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序與道德
㈠ 維護社會次序應該靠法律還是道德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大多數都是有道德來維護 社會風俗輿論等傳統到的理念來束縛社會秩序 法律是保證強制力維護社會秩序的 這個是社會打擊違法違規者的 少數者的秩序!反之法律針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公民 道德沒有定義 外國人中國人對道德的觀念不同 所以在我國二者是統一的
㈡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
一辯開場陳詞
各位評委,同學:
晚上好!首先我要指出剛才對方一辯陳詞中的兩點錯誤:一是對方辯友說他們的法律是理性的法律.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法律也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嗎?二是對方辯友說道德有階級的烙印.對方辯友請不要忽略法律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難道法律就沒有階級的烙印嗎?
我方認為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原因如下:
第一,德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動的准則和規范,是全體人民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以此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保證社會的社會健康發展.眾觀歷史,統治者在立法時總是努力把一個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挑選出來,通過立法的程序上升為法律,道德不僅僅是立法的基本原則,法律規范也是由道德規范轉化而來的.因此,法律就是具有強制性道德.
第二,何為德治?德治包括要求國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員必須是有道德的人,要求統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重視道德威,羞恥心,才能從內心構築起抵禦一切誘惑的堅固防線.
第三,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傳與規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工整守法的自覺.法的創始人猛德斯鳩曾經說過:」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道德.」失去了道德的支撐,將出現有法不可依,執法無法嚴;失去了道德的支撐,知法犯法,知法犯法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多,失去了道德的支撐,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徒有虛名.
以德治國是時代的呼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倡修身.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希望大家明白,法律只是維護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而道德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的發展主以德治,治療輔以法治.
㈢ 儒家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有次序,這次序可分為哪幾層
儒家認為人的道德修養的養成要有次序,這個次序的宗旨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通過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獨立意志的理想人格。這種積極進取的道德觀念,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㈣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的四辨陳詞!
你好,那個好象沒有,不過有類似的也許對你有不少幫助
護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正方-法律,辯詞)
一辯陳詞:
「各位評審、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我要闡述的觀點是: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維持,我的重點論述理由如下:
1. 從適應現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社會物
質財富不夠豐富,而道德作為社會經濟的上層建築,也遠未能達到理想的水平。換句話說,道德不可能
獨立發展成為維持整個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給對方辯友提個醒: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或許這會成為可
能,但那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
2. 從階級狀況和階級斗爭形勢來論。在我國,雖然剝削階級已經消滅,但階級斗爭仍然存在,還有
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進行著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動活
動。這是極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此不進行有力的斗爭和制裁,社會安定根本無法談起。道德的階級
性卻決定著它對此是無能為力的,換句話說,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准對被統治階
級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法律制裁!
3. 從法律的作用和效能來論。法律不僅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不僅是制裁敵對分子的銳利武
器,法律更是調整、解決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和矛盾的重要手段,這樣,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
會秩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安定)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並且在國家的強制力作用下發揮作用來維持
社會的安定。這兩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合並,足以顯示,法律在維護社會安定中起主要作用。
4. 從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力比較來論。法律的強制性與權威性是道德規范所無法比擬的,道德的規范
作用主要依賴社會輿論、個人信念、習慣以及傳統與教育來維持,顯然這是軟約束,它對既有的違法犯
罪行為不起作用,或者說道德的真正作用單純是預防性的,而法律卻能標本兼治,它是兩方面的,它既
有權威的懲罰作用,又有強大的威懾力,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這就使法律比道德在維護社會安定中具
有的更重要的作用。
5. 辯題中強調的是對社會安定的維護,既然是維護社會安定,顯然解決問題的重點應針對社會的不
安定因素,而不是針對有有利因素。辯題本意就是對少數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應付,法律與道德誰更
有效。我們的回答是:法律。因為法律的針對性、強制性、嚴肅性、實效性是道德望塵莫及的。
綜上所述,我方完全有理由相信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來維持。謝謝。」
二辯攻辯提問
「曾經有一位備受道德尊崇的人,殺害了一位深受道德譴責的惡人,而大快人心,請對方辯友用你的道
德觀作如下判斷:
1. 殺人者到底是道德高尚不高尚?
(高尚)--殺了人對方辯友還要認為他的道德高尚,請問你這是什麼道德觀?
(一個殺人者此處強調道德的矛盾性)
(不高尚)--可是為什麼又會大快人心呢?請對方辯友解釋一下。〔也就是對方辯友的道德觀與大家
是不統一的,那麼到底是聽你的,還是聽大家的? 〕
2. 從剛才對方辯友的回答不難看出,用道德標准連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都很難,我是否可以再問對
方,用道德如何來處理這一事件。請明確回答!
3. 僅僅受到道德譴責就夠了嗎?如果這樣,人們可以去做類似的事情了,比如殺人搶銀行等等,而
只要等著道德來譴責就可以了結了。這樣的話,社會安定如何維持?
4. 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人們,道德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對方辯友恰恰把道德無能為力而造成惡
果的責任推卸給法律,對方辯友是否有不道德的嫌疑呢?」
三辯攻辯提問:
「1. 對方辯友是否承認社會是由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構成的?
2. 請問對方辯友,如果社會安定靠道德來維持,那究竟是靠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被統治階級)對方辯友,你不覺得你的邏輯是滑天下之大稽嗎?被統治階級的道德怎能臨駕於統治階
級之上成為維護社會安定的工具?這樣,兩者的關系豈不是倒過來了?同時,不是和你的邏輯再次矛
盾?顯然,維護社會安定這個角色不適合讓矛盾的道德來擔任。轉3.(1)
(統治階級)轉3.(2)
3.(1)從剛才對方辯友的話語中我明白了一點,統治階級的道德標准和道德觀念可以讓被統治階級
接受認可,是這樣的嗎?
(是的)對方辯友的記憶力顯然並不好,我方一辯陳詞中已經說了,統與被統兩者的道德是根本對立,
水火不融的,那如何讓一方接受另一方的道德觀?如果可以,顯然就不存在階級了,可面對現實,被統
治階級會不斷造成社會的不安定,請問道德對此能起什麼作用?
(不是)既然不是,那麼被統治階級或者敵對分子圖謀造反,造成社會混亂,道德還能起維護作用嗎?
3.(2)那好你想用統治階級的道德去維護誰的社會安定?是統治階級呢,還是被統治階級?請明確
告訴我。
(被統治階級)真是笑話,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國家,社會是統治階級的社會,他們會放棄己利去維護敵
對階級?轉3.(1)
(統治階級)那麼對方辯友是否承認被統治階級必將對社會安定造成破壞?(不承認轉4)(承認)那
道德能起作用嗎?(能)如何發揮作用?……我想告訴對方辯友,面對階級矛盾,道德顯然是無能為力
的,它又怎能起什麼維護作用?
4.經我方歸納,我國的社會不安定因素不外乎:一、人民內部矛盾,也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二、
代表被統治階級的極少數敵對分子的破壞。請問對方辯友,你們所說的道德合不合適解決這兩大矛盾?
在一辯陳詞中,我方已經明確指出,法律不但是調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制裁敵對分子的
銳利武器,唯有它才能更好得維護社會安定,而道德卻望塵莫及。」
攻辯小結:略
自由辯論論據:
「1. 法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是保證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
關鍵所在!
2. 法律為那些憑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難以解決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和安全的解決方
法,所以法律是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3.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設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規范也要以法律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權力支
柱,要維持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
4. 法律是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與標志。
5. ***通知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對
方辯友不知道嗎?
6. 法律不僅調整個人行為,而且具有調整全局性社會關系(如階級關系)的功能,法律是實現國家
職能建設社會安定最重要的、經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法律較之道德必然起著主導作用!
7. 在存在著階級斗爭、存在道德價值體系對立、需要國家和法律的社會歷史階段,法能不居於主導
地位?
8.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對法治的依賴和法制在道德建設中起的決定性作
用!
9. 法律對違法分子採取的是其他方法代替不了的教育手段,使犯罪分子在認罪服法的同時,深刻反
省,洗心革面,懸崖勒馬,棄舊圖新。
10. 法律具有的明確性、肯定性、普遍性特點,使全社會成員通過法律清楚地知道,國家提倡和保護
什麼,反對和禁止什麼,從而維持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
11. 建國以來,有一段時期正是因為忽略甚至否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和作用,以致未能防止和制
止「文化大革命「的發生,這樣鮮活的歷史經驗教訓,對方辯友還是未能吸取馬?這令我深感遺憾!
12. 在市場經濟利益、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很容易發生脫節,這就是我們常說
的「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對方辯友還要對道德情有獨鍾,不是太荒唐了嗎?
1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一段話:「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去冒險;有100%的利潤,
就願意去冒坐牢的危險;有200%的利潤就願意去冒殺頭的危險。」中國也有俗話說「財迷心竅」,這
種情形在利益分配主要市場化的今天也不例外,這是商品社會的異化帶來的,這不是靠思想道德教育能
夠改變的!
14. 有調查顯示當今人們道德認識水平明顯提高,但是卻存在高認識、低行動,高期望、低參與的狀
況,這足以說明道德這種理想化的東西太不實用了。
15. 道德是「言義而不言利」的,是一種極高的「聖人」標准,缺乏社會大多數人遵循的准則,在當
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這種純粹的道德標准,往往因缺乏權利的關懷而被多數人敬而遠之,所以,它不可
能成為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16. 在此我要奉勸對方辯友應該吸取民法精神,義利兼顧,從傳統的道德主義泥淖(nao)中走出來。
17. 在這里我要提醒對方辯友注意:1.法律的服務范圍是社會秩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 法
律具有國家強制力,有利於約束人的行為。3. 道德對人的作用局限為對人的教化,而法律具有懲戒,
保護,預防三大特徵。
18. 我們不否認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但是一幢高質量的樓房,人們會選擇地基呢還是地基以上的漂亮樓
層,有形和無形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呀!
如果這個問題讓對方辯友更加糊塗,鑽入牛角尖,那麼我想再打一個比方。對於老鼠而言究竟是貓的畫
像來得有威懾力還是一隻實實在在會抓老鼠的貓更具威脅?同樣,無形而主觀的道德和實實在在的法律
哪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更有壓制力?這樣的比較,我想對方辯友和在座的各位都能看得相當清楚吧?
今年1月11日,台州市發生一起市民哄搶50萬現金大案。案發後,公安部門試圖讓哄搶者依靠自己的道
德幡然悔悟,結果無人歸還贓款,迫不得已,公安部門只能用法律手段強制進行偵破處罰,才追回
31.73萬元現金。對方辯友也看到了,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道德根本不起作用,更談何維護社會安
定,顯然法律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
有這樣一則事例:南丹礦窟透水特大事故主要負責人莫壯龍涉嫌貪污被判入獄。之前莫父一直信任其
兒,並叮囑兒子切勿受賄。然而,當親情、良知和道德尚且靠不住時,誰能療救貪官?除了無情的制
度,除了嚴刑重典,誰也不能阻止貪官前進的腳步
(當對方辯友說法律只是「亡羊補牢」時)
對方辯友一定要否認法律的預防作用,我也只能隨你說去,退一萬步,法律至少能夠做到「亡羊補
牢」,而道德連「亡羊補牢」都無能為力呀!
2.多少因貪污受賄而被法律嚴懲的貪官,他們為什麼要去貪污呢?是因為利益的驅使,私慾的膨脹
呀。因此,道德根本起不了預防作用,東窗事發之後道德還是不起作用,這時法律挺身而出,伏魔降
妖。你看是道德重要還是法律重要?
3.很多事實都能說明,道德觀在利益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沒有法律的嚴懲與威懾,道德只能形同虛
設!
4.誰要是在法律面前玩火,必將引火燒身,必將受到法律嚴懲最終落得應有下場。
5.正因為道德的軟弱使不少人有恃無恐,最終走向邪惡的深淵。
6.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基礎,但是為什麼要把道德法律化呢?這不正是因為法律比道德重要呀!
7.道德在判斷善惡是非時,存在個人的差異性,可變性,模糊性,而且經常會產生兩難的處境,更不
用談用道德來處理問題。」
總結陳詞:
「各位評審、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經過幾個環節的激烈辯論,不知在座的各位都有哪些收獲,或許大家包括電視機前的各位觀眾朋友都
有不少感受吧。我也不否認今天的對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盡管我方辯友們通過了極大的
努力,以足夠的理論和事實依據,從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我國國情出發,以階級社會和階級矛盾的分析為
依據,以對辯題的深刻剖析為生命,以對辯
題本意的確切理解為根本,以對法律與道德進行全面的綜合比較為事實,以辯題涉及的范圍為戰場,以
對方辯友的不足之處為突破,我們做到了不厭其煩,耐心而細致,我們設身處地,友好而善意。我們曾
幾次把對方辯友從遙遠的理想拉回到辯論的現實。我們無數次的要求對方辯友警戒,我們運用類比、舉
例、和設問,我們費盡心思,循循善誘,可是對方辯友並未領情,實在讓我佩服。不領情倒也
正常,因為,雙方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怎能相互強加給對方呢?就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觀
念是根本對立的,是無法強加的,要是可以強加給對方,那麼,今天的辯論會自動產生結果,根本就不
用勞評委的駕了不是?
對方辯友也許一直期望站得高看得遠,可是今天的比賽就像是一個蹺蹺板,它永遠都遵循此起彼伏
的規律,對方辯友卻站錯了地方,要知道雖然站得
高看得遠,但是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升得越高,恰恰反映了其分量越輕。對方辯友在這場辯論賽中,正
是以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了一個被錯誤理解的觀點,實在有些可惜。對方辯友文采飛揚,才華出眾,主
次分明,脈絡清晰,他們剛才的論辯奉獻的是一篇難得的「命題作文」,可是,萬萬沒想到,到頭來
這只是一篇離題之作,這讓我再次深感遺憾!那麼,對方辯友犯下的錯能不能原諒呢?道德上也許不應
該指責,因為他們不是蓄意的,何況,對方辯友也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是,在相當於法律的比賽
規則上他們是無法逃脫責任的,他們要為此承擔起責任。理性而無情的法律,你真讓他們敢怒不敢言,
理性而內心的道德你卻是那麼的無奈。
謝謝!」 17021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辯論題目,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維持,正方不主要,反方主要
正方一: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各位嘉賓,大家好!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總是離不開秩序。從小的方面說,出門有交通秩序,上班有工作秩序;從大的方面說,貿易來往有經濟秩序,參政議政有政治秩序。那麼,這些秩序如何維系呢?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說國家主要靠法律來調節人們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協調運行。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第二,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在維系社會秩序上能夠標本兼治。
人們自覺立法來約束自身行為,確定社會秩序的內容與規則,使生活有序化,規范化,條理化;而法律意識深入人心,人人自覺守法護法,更保證了社會秩序的井然有序。至於少數害群之馬,法律可以通過外在強制與懲戒,迅速修復局部受損的社會秩序,使社會航船乘風破浪、永往直前。第三,法律具有保護,預防,懲戒王大功能;三足鼎立,穩固地維系著社會秩序。法律是保護神,保護一切人的合法權利,如陽光、空氣、水源,無時無刻不在呵護我們。法律是預防針,可以防患於未然,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懸崖勒馬,雷池止步。法律是無情劍,刀光劍影下邪惡何處立足?鐵面無私中罪行怎能藏身?有道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癌細胞可能會威脅人的生命,一個社會的毒瘤可能會葬送國家的前程。托爾斯泰說得好「行善需要努力,懲惡更需要努力。」所以,懲惡揚善的法律才是社會秩序的根本保障。綜上所述,法律在維系社會秩序時,既可以未雨綢緞,也可以亡羊補牢,既可以懲治罪惡,又可以保護良善。所以說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謝謝各位
反方一: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首先我必須指出對方所犯的兩個錯誤。第一,國家秩序與社會秩序是完
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現代社會主要標志之一、第二法律並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馬克思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請不要混淆。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們行為規范價值評判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是由國家強制性予以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社會活動相對穩定協調的狀態。第一,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依據。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判的總和,支配著人們最基本的觀念和立場——是與非、善與惡、公正與偏私、榮譽與恥辱,從而也支配了人類日常最基本的行為。任何社會要想處於穩定協調富於活力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化與規范,否則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社會的災難。同時,道德又常常直面每個人的內心,訴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系提供最本質的動力和理性,使人們自覺服從。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內涵。從《漢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唐律疏
議》到方今各國的憲法,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無不與其,
各自的道德體系密切相關,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
義與公平,正是道德所確立的人類社會水恆主題。我方
並不否認在社會秩序的維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
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無法左右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那又如
何產生代表正義的法律?又怎能保證法律的公正?如果
一個社會的法律系統不能配合道德的提高與深化,就算
它具備各種經典的條文,也終將被廢棄。德國希特勒也
曾主張法律的庄嚴與神聖,但沒有起碼的人性與道德,導
致30年代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社會秩序。第
三,道德是社會秩序主要的制約力。從西方倫理學的
「德性論」與「幸福論」,到當代倫理學的「感性主義」,
無不強調個人自律與社會制約雙重道德手段。而中央電
視台的「東方的空」弘揚美善、鞭笞邪惡,播出以後推
動問題的迅速解決
正方二:謝謝主席!大家好!首先指出對方辯友犯的兩個錯誤。第
一,對方辯友說法律的核心是道德,可是我們知道,法律
和道德都來源於人類的理性。康德就曾經說過:法律和道
德都是建立在理性命令基礎之上的。對方辯友不要搞混
淆了。第二,對方辯友一再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如果道
德教化真的是這樣神通廣大的話,那我們看—下吧,東郭
先生對狼也循循善誘,仁盡義至,可是結果呢,他還不是
差點讓狼給吃了嗎?下面我將從社會秩序與法律、道德的
關系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
第一,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權威性的行為規則。法律
是由國家制定頒發的文件,具有至高無尚的權威性。法律
不是嚇唬鳥用的稻草人,它用「和平的暴力」保護人們安
居樂業,真正做到「布大信於天下」。有了法律,社會生
活才能有序化、條理化。而道德是憑借輿論批評、良心譴
責來約束越軌者。但道德無法保護道德,沒有了法律,善
良的人們在邪惡的屠刀下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啊!第二,社
會秩序的維系需要明確具體的言行准則,而不是含蓄抽
象的精神約定。法律通過具體的規則和程序劃定個人、群
體競爭的跑道,使每個人都有恰當的位置,都有能拼搏奪
冠的機會。一法在手,道路清晰,目標在前。而道德不為
行為圈點劃線,但它能勉勵人自信自強。因此以法為主,
輔之以德,將無堅不摧。第三,社會秩序的維系需要協調
一致的步伐。正是法律把人們行為納入同向一律的軌道
正所謂:「一民之軌莫如法。」法律的統一性還表現在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富之分、思想家盧
梭說得好:「法律必須具有普遍性,並在其命令范圍內對
全體人適用。因為它的基礎是理性。」而道德卻存在理解
上的差異性,會影響人們行為的協調一致。「一千個觀眾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觀
念,大下必定是非不明;天下事非不明,社會秩序從何談
起呢?綜上所述,我方認為法律直接維系社會秩序,而道
德勸人向善,間接的有助於社會趨向和調與完滿。謝謝大
家!
反方二:謝謝主席!評判,在座各位,大家好!對方辯友一上來
就引用康德的話,可是別忘了康德還說過:在人類存在
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
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
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
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
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
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
么?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
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對方辯友認為大
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
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
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
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
道是你們的邏輯嗎?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
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
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
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
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
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
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
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
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
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
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
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
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
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總之,道德不僅
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
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
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謝謝各
位!
正方三:謝謝主席!大家好!對方一再說法律就是無形的他律。可
是我們知道,今天世界青年在結百年之好時都不會忘了
先去登記,請間這不是自律又是什麼呢?所以說,法律是
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對方二辯又說,法律要靠道德來維系
社會秩序。我們都想為國家來招財進寶,可是如果沒有稅
法,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要交給誰?交多少?如何交呢?所
以,對方帶友說的守法美德,其實就是法律的意識深入人
心啊!今天對方辯友給我們說例子,可是說來說去卻找到
了古代社會,這是不是意味著已經承認了在現代社會部
分,對方已經同意我方的觀點呢?好,那麼我們就看在剩
下的那一部分,社會秩序是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來維
系)。第一,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正是法制不斷完善
的進程。從《左傳》記載的「刑鼎」到羅馬《十二銅表
法》,從《人權宣言》到《拿破崙法典》,從英國300
年來的法制傳統,到香港一浪高過一浪的「廉政風暴」,請
對方辯友告訴我們,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代,社會秩序
的維系主要靠道德?貞觀一年唐朝只處死29人,這是法
律約束的結果;新加坡一年中7萬公務員只發現7例犯
罪,這是法律完善的成績。所以說 法正則行順,行順則
國泰,國泰則民安,民安才有社會的秩序。第二,法律是
傘,為我們這風擋雨。《教育法》讓孩子有讀書識字的權
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讓顧客成為真正的上帝,《婚姻
法》「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法律意識「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第三,法律是劍,伸張正義斬妖孽。該賞
不賞是對善的嘲弄和褻瀆,該罰不罰更是對惡的姑息和
慫恿。維系社會秩序當然要選擇信得過,靠得住,強有力
的手段。日本政壇金丸信銀檔入獄,義大利十蘭廉潔運動
如火如荼,法律之劍笑傲於江猢,無往而不勝。道德可以
揭示病痛,而無法繼續療救;道德可以明辨善惡,而無法
制裁惡行。人類社會正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義與不義
的較量中認識到,只有以法為主,輔之以德,才能抑惡揚
善,激濁揚清,使文明的演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謝謝
各位
反方三:謝謝主席!評判,對方辯友。首先必須提出對方同學的
一個錯誤。東郭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狼是不可教化
的」,可沒說「人是不可教化的」啊!(掌聲)按對方同
學的理論,社會秩序包括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法律
呢,就要去維護每個角落的秩序。要是這樣的話,我們
什麼都要去立法了,那麼今天是不是也要立一個「尊敬
主席法」,「尊敬評委法」,否則對方同學站起來時就不會
說「謝謝尊敬的主席」了。(掌聲)法律既然是有這樣強
大的力量,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第二部《婚姻法》頒布以
後,離婚率卻逐步的上升呢?好了,讓我們再從事實和
理論的兩方面來繼續看看我方的觀點吧。第一,古今中
外社會秩序的有效維系都是側重於道德而非法律。從中
國的德政到當前兩個文明的提倡,從古希臘的賢人政治
到當代西方宗教精神,無不體現出道德的主導作用。兩
千多年前,孔夫子先生雖身處亂世,卻心憂天下,發展
出了一套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倫理
體系,為歷代歷朝所效法,至今,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為什麼古今中外在主要靠道德維
系社會秩序這方面不謀而台呢?這是因為,在任何的社
會,道德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范圍比法律遠要廣泛得多,它
深入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第二,秩序社會的維系主要
靠道德教化。古今中外,一個秩序社會無不將道德教化
作為維系社會穩定的首要方法,因為道德教化具有強大
的社會誘導作用,它能在社會後代身上形成社會所倡導
的思想品行。中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香港的德、智、
體全面多方教育,不正是不同社會在基礎教育中重視道
德教化的最好例證嗎?4位優秀的南京大學同學,該不會
忘記「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是什麼吧!而80年代末,
西方中小學廢除體罰、由品性教學取而代之的運動再一
次說明:不同國家都意識到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只能是
人們發自內心的約束。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動盪和誘
因,社會秩序才能得以維系。因此,在維系社會秩序上
法律只是一個副作用,而道德才是起主導作用的。謝謝
大家!
㈥ 請將「心態」、「能力」、「道德」 按照重要性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來並簡單敘述理由
第一道德:道德是我們社會生存需遵循的基本法則,人們有良好的道德,社會就有良版好的秩序,個人有權良好的道德,就會有良好的心態。
第二心態:良好的道德,形成了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能看透社會光怪陸離,人間冷暖。看淡個人得失,於名於利風輕雲淡。有了這樣好的心態,便能靜心學習,專注工作。
第三能力: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若有好的心態,心無旁騖,專注學習和工作,其能力必會提升。相反一個有能力的人,心浮氣燥,也不利提升個人能力。若是空有能,道德低下,那對社會會產生更大的負能量!
㈦ 社會秩序道德重要還是法律重要。
你好
合法的不一定合乎道德,如通姦就是違反倫理道德的,但是法律上不構成違法犯罪。內
法律起到的是基礎性的保容障作用,道德是一個補充,讓人們自己去引導自己做個好公民。與法律的強制力保障實施不同。
但是相對來說,我覺得法律更加重要一些。
在遵紀守法、弘揚法治的基礎上,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㈧ 人的一生公德道德。義務按次序怎麼排
一、道德義務 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二、法定義務 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義務)。 三、法定義...
㈨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可以提什麼問題
比較傳統的方向是道德的廣泛性和通俗性
前者的問法可以去找違背道德但是不違法的事例去問對方這樣做是否破壞了社會秩序。比如見死不救、性濫交等,或者小事諸如等車不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這些都是法律管不到的,但又是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可或缺的秩序,法律只能針對大是大非,但是社會秩序90%的組成部分是這些事。去年我國刑事犯罪總共有90W人,但是中國有13億人。可以問這些事例,進而問對方法律能不能管,如果社會秩序的主要組成部分都管不了怎麼說主要靠法律。
後者是指其實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懂法,否則就不會有律師這個職業了。隨便找幾個法條去問對方。比如說「什麼叫要約?合同法規定合同的意思表示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個答案在合同法第十四條: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這是合同的重要概念,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完全不知道法律是怎麼規定的,但是每天都在訂立各種各樣的合同。比如:白菜多少錢一斤?八毛,要麼?便宜點吧。那六毛吧。不能再低了。行,來兩斤。這里每一句話都涉及一個合同法概念,但是非法律專業的人都不懂這個概念,那麼平時的秩序顯然是由道德約束的。所以問幾個對方完全不懂但是生活中必要的法律概念,進而追問如果人們都不知道法律是怎麼說的,法律怎麼約束人的日常生活。
㈩ 秩序和道德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