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工作的成果
Ⅰ 題目:評述中國古代立法指導思想的發展並列出歷朝立法成果
中國歷代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活動的演變
陳建華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權法思想。
神權法思想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發展而來的,人類進入第一個階級社會以後,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階級屬性,成為神權法思想。
夏朝統治者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把他們對奴隸和平民的鎮壓和懲罰說成是「恭行天罰」。從夏朝開始,奴隸主就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法權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他們的統治披上一層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繼承了夏朝的神權法思想,並且較夏朝更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典型的神權法思想。
立法活動:
1、禹刑。《左傳》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總稱,並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啟及其後繼者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具體內容無可詳考。
2、湯刑。《左傳》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它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和國王發布的「誓」「誥」「命」等。誓側重於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發布軍事命令或宣布軍事紀律,大體相當於後來的軍法。誥側重於國王或者權臣對大臣、諸侯或者下屬官吏發出的命令、指示或訓誥。命是君主針對具體事情發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
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
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動
1、呂刑。周穆王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呂侯作「呂刑」。後因呂國改稱甫,所以又稱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內容不可考,《尚書•呂刑》有所記載。呂刑論證了敬德於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隸製法制的成熟狀態,是在總結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設經驗基礎上的重大發展,影響深遠。
2、九刑。兩種含義,一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書;一為西周的刑罰,即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
3、周公制禮。將夏、商兩代禮制加以折中損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禮制,制定了通行全國的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周禮,即所謂禮典,規范調整西周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周禮是西周時期法律規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建立了封建性的國家,為了鞏固從奴隸主手中奪取的政權,封建地主階級採用法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意思是說,取消按照血緣關系而規定的法律特權,取消按照爵位的有無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意思是說,要制定成文法,並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從而否定「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輕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輕罪就不致產生,重罪也就無從出現了。
立法活動
1、鄭國「制刑書於鼎」。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得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率先制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這是打破奴隸主壟斷法律的一種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局面。
2、鄧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鄭國大夫鄧析自行修訂鄭國的法律,書於竹簡之上,稱為「竹刑」。它雖屬私人作品,但是影響很大。鄧析後因「私造刑法」有違「國家法制」,被執政駟歂處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鄭國流傳並為國家所承認,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
3、、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4、《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共有6篇,《盜法》、《賊法》、《囚法》(又稱《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其中,將《盜法》和《賊法》放於法典之首,體現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它是戰國時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它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它的六篇為秦漢所直接繼承,成為秦律、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
5、商鞅變法。戰國時期一次最為重要的社會改革。,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法是指春秋中後期對法律規范的總稱,由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刑」發展而來。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來,改法為律即突出強調法律規范的普遍性、穩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觀念的又一進步,對秦朝法制統一有重要的意義。此後,中國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
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
立法活動
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
(五)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1.漢初至文景時期
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2.漢武帝以後
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
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
立法活動
1、「約法三章」與《九章律》。劉邦入咸陽後,宣布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朝建立後,高祖命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在《法經》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它是漢朝的基本法律。
2、漢律60 篇。惠帝時,叔孫通為補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儀品之制,編訂《傍章律》18篇;武帝時張湯制定《越宮律》27篇,規范宮廷警衛等事項;趙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賀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漢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導思想同當時「安民立策」的總方針政策密切相關,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點:
1.德本刑用。唐太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把「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推行「德禮」而設,二者相輔而行。
2.法令簡約。所謂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犯罪者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
立法活動
1、《武德律》。為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頒布,是唐朝立法的開始,以隋朝《開皇律》為基礎,沒有太多變化。
2、《貞觀律》。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全面修訂法律,經過11年的時間,完成並正式頒布,共12篇,500條。構築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標志著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貞觀律》為藍本,制定頒布《永徽律》,共12篇,500條。後長孫無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對律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與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於律後合編一起,稱為「永徽律疏」。它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但對主要原則和制度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說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後被稱為《唐律疏議》,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社會影響的代表性法典,集中體現了唐朝法律空前發達的盛況。
(七)宋代立法指導思想
宋王朝統治時期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部曲轉化為佃農,擺脫地主的私屬地位,躋身為國家編戶。宋初統治者為適應這一變化,總結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強」導致變亂的教訓,確立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加強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和統治。
宋代統治者針對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確立了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所謂「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就說明了這一點。
立法活動
1、《宋刑統》的制定。在內容上沿襲《唐律疏議》,但在各篇下分214們,並且律後附有唐中期以後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編敕活動。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編敕》後,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編敕。
3、編例活動。宋代也很重視編纂條例和斷例工作,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神宗變法期間首頒《熙寧法寺斷例》,南宋時期高宗頒布《紹興刑名斷例》等。北宋哲宗首頒「權宜指揮」,至南宋中期指揮已達數萬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趨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導思想
一是「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二是沿用本民族習慣法。
立法活動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為元代立國後第一部成文法典匯編。
2、《風憲宏綱》與《元典章》。分別制定與元仁宗時期與元英宗時期。
3、《大元通制》。以《風憲宏綱》為基礎,修訂了元代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狀況。
(九)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為了維持政治、經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治更加強化,並發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
1.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
2.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
3.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動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洪武30年完成並頒布於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條,一改傳統的刑律體系,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僅本朝終世奉守不變,歷代也無敢輕改。
2、《明大誥》。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親自督導編制了《大誥》四編。主要內容是為懲治臣民各種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發布的訓詞誡令,是明朝具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匯編,充分體現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問刑條例》。條例是明律以外的單行法規,一般簡稱「例」。通常來自於司法審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機關根據該案例擬定條文,經皇帝批准頒布,成為可以普遍適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間,刑部刪訂《問刑條例》,使之成為正式法律,還將律例合編,例為附註,稱《大明律集解附例》,影響了清朝。
(十)清初「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統治者從關外時期起,就重視借鑒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極時,已從實踐中認識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參漢酌金」的立法原則。「參漢」,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則是有條件地援用女真族的習慣法。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開始將明律為代表的漢族封建法律意識與原則吸收到有關的法律、法令中。在漢官的建議下,清代法制建設將「詳譯明律,參以國制」作為基本的立法指導思想。
立法活動
1、《大清律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較為完整、嚴密的定型大法,它與《大明律》的體系結構基本相同。
2、則例。則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為條例、則例、事例、成例等。則例指清朝針對中央各部門的職責、辦事規程而制定的基本規則,是規范各部院政務活動、保障其正常運轉的行政規則。可以視為清政府的行政法規,自康熙朝開始制定,分為一般則例和特別則例。
Ⅱ 自中共十四大以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果是什麼其作用是什麼
顯著成果:制定了近百個法律及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已初具規模。
作用: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Ⅲ 論述唐朝的主要立法成就
約法十二條:是唐高祖李淵在公元617年佔領長安之後,在劉邦約法三章的影響下制定的,其內容有:殺人、強盜、開小差、叛逆者處死刑。
新格五十三條:是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的,是唐朝立法的開端,其內容不可詳考。
《武德律》:唐高祖李淵命大臣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共有十二篇500條,與開皇律相比有兩點不同:1)加入了五十三條新格的內容,2)將開皇律中的三流各增加1000里,並把配役的年限統一改為一年。
《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根據《武德律》制定的,在貞觀11年,即公元637年頒行,與《武德律》不同點在與:1)增加加役流,以減少死刑,2)反逆中的惡言犯法者的親屬,不再處死,以縮小緣坐處死的范圍,3)全面的規定了刑法原則、刑罰制度和罪名。所以貞觀律很有建樹,確立了唐律的體例,是唐律定型化的標志。
《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高宗李治命大臣根據貞觀律制定,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永徽四年又頒行《永徽律疏》,即對永徽律的解釋,與《永徽律》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後世把唐律和以《永徽律疏》為基礎的法律解釋叫做《唐律疏議》,其中記載的唐律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法律。
《開元律》和《開元律疏》:是唐玄宗李隆基命大臣制定的,於開元25年,公元737年頒行,內容基本上沿襲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唐六典》:共三十卷,編定於開元年間,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行政法典。
《大中刑法統類》:又叫做《大中刑律統類》,是唐宣宗命大臣張戣制定,共十二卷,121門,刑法統類,簡稱為刑統,這種法律形式是把律以及刑事方面的敕令格式分門別類合編在一起的法典。
Ⅳ 周朝的立法成就是什麼
分封宗法制
Ⅳ 我國立法,執法的成就
中共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和實行依法行政的原則,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應該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執法.行政執法和依法行政對於國家的法制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它標志著國家將與"人治"決裂.本文論述了我國在行政執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指出存在問題.
公正是行政執法觀念的核心.行政執法過程中,必須重視公正的價值導向,必須使行政執法的各個環節符合法的公正的要求.迴避行政執法中正確的價值取向,將使執法成為專權和權力腐敗的工具.為了根本地、全面地保證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的實現,必須重視行政倫理的作用,明確行政執法公正性的價值評價標准,加強行政執法的機制.
Ⅵ 新時期我國法制建設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50年來,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全面發展
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
偉大成就。特別是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
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把
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同時,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向了一個
新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依法治國,建
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
會議將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這一基本方略,庄嚴地
載入了憲法。這就為我們國家跨世紀的發展,為我國社會
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國家興旺發
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證。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
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終於推
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
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在我
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
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毛澤東同志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任何
一個國家都有國體和政體。國體是指各個階級在國家中的
地位,它決定和體現國家的本質。同時,不論什麼性質的
國家都要採取一定的政體來實現統治階級對國家的管理。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性質的國家,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政
體。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由這個
國家的國體決定的。不同性質的國家,採取的政治制度就
會不同。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的歷史
傳統及現實情況不同,因此,同一性質的國家所採取的政
治制度又有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
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成為國家的主人。我國各族人民在中
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長期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把以
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
制度。1940年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
我們要建立的新的國家的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權組織形式。
這種政體的建立,經歷了長期實踐過程。在第二次國內革
命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工農
兵代表大會;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需要,建立了參議會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權;在解放戰
爭時期,採取了人民代表會議的形式。新中國成立後,中
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我國實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議並由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建議,中央人民政府著手召開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准備工作,並開始起草
憲法草案和選舉法草案。1953年,通過了《關於召開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在全國
開展了選民登記工作和進行普選。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
由人民選舉自己代表的活動在全國展開,中華人民共和國
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以外,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投
票的選民共有2.7億人,選舉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560
多萬名。到1954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召開了第
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並選出了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
表。1954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
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大會還通過了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
民委員會組織法,選舉產生了中央國家機關,奠定了人民
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本體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國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
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
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
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我
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
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
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統一地行使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責,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地方國家權力
機關的職責。它們代表人民履行憲法賦予的權力,討論和
決定國家和地方的各項重大問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維護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社
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的最可靠保證。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的
政治體制有本質的區別。西方國家實行的立法、司法、行
政三權分立制度,是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的需要和結果,其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權形式。
我國實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不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議會政治制度。我國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的優越性在於: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集體決定國家的重大問題
。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是由作為權力機關的
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國家權力機關對政府組成人員、審判
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負責人員實行監督並有權罷免,以保證
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遵照
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這種制度,使政府、法院
、檢察院必須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行政管理權、審判權和
檢察權。而資產階級議會是立法機關,總統不由議會產生
,而且對議會制定的法律有否決權,還可以解散議會。第
二,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對原選區或選民負責。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代表受原選舉單位的監督,原選舉單位有權依照
法律規定的程序罷免本單位選出的代表。地方各級人民代
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單位和選民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罷
免由他們選出的代表。代表如果不按人民的意願辦事,原
選舉單位和選民可以撤換甚至罷免,這種制度就能保證代
表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而西方議會議員選
出後,在任期內選民是不能撤換的。因此,人民代表大會
制度是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
人民真正掌握國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運。黨的十五大
再次強調,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
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
持和完善這個根本制度。這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
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建立到現在,得到不斷
的發展和鞏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進一
步完善選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主要是
1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實行差額選舉
選舉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是人民代
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基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行使管
理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政治權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來,對選舉制度作了許多改革和完善,先後四次對選舉法
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首先,擴大了直接選舉的范圍。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
,把直接選舉代表的范圍由鄉、鎮一級,擴大到在縣一級
的范圍內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在一個縣的范圍內,人民群
眾對本縣人員的情況比較熟悉和了解,實行直接選舉,有
利於發揚民主,能把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選為代表,也便於
人民群眾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實行有效的監督。縣
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十分重要,它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的基礎,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
,是選舉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和完善選舉制度的另一個重大措施,是實行差額
選舉。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確立了差額選舉的原則。各
級人大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在直接
選舉中,應當多於應選代表名額1/3至1倍;在間接選舉中
,應當多於應選代表名額的1/5至1/2。差額選舉可以更好
、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證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民主
權利,選出他們認為真正能夠代表他們意志和利益的人。
2進一步健全和加強人大常委會的組織
我國是一個有12億多人口的大國,各民族、各地方、
各黨派、各階層、各方面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都需要
有適當數量的代表,人數太少了不行,一般每年開一次會
,不便經常進行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求加強和發
揮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實質上成為代
表各方面的常務代表,人數較少,可以經常開會,討論決
定國家的重大問題。為此,1982年通過的新憲法進一步加
強了常委會的組織,主要是:
第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
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這樣就可以使絕大多數人大
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兼任其他職務,是專職的。這樣做的好
處是,從職責上講,人大常委會要監督政府、法院、檢察
院的工作,不宜兼職;從時間、精力上講,人大常委會的
工作十分繁重,可以集中精力把常委會的工作做好。
第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1979年以
前只有全國人大設立常務委員會,地方各級人大都沒有常
委會,而是由人民委員會也就是人民政府行使權力機關的
常設機關的職權。為了發揮地方各級人大作為地方權力機
關的作用,1979年修改地方組織法時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
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新憲法肯定了這一點。縣級以上地
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有重要意義:(1)有利於地方各級人
大通過其設立的常委會開展經常性的工作,進一步發揮地
方權力機關的作用;(2)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在與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題下,根據本地情況制定
地方性法規,有利於在法制統一的原則下發揮地方的積極
性;(3)由人大常委會任免法院副院長、審判員、檢察院副
檢察長、檢察員,改變過去由地方人民政府任免的辦法,
有利於保證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4)有利於加強對代表的監督,在大
會閉會期間,人大常委會可以撤換由它選出的上一級人大
代表。因此,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常委會,是完善人民代
表大會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
第三,增設了常設的專門委員會。1982年通過新憲法
以前,全國人大的常設專門委員會只有兩個,即法案委員
會和民族委員會,預算委員會只在開大會時活動。為了加
強人大工作,按照新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陸續
增設了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現有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
、內務司法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
委員會、外事委員會、華僑委員會、環境與資源委員會、
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等九個專門委員會。這些專門委員會在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定有關議
案。向大會或常委會提出的議案,一般先經專門委員會審
議,這樣做的好處很多。(1)由於專門委員會各有分工,便
於分門別類地專門討論問題;(2)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對有關
問題比較熟悉,研究有關的專門問題時,能夠更深入、更
周到;(3)提議案的單位和有關部門可以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有助於客觀、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經過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有助於人大或人大常委會作出
的決定能夠更加符合實際。
為了使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審議、決定問題時
,能夠充分發揚民主,更好地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便
利代表、委員履行職權,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
國人大議事規則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規定了會議
次數、召開的日期和程序。為了使代表和委員在開會前,
能夠對會議審議的問題做好准備,以便更好地發揚民主,
進行審議,要求在一定期限前將會議討論的主要事項、法
律草案告訴代表和委員。常委會審議法律案一般實行三審
制,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大會和常委會
審議工作報告時,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法院、檢察院要派
人參加會議,聽取意見,回答詢問。常委會舉行會議時,
邀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主任或副主任列
席會議,以便反映各地的意見,等等。通過完善民主的程
序,更好地發揚民主,使人大和常委會通過的議案,可以
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總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當家作主,行使管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事務權力的基本
形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只有通過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才能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人民代表大會
通過議案的審議、研究,形成為法律,變為國家意志,變
成全體人民和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行為准則。通
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對各級國家機構領導人的選舉
、任免以及對各類國家機構工作的監督,實現人民的民主
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各項議案的審議過程,就
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所選拔、推薦的幹部接受
人民群眾檢驗的過程,也就是實現黨對國家領導的過程。
因此,不斷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新的歷史時
期黨帶領人民群眾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Ⅶ 文化立法工作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
不知道個人很難理解文化立法的一種形式吧。
Ⅷ 建國以來我國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就
措施
①平反冤假錯案。
②加緊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回國刑法》答。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義務教育法》《民法通則》《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
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
是這個嗎?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的「反右傾」斗爭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鐵路進藏:西藏鐵路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實現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歷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2008:成功舉辦奧運
1977年 恢復高考1982年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1983年 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
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冰雪災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