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2譯文
① 道德經第2段解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認為使行為變美,才是美,這就丑惡了;都認為使舉動變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
本來有和無互相生長,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聲相互協調,前和後相互伴隨。是常態。
所以聖人要抱著無的心態,去做事,行動不能灌輸教條:
教育萬物勞作卻從不言辭,創造東西不據為己有,做事不依賴別人,功業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美和善的標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虛假太偽善了,就會物極必反。
因為包括美和善、有和無、難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轉化、對立互補的統一常態存在。每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種善惡標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會給自己帶來壓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們認識事物就應該考慮到矛盾的對立統一,不能片面的給某種舉動下定義。
因為「名」的這種物極必反的轉化隨時存在。
比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甚至某些偉人都定義:「給乞丐錢是一種善舉」。如果每個人都給乞丐錢,一定會養成乞丐不勞而獲的錯誤價值觀。那麼給乞丐錢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種縱容的惡舉,如果那個乞丐是偽裝的,那你極有可能被騙或者受害。而且當你給乞丐錢後,看到別人不給乞丐錢,那麼不給錢的那個人也許會在你眼裡成為褻瀆聖言的、罪惡的人。同時這句話這種價值觀也束縛了人類思想,甚至被異化成吃人的禮教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偏執的認為某個價值觀是正確的而造成的。這也就是老子指出對立轉化之道與矛盾之相反相成這個規律的原因。
所以聖人除了要考慮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以外,還要報著無我的心態,去做,行動做事的過程中不要總灌輸教條:
教萬物勞作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生發創造新東西而不要自私的占為己有;做事的過程中也不要總想著依賴別人;大功告成後不要總沾沾自喜、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聖人只有不驕傲不止步,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所以他的聖跡才永存於世。
注意:
呼應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美之為美,譯文為使之美是美。如果譯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為物」,就變成道就是物了,這是不對的。「功成而弗居」呼應第九章「功成身退」,呼應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養「萬物」,但大道卻從來「不辭」「不明有」「不為主」「無欲」。呼應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注釋:
知,知識、知曉。美之為美,第一個美是動詞「使。。美」,第二個是名詞美好。之,這件事。惡,厭惡,憎恨。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已,多義詞:止,句末通「矣」。
生,產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對照、表現。和,調和、協調、和解。
隨,依順、跟隨。是以,所以、因此。處,置身、引申為處理。無為,不違背。
恆,常也《說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張、號令、話。作,興起,勞作。
辭,說法、借口、口實。有,佔有。生而不有,倒裝句,不有生。恃,賴也《說文》。
不恃,不依賴、獨立。居,停留、止步、休息、處在、處於。
是,這、表肯定對的正確的、連詞。唯,因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② 道德經第二章翻譯和賞析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③ 《老子》二章的翻譯
天下
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
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
聖人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丑就出來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產生「無」,有了「無」,才產生「有」,「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有了困難,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難。困難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才能夠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了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
天地
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
功勛
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大意:
本章指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它能
使人
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佔有,結果只能是失去。望採納
④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4)道德經2譯文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⑤ 道德經其二譯文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⑥,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注釋]
1、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4、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5、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6、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7、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⑥ 幫忙翻譯一下《老子》第二章
《老子》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翻譯: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醜陋的存在。我們都知道善是善,因為惡是存在的。所以沒有相互轉化,難易形成,長短相見,高低互為豐富,和聲和諧,前後相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以不作為的立場看待世界,用無言的方式啟迪世界:讓一切事物自然地升起,而不是成為它的創立者,去做一些事情,但如果沒有自己的意願,就不會有自尊地成功。正是因為你不值得成功,你才不會失去它。
(6)道德經2譯文擴展閱讀:
《老子》創作背景:
根據文獻記載,老子很想學,而且學識淵博。老子在上容老師的教學知識中,一直在尋根求知。為了解決他的疑問,他經常仰望太陽、月亮和星星,想著天空是什麼,所以他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尚榮的老師「真是老人的學問已經耗盡了」,建議老子在周朝繼續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看病,入太學,天文,地理,人情,皆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在學習,學術進步。醫生還建議他做儲藏室的官員。收藏室是周代典籍的收藏地。它收集世界的文章和世界的書。裡面滿是汗和牛。通過這些經驗,老子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情況是周朝的情況很差。為了爭奪霸權,戰爭還在繼續。作為周代的藏族歷史,老子對國家和人民的統治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道德經
網路—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
⑦ 求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最好有2種不同的,好求精準
第二復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制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⑧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解釋分別是
《道德經》全文節選: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⑨ 《道德經》全部翻譯
徵集網
首頁
徵集
揭曉
資源
在線製作
電子請柬
生日賀卡
節日賀卡
經典語句_經典語錄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首頁
《百家姓》
《三字經》
《千字文》
《弟子規》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全文
老子與《道德經》
道德經之《道經》
道德經之《德經》
老子道德經譯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盪迎候萬物的涌現與流變而不抵觸畏避,生養了一切並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於塵俗。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麼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於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譯文】:
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一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系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