那類人已經失去良知,我都不知道他活著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是要活一口氣,要活得有目標,為得是更多的去努力的學習和工作,而不是更多發牢騷,抱怨社會不公平,成天抱怨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把自己廢掉的罪魁禍首!因為他總是抱怨別人對他不好,別人反而只會對一些"垃圾"好,真是瞎了眼!有眼不識真金,他總認為自己是真金,"真金"不是這樣煉成的!記住,是通過積極的態度,通過不怕吃虧的精神!

不是發發牢騷,抱怨什麼的!

估計那樣的人可以還看不起我,因為他覺得我沒什麼優點,也不懂什麼!
他自己貌似很厲害
他為什麼沒有人吹捧?
貌似有些人在抬我他就覺得看著不爽,為什麼就沒人抬他!
我想告訴大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因為這是一個態度問題,做得好與不好,那不是很重要!是否專業那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積極的態度,積極的去做!那一定就可以得到支持,消極的觀點,即使是非常正確的,能被人們接受嗎?首先消極就不屬於好的范疇,沒有資格談好![:1.2]

Ⅳ 有關道德的文章或名言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愛國篇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國語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賈誼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
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司馬遷
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班固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范曄
投死為國,以義滅身。——曹操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鮑照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崔顥
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杜甫
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韓愈
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
憂國者不顧其身,愛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專利國家,不為身謀。——司馬光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蘇軾
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一寸赤心惟報國。——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辛棄疾
一身憂國心,千古敢言氣。——樓鑰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
盡忠報國。 ——脫脫
一寸山河一寸金。——脫脫
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於謙
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丈夫所志在經國。——海瑞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宋纁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張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已。——顧炎武
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陳恭尹
富天下,強天下,安天下。——顏元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丘逢甲
海水沸騰,耳中夢中,炮聲隆隆。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圖避謗乎?閉戶之士哉!——康有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梁啟超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梁啟超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
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保國家。——秋瑾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擻精神,喚起國魂,思獨立,心如百煉金堅。把微軀為國捐,把微軀為國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難全。——黃遵憲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
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誅不避貴,賞不避賤。——晏子春秋
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
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
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慎到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李悝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商君書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商君書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
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
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屍子
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子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子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韓非子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子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不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韓非子
好以智矯法,時以私雜公,法禁變易,號令數下者,可亡也。——韓非子
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韓非子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持國。——呂氏春秋
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禮記
矯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淮南子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司馬遷
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司馬遷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司馬遷
世不患無法,而患無必行之法。——桓寬
曲木惡繩直,姦邪惡正法。——桓寬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
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殊則百姓惑。——班固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王符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王符
賞毫釐之善,必有所勸;罰纖芥之惡,必有所阻。——桓范
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陳壽
刑罰者,治亂之葯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范曄
賞一勸百,罰一懲眾。——王通
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吳兢
若甑生獲免……有功之人,皆須犯法。——吳兢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吳兢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准繩所以正曲直。——吳兢
賞妄行則善不勸,罰妄行則惡不懲。——魏徵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劉昫
法者,國仰以安也;順則治,逆則亂,甚亂者滅。——宋祁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歐陽修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國,則一國治。——王安石
執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蘇洵
約之以禮,驅之以法。——蘇洵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天下不服,而求法之行,不可得也。——蘇轍
賞而不誠不勸也,刑而不誠不戒也。——崔敦禮
法無寬嚴,清者斯貴。——徐禎稷
凡事不可輕疑,惟斷獄不可不疑。——呂坤
賞及壬人,則善者不以賞為榮;罪及善者,則惡者不以罰為辱。——呂坤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王夫之
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毋貪,不可得也。——顧炎武
立法非難,守法為難;聽諫非難,樂諫為難。——張廷玉
強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魏源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誠信篇
無信患作,失援必斃。——左傳
信,國之寶也。——左傳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左傳
失信不立。——左傳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左傳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民無信不立。——論語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
君子必誠其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禮記.大學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禮記•中庸
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禮記•表記
君子不失口於人,故言足信也。——禮記•表記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韓嬰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司馬遷
人先信而後求能。——劉安
誠無垢,思無辱。——劉向
布令信而不食言。——劉向
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班固
夫高論而相欺,不諾忠論而誠實。——王符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王符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楊泉
開誠心,布公道。——陳壽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范曄
巧偽不如拙誠。——顏之推
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顏之推
為國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李廷壽
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王通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魏徵
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敗德,為下則危身。——吳兢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饞訴。——劉禹錫
推誠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
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林逋
齊斗堆金,難買丹誠一寸真。——晏幾道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司馬光
不誠於前而曰誠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司馬光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司馬光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蘇軾
成事在理不在勢,服人以誠不以言。——蘇軾
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楊時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以誠為主。——薛瑄
諾而寡信,寧無諾。——彭汝讓
輕諾者必寡信,與其寡信,不如勿諾。——申涵光
半句虛言,折盡平生之福。——唐彪
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魏裔介
誠信相接,如坐人春風。——王晫
心口如一,猶不失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啟超

中華道德名言精粹

知禮篇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詩經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管子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左傳
禮之可以為國久矣,與天地養。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左傳
富貴而驕,自遣其咎。——老子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老子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
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荀子
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權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荀子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
權力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私。禮者,表也。——荀子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行,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韓嬰
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大戴禮記
忠信,禮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禮記
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禮記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
富潤屋,德潤身。——禮記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劉安
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司馬遷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司馬遷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班固
在官唯明,蒞事唯平,立身唯清。——馬融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曹操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陸機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葯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吳兢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韓愈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張籍
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林逋
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歐陽修
禮貴從宜,事難泥古。——王安石
禮之始作也,難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難久。——蘇洵
民習禮義,易與為善,難與為非。——蘇轍
撓節以求貴,市道以營私,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陸游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楊萬里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知恥是由內心以生。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朱熹
鋤一惡,長十善。——脫脫
種樹者必養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於謙
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海瑞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朱柏廬
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張廷玉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陳弘謀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申居鄖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張潮

Ⅳ 關於道德 理想 人生的文章

1.物我同實——主體(我)與客體(物)都是實在的。

2.物統事物——物皆事事相續而有一定之理的過程。理即在事中。

3.一本多級——物質是生命與心知之本,物質演化而有生命與心知。

4.物體心用——心物關系是體用關系,心是人體所有的作用。

5.思成於積——思維所用的概念范疇是由長期歷史積累而成的。

6.真知三表——真知的標准有三個層次,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成。

7.充生達理——人生之道在於充實生命以達到合理的境界。

8.本至有辨——宇宙本原與道德理想屬於不同層次。 9.群己一體——群(社會)與己(個人)是統一而不可別離的。

10.兼和為上——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諧,是價值的最高准衡。

網路上一堆,自己找找看不就好了。我哪知道你要什麼樣的。

Ⅵ '道德文章"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文章
dà抄o dé wén zhāng

〖解襲釋〗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Ⅶ 有關文明道德的文章 要原版

文明禮貌是我們生活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個回到人際關系的行為准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今天,倡導講文明、懂禮貌、守禮儀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人們道德素質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新型人際關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樹立中國人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正因為道德文明如此重要,與我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踐證明,只有廣泛倡導個遵守文明道德規范,才能逐步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互相接納的和諧人際關系;才能在人與自然相處中保護生存環境,保持生態文明;才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與科學素養,對宣傳與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在實踐中不斷的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我們還應該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道德意識與文明規范,我們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公益組織。我們要身體力行,知道什麼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什麼是不符合文明規范的言行,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影響著別的人。
我們要從小做起,從小節改起,帶踐行硬社會公德文明。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人們忽略,就有可能形成不良風氣。古人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見到老師長輩要講文明禮儀,在公車上要主動為老幼病殘讓座,在銀行等公共場所排隊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樣,我們社會公德境界就會在舉手投足中升華,從而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Ⅷ 有關道德的文章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已在全國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這項活動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際出發,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動員全國城鄉未成年人,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品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當代未成年人將承擔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把廣大未成年人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任務,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未成年人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少年時期是長身體時期,也是思想道德觀念形成時期,要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思想道德方面的健康成長不可或缺。「德者才之帥」(司馬光語),思想道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主導,關繫到他們將來成為什麼人,走什麼路,能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要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就要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在廣大未成年人中開展「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要貼近未成年人的實際,按照簡單易行、切實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則,組織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在家庭、學校、社會參加針對性、參與性、實效性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道德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打牢道德基礎。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億萬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願。億萬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發展,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關繫到億萬家庭幸福。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而僅僅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們提高鑒別力,增強免疫力,養成自製力,防止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蝕,抵制色情、暴力、賭博、毒品等丑惡現象的誘惑,學會自我保護,遠離危險,避免危害。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而僅僅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學會做人,與他人和諧相處,適應市場競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自立於社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孩子有出息,家庭才幸福;家庭幸福了,社會才安定和諧。
jmd衷心的祝福你快樂

Ⅸ 復制文章到底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只要註明原作者就道德

不註明就不道德

參賽、投稿就是卑鄙!

我就討厭那些用別人文章作班級交的文章的人

熱點內容
月湖區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5-16 03:44:37 瀏覽:931
豬肉公司規章制度範本百度文庫 發布:2025-05-16 03:42:58 瀏覽:945
最高法院公報 發布:2025-05-16 03:42:29 瀏覽:364
債務糾紛法律援助管嗎 發布:2025-05-16 03:42:24 瀏覽:763
未成年法律援助宣傳活動 發布:2025-05-16 03:41:14 瀏覽:246
旅遊法67合同法94解除權 發布:2025-05-16 03:38:05 瀏覽:492
侵犯刑法與行政法律 發布:2025-05-16 03:33:15 瀏覽:703
行政法規的組織起草機關 發布:2025-05-16 03:21:04 瀏覽:816
台灣法官法 發布:2025-05-16 03:19:39 瀏覽:741
商會規章制度必須執行 發布:2025-05-16 03:10:50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