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懷道德方
『壹』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1)須懷道德方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貳』 劉氏懷字輩,輩分往下怎麼算
像這種族譜續輩分的問題都很難回答的 因為同姓的家族太多了 同一個地方的同一個姓都可能是兩個家族 他們的族譜也不會一樣的
『叄』 劉氏家譜:寶、須、懷,往下怎麼排
每個地方不一樣吧,我們那是光、明、啟、自、新、兆、祥、呈、佳…
『肆』 劉氏,須懷道德方 ,下十輩
共四十輩:汝念傳家寶,須懷道德芳,存心培素志,義繼慶祚常,積善應有餘,和貴尚謙讓,光前優玉厚,百世盛名揚
『伍』 離別他境可成家計,改換門庭,中限未得如意,末限環懷妻宮,方為刑克,子媳雖有不得力,只好真假送終。
此命個別事無成,弟兄少力自孤行。雖然祖業須微有,來得明時去不明。
解析:骨重三兩七錢的男性,不僅財運欠佳,而且親朋好友都幫不了你。就算祖業背景不錯,如果自己不努力奮進,坐吃山空,到了晚年一定是平平庸庸、一事無成。
3兩7錢男命解釋 有什麼說法
三兩七錢男命的命理解析
此命運的男性少數人會事業無成,兄弟很少,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孤軍奮戰。雖然祖業上有著很多的錢財,但是最後錢財的去向都不再自己的手中。
他們自身沒有很好的財運,親戚好友也很難幫助他們,就算是本身祖業不錯,但是如果他們自己不知道努力,那就一輩子只能平凡終老,不會有更好的生活。
三兩七錢男命,個性有義氣,不會欺負別人,但是性情耿直,脾氣不是很好,他們年輕時多在外奔波,但因為運氣不好,事業不會很順利,婚姻狀況也不會很穩定,子女不是很孝順。
3兩7錢男命解釋 有什麼說法
古文記載
此命為有義氣,不欺負人。心神不定,易成喜怒。初限奔波勞苦,離別他境可成家計,改換門庭,中限未得如意,末限環環妻宮,方可刑克,子息雖有不得力,只好真假送終,壽元七十七,死於七月中。
『陸』 求解答一句古文
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見於《論語》。這里說的為己不是為自己的名利,是說學習修養完全是自己內心的要求,是為了自己的心安;而為人,就是做給為人看,沽名釣譽;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做秀。孔子提倡為己,所以儒學也稱作為己之學。
《論語》里關於三年之喪問題的一段討論,很好地說明了為己之學的意思。孔子的一位弟子問孔子,說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能不能減為一年?孔子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反問他:如果你不服喪三年,服喪一年,就讓你吃好的,穿好的,讓你欣賞樂舞,你能心安嗎?如果你能夠心安,你就那樣做好了。這位弟子出去後,孔子解釋說,所以規定服喪三年,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三年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去世以後,你讓他不服喪,讓他吃好的,穿好的,讓他去欣賞樂舞,他都沒有這個心思,他會於心不安。
在這個例子里,孔子說得很清楚,道德不是為了別的,就是要求自己心安,這就是為己。
講到為己,就要講到道德要不要回報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好人有好報,這是人們普遍的願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也是人之常情。對於道德高尚的人,社會給以尊敬、鼓勵,以至一定的激勵和獎勵,是理所當然的。最近,江西省靜安縣的農民劉文錦憑借活躍的經濟頭腦和與左鄰右舍良好的關系,被村民們評為文明信用農戶,為此他贏得了三萬塊錢的貸款,開發了九畝魚塘。他感慨地說,以往我把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做抵押,加起來也就只能貸到兩千塊錢。但是現在由於我的道德好,我能貸到三萬塊錢。對這件事,有人說這叫道德有價,證明道德高尚會得到回報。當前社會上某些地方存在的好人受氣,壞人得利,見義勇為反遭懷疑,受傷無人過問,陷入困境的現象,是不正常的,對道德建設起著消極的影響。
另一方面,道德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要求,它的本質是不求回報的。為己,只求心安,就是不求回報。好人有好報,你這樣做,他人和社會會給你回報,這是說的結果。好人沒好報會影響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現實存在的現象。但是不能說道德行為必須與回報聯系在一起;從道德行為的主體來說,追求回報不應是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如果以求得回報為行為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一事當前,一種思考方法是問「心安不心安」,一種思考方法是首先問「值得不值得」;只求心安,不求回報,是為己;求回報,以「值不值」為行為標准,就是為人。前一種想法是道德的,後一種想法是功利的。
自古至今的有德之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天祥堅貞不屈,慷慨就義,他們圖的是什麼回報?他們追求的只是完成自己的人格,不求什麼回報。現代的焦裕祿、胡昭程又曾要求什麼回報?焦裕祿求的是改變蘭考的貧困面貌,胡昭程求的是讓山區孩子都能上學;他們也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求回報。還有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也是不求回報。他們的付出超乎常人,沒有得到回報,甚至有的還遭受打擊,卻絲毫不減做好事的熱情。這是真正道德精神的體現。我們所要提倡的,正是這樣的精神。
『柒』 河南內鄉縣大橋劉氏:道德甲生振。下面是什麼
和平心欲潤,忠厚實則長,文明大顯揚
『捌』 劉氏家譜;家寶須懷道德方;後面是什麼/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思念傳家寶,須懷道德方。 應國東德西長
『玖』 俗話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慈悲為懷,方可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修養的人喜歡錢財,但是得到錢財卻有原則。
慈悲為懷,方可厚德載物: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
『拾』 宋書 顏延傳的翻譯
顏延之字延年, 山東琅王牙郡臨沂縣人, 曾祖父顏含官至右光祿大夫; 祖父顏約, 官至零陵太守; 父親顏顯, 官至護軍司馬。
延之少失雙親, 家境貧寒, 他住在城郭邊上, 房屋簡陋。但顏延之卻很好學, 博覽群書。他的文章寫得非常漂亮, 在當時算首屈一指, 他喜歡喝酒, 不拘小節。年至三十, 尚未婚配。他妹妹嫁給東莞的劉憲之, 就是著名人物劉穆之的兒子。劉穆之和延之既然有姻親關系, 加上常聽說延之才華出眾,想勸他做官。約好見面審察一番,延之卻沒有赴約。後將軍, 吳國內史劉柳推舉延之做他的內參軍。後來延之升遷主簿。又升任豫章公世子的中軍行參軍。
晉安帝義熙十二年( 416 ) , 劉裕北伐, 朝廷授予劉裕宋公爵位。劉裕派一個代表到朝廷接受這個獎勵, 並問候皇上的生活。延之和他的同事王參軍一起回使京城, 經過洛陽, 延之在路上作詩二首, 這詩的語言非常豐富和華麗, 謝晦與傅亮見後非常贊賞。宋王朝建立,奉常鄭鮮之舉薦延之為博士。顏延之再升任世子舍人。劉裕即位,延之補遷太子舍人。雁門人周續之隱居廬山, 研究儒學非常有名。永初年中, 被請到京師, 朝廷為他專門建立了一個學館。劉裕親臨此地, 滿朝文武都在座。延之此時官職還很小, 也被請到前面, 劉裕叫人問周續之三句話, 周續之旁徵博引, 萬方比喻, 延之則言簡意賅,常常難倒周續之, 劉裕看到這些,又再叫顏延之作詳細解釋, 他更是條分縷析, 眾人聽了無不贊嘆。因此延之又升任尚書儀曹郎官, 再轉太子中舍人。
當時尚書令傅亮自以為文才舉世無雙, 但延之卻非常相信自己的才能一點也不比傅亮差, 傅亮非常嫉妒顏延之。廬陵王劉義真也很喜歡做文章, 對待延之很好。徐羨之等人懷疑延之附從劉義真, 反對自己, 便改延之做正員郎, 管中書事務, 不久又轉他為員外常侍,再排擠他出去做始安太守。領軍將軍謝晦對延之說:「 從前荀勖嫉妒阮咸, 貶阮咸做始平郡太守。今日足下又被貶做始安太守, 可算是前後輝映的『 二始』。」黃門郎殷景仁也對延之說:「你這事正如俗話說的『 庸人嫉妒賢人, 世俗苛求才子』。」
顏延之到始安上任, 途經汨羅江, 替湘州刺史張邵作了一篇《祭屈原文》, 表達他的悲憤, 大意說:「我惶恐地接受皇上的命令,到湘楚之地做官, 憑吊屈原投江的舊地, 親臨屈子詠詩的舊波, 駐馬於汨羅江畔, 泊舟於汨羅江邊, 恭敬地祭祀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君的靈魂:
『馨香的蘭花往往被熏壞和摧毀, 堅硬的玉石往往被折斷, 萬物最可怕的是它的美好, 人最怕的是他的賢明高潔。就比如屈先生您,便逢到這樣一個不幸的時代。春光一下子便流逝, 冬天很快便到來, 秦國與楚國正交戰不停, 秦昭王和楚懷王竭盡他們的智力, 您挫敗張儀和令尹子蘭的陰謀。你的品行比蘭花更堅負, 遠離國都, 浪跡湘江, 卻日夜渴望回到故國, 你真是比靈草還芬香, 比荷花還清純。你如神龍般矯健, 如鸞鳳般純粹。你的聲音比金石之光更加長久, 你的志向可與日月爭光, 你像那橘樹———香溢四野, 又如小嫩枝般初發初長。望一望汨羅江淚眼橫流, 看一遍汨羅江我的心飛越上古, 假如時間不成障礙, 我真想找你傾訴我的一腔報國忠腸。』」宋文帝元嘉三年( 426 ) , 徐羨之等被殺, 顏延之被任為中書侍郎, 不久又轉官太子中庶子, 這後又兼任步兵校尉。文帝非常看重顏延之, 延之平素喜歡飲酒, 放盪不羈, 不能與時人相合, 因為看見劉湛、殷景仁手握大權, 心裡非常不滿, 常對別人說:「天下大事就應當與天下賢人共同商討, 難道它是一個人的智力能對付得了的嗎?」他說了很多這樣激烈的話, 每每觸犯當權人物, 他曾對劉湛說:「 我的官職和名譽不增加, 大概是因為跟你作部屬所引起的。」劉湛懷恨他,向彭城王劉義康進讒言, 把顏延之排擠出外當永嘉太守。顏延之非常憤恨, 於是又寫了一首《五君詠》歌唱竹林七賢的故事。其中包括山濤、王戎從顯貴到罷官的事。詠到稽康時是:「鸞翮有時鎩, 龍性誰能馴。」詠阮籍說:「物故可不論, 途窮能無慟。」詠到阮咸說:「 屢薦不入官, 一麾乃出守。」詠劉伶詩說:「 韜精日沉飲, 誰知非荒宴。」這四句, 大概也是描敘自己, 劉湛和劉義康聽到這些不恭的話, 勃然大怒。當時顏延之已拜永嘉太守, 他們想把顏延之貶到更遠的地方。這時文帝給劉義康下了一道詔書:「貶顏延之為小郡太守而不讓他參與朝政。有人說留他在京城裡, 還不至於會蠱惑人心, 他的罪過很明顯, 可以說大家都是很熟悉的, 只需要撤換一下, 叫他回家閉門思過。假如他自己不悔改, 再貶到東方也不遲, 如果他仍執迷不悟, 自然可以繩之以法, 殷景仁、劉湛等也有這種看法。」並命令光祿勛車仲遠代替顏延之, 是因為車仲遠與顏延之一貫關系不好。於是顏延之閉門閑居, 七年不和外界往來。中書令王球是名人子弟, 非常超脫, 顏延之仰慕他, 王球也欣賞顏延之的才能, 兩人關系緊密, 顏延之經濟拮據, 常常睏乏, 王球總是周濟他。晉朝恭思皇後安葬時, 百官都參加了, 劉湛因為顏延之義熙元年出仕做官, 於是推舉顏延之做侍中, 有關單位給顏延之送信箋,顏延之把它扔到地上, 大聲說道:「我顏延之連活人都伺候不了, 更不用說是死人了!」
顏延之閑居家中, 無事時往往作些文章, 其中有一篇《庭誥》。現在刪去裡面的多餘部分, 留下精華, 放在這里。文章說:《庭誥》一文, 主要是說家務事而不是國家事。我現在年歲已高, 常怕某天去世, 以至不能留名後世, 所以作一篇《庭誥》的文章。關於立身處世,勸誡世人, 這些話已被聖人們所闡明, 此處不必再加論述。目前我說的寫的都是平生多年思考的感受,完全出自我的真誠心性, 只是用來指導我做人的指針。我喜歡簡明扼要, 不喜歡繁詞富語, 但有時又議論得過分詳細, 這只是為了約束不規范的地方。正如古人說得好:獲得一個鳥只要一個網口, 但一個網口卻得不到一隻鳥, 我的文章也是這樣, 掛一漏萬, 這是我做文章的想法。
大道是公德, 情感是私心, 按道德行事, 可以和神靈相通, 讓它們保佑自己。自私只會導致隔閡,卻不能叫妻子兒女與自己同心。所以從前真正的君子, 必須收斂情感, 遵循道德, 順從公理, 摒棄私慾。
大丈夫長不滿一丈, 卻把巨大的天地變成自己的心神; 壽不過百十年, 卻希望與金石相終始。看些古人的箴言, 近觀當代名士的論述, 即使是生活小節, 往往追求萬世之名, 日常瑣事, 卻竟在千古後流傳。況且是建立道德, 成立名義, 撫養家人, 教育全族, 難道可以不作長遠的打算?一種說法說自己的德行不值得留給後人。但是希望兒子孝順必須自己慈愛; 要求弟弟恭敬, 必須自己友愛。雖然說孝順不完全取決於慈愛, 但慈愛往往培養出孝子, 和順不全在於友愛, 但友好的兄長卻引導恭謹的弟弟。
如果一個人不和氣, 那麼別人對他也不客氣, 好比不信任他人,別人也不信任他。假如知道恩愛相生, 情感和道德相輔相承, 便可以使每家都有曾參、子弓, 人人都成子路、子貢。
至於自身有很高的品行, 外表卻與人一般無異, 談論比當時人精彩, 但卻保持緘默, 才德在眾人之上, 卻謙恭待人, 不因為自己能幹而壓迫別人, 不因自己高明便譏諷他人。保持謙虛退讓的美德, 與天地為一體, 這才是最上等的君子。如不能揚名於世, 希望別人引拔自己, 知道達到目的的方法在於虛心學習, 或知道成功不可僥幸實現,只有仔細地體會, 逐漸通解, 矜持沉穩, 深思熟慮, 擇善而從, 銘記深刻的教訓, 作文情理並茂, 精彩迭出, 名稱尚未聞達, 而詢問廣泛而明白, 並且不驕傲, 這也算得上是上等的。至於羨慕富貴, 竭盡全力鑽營, 追求名聲的顯赫, 通過爭奪而獲得, 言論不關大道, 而以為道德具備, 本領不能信服妻子兒女,卻說才華過人, 於是終日汲汲於利, 欲壑難填, 哪曉得已被賢人所厭棄, 更違反古人戒律。書中說的「被千人所指點, 即使不病也會死亡。」如果像這樣做人, 我是連聽也不願意聽的。
凡是有些知識的人, 往往作些文章。如果不經過日常生活的鍛煉, 與朋友們的廣泛切磋, 大師們的引點, 與先賢們的交流, 怎麼能寫出真正好文章而成名呢? 東拼西湊以糊弄無知的人, 附會當時的偏見來抗拒真理, 這是一種近視行為, 而不是長遠的打算。如果恰巧宋書 • 221 •遇到一些通人碩學在座, 自己唾沫橫飛, 縱橫議論, 但卻不被這些人所贊同。往往導致自己被輿論所否定, 這樣一來便彷彿像迷路的陌生人。失去朋友們的信託, 就如在暗夜中行走而沒有燈光。自己則忍氣吞聲, 難堪滾蛋, 怎麼會料到先前的吹牛, 反而成為今日倒楣的引線。這確實是青年人的缺點, 你們應該記住這些。
至於怨天尤人, 是因為還沒有明白得失的道理, 反而常被別人嘲笑。這是一種下等人的行為, 而不是達人君子應該具有的, 所以越是傑出的人, 品行越高, 平庸的人, 品行越低。立志做一個君子, 難道不可以勉勵自己嗎? 縱然是普通人,常常沉緬於常情之中, 然而自己也應以高明的道理鞭策自己。聰明的思考洗去褻猥下流的品質, 怎麼能沉淪、庸俗而不追求上進呢?富裕和貧窮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如果自己富有, 反而去親近貧窮的人, 並不是一下能相處得好的。然而過去仍然有人能處理好這種關系, 大概是有一種方法的緣故。世界上有富足, 必然就有貧困, 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的。如果人人都富有, 必定沒有窮人, 對嗎?自然是不對。如果說我一定要富有, 別人一定要貧窮, 能嗎? 也不能。不一定如此, 不一定能夠, 反而不安分守己, 異想天開, 我以為還是不明白天命的緣故。
養蠶和種田的人保持溫飽, 這兩種職業是人們生存的根本方式,親自去耕作不一定能養活一家人,僅用僕人長工作事, 應該根據他們的情況, 保證他們的穿衣和吃飯,規定他們的職責, 劃定他們的大小優劣等級, 聽話的賞賜, 抗命的懲罰, 雖然自己也很辛苦, 卻不經受日曬夜露的痛苦。
一定要先交稅收公糧, 避開稅吏們的糾纏, 不留取額余的錢財,避免他人的議論, 根據季節收進和賣出, 根據年歲的豐歉, 盡量減少自己的供奉, 周濟鄉鄰僕人, 這是因時制宜, 治理產業的方法。管理下人的方法很多, 洞見他們的心理是最高明的。做長輩諸多方法中, 了解隱藏的東西才了不起。即使和僕人女傭相處, 了解他們的心情則相互理解, 縱然在田地中間, 懂得他們心事會事半功倍。如果違背他們的性情, 命令做他們討厭的, 即使你發出雷霆般的憤怒, 自己仍不能遏制他們的想法;如果利用他們的長處, 苛求他們的缺點, 即使如日月般的明白, 自己也不能制住他們邪惡的心。所以俗話說:「怯懦會導致失誤,嚴明也會導致昏暗。」所以文治崇尚寬容, 法制追求苛刻。對人寬容時, 人們便變得厚道, 對人刻薄時, 人與人之間必然相互仇恨。春種秋收雖然是瑣事, 按這樣辦便沒有危害, 這也是所謂雅人所說的鄙陋之事而不把它們放在心裡的。
普通的百姓, 仍然是和我們一樣的, 同樣受天地的氣息而生長的, 因為等級制度的緣故, 於是分成無數階層, 於是使人們的習慣改變了他們的性格, 上下差別改變他們的氣質。人們的各種慾望, 應該差不多, 甚至有的人以使喚他人而生存。但是, 任何人的基本判斷,仍不能被否定, 這些大是大非的道理, 是不能改變的。祭祀的地方有祭物, 齊侯可以忘掉寒冷, 馬圈狗圈裡的保持秩序, 管仲晏嬰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飢餓。如果穿著厚實的衣服的人能體會穿破衣人的痛苦, 便是聖人明白的心態。吃著山珍海味而能感覺吃不飽的人的困難, 便算是有仁心和善意。這些人怎麼能與那些沒有同情心的同日而語呢? 懲罰應避免過多, 施恩應避免太少。懲罰太多會使懲罰失去威力, 施恩太少還不如不要施恩。雖然主人算不了什麼角色, 但畢竟管理一些下人。凡遇事都應反躬自問, 要知自己下人都是人,這樣便可以得到他們的擁護, 否則便會失去他們的愛戴。
至於射覆擲骰的場合, 眾人聚會的地方, 笑話取樂的時候, 應該保持規矩的態度。然而人們往往因為親密太過招致別人的侮辱, 也是這樣的地方。當他們在放肆的調笑中, 顧不上尊嚴, 一旦遭到別人的譏諷, 又覺得丟了面子, 倒不如不參加那些猥褻的談話而少介入, 靜靜地觀看, 保持距離, 做到言語謹慎, 不說下流話, 微笑時不要前仰後合, 這樣便不會招致別人的厭惡。自然侮辱的事不會發生, 觸犯尊嚴的情況不會出現, 這也是保持風度的一種方法。你們要認真記牢。有時猜疑也不免發生, 真假很難分清, 不僅只有忠厚的外表掩蓋他的智慧, 而且深厚的感情使果斷的人猶豫。如果聰明人蠢人一同懷疑, 那麼人家的一個微笑也可能是不懷好意, 如果懷疑狗和馬的差別, 那麼反顧自己的身影, 也會當成妖怪。況且拾到斧頭的人的表情好像偷了斧頭, 打扮得很好的裝束可能藏有金塊, 這些就更不足一談了。所以古人立法, 在判案時尤其謹慎, 是因為此時容易主觀臆斷。漢朝朱博判斷玉璧的真假, 認為必須具有相應的光澤, 但常會忽視其他的寶石。這說的遠了, 但是可以作為求實的例子。
交朋友的途徑很多, 以仁義相交才是真正的方法。好的是長久不衰, 壞的是輕易絕交, 交往長久是因為相互尊重, 斷絕關系是因為太過親密, 愛護他應該不怕麻煩,應該發揚他的良好品質, 忠實的朋友如果不規勸他, 那麼便會培養他的壞品德。以文會友, 切磋技術,親密而不致於猥褻, 遠離而不致於被隔閡, 常常念別人的好處, 忘掉他的缺點, 用這樣的方式交朋友,可以終身相好。
飲酒之所以存在, 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滿足嗜好, 耽愛飲酒不出錯誤的人很少, 出了錯誤, 必然引起嚴重的後果, 錯誤麻煩一起來, 將使他的正氣消融, 如果想保持良好的德行, 去掉狂悖的缺點,大概只有有限制地喝酒了。音樂的存在, 可以欣賞但不過度, 過度而不走向它的反面的人很少, 到了這一步出了問題人就完了。既出問題又背離正道, 可能遭致毀滅,只有了解他們的好壞之別而採取克制態度, 才不致於有弊無利。樂善好施雖然出自人心, 更主要還是出於天性, 在自己不充裕時施恩, 舍棄該得到的, 謀取不該得的, 一下子散發千金之物, 確實不容易, 但是救人於困難之時, 雖然自己很匱乏, 也必須馬上給予, 達到像王丹那樣施捨, 像杜林那樣坦然接受, 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交情。
華麗而奇異的妝飾品, 是損害人性的工具, 怪誕的衣服奢侈的飲食是背離樸素的途徑。舉動令人羨慕, 衣著令人嚮往, 只會使有識之士疏遠, 但不能使親昵的人順從。如果看奇異的東西, 本來出於無心和自然, 因為常見到奇異美麗的東西, 往往招致邪惡的事情。如果不斷抑制自己而能自尊自重, 不禁止也能糾正。
關於相命卜筮的方法, 必須得到證明, 先聽術士們講, 然後在自己的身上檢驗, 方可和他們進行論談。人秉天地陰陽二氣, 遵循五行的規律, 陰陽有奇有偶, 五行有克有生, 人也是這樣, 難道沒有這些特性嗎? 好比人生有美有丑、有長壽有夭折。至於青年坎坷, 中晚年騰達的情況, 怎麼能改變呢? 所以有識之士論命是很難的, 但卻更能了解命運的本質。
古人把太多的慾望當成恥辱,無非是為了禁慾。慾望是人性的污濁之氣, 它一旦產生危害, 會敗壞心智, 殘耗精神, 損壞人的平靜,破壞人的天性。雖然人生都有慾望, 但人生的特點, 好比火中總含著煙霧, 但煙霧又妨礙火的燃燒,桂樹生蟲但蠹蟲不妨害桂林, 如果火旺那麼煙霧就少些, 蛀蟲壯健桂樹便折斷。所以明達之士慾望寡少, 慾望強的氣質便昏聵, 拋開清明之氣息增加昏亂之性格, 那便難以生存。所以中國外國的眾多哲人, 他們的觀點都主張摒棄慾望,儒家道家的看法同樣主張鏟除嗜欲。然而有慾望的人執迷不悟, 以故拯救的人常常擔心救治方法太不濟事, 所以殘害人性的東西多助益的東西少。如果能明白每個意思, 也算是有點聰明。
恬淡和貪心是兩種品格, 敬畏和羨慕也是這樣。處理與別人的關系, 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因為自己的某些長處來苛求別人這樣, 便算得上明智了。不因為別人的特長而喪失自信, 可謂有操行了, 自己認為對的, 對方認為是錯的, 這是下棋的缺點; 肯定對方的意見, 卻忘掉了自己的立場,是附和的弊端。如果想去掉你的缺點, 只有多想想, 多反省而已。至於流言蜚語, 即使是有道德的人也避免不了, 況且是品德低下的人, 就更難防止它們的襲擊。對於謊言, 必須好好修養道德。有的人經常不講信用, 往往流言集中到他頭上。有的人與人關系極差, 往往是別人怨恨的對象。有這任何一個缺點, 哪裡去逃避誹謗呢? 假如能自我反省, 不要責怪人, 必須明白其中的來去原因, 明白其中的真偽, 洞察其中的過程。每天三省自身, 每月梳理自己的思想, 寬心少語地過日子, 使自己的品行高尚起來, 神靈必然保佑他, 還怕別人什麼。俗話說「 富足則一切順利,貧窮則有問題了」。貧窮的結果,是外表粗黑, 而且心神沮喪, 不僅朋友疏遠, 而且親人諷刺。如果不是天性清廉或特別有見識的話, 怎麼能不改變他的性格! 所以想去掉憂患, 最好向古人看齊。向古人學習, 應該完全像古人一樣。有通達的見識, 便少憂患。如有深遠的思想那麼便使你的怨恨減少, 古人有在茅屋草廬之中而能彈琴自樂的人, 就是用這樣辦法。
信任不明明白白, 往往使別人產生誤解, 朋友之道關鍵在於真誠, 了解對方的心理。開門見山便會建立深厚的感情。話說到別人的心坎上, 那麼心意會徹底相通。用這方法對待上司, 可以上刀山下火海, 用這方法對待朋友, 比金子石頭更加長久。怎麼能等到給了別人一些好處, 然後便要求報答,送他整筐整籮的東西, 然後才叫真正的友誼呢? 想真正做了一個像樣的人, 要細細想這些而不要忽視它們。
接受國家的俸祿是很容易的,所以人們都以此為榮。獲得綢絲穀物要克服許多困難, 因為難所以人們都很輕視做這農活的人。一個難一個容易, 一個貧苦一個安逸, 而容易的光榮, 艱難的可恥, 這是貴賤貧富的差異。通過艱苦的斗爭安定國家, 建立卓越的功勛以拯救百姓, 才可以使喚一般的民眾, 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和多數百姓一樣, 自己終日操作, 那麼只能使喚妻子兒女, 每月耕田織布而已, 如果一定要消除壓迫和侮辱,去掉下等人的覬覦之心, 必須上等人和下等人各得其所, 貴族與平民同樣幸福。
人們如果有廉恥之心, 便不需嚴厲的刑罰; 保持不變的美德, 便不需仰慕富貴, 有廉恥之心的人,壽終正寢, 保持美德的人, 善始善終。世上還有退休離職的人, 便不照顧, 這是不講義氣。又有官任結束便對他改變態度, 這叫不守道德。見人有好事, 便百方巴結。一到聽說大事不好, 便公開的表示和他沒有關系, 甚至於附會謠言陷害他人。預備毒計攻擊他人。在人面前吹捧, 背後便進行毀謗, 以前對人說心裡話, 今天則完全是敵人是壞蛋, 這太過分了。又不僅如此而已, 有的是別人教育成長, 依靠他人建功立業, 借他人之推薦, 通過他人顯名揚聲, 依附他人而生長, 先前能為他人赴湯蹈火, 一旦別人失勢便遠遠地避開, 盡力掩飾與人家的聯系, 甚而抹殺他人的優點, 肆意的誣陷他人, 掩沒他人的長處, 顯示自己的能力, 吹噓平庸的夥伴, 否定賢明之人的見識, 一個人到了這地步, 確實是極大的敗壞了道德。應該提防這種人, 不要和他們搞到一塊。
突然發現怪事, 應該盡量避開, 碰到緊急的事, 應該想怎樣緩和它們, 如果是自己首先表示異議, 將負誹謗他人的責任。失去常態違背他人的意思, 那就更糟糕了。如果能像裴楷那樣坦然的面對怪事, 像裴遐那樣從容面對逼迫方可以稱為傑出的人。
喜怒是人性固有的兩面, 它們的外露往往是氣量不足, 而喜怒不形於色, 說明有深遠的見識。高興過分便不尊重, 憤怒過分便失去威嚴。心神, 稍稍抑制一下便會平靜。發怒不利於身心, 稍稍忍耐一下便會消除。能這樣行事便沒有錯誤, 舉動沒有出軌, 那麼一切便會明白, 你們將會平靜安寧。習慣能大大地改變一個人, 不僅改變你的性格和身體, 而且改變人的智力和理智。所以說:「和善人生活在一起, 好比進了香草蘭花的院子。長久會不知道其中的芬香, 是因為被它影響, 和惡人生活在一起, 好像到了賣咸魚的集市,時間長了便不知道它的臭味, 是和它一起同化的原因。所以古人特別注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人的道德。只有那些堅強的意志的人方能長久保持其品德而不被污染。所以說:「紅顏料可以消失, 但總有一點痕跡。石頭可以打碎但總有一點碎片。」如果沒有紅顏料和石子的堅強特性, 必須在細微的地方加以注意。能有志於道的探索, 應該保持遵循道德的心態。既遵從道德, 便不會譏笑貧窮, 而只談論那些有意義的東西, 有人說:「貧窮為什麼快樂?」這說明還未得道。對於胸懷道德的人來說: 富貴和貧賤在他看來都一樣。本來是一樣。喪失美德, 不是通達高尚的人, 假如保持這些美德那便時時刻刻快樂了。
有人說, 溫暖吃飽的可貴, 是因為他們能使生命生長不息, 飢餓寒冷正侵擾一個人, 談論遵守道德是句空話, 從自身的遭遇出發, 卻又遠遠背離真理, 這便是世間的習慣。凡是美好的物質, 怎麼會是因為它的不同而確定它的好壞, 有的人吃山珍海味而早死, 有的人吃菽麥雜谷而長壽。稽康說, 內心世界充實時, 不在乎外在的暖飽, 所以根據人的食量來吃飯, 歉收的年歲吃得很少, 豐收的年歲便會頓頓有餘, 並不是糧食多少, 而是因為年歲的豐收或不足。況且是具有美好的理想, 擁有安仁富足的快樂,明白天下萬物, 如神明般的安詳,縱然十天吃九餐, 也不能叫他覺得飢餓, 冬月以席子為鋪墊, 也不會覺得寒冷, 難道不是如此嗎?所以完全從個人的感覺出發,無法感受身外的廣大的世界的豐富。東西南北廣大無邊, 金木水火土循循不息, 是天的偉大。黃河東海奔騰不息, 山川運動不止, 是地的偉大; 人的活動的世界必須遵循道德, 是人的偉大。所以古人深深明白天地人的人, 不在個人的小聰明上作文章, 而與天地萬物同呼吸, 不抱著個人的陳見不放, 而廣泛的學習他人的長處和優點, 心中不裝著淺薄的見識而看齊大道。對於像潘岳那樣, 是不值得崇尚的, 但一碰到有道德之士, 則傾心歸順。這是君臣父子的大理, 禮法所規范的東西。尊貴者擁有他們可以支配下人, 做下人的可以獲得上位者的贊賞。
世界不斷發展, 但真理是不會改變的, 人家以安逸為目標, 我則追求古代的道德。人生在世, 總是有意識的, 從少年到成年, 迅速飛過, 之後衰老疾病又迅速來臨。這中間夭折短命的不勝枚舉, 縱然活下來, 也沒有幾多。脆弱的生命,迅速地與土草相伴, 卓越的才幹,迅速地消失黃土之下。回顧人生的經歷, 也不過幾十年。在這樣的迅速人生中, 想保持榮華, 那是不能永久的。想徹底的通達大道, 也是不那麼容易的。在人生的前前後後幾十年, 做一個現實的人, 最關鍵的在於心懷真理保持道德。第一是自己的心靈的純潔, 其次是人際關系的和諧, 有純潔的心靈,便不至於陷入罪惡之中, 信仰道德, 便不至於慚愧。要是希望人們接受這樣的教育, 使他的志向符合聖人的教導, 努力去進取, 那麼便一日勝似一日, 漸漸接近大道。如果明白這些道理, 我們將忘記老之將至, 如果不了解這些, 你又將到哪裡去呢? 我偶然寫到這些, 粗略地敷陳一下我的觀點, 如果以嚴格的標准要求, 那是遠遠不夠的。維持生命的辦法, 在於田地的耕耘,勤儉節約。保持一生的完美, 便是遵循古代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