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問題導向

法治問題導向

發布時間: 2021-12-18 07:17:10

㈠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這個其實跟很多的思維問題一樣,你就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思維。如果你遇到一件法律問題,你就會想:什麼事情?有什麼內容?涉及了哪些法律問題,需要哪些資料?牽扯了哪些人,有沒我熟人、領導?如果我來解決,該以什麼為突破點?如果我能解決了,我該怎麼處理這些牽涉人員的關系?......
提高的話,就需要長期的練習,可以看哈同行是怎麼做的。以電視上的一個事件作為練習題。......

㈡ 如何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的好環境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就是實際、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總書記指出的一些突出問題,切中要害,直抵靶心,是我們改善法治環境的重點難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把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堅決地直面問題,各個擊破,發現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把總書記指出的在發展環境方面存在不依法辦事的突出問題,逐個逐條梳理,拿出切實有效解決辦法。同時,更要著眼於問題的本質,注重從根子上對症下葯,從源頭上革故鼎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綱,我省去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優化黑龍江省發展環境的意見》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政策舉措,必須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持之以恆地落實好。
形成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貴有恆,善政必簡。簡政放權,是打通政府職能轉變最重要的「一公里」。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簡政放權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只有扎實有效地推進簡政放權,才能讓政府切實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也才能真正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目標。打造龍江全面振興的好環境,要認真研究如何清除計劃經濟陳舊思維,加快簡政放權落地,解決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市場預期,維護市場秩序、發展法治經濟。
源澄而流清,源渾而流濁。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這個群體,人數不多,但作用非常關鍵。依法治理水平和法治化程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領導幹部這個關鍵群體對於推進法治建設的信念、決心和行動。一個地方的領導幹部能夠帶頭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就會成為這個地方正氣充盈之源、萬心歸聚之泉。一個風清氣正、公平正義、開放文明、服務高效的發展環境就會加快生成。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
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深化基層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設建立在扎實的基層基礎工作之上,讓依法辦事蔚然成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每一個人應有的責任。只有全社會都樹立起法治精神,使法治熔鑄到內心中、根植於頭腦里、落實到行為上,才能為法治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社會基礎。「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目標在前,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建設者,也將是最終的獲得者。
深入推進法治建設,著力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是龍江實現全面振興必須面對、必須破解的課題。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只要我們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引導好廣大幹部群眾這個多數,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社會秩序,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就一定能不斷以法治建設的新成效,促進龍江經濟振興發展環境的大改善。

㈢ 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什麼

1、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2、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3、第三個關鍵: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4、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5、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㈣ 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認識,800字以內!急用

中央政治局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必須立足全局和長遠來統籌謀劃。全會決定應該旗幟鮮明就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既充分肯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又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新觀點新舉措;既抓住法治建設的關鍵,又體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瓴、搞好頂層設計,又腳踏實地、做到切實管用;既講近功,又求長效。

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工作部署,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系。二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論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堅持改革方向、問題導向,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力爭提出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五是立足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

全會決定共分三大板塊。導語和第一部分構成第一板塊,屬於總論。第一部分旗幟鮮明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闡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科學內涵,闡述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重大問題。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構成第二板塊,從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發,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行論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講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從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4個方面展開,對憲法實施和監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通過部署重點領域立法體現依法治國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關系。第三部分講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從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6個方面展開。第四部分講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從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嚴格司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6個方面展開。第五部分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從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4個方面展開。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結束語構成第三板塊。第六部分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從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3個方面展開。第七部分講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從堅持依法執政、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加強涉外法律工作7個方面展開。最後,號召全黨全國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

㈤ 如何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好信訪問題

信訪工作是黨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領導幹部參加接訪活動是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方式。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傳承優良作風,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接訪不斷總結完善、改進信訪工作。一要進一步弘揚「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深入基層一線接訪。市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要持續深入開展「四下基層、四解四促」活動,到基層一線、到鄉村、到矛盾多的地方去,了解情況,事前研究、解決問題。對於一些群眾反映而且具備解決條件的問題要對接好上級政策、依法依規出台相應政策,使問題處理得更有依據,心中有數。通過深入基層,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掌握第一手情況,還可以使個別群眾克服僥幸心理,避免纏訪、鬧訪。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分層級解決問題。在集中接訪前,要對接訪對象和接訪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問題大小、解決問題的層級和部門單位,確定由誰接訪,分級負責處理,而不是集中到市一級來接訪,做到既方便群眾又有利於問題解決。市領導要對一些典型的「疑難雜症」、政策性強、情況復雜、數額巨大、涉及面廣或是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接訪,以點帶面,解剖麻雀,促進同類問題解決。三要加大法治建設宣傳,堅持依法依規辦事。接訪過程既是宣傳政策、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交流思想、做群眾工作的過程。要引導群眾對反映的問題,尤其是涉法涉訴問題,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既維護自身權益,又做到學法守法。各級幹部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水平,自覺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公正辦事,公道處世。

㈥ 如何從「四個方面」戰略布局高度,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

㈦ 如何在四個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

㈧ 什麼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

法治思抄維是指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規則和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路徑與過程。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8)法治問題導向擴展閱讀:

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9)法治問題導向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治病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熱點內容
法院擦邊球 發布:2025-05-15 01:44:13 瀏覽:95
1992年婚姻法年齡 發布:2025-05-15 01:35:03 瀏覽:267
民法典解讀2 發布:2025-05-15 01:30:00 瀏覽:323
婚姻法的法律意義 發布:2025-05-15 01:28:17 瀏覽:638
法律援助結案報告怎麼寫 發布:2025-05-15 01:27:30 瀏覽:297
四川司法體制改革 發布:2025-05-15 01:27:27 瀏覽:316
勞動法全文2013年最新 發布:2025-05-15 01:26:09 瀏覽:379
民間寫的調解書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01:24:35 瀏覽:830
司法局福田 發布:2025-05-15 01:15:12 瀏覽:888
婚姻法一女兩夫2018 發布:2025-05-15 01:13:44 瀏覽:620