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工具性道德

工具性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17 19:06:07

『壹』 語文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求解答

南康市實驗小學 劉玉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也是語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語文具有工具性,它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工具,是人大腦思維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更是人類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的工具。然而,語文又是具有人文性的,它承載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豐富和陶冶著人的思想個性和感情的重大任務。一個交際,一個人類文化,兩個重要,表明了在課程性質上的傾向性--語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質。 工具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凸顯出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簡言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又是和諧統一的。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本。
一、學習新課標,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的前提。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來,新課程理念深入人心,也正是它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是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豐富了教學內容,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程觀念下,教師的教學策略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立足於學科要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認知向重情感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教書向重育人轉變。
在新的教學觀陽光里,師生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這種解放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轉化為個性的內在。
學生是不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自己,就要把學生當做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作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性,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頭腦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也不可能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總之,做為教師,只有充分認識並肯定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才能放下架子,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聲音;才能根據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因此,學習新課標,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關系的前提。
二、把握三個維度,運用正確的教學法和學習法,是落實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關鍵。
素質教育是一種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新課標更是凸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要求。從語文課程目標看,三維目標既包含了知識與能力維度的工具性目標,又包含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從語文教學內容看,文本難度降低了,強調了實效性,多了一些淺顯易懂的能反映時代精神、先進科學理念、關注社會、自然、生命等有價值的問題的內容;從語文的學習方式看,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用獨立的意識、批判的思維和團結合作的精神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探索語文教學的豐富底蘊;從語文的評價標准看,要求評價內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積累,還要慎重考查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
總之,語文的性質滲透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方方面面,這有利於教師更好地進行語文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把握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運用正確的教學法和學習法,彼此兼顧,落實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關系。
三 、 讓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閱讀中同構共生。
首先,利用教材的範本閱讀,進行人文教育。語文教材是進行語文教學的範本,是我們實現閱讀教學的首要材料,我們教師要善於在重視字、詞、句、段、篇和講解的同時,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種子。
其次,從課外經典名著的閱讀中感受人文熏陶。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材只是語文教學的範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閱讀的樂趣,更好的完成閱讀教學的目標,課外經典名著的拓展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再次,在生活閱讀中明辨是非,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達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合理培養。
四、在綜合實踐教學中統一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是新課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們的語文教材的編寫中就有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綜合性實踐是讓學生在做中學,鼓勵學生積極去收集生活資料、觀察生活,積極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配合,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深入實踐,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了解知識的生產與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適應力。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一方面注重具體的字、詞、句、章等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積累,另一方面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將實踐與體會融為一體,將語文知識予以積累、消化、內化為自主的學識時,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而真正提高語文素養,取得語文教育的成功。

『貳』 性道德的基本原則

性是人的本能,但性行為是人發起進行的,應該受到道德的約束。以下是傳統的性道德的7個原則:
自願原則
性行為自主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非自願下的性行為,是對他人的粗暴侵犯,會給被害者造成肉體和心靈上的巨大創傷。
相愛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具有愛情。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沖動,更主要是復雜的情感交流活動,是對對方相貌、體魄、氣質、思想、品質、才華等許多方面愛慕的表現。
因此,男女之間只有在相互產生愛情的基礎上發生的性行為,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合法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建立在依法締結的婚約基礎上。
必須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履行結婚登記手續,才是合法婚姻。
隱秘原則
性生活都具有較強的隱秘性:
一是指對他人的性生活不應窺看,更不能拍照、錄像加以傳播(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除外)。
二是指性生活的雙方,應注意隱蔽保密,在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發生性行為,或者在公共場所表現性感極強的動作,都是不道德的。
常規原則
就是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應採用常規模式。

不傷原則
性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盡管只是男女之間的事情,也會給社會帶來種種後果。
如:導致生育、引起疾病傳播等等。
因此,嚴重的傳染病、精神病、性病患者,以及有遺傳病的人,隱瞞其病,與健康人發生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對後代的撫養、教育不承擔義務的非婚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不潔性行為,往往會給對方帶來肉體上的疾病,因此,也是不道德的。

勿仇原則
夫妻離婚以後,雖然不能共同生活,但是可以一起共事;不是夫妻,還是朋友;沒有愛情,還有友誼。
建立這種離婚後的新型人際關系,既有利於自身的工作,又有利於撫育幼者,關照長者,這才是高尚的性道德。

『叄』 為什麼說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

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3)工具性道德擴展閱讀

新的教學觀念要求人們,教學不但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而且還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研究性學習已經列為中學階段不可少的學習方式。

創新觀點,應用到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廣闊領域。語文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和口耳相傳,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帶領學生去探討、去研究、去創造。學習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探究性和創造性,同樣是語文科必不可少的特點。

『肆』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伍』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規范性,描述性和工具性版本的區別

一、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背景

利益相關者被定義為「任何影響或影響於企業目標實現的團體或個人」。近年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日顯突出,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公眾化、社會化與全球化趨勢下,企業與社會的介面增多,獨立性程度降低;第二,利益相關者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網路盡管隱藏在層級制與市場的陰影之下,但其發揮的作用如果不是比層級制與市場更為重要的話,至少也是同樣的重要;第三,增加對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正成為全球性的潮流;第四,利益相關者的力量越來越大,對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
作為對利益相關者重要性的反映,以利益相關者理論命名的理論體系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Donaldson與Preston從科學方法角度將其區分為規范性理論、工具性理論與描述性理論,Freeman清楚的指出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本質上所展現的是一個管理概念,或者說是關於管理與組織行為的框架,它關注的是公司的管理者怎樣對於利益相關者及其要求進行認識與作為。
雖然利益相關者理論提供了對利益相關者在理論層面的關注,但在實務層面還需要一套應用的原理與方法論把這些理論以系統的方式延伸至實踐,而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可以認為是利益相關者關注在實務層面的反映。

二、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原理

利益相關者理論包含了規范性理論、工具性理論與描述性理論。其中規范性理論在形式上是直接陳述的,表達的是某種價值傾向、情感信念與社會信仰,其正當性依賴於這些傾向、信念與信仰而非實證,因此規范性理論具有某種程度的公理性質;而工具性理論本質上是基於因果假設的,它關心作為假設的「工具」與它所導致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其有效性取決於實證;而描述性理論試圖描述事實本身,用以說明理論中所使用的概念是對所觀察的實體的反應,描述性理論是價值無關的。
以上的理論從不同的研究角度為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還不夠實用,尤其是各理論之間還存在著在前提假設方面的沖突,因此一些學者提出了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試圖基於管理者視角,解構與整合利益相關者各理論之精華,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解決其中的矛盾與沖突,以指導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實踐。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以下的一些矛盾問題進行了「匯聚」:
1.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還是股東(Stockholder)
在利益相關者的規范性理論中,存在著「Stakeholder」與「Stockholder」兩種不同的企業模型的之爭,其本質在於兩種意識形態的沖突,「Stockholder」主張的是個人主義的私人產權觀而「Stockholder」主張的是社會實體概念的產權觀。而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意識形態的兩極化並不表示公司是兩極的,公司是在兩極中動態轉換的,因此不應以對立的觀點看待問題,不應以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而是應以實用主義的觀點看待問題:不同公司可以有不同模式,同一公司在不同時期也可以有不同模式。
2.工具理性還是規范理性
規范性理論依據規范理性來判定利益相關者及其利益,而工具性理論則主張以工具性理性來判定利益相關者及其利益。而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規范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存在著核與表的關系。從表面上看,工具理論成為主流的理性,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是:工具性的追求可以實現規范性的目的,因此可橋接沖突的兩極,但是,工具性理性蘊含了「利益相關者管理是公司戰略的一部分但卻無法驅動戰略」的結論,因此其效率應受質疑。並且目前關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工具理性的證明嚴重依賴於其他社會科學,而這些理論的根基往往也是規范理性,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根本基礎還在於規范理性。
3.目的還是手段
與工具理性還是規范理性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管理者應把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作為目的還是手段?對此問題,匯聚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這是一個存在於管理者心中信仰與立場問題,現實中管理者會有不同的選擇:包括策略的、合法的、道德的、不道德的等。應注意的是管理者的選擇並不是靜態的,企業的社會責任應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道德開發過程,同時還應注意到管理者的選擇也是系統的、兼顧的,當他們對某些利益相關者做出策略性的選擇的時候,對另外一些利益相關者可能做出基於道德的選擇,而同樣的情形也可以發生在對同一利益相關者的不同的情形上。

三、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系統方法論

利益相關者系統方法論是指一套用於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系統思考與建模的概念的與解析的方法,利益相關者系統方法論創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之上,但與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關注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理性,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不同,利益相關者系統方法論關注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的內容與過程,回答是什麼與怎樣做的問題。利益相關者系統方法論的出發點是基於管理者的,強調管理者在進行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時應遵循系統思想,綜合考慮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等內外環境因素的互動關系,將這種系統思考總結為三個統一的視角,第一,內內視角:管理者如何看待與管理內部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一般員工,以及管理者本身,在此,如何看待管理者是最為棘手的,有人認為管理者是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約的管理者,也有人認為管理者是所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代理;第二,內外視角:管理者如何看待與管理外部的利益相關者;第三,外內視角:管理者應如何從利益相關者看待企業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獲取營養。
但是利益相關者關系管理關系管理系統方法論並無統一的形式。在此領域,Freeman的理性――流程――交易三元素框架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基礎性的「知識結構」或「概念語言」,在Freeman的三元素框架中,理性被用以回答「誰是組織的利益相關者」、「他們關注的利益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流程被用以回答「組織如何管理(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其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這些流程是否與理性相符」這樣的問題,而交易用以回答「組織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那些交易」、「這些交易是否符合理性與流程」 這樣的問題。

『陸』 語文「工具性」怎麼體現

一、什麼是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
2.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①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的閱讀與表達,這是其它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
二、在教學中怎麼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一)教學生掌握並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們要用一個工具去做什麼事情時,首先要把這個工具本身研究透徹一樣,在讓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之前,我們也應該先好好學習它,達到掌握並使用語文的目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何況語文不僅是一個工具學科,它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復雜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的語言學科,僅從這一點出發也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它。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語言並用語言表達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字、詞、句等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入手,讓學生在長期積累中慢慢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讓他們從最初的只能聽,到慢慢的學會讀和說,再到最後的寫,一步步地掌握語言,並能自如地用它來表達情感。
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來進行交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新課標「總目標」中則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學到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要想充分表達情感,並使自己的表達盡可能的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語言元素,這些元素的得來靠的就是語言積累。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做到厚積薄發,這樣在其它方面用到語文這個工具時,才能游刃有餘,不會捉襟見肘。
(二)主動與其它學科聯姻,為其它學科服務,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中體現出來
這是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最有效的辦法。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功利性表現在學習某一門功課後能不能增長知識,能不能提高成績。如果學生好好學習了語文後,不僅能提高語文成績,而且更能幫助下提高其它學科成績,那他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語文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語文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將語文與其它學科聯系在一起,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其它學科的問題。這樣,學生看到學語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會主動學習語文了。
語文對其它學科的幫助主要表現在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現在書寫上面。比如在學數學時,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學習其它功課時也是同樣的,語文學好了,他在其它學科的審題、歸納概括、書面表達上會占優勢。
我們在可以這樣做:在訓練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時,有意找點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學、生物課本里的常見字來練習;在訓練閱讀時,也有意找那些學科里的材料閱讀,特別是在訓練古詩文閱讀時可以找些政治、歷史題里需要理解的古詩文來訓練;在訓練寫作時,有意找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和材料寫作;以練習書寫時,也可以讓學生去寫寫其它學科的作業,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號也可以練習。這樣可以一舉幾得,不僅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語文素材,也能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上體現出來,學生就會真正明白如果學不好語文,其它學科也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自覺地好好學習語文了。
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失去語文課的本質特徵,不能將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思想品德課,歷史課,音樂、美術、舞蹈課,而是要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角度)去理解這些課堂內容,重在閱讀理解和概括表達上就行了。
(三)在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語文是一門特殊的人文學科,它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人文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體現出人文教育思想,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純人文或重人文輕工具的語文教學勢必會使語文走向雖浪漫溫情卻遠離學生整個學業實際和人生發展實際的空中樓閣,使語文失去了它的實用交際功能,而成了發泄個人情感、自娛自樂的工具,這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就應該又回到以前的語文純工具論的老觀念里去,而是說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學充滿感性和愉悅的享受,使課堂輕鬆快樂不枯燥;語文工具性充滿理性,它對於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好其它學科、今後的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要突出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既能培養人的性情,又能為他的一生事業服務。
具體做法是:針對不同特點的語文內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適當側重,如教學充滿人文色彩的散文時,就可以多側重人文性,讓學生體味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情和友情;在教學理性較強的文章時,就可以側重它的工具性,讓學生明白做人與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種內容都是可以找到將二者相結合的途徑和契機的,不能偏頗一方,更不能廢棄它的工具性功能。
總之,只要學生在品味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工具性,他們就會自覺地走進語文天地,下苦功學好語文,因為這對他們目前的考試和將來的人生都有好處啊!

『柒』 什麼是工具理性啊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嗎謝謝

工具理性 | Instrumental Reason
「工具理性」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淵源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兩種,即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藉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倫理強調勤儉和刻苦等職業道德,通過世俗工作的成功來榮耀上帝,以獲得上帝的救贖。這一點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工具理性獲得了充足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的動力開始喪失,物質和金錢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直接目的,於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極端化,手段成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們身上的鐵的牢籠。
工具理性是啟蒙精神、科學技術和理性自身演變和發展的結果,然而,隨著工具理性的極大膨脹,在追求效率和實施技術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為統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為啟蒙理性的發展高揚了工具理性,以至於出現了工具理性霸權,從而使得工具理性變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蛻變成了一種統治奴役人的工具。
由於工具理性的統治而帶來的人的異化和物化,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工具理性始終是其批判所指向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韋伯之後,盧卡奇將工具理性批判引向了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總體批判,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則又把對資本主義的哲學批判擴大到對人類文明史的批判,馬爾庫塞等也都對工具理性有過論述。
總之,縱觀法蘭克福學派的發展史,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是愈演愈烈,這本身就說明了在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和新矛盾上,工具理性這一概念有著不可低估的理論意義。

『捌』 你是怎樣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您好。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玖』 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性等等。《語文課程標准》避開了這些難進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即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9)工具性道德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作用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讀書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熱點內容
公司破產重組法律實務 發布:2025-05-15 07:35:06 瀏覽:788
新肺炎有辦法治沒 發布:2025-05-15 07:29:27 瀏覽:10
法院法官最怕什麼 發布:2025-05-15 07:29:24 瀏覽:922
婚姻法19條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5 07:29:21 瀏覽:759
眾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15 07:29:16 瀏覽:597
南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5-15 07:25:45 瀏覽:160
法院規章審查 發布:2025-05-15 07:17:55 瀏覽:24
立法算宏觀調控嗎 發布:2025-05-15 07:05:55 瀏覽:998
勞動法關於停電上班的規定 發布:2025-05-15 06:51:45 瀏覽:333
網上律師靠譜嗎 發布:2025-05-15 06:29:17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