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來自於哪

道德來自於哪

發布時間: 2021-12-18 01:40:35

A. 請問道德產生於什麼社會時期

道德一詞來,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源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B. 道德源自於什麼需要

法律是基於道德的一種量化的規范的行為准則,都知道,道德雖然沒有法律那麼強的規范力,但它也是一種准則,一種規矩,一種方圓,那麼它肯定也會基於某種比它范圍更大,約束力更弱的准則,規矩。並且,這三種准則的受益者可以說是一致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准則,當全社會的人的內心的准則形成一個並集的時候,必然有沖突,那麼刪去對大多數人不利的,刪去對少數人可能存在既得利益的,就形成了全社會人都可以接受的准則。形成的這種准則是不是能說成是道德呢?如果能的話,那麼道德就源於每個人的准則。隨著社會的變遷,每個人的准則都在發生變化, 道德的標准也在變化。例如現代女性的穿衣標准,從古代,到解放,到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女性衣物布料的減少,那麼穿這種衣服,也就不是不道德的了。這能算作證據吧
道德源於物質和社會的穩定,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去注重禮儀,關心其他人和社會。自己有了安全感才能去關注其他動物的生存權。

C. 道德是從哪裡來的

我來談一點淺顯的認識,道德的形成,首先是人的本性,人類天生具有的憐憫與同情心,以及生存所必須的平等、合作、互信、自律。促成了道德的形成。動物是沒有道德觀念的,只有人類才形成了道德觀念。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某人做了缺德的事,會遭到挨罵不是人,是畜生。一些哲人對人類道德行為的研究,引導而形成了今天的道德標准,道德與文化密不可分,西方最初道德的形成是在宗教的推動下形成的,例如《聖經》,便是人與上帝簽定的契約。中國則是在國學的影響下形成了我們今天的道德體系。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正義的作用」中說:

「人的天性決定了只有適應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才能夠在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這是被大量事實所證實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真誠友善的對待身邊的人,並且學會如何感恩。因為社會有了人們的以禮相待,互敬互愛,才能充滿平和、溫馨、關愛,從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了人的正義要求是與生俱來的,當人還在幼兒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朦朧的同情心,情感體驗正在形成,當你逗他笑的時候他也會開心的笑,而當你傷心哭泣的時候,他是無論如何笑不出來的。人雖有善的一面,同時也有惡的一面,自古人的生存,必須向外界尋求食物、用品等,自私、貪婪也隨之如影隨形。人類光靠道德約束僅僅是不夠的,於是就有了法律。

D. 人最基本的道德來自於哪裡

道德是人類為了生存繁衍進化而總結出來的,道德用於約束人類行為,使人類能更好的生存繁衍進化,成為地球上所有物種的佼佼者。
人生來本沒有道德,都是受後天影響強加在人身上的。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正在被人類不斷去完善。但現在的物質社會,道德已經被肆意踐踏,直至漸漸丟掉。

E. 道德的起源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道德起源的觀點,要麼是主觀唯心主義,要麼是客觀唯心主義,要麼是舊唯物主義形而上學的分析,均無法正確揭示道德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的起源問題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一實際出發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動物的本能行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
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勞動在創造人的同時,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勞動的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日漸清晰,包含自由、責任等內容的道德逐步得到確認。
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第二,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可以說正是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調節各種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第三,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意識是道德產生的思想認識前提,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充分意識到自我作為社會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地位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集體不同的利益關系,並由此產生調節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是道德才得以產生。

F. 道德的內容來自於什麼

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網路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准。
突出方面應該是講究一下原則: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

G. 道德起源於什麼書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
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才產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後不斷逐步演變成為比較牢固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別是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道德便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意識形態,統一的道德也分裂成為彼此相對立的階級道德。因此,道德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產生和逐步形成的。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H. 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有四種,哪一種更接近事實

中國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有很多爭議,也有很多說法。簡單來說,不同學派的人數有不同的說法。總體上看,中國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一共有四種。其中第一種有人認為道德主要是來源於人類的情感,第二種則認為道德它是善良的本性。第三種認為道德它的主要來源是先驗理性。然而最後一種則認為道德,它是一種擴展秩序的產物。對於上面的四種來源,我個人更覺得道德它是主要來自於人類的情感這一種說法更接近現實。

三、個人觀點

雖然關於道德來源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個人更傾向於道德來源於情感這一個說法。其實主要是因為我認為道德它是由人的情感來決定的。現代社會中,道德准則是人類基於情感的基礎之上而制定的,要對一個人進行道德判斷,首先要從人的感情出發。

I. "道德"這個詞最早是哪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版初權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9)道德來自於哪擴展閱讀

道德的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i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出處:巴金 《寒夜》二六:「她雖然自誇學問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齡,卻還來做一個二等老媽,做飯、洗衣服、打掃房屋,哪一樣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出處: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熱點內容
建設項目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5 01:04:22 瀏覽:926
民法通則第120條 發布:2025-05-15 01:03:35 瀏覽:430
戛灑鎮法院 發布:2025-05-15 00:53:06 瀏覽:798
無人機法院 發布:2025-05-15 00:34:29 瀏覽:851
程司法廳長 發布:2025-05-15 00:34:27 瀏覽:627
路易斯安那州的婚姻法 發布:2025-05-15 00:20:23 瀏覽:550
ji階級刑法 發布:2025-05-15 00:06:16 瀏覽:101
道德類尺度 發布:2025-05-15 00:00:37 瀏覽:24
法律碩士深圳2018 發布:2025-05-14 23:43:26 瀏覽:156
多哥婚姻法 發布:2025-05-14 23:36:40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