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講堂我來講

道德講堂我來講

發布時間: 2021-12-18 00:22:13

㈠ 美德校園道德講堂我來講 演講稿

道德,世界因你而美麗》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在這里參加「美德校園.道德講掌我來講」主題演講活動,我的心裡特別高興。因為,在這里,我可以為道德插上翅膀,讓她在天空自由飛翔;在這早,我可以把道德人物頌揚,為我們樹立行動的榜樣;在這里,我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道德不用苦苦尋找,翹首觀望,她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就是《道德,世界因你而美麗》。
道德是什麼呢?是文明?是誠信?是感恩?還是責任?是啊!這些美麗的詞彙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描繪著道德。但是我要說,道德絕不僅僅是這些。在我的眼裡,道德宛如山間的涓涓細流,雖然沒有驚濤駭浪的雄偉壯觀,但是能默默地潤人心田;道德好像顆顆細小的沙礫,雖然沒有碧玉的青翠欲滴,卻能成就萬丈高樓。
說起道德,雲南大旱時發生的事撼動了我的心。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無一不是道德的縮影,無一不在展示著道德的力量。我清楚地記得,在旱情最嚴重的地方有一名小學生,把學校發給她的礦泉水偷偷地攢了起來。當記者阿姨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她說要留給山頂的媽媽。看到這里,我哭了。在電視里,我看到了她那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不捨得用水洗一洗她蓬亂的頭發,滋潤一下因缺水而乾裂的嘴唇。我想,她的嗓子也一定干澀了吧,或許她渴得只剩下為媽媽帶礦泉水的力氣了。她攢下的不僅僅是礦泉水啊,更是一個孩子對媽媽真誠的愛,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雲南,有比我還要小得多的背水的孩子,有住在石洞里守護著全村唯一水源的老爺爺,還有許多為那裡送水的車輛和叔叔阿姨 在大家的努力下,那裡終於挺過來了。我為他們感動了,我在想,道德就向那清清的水,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那麼清澈,那麼純凈,卻可以讓人們心裡甜甜的,暖暖的。
道德,讓我們感動,讓我們享受,更讓我快樂而幸福。
道德,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成長,就會在哪裡開出美麗的金色小花。而我們的行動就像那傳播種子的縷縷清風。讓你,讓我,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吧,共同播下道德的種子,讓我們的身邊開滿道德的花朵,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芳香宜人。

㈡ 道德講堂需要講的內容

可以講雷鋒、郭明義、楊善洲等先進、模範人物的事跡,同時還可以講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以及本地區、本單位的一些好人好事!

㈢ 關於文明禮貌的道德講堂演講稿~~

做錯了——改正一下;
傷心了——痛哭一下;
厭倦了——回望一下;
活累了——休息內一下;
絕望了——無奈容一下。
多一點清心,少一點貪心;多一點寡慾,少一點縱欲;多一點正念,少一點妄想;多一點直率,少一點虞詐;多一點誠朴,少一點欺心;多一點真實,少一點虛偽;多一點篤厚,少一點機巧;多一點慈懷,少一點不仁;多一點憐憫,少一點冷漠;多一點謹守,少一點張揚;多一點中和,少一點偏執;多一點涵養,少一點計較;多一點謙下,少一點凌人;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抱怨;多一點忍讓,少一點逞強;多存一點大良智,少用一點小聰明……果能如此,那麼人與人之間,家庭之間,鄰里之間,群體之間,地域之間,種族之間,宗教之間,乃至邦國之間,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就必然會增加許多和諧!這就是人生要記住的基本道德名言:
要更深的進入文明禮貌的道德是要心作出來的才是真的。最好是買本《聖經》,同時去信耶穌,因為世界上的文明禮貌的道德都只停留在口上、視屏中。

㈣ 道德講堂心得體會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守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㈤ 道德講堂演講稿,急急急……

全民講道德人民講道德全社會講道德,這是人類及中華民族新世紀的一大慶事!今天我與大家共同來參解參學道德;信仰道德學習道德;傳承道德,踐行道德。我們首先要真懂真明何謂道德?我們講道德又有何用。道德與生命有何關系?!搞懂啦道德概念;搞懂啦道德道德的作用?!
道德,是宇宙自然法則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規律作用;是決定一切發生發展、生存消亡的本源;是各種文化學習、文化研究的統一至點。老子有五千言的經論為釋,揭示了七大規律,供人認識理解道與德。

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弊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既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下面我們就從認識老子開始:
《老子》介紹

《老子》相傳是春秋末期楚國李耳騎青牛隱西關去,經函谷關緣尹喜求賜所留的珍典。
李耳,據司馬遷《史記》載,姓李,名耳,子聃,是楚國苦縣(現河南鹿邑縣)人,曾從任周王室藏書官。因其相傳天孕八十一載,生來就是白發的老者,並有先天地生之說,故名老子。他「介然有知」,超時空演義著道,開天為三皇的天師,黃帝問道時名伊成子,春秋末稱李耳,始終不離中國這塊沃土,是中國道文化的創造人,是人類啟今為止能揭示宇宙萬物本體的唯一至尊聖哲,冠人類文化的聖頂。
《老子》全經五千字,寓五千運,分上下兩部,上部重在道境道律之體,下部重在德理德法之用。凡經,特別是本體之經,絕不是著識於字,而是全存字里行間不可言名至及的境和義。 沒有吃過「辣椒」,把這兩個字讀一千遍、悟一萬年,也無法說吃的真滋味。水字很好寫,但渴了不能喝、旱了不澆田,是字並非水,都是非常名。錢學森超三維,愛因斯坦證十維寫廣義,用我們欲執境界中的三維思維看老子,好比我們地球人並不會感覺到地在轉在動中。老子處全維的本體心,自徹時空始末,萬物動變,是絕對真理的知者,而我們處在慾障的小小千里,外有無盡所不見,內有無盡所不知,故必難知難解無內無外的老太上。有障之心不了無障之義,這是捧經的理性和必知,用唯心唯物的我卡之尺①判量老子,如若說太陽一米高的時候。事實中太陽永遠沒有一米高的時候,那麼到底是太陽錯了,還是說者錯了?這叫位置比量不同的自量說。所以學經首先要開放自己,要善能既學既習的認識老子,是解經義。不解老子不入經義,不入經義不解老子,老子處時空零動狀態,這是本參讀使用《老子》書名的所在,亦在提出一個可能太需思索和禪解的命題,或許大有益。
《老子》經境義身不二,為萬物蒼生說,為直觀天下域中四居其一說,為德政道在天下說,是絕對本體真理說,是德普天下真知宇宙規律說,是徹一切知的無有能比瞭然說。天地間老子開道,釋迦證道,墨子欲效道,孔子在禮中欲用道,大千多元識生在找道,道生一、二、三,太極三有生易經,演證萬物天道左旋的動變七律欲執輪回。釋迦承道直虛了性,中國道教丹術隱傳,都在歸行中顯證了道用的起人之智和大德品行;黃帝內經為世表道逝復合二十五友的生運之理,其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深湛理法,亦為政治經濟普用通行通效的無為之法;孫子是不得已兵道客處惡逆之法,亦為抗事的奇用通則。總之道用無限量,背逆取自亡,大千萬物無一不在共同演說如是法。
人類四大古代文明僅存中國道,使命責任決定舍道無根棄道無性,中華民族的全部價值就在運載傳承了必將承救造福整個人類以及所有蒼生的道。注有太上血統的中國人,正是憑借擁有了這一無上的生存財富,才大律決定了東方中國的世界性必然崛起。
《老子》全經,無論名道言德,無論明智言用,都無不集中在「有無」二字的轉變之中。從無生有知因生,由有還無歸恆常。故經者常證,知律達理還到無,不可惑;德者常無,處能生不生之中,不可違;道者常常,能生之本不可失。是中,道者不德,德者不經,經者不義,義者不佛。只有德處無中自不欲、自虛下、自清靜,自不自以為而能無以為。生活中很多文化藝術科技發明創作恰恰都是無以為的自然崩生。所以學經的要義就在無以為的虛靜之中,就在無時不處的無以為定定之中。何其名解?此也;何其名德?此也。去彼取此為道動之反,不離虛中為道用之柔。此虛中自知常,此虛中自谷納,此虛中剛亦柔為亦無,萬物千川百流用力自然並作歸之為。此乃彼之所不能及,此乃彼之所求不得,故天下生生的所求萬信只一道,萬法只一德,萬難皆因欲,萬壽獨虛中。特別在身處大律極反中,智者皆應當下學中處中承中傳中,否則就將國非國中經、經非經中義,誰知極所惡,悲佛非非②望。
《老子》是人類社會科學、社會政治、社會哲學、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的至尊讀本、生根之本。此本無論學不學知不知,誰都無法抗拒、無法超越,規律的節拍已經自然的道動極反,人類已經在期盼著東歸的大潮,道動道用已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重振道明的時候了。所以,中國人並不是僅在為自己,而是要為全人類「善貸」而「且成」,要首先完成社會科學讀《老子》、社會政治讀《老子》、社會哲學讀《老子》、社會經濟讀《老子》、社會文化氛圍建設、自然科學讀《老子》的中國道德覺行潮。以自覺覺他、覺社會、覺宇宙不可抗拒的大規律,以道引領人類的歸。
老子自正處上不重、處前不害、取信天下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原則;中不偏極有無陰陽七律的哲學法體;天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法則和知足食、服、居、俗的經濟終極模式取向;權不自以生為不誘欲不生禍的「弗為而已」人文環境。其哪一個領域不具絕對的指導歸正價值,其哪一個能在規律和實踐被否認和推翻!中國化是最理智、最具有中國性的提法,只是這個能化的本體應當是能以不變應萬變的道及其化,而決不能是某種自見、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非道,不能引領人類規律必然的大歸之潮。
中國文化,也既人類文化,是以道為本體核心,以道釋儒還有墨為主體,包容多元的實體文化系。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只有道和一的狀態可言。出玄牝的一,過眾妙之門的二,就進入了有界的三,就內外逐之成障,這是不可混淆的界別。此外,老子從未立教,無從名為道教的創始人,但道教尊聖信願封為宗祖,這是中華民族的本所應當。再借「佛法東移」中,我們應當感悟到這是道佛的引歸。這種道釋儒馬列基督伊斯蘭的多元欲歸之象當知當可見當從中以明而合抱之共。於是大勢之中,中國人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國文化的本體、主體是什麼,實體中包容的多元和濁低是什麼;首先需要知道中國文化的道處在人類全部文化的什麼位置上。以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看清瞭然老子、看清瞭然中國、看清瞭然所有的文化現象和層次分布,從中重立中國人,敬信中國尊,慈納多元心,和諧天下人。且不可還敏敏察察封建外迷連中國文化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封鎖、虐待、歧視自己的祖宗人類的太上寒牢久禁不得其明。這種名燦燦不容光奉瀚瀚不許動的歷史性斷承悲劇之恥,願在復興中華《老子》的捧讀之中能立地而止,使中國《老子》的瑞光還徹普照宇宙時空的天地間。
以此為禮,願諸校正共參。.

注釋:①我卡之尺:卡尺,為機加工測量工具。我卡:我執自見。②非非:釋迦金剛經描述如是的哲學用語,引意為佛願眾生得非非心而自解脫。

㈥ 美德校園道德講堂我來講1500字

就從道德二字概念講起,何謂道德?
道德。道遍萬物,貫穿一切,無不在道中,是宇宙不變的本體,老子釋有七律參明,並在一切存在運動中普示普證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這一道的本體、究竟、統一、不變存在,才綱紀了一切生命行為的禍福生死、勝敗苦樂。說其有拿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說其無律不離、則不廢、果不昧。而且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都不外是在試圖超越著什麼,又試圖在得到著什麼。如果把這兩個東西統以道代稱究之,結果可能真的非常意外的明確,而且它們本來就一個不可變的東西。所以是否可結論,人類一切文化一切行為的奔波、分爭、尋究其最終本質,都不外是在求道、識道、用道、合道、直至得道而一蔽之。若以識論之,道是絕對真理的極頂,若以在論之,道是相對至明的極心。普查人類的所有真理追求和設想,無一比老子的道更准確、更真實、更本然、更周圓。妙音賜禪,以究竟有而極虛、究竟無而極真、究竟尊而不為、究竟卑而不改、究竟生而若滅、究竟死而若生,故成一切生追求的最終統一最佳自然自在真本然。
德是道之用。是智慧、能量、境界、依受的實土之積,是智明的選擇,是主體我對依體眾順逆的利害。體用只可分解識而不能分立存。其合於道者曰積德自進道明,其背於道者耗德自墜苦暗。社會的權如此、勢如此、命如此,無一能超越道的德能綱紀。德中包括德能、德為、德受。為是緣起之根、聚散之因、運命之本。為的最佳效果是無不為,為的最高形式是無以為。單從字面之識實難確見老子真面目,不免錯判出唯心消積的反向誤導。有為執皮,無為及本。生活社會中如果不存在無效於有、柔制於剛的事實,那就不是道的普遍性了。比如一件事的不同處理就本在著有無之別,而且無處不有,遍及世宇。無為不背有為,德治不背法治,只是明確揭示為的最佳狀態。人墜水中不為何以救,世面淪喪不治何以止。但法治不棄教治、不棄德治,這就是有無的統一,這就是不可能社會始終處在有為的法治狀態。當下生滅有亦無,當下執著無亦有,統一落實於生命的全部支撐是眾生。在這個實土上,古今聖明同倡范朴明天下、寧天下,此即德的無教無不教、無為無不為。
學智於德,欲智必德,欲德必智;學生學習要學習開始到學不學,學於覺悟,認識事物內在外在的規律和法則。不要死學,要鸚鵡學習到從讀書本經典理論再到讀懂社會、自然。等等。

㈦ 道德講堂怎麼講

「道德講堂」採用了統一的現場布置方式。她從常州發起開始到後來在全國推廣都依然保專留了這種屬方式:「講堂」正前方簡潔的LOGO、醒目的名稱、明確的主題,再加上講堂四壁張貼的道德箴言、模範畫像、先進事跡,這樣的布置就構建了一個供人們進行道德體驗和反思的特殊空間。 第二是其流程的規范化。「道德講堂」進行的過程有統一的模式:按「唱歌曲、學模範、誦經典、發善心、送吉祥」五個環節,推行「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誦一段經典,講一個故事,作一番點評」的基本流程。這樣的模式既具新鮮感,又具儀式感,可以起到洗滌心靈、凈化思想的功效。今年,常州又增加了「背一句格言(做一個勤勞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送一份吉祥」的環節,在流程中體現「好人好報」導向。 第三是其教育形式的互動化。講堂是改變了以往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垂直關系,變成了平等對話關系,從而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式創新要通過多元化的敘事形式,使道德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才能強化原有的道德認知和認同,形成新的道德認知和認同。提供一個專門的空間,創設一種特殊的情境,就可促進公民道德的交流與融合。 作者: 來源: 編輯: 耿福強

㈧ 什麼是道德講堂

顧名思義,道德講堂就是一個引導人們講道德,讓人長好心的地方。崇德向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精神追求。一個人,只有長好心,才能當好人;只有當好人,才能有好報。古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好人自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我們來到這里,就是要用道德的力量來激勵自己,用道德的陽光來溫暖心靈,立於德,踐於行,從而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中國人。
道德講堂主題為「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爭當新時期『四德』居民」。具體要突出「四個圍繞」,即圍繞「禮儀」主題,推進社會公德建設;圍繞「誠信」主題,推進職業道德建設;圍繞「和睦」主題,推進家庭美德建設;圍繞「友善」主題,推進個人品德建設,開展四個方面的道德教育:
(一)社會公德教育。以「禮儀」為核心開展居民道德知識普及,積極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引導本社區居民親身參與道德實踐,創建崇德尚善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二)職業道德教育。以「誠信」為核心開展居民職業道德知識普及,崇尚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的高尚品質。
(三)家庭美德教育。以「和睦」為核心開展居民家庭美德知識普及,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動,引導社區居民講述身邊的感人故事,身體力行,自覺成為道德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四)個人品德教育。以「友善」為核心開展居民個人品德知識普及,提倡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的高貴品質,倡導和樹立關愛、善待、寬厚和包容的理念。

㈨ 道德講堂的感悟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一個人只要活的誠實,守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一個人要誠實,守信用,不貪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財富。

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誠實、守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轉載,僅供參考,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請好評~~~】

熱點內容
法院擦邊球 發布:2025-05-15 01:44:13 瀏覽:95
1992年婚姻法年齡 發布:2025-05-15 01:35:03 瀏覽:267
民法典解讀2 發布:2025-05-15 01:30:00 瀏覽:323
婚姻法的法律意義 發布:2025-05-15 01:28:17 瀏覽:638
法律援助結案報告怎麼寫 發布:2025-05-15 01:27:30 瀏覽:297
四川司法體制改革 發布:2025-05-15 01:27:27 瀏覽:316
勞動法全文2013年最新 發布:2025-05-15 01:26:09 瀏覽:379
民間寫的調解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01:24:35 瀏覽:830
司法局福田 發布:2025-05-15 01:15:12 瀏覽:888
婚姻法一女兩夫2018 發布:2025-05-15 01:13:44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