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道德觀觀
1.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話
可以說,論語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
為師者的道德,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學生的道德。
2. 孔子的道德觀與我們的道德觀有什麼不同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又一成果。
附:
「禮」——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
「周禮」是西周以來奴隸制上層建築的集中表現,它是用來維護奴隸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的。如何對待「周禮」,這個問題正表現了孔子作為從奴隸主貴族轉化的封建主階級思想家的特性,特別是表現這個階層的保守性一面。孔子不僅和舊制度舊思想有著聯系,而且他能意識到「禮」作為一種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對於新起的封建地主階級也同樣是需要的,如果沒有這一套等級制度,他們也無法統治下去。
因此,孔子對春秋末期的「禮壞樂崩」抱著惋惜的態度,把破壞禮的行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有一次他談到季氏,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八佾」是六十四人的舞樂,本是西周天子用的,而身為天子下面的大夫季氏竟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在孔子看來當然是「不可忍」的。陳恆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而後朝見魯哀公,請求哀公出兵討伐陳恆。「臣弒君」當然是最嚴重的「犯上作亂」,這種破壞「禮」的行為更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了。為什麼孔子這樣地維護「禮」呢?因為在他看來:「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曰》),意思是說如果不懂得「禮」,不按「禮」來辦事,那就無法進行統治。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破壞了,那豈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這當然是不行的。所以當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時,他說:「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這就是他的「正名」思想。景公聽了之後說:「講得真對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有糧食,我能吃得著嗎?」(《論語·顏淵》)齊景公倒是很坦白,公然把維護上下尊卑等級制的「禮」的作用,同他自己的切身利害聯系起來。「正名」就是要不同等級地位的人,都要安於他們已有的社會地位,不能有非分之想。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又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看來,在統治階級內部如果人人都按照他的社會地位去做應該做的事,那麼就沒有什麼你爭我奪,社會就能長治久安了。所以處理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的原則應該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如果統治階級都能按「禮」辦事,對老百姓的統治也就好辦了,這就是孔子說的:「上好禮,民易使」,「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孔子這樣的看重「禮」,完全是為了要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制,但是他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等級制」不僅是奴隸社會的特徵,也是封建社會的特徵,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加區別地維護它,客觀上是有利於奴隸主貴族保持其統治地位的,這就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到封建社會,封建統治者自然也要維護其封建等級制,因此孔子這一套「約之以禮」、「正名」、維護上下尊卑等級制的思想,很快就成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也是孔子成為封建社會的聖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孔子在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情況下要來維護「禮」,如果不給「禮」注入某些新的意義,那他不僅不能成為一個有影響的思想家,而且更不可能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聖人。在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奴隸和平民的暴動和奴隸的逃亡當然很嚴重,但是「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也很普遍。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可見在當時破壞「禮」制的並不僅僅是奴隸和平民,而往往就是統治階級自己。孔子看到了這一情況,並深以為慮。在他看來,光維護「禮」的一些形式是不能真正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必須給「禮」以某些新的意義。孔子給了「禮」什麼樣的新意義呢?這就是他認為「禮」必須和「仁」相聯系,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人如果沒有「仁」的品德,「禮」又有什麼用呢?他反對把「禮」只當成一種形式,他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這是說,如果有禮無仁,就等於把禮和禮的作用相近的樂,變成普通的玉帛和鍾鼓之類的形式,失去了它真正的作用。
關於用仁去解釋禮的問題,有一次子夏問孔子:「『有酒渦的臉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轉得媚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先有白底子,然後畫花。」子夏說:「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以後呢?」孔子稱贊子夏:「你真是啟發我的人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論語·八佾》)這說明,孔子把「仁」看得比「禮」更根本,要用一種「仁」的精神來講「禮」,這就是他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仁」要求有兩個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對自己有個要求,應該「推己及人」,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是「復禮」,就是說「仁」又是必須在「禮」的范圍內行「仁」,即應在上下尊卑的等級制的范圍以內講「仁」,所以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克己」是講要有自覺性。不是自覺地來實行「禮」,那是沒有意義的,「禮」就僅僅是形式,是「玉帛」之類,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這一強調人的自覺性的思想對以後封建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大學》中講修身為本,然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道德修養,就是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發展來的。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特別是那些儒家的思想家要求人們不僅要遵守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而且要自覺的而不是勉強的遵守。從這方面看,孔子作為儒家的祖師爺,成為封建社會的聖人絕不是偶然的。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孔子認為,知識應該盡量豐富,他自己就是一個博學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認為淵博的學問,必須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這就是他所說的「一以貫之」。發現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說是本質,才可以把許多表面上看起來不聯貫的知識貫穿起來。當然根據孔子的整個思想看,這個貫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質就是他說的「仁」。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又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當仁,不讓於師」。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說任何人都應該對自己有個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個「人」,站在自己應站立的地位來盡力而為,因此他所說的「仁」從階級和個人的關系方面來說,包含著重視人的作用的觀點,這個觀點不僅是貫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貫穿他的整個學說。
3. 論語的道德准則是什麼
【仁】為仁之本來:仁是孔子哲自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引申為「愛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一種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盡管有許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內容還是很明確的,這就是「愛人」.孔子極力鼓勵人們「為仁」。仁」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計有109次談到「仁」,其核心,孔子認為是「孝悌」之道
4.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5.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7. 論語道德修養有哪些大全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回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答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3【修養】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8. 《論語關於道德修養和學習態度
論語關於修養
[1]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見好①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②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③,我未之見也。」��
注釋:①好、惡:好,去聲,音號,喜愛;惡,去聲,音誤,憎恨;討厭。②尚:通上,用作動詞,超過的意思。③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疑詞,大概的意思。對「有之」二字有兩種解釋: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聯繫上句未見力不足者來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於仁者,是聯繫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來理解。
�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①。」
注釋:①今女畫:女同汝。畫,同劃,自己劃定界限,不想前進。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2]求諸己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①患:憂慮。
�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學,或立於其位的才學。��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好學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①,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③;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④;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注釋:①居:坐。古人回答長者的問題要站起來,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盪:好高鶩遠而沒有基礎。④賊:害。��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①,切問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
��
注釋: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參(讀shēn申)。②三省:省,讀xǐng醒。察看、檢查。三省有幾種解釋。一,三次檢查;二,從三個方面檢查;三,多次檢查。③忠:古註: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註: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⑤傳:古註:傳,謂受之於師。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講解: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它強調了進行修養的自覺性。三省,過去有的解釋為三次檢查;有的解釋為從三個方面檢查;有的解釋為多次檢查。總之是說要經常反省自己。
� 「為人謀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對一切人,並不專指忠君。《論語》里講「忠」大都是作為一般的道德規范,並不專用於君臣關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對人、辦事盡心竭力。這與後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①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與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釋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惡,二人都是我師。這樣解釋似太拘泥於「三人」的字義,反離開了原意。��
[5]敏於行
2·10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釋:①所以:以字有幾種解釋。一作使用講,一作作為講,這兩種解釋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與講,所以,所結交的朋友;一作動因講,所以,所抱有的動機。②所由:由,經由。所
經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樂。所安,是指人對於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過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於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隱藏,藏匿。��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①也。」��
注釋: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①之牆不可圬②也,於予與何誅③!」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注釋:①糞土:腐土、臟土。②圬:音wū烏。抹牆用的抹子;粉刷牆壁也叫圬。③於予與何誅:誅,責任。與,語氣辭。這句是說:對宰予還怎麼責備呢?有對他不可教誨的意思。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6]改過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①。」��
注釋:①觀過,斯知仁矣:舊注說,贊同仁道的有三種,仁者是實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實行仁道有利於自己而贊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強按仁道去做。贊同仁道的表現雖同,思想本質卻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現還不能判斷他是否真有仁心。而過錯是人人力求避免的,從一個人的錯誤最能看出他的內心真情。所以說觀過,斯知仁矣。也有的書上引用這一章時寫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①遷怒:遷,轉移。遷怒,把對甲的怒氣發泄到乙的上面。②貳過:貳,重復的意思。貳過,重復犯錯誤。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三十一歲。④亡:同無。��
7·31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⑤於吳,為同姓⑥,謂之吳孟子⑦。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①陳司敗:陳,國名。司敗,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說陳司敗是人名。②昭公:魯國國君,名稠。③巫馬期:孔子的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④黨: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⑦謂之吳孟子:當時稱呼國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本姓。魯昭公娶於吳,姓姬,應稱吳姬。為了掩蓋同姓通婚的事實,所以稱吳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過則勿憚改③。」�
注釋:①主忠信:以忠信為主。②無: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這一解釋較合孔子原意。③憚:音dàn但,怕,畏懼。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禮兼備
6·18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②。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③猶犬羊之鞟。」��
[8] 以友輔仁
4·1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釋:①里仁為美:里,住處。這里借作動詞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於仁道,這是最美的了。②擇不處仁:處,音chǔ杵。居住。擇,從上文看是指選擇住處,但也可解釋為選擇職業、選擇朋友等等。《孟子·公孫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擇業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
注釋:①諒:誠信。②便辟:有兩種解釋:一,於避開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諂媚;二,慣於裝飾外表而內心不直。③善柔:善於以和顏悅色騙人。④便佞:慣於花言巧語。��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①,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②,樂佚③游,樂晏樂④,損矣。」��
注釋:①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調節人的言行使之達到中和的要求。②驕樂:驕縱不知節制的樂。③佚:同逸。④晏樂:沉溺於飲酒作樂。��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9205145.html
論語關於教育
1·7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尊重有才德的賢人。易,有兩種解釋。一作改變講,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一作輕視講,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有一種解釋說,這一句專指夫婦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倫。③致其身:致,盡的意思。把生命奉獻給國君。��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①:『孝乎惟孝,友於兄弟。』②施於有政③,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①束修:修,音xiū修,乾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條乾肉,是古代一種最菲薄的見面禮。��
13·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釋:①稼、圃:種五穀叫稼,種蔬菜的地叫圃。為圃,種菜。②用情:情,情實。用情,以真心實情來對待。��
13·5 子曰:「誦詩三百①,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③為?」��
注釋:①詩三百:指《詩經》。②專對:獨立對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適衛,冉有僕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①,今之學者為人。」��
注釋:①為人、為己:有不同的解釋:一,為己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學問上有所得;為人是為了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因此為己能身體力行,為人則只能誇誇其談。二,為己指德行一科,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等科。孔子並不否定為人之學,只是必須以為己之學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①無類:類,類別。無類即不加分類區別。��
17·4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莞爾③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①武城:地名,當時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這里是說子游用禮樂來教化百姓。③莞爾:微笑的樣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優①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①優:有餘力。��
19·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2]論語關於教學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9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④,回也不愚。」��
注釋:①回:孔子早年學生,姓顏名回,字淵。②不違:不提出不同意見和問題。③退而省
其私:一說是考察他與其他學生私下討論學問時的言論,一說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應寫成自習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發:發明、啟發。��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①溫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釋:一,一般解釋是: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新的體會,開發出新知識。二,把溫故與知新作兩個方面來解釋,說「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前一解強調從溫故中知新,可以與1·15章「告諸往而知來者」,7·8章「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聯系起來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
注釋:①罔:有幾種解釋:一,迷惑;二,誣罔、受騙;三,罔然無知。②殆:有幾種解釋:一,危險;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①由:孔子早年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張①學干祿②,子曰:「多聞闕③疑④,慎言其餘,則寡尤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①子張:孔子晚年學生,姓顓孫,名師。②干祿:干,求。祿,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官職。③闕:缺。這里作放置一旁講。④疑、殆:同是懷疑的意思。《論語集注》認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於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過失。��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7·8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①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還沒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裡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樣子。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嘗從事於斯矣。」��
注釋:①校:音jiào叫,計較。②吾友:舊注一般都認為是指顏淵。��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①,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釋: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縮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過人。��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①,可以觀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邇⑤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①興:有兩種解釋:一,《詩經》中即景生情的表現手法叫興,因此這里的興是引譬連類,聯想的意思;二,興起,激發感動的意思。②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及各國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兩種解釋:一,諷諫上級;二,怨而不怒。⑤邇:近。��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②也與?」��
注釋:①《周南》《召南》:《詩經》國風部分頭兩篇的篇名。馬融說:《周南》《召南》……三綱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說:「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②正牆面而立:面向牆壁站立,比喻什麼也看不見。��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9·22 衛公孫朝①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
注釋:①衛公孫朝:衛國大夫。當時魯、鄭、楚三國都有公孫朝。所以指明衛公孫朝。
9. 論語先進哪些內容具體表現了孔子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
儒家的倫理傳統在中國的傳統里是最重要的一種傳統,它是中國人典型的倫理學傳統。孔子儒家開創了「內聖外王」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說,有別於孔子之前的以「儒」為職業的儒家,也有別於道家和佛家的倫理傳統,更有別於西方倫理傳統。孔子倫理 道德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尺度,以 「天地君親師」為動力。其中,「仁」的內涵十 分豐富,從《論語》中「仁者愛人」、 「無求生 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言論可以看出, 「仁」 是一種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寶貴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種個人對於他人及群體的價值取向,所以, 「仁政」成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為政以德,取信於民,勤政愛民,節用恤民,與民共憂,等等,都可以說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
10. 十篇關於道德的論語
整部《論語》就是在談道德品質問題,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論述,有的則是間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則是反面的,這里列舉一些。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