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人治和法治的關系
❶ 簡述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
「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因此,「法治」是「人治」的對立物,也是「人治」的天敵。現代國家要走出「人治」的局限,清除「人治」的痼疾,最有效的途徑是採用「法治」。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v]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
「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
「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vii] 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所以,政治領袖個人權威成為維系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君主專制的「人治國家」,國家與社會的命運寄託於「好君主」,一旦出現弱君或昏君,國家不是衰敗就是滅亡。中國古代歷代皇朝的滅亡幾乎都與皇朝末期的幾代皇帝昏庸無能有著直接的關聯。唐玄宗剛做皇帝時,勵精圖治,創立了「開元盛世」,但後來他寵愛楊貴妃,沉溺於後宮游樂,重用奸臣,經常不理朝政,以致出現「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衰落。
總之,「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
❷ 法治和人治有什麼區別怎麼樣結合的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回的表示,全民意志答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❸ 人治和法治的關系怎麼看
法治與人治主要區別是個人意志與法律權威孰高孰低。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的表示,全民意志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法治與人治的三大聯系:
一、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
二、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
三、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❹ 談談你對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會發展地下的標志,在人治的狀態下,人民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法治是人治的進級專階段,是更高的形態。他的達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是根據法律強制性的轉變,法治階段我認為還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低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法律中再也沒有人為的因素,初步體現出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優秀的。人們在法律的規范下,自覺的進行著自己的社會行為。可以說,這個階段,法律的強制性仍然是從外部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第二個是高級階段,法律已經融入道德之中,人們在進行社會行為時,自發的、下意識的從內心產生合法的評價。法屬律的強制性從外部規范人的行為轉變為了人們在實行行為前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內心評價。
個人粗淺看法,尚未成熟,請指證。
❺ 簡述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您好: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
「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因此,「法治」是「人治」的對立物,也是「人治」的天敵。現代國家要走出「人治」的局限,清除「人治」的痼疾,最有效的途徑是採用「法治」。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
「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v]
「人治」強調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謂「朕即國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國家,君主和統治階層既能創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們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鎮壓老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
「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
「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vii] 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所以,政治領袖個人權威成為維系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君主專制的「人治國家」,國家與社會的命運寄託於「好君主」,一旦出現弱君或昏君,國家不是衰敗就是滅亡。中國古代歷代皇朝的滅亡幾乎都與皇朝末期的幾代皇帝昏庸無能有著直接的關聯。唐玄宗剛做皇帝時,勵精圖治,創立了「開元盛世」,但後來他寵愛楊貴妃,沉溺於後宮游樂,重用奸臣,經常不理朝政,以致出現「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衰落。
總之,「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
❻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